污!请不要虐待食物!食物也有灵魂
《蒲公英》,这是一部有内涵的美食片,堪称日本版“饮食男女”。岛国资深导演伊丹十三执导,集结了山崎努、宫本信子、役所广司、渡边谦、津川雅彦、冈田茉莉子等知名演员。所谓食色性也,影片角色中有人将暴力与情色融于食物,比如对吃薯片发出声音者施以重罚,将蛋糕或柠檬涂抹于女人裸体,甚至放活虾到人体腹部等。而这部电影的影响力,只通过一件事就能体现:很多原先对日本一无所知的人从此成了“日本通”。
《蒲公英》:情欲色香味
作者:陆支羽
电影中的来来轩拉面馆
在电影院沥风沐雨的黑光里,日本导演伊丹十三借《蒲公英》之名,道出了最通俗的命运注解,他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及至他跃楼而下的1997年,庸人的诬蔑诽谤,都最终消融于精神洁癖的光束中。一如《蒲公英》开片所言,人在死前会看到电影一样的东西,几秒钟内看尽人生的万花筒,即便以肝脑涂地为代价。
伊丹十三导演(1933-05-15 至 1997-12-20)
1985年,继处女作《葬礼》一举成名后,52岁的伊丹十三开始执导《蒲公英》。那年,一纸美利坚“广场协议”预演了日本泡沫危机,致使民心紊乱,大林宣彦、森田芳光等人便纷纷将创作目光投向了小说改编,拒不涉世;唯伊丹十三毅然一鼓作气,又一次坚定地投身于市井伦常,以日本餐饮文化为佐,续演了一出惊世骇俗、活色生香的社会讽刺喜剧。《蒲公英》,就此诞生于穷途末路的日本影坛,后又为世人喻为“日本版《饮食男女》”。
伊丹十三的喜剧往往都是笑中带泪
据此,越来越多的评论家悄然将伊丹纳入社会派导演行列,及至《鸿运之女》热潮鼎沸的1990年,这番论讨更是发展至顶峰。那年,《电影旬报》根据80年代整十年的创作力,投票评选了十大导演,伊丹荣膺第三,甚至位列黑泽明之前。回望伊丹的创作履历,我们不免慨叹,《蒲公英》作为其创作生涯的第二部,即已如此坚守民间立场,这无疑是对“个人人道主义”最有意义的薪火相传。然而,不同于日本新浪潮的悲悯与怒放,伊丹十三在《蒲公英》中所宣扬的,更是一种“喜剧的忧伤”,一种桀骜的悲怆,一种排除万难奔行于世的勇气。
纵观影片,伊丹十三看似只以“拉面”为切入点,实而却以小见大地将整座城市甚或世间众人的食物规则都熔铸在了其中。简言之,民以食为天。据此在《蒲公英》中得到了最完整的诠释。从影片整体而言,伊丹以女主角蒲公英为叙事主线,以黑帮白衣男为人性副线,同时将多组人物关系如食物链般编织成一张巨大的网,并捕捉人生百态于其间。其中,蒲公英跟随黑郎学习拉面的过程,无疑是影片最励志最欢快的部分。为了帮女主角蒲公英重塑人气尽失的拉面馆形象,黑郎决心“英雄救美”,对蒲公英进行了洗心革面式的魔鬼训练。
伊丹就此以极具喜感的手笔描摹了蒲公英初识黑郎的情境。暴雨之夜,卡车司机黑郎以一身牛仔装束落脚“来来轩”面馆,正巧遇一群恶人侵扰蒲公英,遂打抱不平。这番奇遇式开场为后人众说纷纭,影片也由此被诸多影迷捧誉为“拉面西部片”,恰与意大利“通心粉西部片”相得益彰。殊不知伊丹是否有致敬西部片的念想,但运筹其间的电影元素确有风范十足的西部片谐趣。及至黑郎开车远去的收尾,更神似西部牛仔的潇洒之举。
山崎努,也是《入殓师》里那个深入人心的社长
回望黑郎对蒲公英的“魔鬼训练”,实而亦是伊丹十三巧借“拉面”之名在为观众指点迷津。伊丹就此着力呈现了一系列“魔鬼训练”的精妙细节,将深厚的拉面之道及生活之道蕴藏其间。影片中的黑郎则以拉面行家的身份,认真担起了指导蒲公英如何经营面馆的重任。比如观察客人的饥饿程度,观察其是否赶时间、是否新客,以及面汤的水温应如何调控。又如对端水、捞面的速率控制,如何养成健康的作息,以消除萎靡不振。再如对他人制面妙方的“偷师”,以总结自身经验教训。而蒲公英更是巧扮间谍,混迹入别家面馆以窃取所谓“商业机密”。
除此之外,黑郎还带蒲公英拜访了与流浪汉为伍的拉面大师,以及家境富裕的美食老人。至此,拉面之道的精髓亦随之显现。亦如伊丹自己所笃信的,拉面之道,除却对拉面“色香味”的外在把控,更应把控的还是吃面人的心。而真正的美食家,亦从来不会过分关心食材名贵与否,其更在意的犹是人心对食物的态度。
与此同时,伊丹亦借着影片中黑帮白衣男这一角色,叙言了“食色性也”的本能之恶,亦即恶有恶道。逆向于蒲公英对食物的纯善之念,白衣男则将暴力与情色引入食物之中。如开片影院桥段,他对吃薯片发出声音者施以重罚;如酒店床戏一幕,蛋糕、柠檬被涂抹于女人裸体,甚至放活虾于其腹部,将性爱中的扭动与活虾的挣扎融合到一起。
役所广司把海女妹妹迷住了
而最具隐喻色彩的一幕情欲戏是在海滨,踏浪少女手托牡蛎让白衣男吮吸,而牡蛎的锐壳则划破了男子的嘴唇,鲜血与黏液舔舐着远空下的镜头。印象中,实相寺昭雄在《曼陀罗》海滩一幕也呈现过类似的隐喻情色,遂就伊丹的譬喻而言,其不仅仅在于将少女诠释为牡蛎主体,而更在于升腾其间的一股巫性气息;而这股巫性,亦正与实相寺昭雄导演的《曼陀罗》相映成趣。
至于白衣男最终的死亡,与其说是死于暗杀,倒不如说是死于精尽人亡。吃本能与性本能已然完美共通于其身。而临死还想着吃,这么荒谬可笑的事,恐怕也只有山田洋次导演作品里的“看电影看到死”(《电影天地》)这样的桥段足以相媲美。
而正如影迷所笃信的,《蒲公英》的创作过程,亦是伊丹对其民间立场的坚守过程。而更具传奇色彩的是,早在《蒲公英》剧本创作之初,伊丹便已蹲点摸透了拉面行业的条条框框,包括拉面及调味剂的品种,面条的各类制法,色香味的优劣区分,不同顾客的偏好,他甚至上街摆摊卖拉面,以求将最市井最真实的体验融入电影。
伊丹十三教你吃面的正确方法
在此期间,伊丹也早已物色了几家拉面馆作为影片拍摄地,其中东京荻洼的“佐久信”面馆便最终有幸成为了《蒲公英》中的“来来轩”。由此,我们才终于恍然,缘何影片中的细节能够如此精道细致,比如对吃面过程的仪式化剖解,对吃法的各种展示,以及对拉面之道的品头论足,在欢笑之余,又足以令观众肃然叹服。
伊丹十三导演为《蒲公英》发明了蛋包饭的另一种做法:把蛋汁做成内生外熟的欧姆蛋,置于已盛在盘中的炒饭上,用导一划,浓稠湿润的蛋汁倾泻而下盖住炒饭,堪称蛋包饭的华丽演出。
换而言之,伊丹实而是借《蒲公英》之名为不了解日本饮食文化的观众打开了一扇窗口。据传言,正由于这部影片,很多原先对日本一无所知的人竟成了“日本通”,甚至许多外国影迷还仿照着影片中的“来来轩”也开起了拉面馆。
无独有偶,《蒲公英》的上映同样成为了80年代日本影坛的盛世。而在美国日后公布的日本电影票房榜上,其更是名列第二,仅次于1996年周防正行的《谈谈情跳跳舞》。不得不提的还有影片的强大班底,除了铃木晄的出色剪辑,《蒲公英》更沿用了前作《葬礼》的主演班底,铁打不动的宫本信子,影坛常青树山崎努,以及黄金男配大泷秀治。除此之外,伊丹还任用了渡边谦,饰演山崎努的年轻副手。那年,26岁的渡边谦还青涩如初,但借着曾在蜷川剧场魔鬼式排演的经验,及其出色的悟性,大为伊丹十三所赏识。
宫本信子,也是日本影史上的传奇女演员
至于宫本信子,作为伊丹导演遗书中“日本最好的妻子、母亲和演员”,则无疑已成为伊丹电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如高峰秀子之于成濑,岩下志麻之于筱田。及至《蒲公英》上映两年之后,信子更如抖擞的飞燕草欢奔狂笑于《女税务官》,那一刻亦将永载于日本电影史册。
伊丹十三导演之死,对日本影迷也是一种痛
遗憾的是,欢乐那么短,悲伤那么长。伊丹自杀后,宫本信子即随之淡出影坛,于是,世人再也记不住那风信子般摇曳的大笑,更多的,却是那句令人动容的呢喃,“她不是在演戏,而是真的在哭”。
最后送上一张伊丹十三导演的美食生活照
【资源驿站】
看电影看到死获取《蒲公英》资源,请回复:蒲公英
电影是艺术的最后一口气
Watch Movies Till The Last Breath
鲸鱼放映室|麦田电影院|看图猜电影
有一张剧照|有一个影人|有一句台词|有一段原声
影史轶事|深度影评|导演访谈|资源共享
喜欢请关注公众号:看电影看到死
死在电影院 是影迷们最大的梦想
死在片场 是导演们最美的绝唱
Dying in the Cinema is the biggest dream for moviegoers,
As dying in the set for directors is the most beautiful w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