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艾米的“吸毒”人生:要死就死在你手里

2016-01-08 柚由 看电影看到死



2015年,一部名叫《艾米》的纪录片重新将四年前离世的Amy Winehouse带回到公众的视野。《艾米》由F1传奇车手塞纳的纪录片《永远的车神》导演阿斯弗·卡帕迪尔执导,追忆了她在爱情、毒品与音乐之间挣扎的历程。它更被视为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的最有力竞争者之一。对于歌迷来说,艾米在他们心中的地位并不会受纪录片影响;对于影迷来说,这部纪录片的出现是对传奇歌后的一次猎奇窥探。到底是什么“毒”死了艾米,成为了公众最喜欢剖析她的话题。



一、童年安全感的缺失


艾米从小喜欢爵士乐,视Dinah Washington、Sarah Vaughan和Tony Bennett为偶像。14岁买了人生第一把吉他,第二年开始写歌,16岁就在爵士乐团表演。唱歌在她的生命中很重要,但她从没想过要当歌手。


成长过程中,父亲总是在“工作”,他在艾米十八个月的时候就和另一个女人勾搭在一起。他没办法面对家庭,自称是胆小鬼。在母亲眼里,艾米是个不容易被改变的孩子,她甚至主动要求温柔的妈妈对她严厉点儿。在女儿面前,妈妈总是没那么强大。




在她九岁父母离婚时,艾米尝试把自己打扮成喜欢的样子,耳钉和纹身是叛逆的标志,“反父母”人格就此形成。同时,祖母 Cynthia培养着艾米的歌唱才华,敦促她求学于 Susi Earnshaw戏剧学校,接受声乐训练,也培养了她踢踏舞等方面的才能。父母空缺成为了她人生的头号“毒品”,也是引发她人生悲剧的导火索之一。


不走寻常路的性格,让她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而不像大多数人一样妥协于社会。在她看来,花几小时去听音乐才是享受人生,名利都不重要,和伙伴们全情投入地录音才最棒。



艾米的第一段恋情,是和一个年长七岁、名叫Chris的男人交往。她当时为他写下了《Stronger Than Me》的歌词,来表达自己爱的狂热,这似乎养成了她后来用歌表达心境的方式。








2003年,艾米在小岛音乐发行了她的首张唱片《frank》 ,以她从小的偶像、美国歌手兼奥斯卡获奖演员Frank Sinatra命名的。她不觉得自己会因此出大名,因为从制作到发行都没有那么大的规模。她不喜欢在歌曲中运用任何技巧,也讨厌别人将自己的歌混音处理。她的直言不讳,是媒体误解她的原因之一,即便公司试图按将她的形象打造地更加“完美”,她却从未妥协过。





二、亲密爱人Blake


2004年,艾米在The Ivor Novello Awards获得了年度最佳作词奖。同年,她来到了卡姆登(Camden)。对她朋友来说,一切都改变了。因为艾米认识了最爱的男人,也是命中的克星—Blake Fielder。在第一张专辑完成后,她在拍摄MV时认识了这位名叫Blake的制片助理。对她来说,恋爱就像是在吸毒,而“吸毒”只是为了更好地投入到爱情中。





对Blake而言,他似乎只是玩玩,他还会回到其他女友身旁,而可怜的艾米居然为了吸引blake的注意,突发奇想地去勾引他的好友。按照闺中密友的话来说,Blake根本不想从艾米身上得到任何好处,只是艾米一味地缠着他。“她想要的是,他能愿意看见她。”或许父母没有给艾米的安全感,艾米也无法从别人身上得到。她总是忽略做人只能靠自己的残酷人生哲学。




她开始自残,用极端的方式报复在感情上背叛过她的Blake,可最后来收场的只有朋友和父亲。艾米的脆弱全面被暴露,她所谓的“坚强”在缺失安全感的前提下,显得像泡沫一样不堪一击。




膨胀的泡沫越大,内心的空虚越明显。她想和Blake修复关系,到头来只有父亲给了她迟到的臂膀。父亲反对她与Blake来往,但艾米依旧疯狂给Blake打电话,丧失尊严祈求和好,她只想要那些她得不到的东西。“tears dry on their own”的歌词记录下内心感受。


He walks away,

The sun goes down,

He takes the day but I'm grown,

And in your way,

In this blue shade

My tears dry on their own .






三、成名的负担


录制第二张专辑《Back to Black》前夕,身边的几位朋友劝她去勒戒所,希望她彻底摆脱酒瘾,在混乱的私生活同汹涌澎湃的创作力之间找到一个舒服的平衡点。创作旺盛期的她,健康却出现了问题,体重持续下降。


就在这个时候,她遇见了人生中的贵人—Mark Ronson,他是lily allen和艾米的幕后推手,去年还帮助火星哥制作了Uptown Funk。Amy第二张专辑《Back To Black》中很多歌曲都是Mark制作的,当时Amy与Mark在纽约一起待了几个月录制专辑。


某天在街上购物时,Amy说到和Blake分手的经历,然后随口唱了一句“He tried to make me go to rehab and I was like, no no no”。Mark听到后马上拉Amy回到录音室,于是就有了《Rehab》这首歌。无奈,在录制唱片的过程中,从小陪伴照顾她的奶奶也去世了。





凭借这张专辑,她真正成名了。她成了一个公众眼中的有特点的商业歌手。她有了新男友Alex Clare ,获得了全英音乐奖最佳女歌手大奖。





成名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一种荣誉,可却成为了她的毒药。杂志上全部都是她的封面。从此,她走到哪儿,都有狗仔跟拍。更可怕的事情发生了,Blake重新回到了她的身边。他俩成双入对地出现在媒体面前,Blake毫不谦虚地享受着这份荣誉。


名气和Blake重回怀抱,让艾米沉浸在喜悦中。可如果不能理智地处理好这些,它们也会成为毁灭她的根基。








四、他想做“毒王”,她只是被迫做了“毒后”


大获成功后,Amy与Blake再度复合,两人于2007年在迈阿密举行了婚礼。糟糕的事情发生了,Blake这回将真正的毒品带入到了她的生活—可卡因和海洛因。放纵的两人让Blake的父母都产生了担忧。两位老人害怕他们用药过量,因此呼吁粉丝抵制购买Amy的专辑,想要切断他们购买药物的经济来源。


艾米在家里开始神志不清,记不得自己是谁,一直呼喊好朋友的名字。医生说,她的身体已经无法承受过量毒品的存在。



与此同时,她不但与“毒品”共舞,还要继续被要求去美国演出。Blake和艾米玩起了暴力,Blake甚至打碎瓶子割伤自己,来寻求快乐。不堪注射毒品压力的艾米,也砍伤了自己的手臂,留下刀疤。终于,Blake被警方带走,被监禁27个月,艾米与毒贩断绝了来往。



艾米人生的巅峰时刻到来了,在第50届格莱美上,荣获年度最佳唱片、年度最佳歌曲、最佳新人、最佳流行女歌手等大奖,成为第一个获得五项格莱美奖的英国歌手。宣布获奖的是她的偶像Tony Bennett。由于负面新闻频出和吸毒的原因,艾米不被允许入境美国。她被迫留在英国隔空表演。






媒体更喜欢捕捉艾米的丑态,她也开始在演出现场上手舞足蹈精神失常,各种吐口秀主持人拿她的丑闻当乐子。成名的压力、毒品的纠缠,还有对Blake的思念,让她脱离了疯狂的表层,回归到了那个渴望家庭温暖的小女孩。朋友仍然爱着她,却不喜欢她变成的模样。新专辑的计划看起来遥不可期。





与Blake的婚姻拉锯战在2009年结束,其中Amy数度进出戒毒所,努力接受治疗,就连Amy的父亲都认为女儿终于回到正轨。她逃避到加勒比海的某个地方与朋友相处,在这时,她的父亲却带着一群记者出现,甚至鼓励这些媒体去跟踪艾米。他还谈妥了一部以自己为主人公的真人秀。Amy结识了电影制片人男友Reg Traviss,Reg要正派得多,Amy父亲对他大加赞赏。在Reg帮助下,Amy也成功戒掉了药物依赖。



摆脱“毒药”的艾米,终于迎来了与偶像tony bennett合唱“body and soul”的机会,录音中她似乎找不到感觉,但是偶像细心地陪伴她,为她留下了生命结束前最后美妙的余音。




由于严重的心理疾病和重度抑郁症,以及长期的药物和酒精依赖,悲剧终于无可挽回地发生了。2011年,年仅 27岁的Amy Winehouse被发现暴毙于伦敦寓所内。死前,她曾尝试给好友打电话求助,连声说对不起,像是一个小女孩在跟自己的闺蜜道歉。






五、看不见的真相


影片制作时,艾米的家人朋友曾积极配合导演,来还原艾米。在戛纳电影节首映前,艾米的家人,尤其是父亲,曾公开指责影片失实,误导观众,要求导演重剪,否则不排除采取法律行动。


家人的愤怒不无道理,电影在展现艾米过人才华的同时,更多着重来表现她自我毁灭的负面形象。纪录片创作者想要的是她生命中最后三年,那个歇斯底里丑态百出的艾米,家人想要的是充满正能量的艾米。




时至今日,关于“27 club”,以及她的死跟某神秘组织相关的谣言仍然不绝于耳。艾米到底是谁,毒后、爵士歌手、没有安全感的女孩、为爱痴狂的魔女,最准确全面的定义已经随着她的香消玉殒,而无法得到公论。即便有人能盖棺定论,想必也是片面的。


如果是这样,那么无论通过纪录片抑或是媒体报道,大家得到的永远是一个被标记“符号”的艾米。真正的艾米在“毒后”这个名词被放大的同时,早已经被现实淹没。人们只是在欣赏艺术品一样,去欣赏她的人生。可对任何人而言,人生绝不是作秀的展览。




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写过,人人都爱自己的智慧超过他人,除非他人遥不可及。艾米的人生像是一场“罗生门”,被揭示的是公众最想要看到的“传奇鸡汤”,那些一般人触不可及的地方。大概唯有在她的唱片中,活着的人才能领略她对于爱和音乐最真实的表达,拾起对艾米诚挚的怀念。


就像艾米生前说过的:“如果有人看起来那么完美,准备得那么充分,那肯定是被修饰过的。”






柚由


男,自由撰稿人,库布里克、科恩兄弟粉。




电影是艺术的最后一口气

Watch Movies Till The Last Breath


鲸鱼放映室|麦田电影院|看图猜电影

有一张剧照|有一个影人|有一句台词|有一段原声

影史轶事|深度影评|导演访谈|资源共享


喜欢请关注公众号:看电影看到死

死在电影院 是影迷们最大的梦想

死在片场 是导演们最美的绝唱

Dying in the Cinema is the biggest dream for moviegoers,

As dying in the set for directors is the most beautiful wish.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