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开宗立派!徐皓峰的放下和放不下

2015-12-23 麦田电影院 看电影看到死
【麦田电影院】开宗立派之作《倭寇的踪迹》

江湖奇谈 剑走偏锋 徐皓峰写意江湖



提起徐皓峰,熟悉电影的人,可能会知道他是《一代宗师》的编剧,也是《道士下山》的原著作者。但如果提及他的导演身份,那就知者甚少,直到今年《师父》上映才真正广为人知。其实,现实中的徐皓峰又何止导演、编剧这两个身份,除此之外,还有小说家、影评人、大学教授、武林中人、道家学者、武术指导等多重身份,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其经历本身,就是一个传奇。


独家解读《倭寇的踪迹》

腾讯视频电影频道出品,建议wifi下播放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u0176b91buf&width=500&height=375&auto=0

倭寇的踪迹


徐皓峰少年习画,就读于中央美院附中,偶然间,他看到了意大利电影大师维斯康蒂的《豹》,猛然发现一个美术无法达到的、注重调度之美的世界,于是放弃绘画,报考了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北影毕业之后,中国电影已经进入商业化的大潮,和徐皓峰的艺术追求相去甚远。于是他在体制内的电视台混了两年日子之后,毅然决然的辞职,回到家中的书斋,潜心研究传统文化,一呆就是八年。


然而,徐皓峰还是心系电影,因为没有机会执导影片,所以他就开始了小说的创作。在闭关的几年里,徐皓峰陆陆续续写下了数十篇关于武侠电影的影评,用他深厚的传统文化的功底,庖丁解牛一样的分析影片,独树一帜,令人击节赞叹。因为这些影评,徐皓峰又再度被母校发掘出来,于是徐皓峰回到了电影学院,做起了一名教师。


在徐皓峰的潜意识里,他的每一部小说,都是按照能够拍出电影的模式来写作的。没想到的是,他的小说《道士下山》一经问世,便被誉为“硬派武侠接脉之作”,但具体是接谁的脉无从知晓。


按照徐皓峰自己的说法,他写的不是武侠小说,而是“武行小说”,是“没有浪漫的侠文化,描写武术作为一个行业的真实形态和尊严”的由徐皓峰开创的一个崭新流派。其后的《国术馆》《大日坛城》《武士会》,通通延续了武行小说的模式,部部精彩。可以说,单从小说成就来看,徐皓峰已经是开宗立派的一代宗师了。




徐皓峰的人生,划了一道长长的弧线,从电影出发,最终,还是要回到电影。2011年,他的一位粉丝找到徐皓峰,表示要资助他拍摄电影。于是,徐皓峰自任导演、编剧和武术指导,把自己的一篇短篇小说《倭寇的踪迹》改编成电影。


影片上映之后,所有人都大跌眼镜,因为这是一部颠覆观众观影习惯的武侠片,评论也呈严重的两极分化,支持者认为,徐皓峰用独特的方式,拍出了一种迥异于以往武侠片的感觉,是一部开山立派之作。反对者认为,徐皓峰过于标新立异,他对真实武术的影像化表达不伦不类,观看快感几乎为零。但所有看过《倭寇》的人都不得不承认,徐皓峰确实拍出了一部属于他自己特有的武侠片,就像《道士下山》之于武侠小说一样,一个新的流派,很可能就此诞生。




一、武侠电影的历史和徐皓峰的创新


既然说《倭寇的踪迹》乃是一部具有创新精神的武侠电影,那我们就不得不回顾一下华语影坛独有的类型片-武侠片的历史。


中国的武侠片,始于胡金铨、张彻和楚原三位来自香港的电影作者,而这三位又各有特点。胡金铨重意境,这源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长期浸润,其作品展现出独创性的精神深度和文化蕴涵,被一致认为是中国武侠电影的最高峰。张彻则对男性之间忠肝义胆、深情厚谊的描绘情有独钟,而楚原则联合了鬼才倪匡,把大量的古龙作品搬上了大银幕,以唯美的场景和诗意的动作以及古龙式的浪漫情怀开创出一种“新类型的武侠电影”。


三位前辈,均于九十年代淡出影坛,对于大陆观众而言,反倒是后来者如徐克、程小东之流更加为人所熟知。徐克以《蝶变》进入香港影坛,借用古龙式的悬疑推理以及动中有静的场面调度,一下子便成为了香港武侠电影新浪潮的开山之作。


几年后的《笑傲江湖》,徐克联合其他几位导演,硬是把金庸的作品改编得面目全非却又精彩绝伦,把一部政治斗争史拍成了一部畅快淋漓尽情洒脱的西部片,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一曲既出,谁敢争锋?之后《东方不败》,更是把徐克对江湖的理解,诠释的淋漓尽致,一句“有恩怨就有江湖,人就会江湖,你怎么退出?”,让人感慨万千。之后的徐克,又拍出来脍炙人口的黄飞鸿系列以及《青蛇》等佳作。




武侠电影,武和侠,是两个必不可少的要素,缺一不可。但《倭寇》一片,无论是武还是侠,和之前的影片都大相径庭。武打场面,要么像胡金铨那样充满禅意,要么像张彻那样硬桥硬马,再或者像徐克那样天马行空,无论如何处理,都是为了获得更好的观赏性。但到了徐皓峰手里,武打场面被处理成打斗的双方像耍猴般跳来跳去,然后一招制敌。更超出常规的是,徐皓峰放弃了香港动作片快速剪辑的传统,直接把武打场面用长镜头来表现。


这或许就是徐皓峰眼中的真实武术,但和观众预期的动作场面落差太大,观众不买账,也在情理之中。再说侠,《倭寇》中是完全缺失的。虽然片中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坚守和原则,但每个人的所作所为,都超出常理,更像是西方荒诞派戏剧中的人物,而不是我们理解中的侠客。


其实,这些错位都来自我们固有的观念,非要用武侠片模式来要求徐皓峰。因为,我们无法相信,一个默默无名的年轻导演,出手第一部就要突破传统束缚,开宗立派,但徐皓峰偏偏这么做了。他给自己的电影命名为“武行电影”,和“武行小说”一样,同样利用文史合一,减少浪漫化想象,描写武术作为一个行业的真实形态和尊严。




二、荒诞不经的故事、冷幽默的对白和返璞归真的武打设计


《倭寇的踪迹》讲述了一个荒诞不经的故事,明朝中叶,戚继光病死,朝廷无人问津。他的两名卫士,为让戚继光所创刀法流传于世,到霜叶城的乌衣巷挑战四大派,试图开宗立派。可笑的是,比武胜利,却因兵刃形似倭刀,而被名门正派驱逐。无奈之下,卫士只好扮作倭寇,搞得霜叶城内天翻地覆,最终逼得四大门派做出让步,得以创立门派。


影片之中,可以说处处荒诞。比如在乌衣巷打过四个门口,即可在武行开宗立派,这个规矩的存在,本身便是荒诞,和我们当下社会新闻中的各种奇葩证明,有异曲同工之妙。再比如彩船比武,四大门派的长老们明知里面的人乃是戚继光的卫士,为维护自己的颜面,仍坚持以倭寇待之。而且,影片采用虚实相间的叙述方式,诸多细节都基于史实,考究无比,但同时在此基础上,又一本正经告诉观众很多似是而非的道理,真真假假,虚虚实实,难以分辨。比如戚继光的破倭刀,不光外形神似,连具体参数和用途,都明明白白告知观众。


但在这看似扎实无比的资料背后,徐皓峰又玩了一把张冠李戴的把戏,把历史上戚继光发明的鸳鸯阵和俞大猷发明的破倭刀对调了位置,实在令人啼笑皆非。还有片中那神奇的如影如响,说得言之凿凿,不由得你不信,但转念一想,这种未经训练的普通人,怎能借助一个口诀,就大胜练武多年的高手,这实在大大超出我们的理解范畴,或许,这就是徐皓峰和我们开的一个玩笑。




此外,在片中一本正经的对白当中,会突然冒出一两句冷幽默的对白,让人捧腹不已。比如那个可爱的海道防官员,面对卫士的胁迫,说出的“你是不是想以累死的方式来淹死我们啊?”,还有,最经典的一段,便是四大派弟子将三个歌妓赶入地牢之后,“我们不是坏人,只是起了邪念”,“只是我们三个人,你们五个人,这种做法,太没文化了吧?”,类似的对白,其实在徐皓峰早期小说中屡见不鲜,在影片中也起到了调节气氛的作用,让这部沉闷的电影,变得不那么难以忍受。


最后,再说一下影片的武打设计。其实这部分才是徐皓峰最为颠覆传统的部分。传统港片中,武打桥段多使用三镜头法,即以相对“客观”的远景、中全景和细密快速的近景交替剪辑,形成极强的节奏感,再加上慢镜头的渲染和声音的特效,造成炫酷的效果。但徐皓峰完全反其道而行之,他选择用中全景的长镜头来表现武打场面,基本没有特写,只用一些正反打镜头来交待对峙双方的信息。


另外,和港片中一招一式拳来脚往的动作场面最大的不同,徐皓峰影片中的武打,基本没有身体的接触,都是一招制敌。为此,他特意借片中人物之口,做出了解释:“中土武功,不是街头打架,模拟的是马战,两马对冲,杀招只在交错的一瞬间”。也就是说,徐皓峰拍摄的是真实的武术,而不是表演的套路。


本片有大量的武林人士的参与,从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片中武术的真实性。据说有武林人士前去探班,看完拍摄之后发问,“你这是要拍武术的纪录片吗?”徐笑而不答。可以说,片中仅有的两三场打斗场面,完全颠覆和改变了观众心目中对于武术的理解。




三、开宗立派的野心


《倭寇的踪迹》的问世,彰显了徐皓峰开宗立派的野心。在原著小说中,卫士只是不忿于朝廷的冷漠,故铤而走险,扰乱南京城,借此惊醒那些躺在太平盛世大梦中的官员。但影片显然不止于此,他的诉求更加清晰,就是开宗立派。刀型是斜的,说明徐皓峰的作品不走寻常路,不能以常理度之。


一开始被四大派的拒绝和误解,其实正是《倭寇》上映之后命运的写照,虽然争议四起,但只局限于小众圈内,普通观众对徐皓峰还是一无所知。彩船比武,声势浩大,借壳下蛋,最后逼得四大派不得不正视这个对手。这段经历,其实和徐皓峰借王家卫《一代宗师》走红影视圈何其相似。影片的结尾,终于开宗立派,但却因为刀型过于独特,无法摆入传统的兵器架,只得被随便扔在角落当中。或许,这就是徐皓峰眼中自己的未来,日后即便成名立万,也不屑于和那些所谓的大腕导演沆瀣一气同流合污。


徐皓峰几乎所有的作品,不管是小说、历史还是电影,都围绕着民国武林的架构展开,借武人生活和命运,阐释儒释道文化对人的影响和改变,这也是徐皓峰最为擅长的部分。


然《倭寇》是唯一一部脱离开这个系统的作品,小说都难说上乘,更枉谈电影。其最大问题就是,真实的武术确实表现出来了,但其中承载的文化却通通缺失,故而只能用荒诞来填补。但作为一个年轻导演的处女作,便开创了一个崭新流派,其意义远远大于内容。在这样一个浮躁的电影市场里,还有徐皓峰这股清流,我们还能苛求什么?



栏目组:麦田电影院

腾讯视频电影频道出品,转载请注明





电影是艺术的最后一口气

Watch Movies Till The Last Breath


鲸鱼放映室|名人荐片|麦田电影院

有一张剧照|有一个影人|有一句台词|有一段原声

影史轶事|深度影评|导演访谈|资源共享


喜欢请关注公众号:看电影看到死

死在电影院 是影迷们最大的梦想

死在片场 是导演们最美的绝唱

Dying in the Cinema is the biggest dream for moviegoers,

As dying in the set for directors is the most beautiful wish.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