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世界疯了还是我疯了?来一针吧!

2016-03-31 麦田电影院 看电影看到死


当面对权威唯唯诺诺一味恭顺时,你是否痛恨过,这个逐渐丧失是非观念和勇气的自己,当自由之路向你铺展开,路上却荆棘密布时。你是否会顺应内心,渴望去披荆斩棘。下期麦田电影院将带你重返七十年代的美国,在这个光荣与理想破灭的大时代里。仍然有人不惜以自身为代价,反抗腐朽不堪的社会体制,仍然有人活得潇洒恣意,呈现出最真实的自己。


独家解读《飞越疯人院》

腾讯视频电影频道出品,建议wifi下播放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e0190p3zjj1&width=500&height=375&auto=0
德国导演沃纳·赫尔佐格说,文明就像是混乱和黑暗的深洋上面薄薄的一层冰。这句话用在捷克导演米洛斯·福尔曼执导的《飞越疯人院》上亦十分贴切。


这部被视为美国70年代社会寓言电影的代表作,包揽第4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等五项大奖,注定因其教科书般的灵动表演以及深刻丰富的社会寓意,成为电影史上永恒的范本。它也使初入好莱坞的福尔曼成功迈入美国主流导演行列,接连创作出《莫扎特》《月亮上的男人》等蜚声国际的电影佳作。




影片伊始,一切风景都静如死水,汽车伴着低沉、阴冷的乐声开在笔直的路上,而这条路,正通往一间坐落在群山中的精神病院,那里封闭僵化,犹如那个年代“光荣与梦想”破灭后的美国社会为逃避监狱里的强制劳动,服刑犯麦克墨菲不惜装疯卖傻,阴差阳错被送入这间死气沉沉的病院。作为一个意外的闯入者,他放荡不羁、快乐至上且热爱自由,与体制化的精神病院格格不入。


在他的体内,充盈着一种随时将笼罩在众人头顶上的腐朽文明这层薄冰砸碎的勇气和理想,他以无数次的以身试“法”,将反抗束缚、追求自由的精神“种子”播撒在被压抑而墨守成规的病人心中,并以最终的正面反抗与死亡唤醒了另一位病人——酋长追逐希望的勇气,承其意志而破除外界与心中的双重壁垒,奔向了心之所向的黎明与真正的自由。




疯狂与文明


一片灰白色的精神病院内,原本看似秩序井然、和谐宁静,它仿佛已经自成一个小型社会,生活着形形色色的病人,怀疑妻子有外遇的哈定,有着恋母情结而口吃、懦弱的年轻人比利,眉眼弯弯好似永远笑着的马缇尼,情绪极易沮丧悲伤的契士威克,体格如小山般高大健壮却行动迟缓呆滞、“又聋又哑”的酋长……他们自视且被他人视为疯子,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单调呆板的生活。


这些病人大多正值青壮年,却暮气沉重、毫无生命力可言,宛若行将就木的老人。而永远仪容端庄,如清教徒般严谨、不近人情的护士长瑞秋是这座病院里所有病人的看护者,也是这座小型社会的最高权力掌控者。




护士长与医院里的工作人员联手缔造并捍卫着一套看似合理细致、符合人道主义精神的条例规范,镇日奉行不悖,将病院打造成了井然有序、体制完备的现代文明社会。她每日定时定点地到来,在助手护士的协助下分发药品、以平和的语调及一视同仁的态度召开病人会议,为这座僵硬刻板的疯人院穿上了一件看似慈爱、祥和、人道的外衣。


然而,疯子们在时间的潜移默化中,被传统所桎梏,习惯并接受着医院内一切既定的规训。不过,新来的疯子麦克墨菲却使这传统猝不及防地脱轨了。他自来熟的呼朋引伴,打破了病院里的沉寂;他肆无忌惮的大笑,毫不掩饰地表达对清规戒律的蔑视;他用张扬的行动,为灰白的医院增添了一抹亮色。




麦克是医院里唯一一个将周围病人视作“人”,并以对待正常人一般去对待他们的人,他毫无半分嫌弃地教别人眼里“又傻又笨”的酋长打篮球;他按照社会上正常人的玩法教病人玩牌、下注,并不因他们是“疯子”而手下留情;他敢于在无视病人人权的会议上做出对瑞秋的质疑;他甚至在吃药时也能显出小小的狡黠心机,令人叹服,又不禁莞尔。


哪怕是已经僵化的制度,也因其遵循者都习以为常而丧失了改变的勇气。然而,一旦质疑这不合理制度的火种被人慢慢散播开来,假以时日,必成星火燎原之势。毫无疑问,麦克就是这个向人们传递火种的“普罗米修斯”,他是这个“文明社会”中的异端,为病人们“润物细无声”般一点点地带来生的气息,并且,给予业已腐朽的规范制度悄无声息却力道万钧的一次次迎头痛击。




牢笼中的呐喊


米洛斯·福尔曼的艺术之路横跨捷克和好莱坞两个阶段,无论身处哪个时期,他都致力于表现或隐射当下社会,展现社会中无处不在的罪恶和压迫,描摹人的尴尬生存境遇,探讨并忧思人类的终极命运。


原本终日浑浑噩噩的病人们开始不再对所有规训表示驯服,他们有了自己的想法和是非观,但毕竟权力乃至暴力掌握在以瑞秋为首的医护人员手中,而他们都是不可动摇的现有规则的维护者。病人们仍旧缺失的,是表达自我、冲击规则的勇气。在麦克墨菲的启蒙和引导下,他们逐渐意识到生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强烈的异化感使他们开始了由被动到自觉的、无声的“呐喊”与反抗。




麦克提出调整工作时间,以便让大家看世界大赛,却在瑞秋看似民主的提议以及病人们的驯服、唯唯诺诺之下,希望落空。但得过且过的病人们在他的言语刺激以及好似蚍蜉撼树般的行动之下,激起了内心所潜藏的渴望。虽然第二次对调整时间的表决,在瑞秋玩弄的语言游戏下失败,但至少,“疯子”们都勇敢地站在了他们长久顺服的瑞秋的对立面上。


他们已经迈出了第一步,纵然面对着未开的电视机和麦克的棒球赛解说雀跃欢呼时,冰冷的屏幕上只投射着他们的虚影和已然失落的愿望,但毕竟,他们尝试了。困着人们的牢笼被破除了一角,虽然这一角看似微不足道,但有了经验和勇气,离毁掉整个牢笼,已经不远。




接着,影片里最为明亮动人的一幕上演了,麦克躲开黑人保安的监视,翻出铁丝网,开着医院的班车带着几个病人行于大街小巷,使他们见到了久已远离的“正常人”的世界,他们冒充医生身份,驾了船只航行在广阔的海面上,钓鱼、和女孩子搭讪、晒太阳,一切都充满了勃勃的生机,以至于返航时,每个人都脸上带笑,昂首挺胸,仿佛得胜归来的将士般托着他们钓到的鱼,哪怕面对的是闻讯赶来抓他们回去的医院工作人员。


一旦获得他人的些微认可、被真正视为人、视为同伴,疯子们也能表现得异常出色,所以,篮球赛上,由疯子组成的球队竟然通力合作打败了保安的队伍;一旦发现以往不自觉地仰视、服从的权威其实是苍白、毫无根据的,疯子们也越来越顺遂地开始释放自己内心的欲望了,所以,例会时,一个个的问题使得瑞秋等人无力辩驳,不得不撕下慈爱、平和的假面,直接诉诸暴力。


这些“疯子”们视麦克为精神支柱,从他身上,源源不断地汲取着恣意生活、质疑权威的勇气。自由和生活的快乐潜移默化地疗救枯竭的心灵,“疯子”们表现出来的生命气息几乎模糊了别人对他们的成见和定义。




不自由毋宁死


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每个人身上,都背负着无形的枷锁,把他们与昂扬乐观的生活区隔开来,只是,有些人身负重担仍踽踽前行,有些人却受不了这沉重,选择逃避。偶然间,麦克得知,除了自己和少数人是被迫以罪犯的身份留在医院里,其他人竟然都是自愿进来的。


这些所谓的“疯子”们找不到抛弃枷锁的途径,找不到被认可的自我,他们选择用遁世的方法去躲避心的追责,又被病态的规训所同化,逐渐丧失了寻找的信心。在麦克的引导下,他们尝到了自由和欢愉的甜头,却因习惯而滞留下来,犹犹豫豫寄希望于一个“正确”的时间。




可是,对于命运被权力者掌控,“服刑”之日遥遥无期的麦克来说,他的滞留并非心甘情愿,却很有可能因为强权而受困一生。日复一日的困顿、消磨是死,奋力一搏或许还有生、还有自由的希望。


幸运的是,麦克有了自己的同路人,久居病院的酋长和他一样,是装疯的,这个高大的印第安男人不惜以呆滞的形象示人,为的是明哲保身,他拒绝了和外界的一切交流,也拒绝了权力者对他内心所施加的一切规约,他虽然和其他病人一样整日按部就班,却对这常态的生活保持清明。




只是,长久孤独、沉默中的人,也会有倾诉的渴望,也会希望在遭受人们的白眼和轻视时,有那么一双手,能将他从别人的包围里拉出来。无疑对酋长来说,这个人是麦克。感激于麦克对他与别人无异。困扰着他的孤独迷雾逐渐消散,他也在一次次对麦克的注视中,不惜为他与保安的打斗中,寻回了曾经“健壮如山”的自己。


令人扼腕地是,出于对孱弱、怯懦的比利的鼓励,麦克停下了出逃的脚步,离自由仅仅一步之遥。可是,这一步距离永远都跨越不过去了,他对别人的义气相待,出于人道的同情与帮助,恰恰成为麦克自由之路上的绊脚石,而这一次的“绊脚石”,让他跌的异常惨烈。强权者们深知,对付桀骜不驯的灵魂,与其消灭他的肉体,不如毁灭他的意志。再次回来的麦克已完全痴傻,他被迫接受了脑额叶切除手术,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疯子。虽然活着,却如同行尸走肉。




然而,自由之神不会让它的子民永远受困一隅,酋长亲手杀死了自己最信赖的朋友,麦克的肉体虽然终结,但他的自由精神却传递下去。一向沉默自保的酋长,内心深藏的自由渴望被完全激发了。他举起麦克生前未能搬离的压水台,砸向包围着他们的外界和内心的关卡,带着麦克的灵魂一起奔向了自由之所在。于是,好像又回到了影片最初的长镜头,但不同的是,在静止的山水、林木里,一轮播撒光辉的太阳,正冉冉升起……


影片的成功,不仅得益于深刻的警世内涵,还有它在表演方面的卓越成就。这部作品彰显着导演福尔曼独特的风格特征,福尔曼大胆启用非职业演员扮演医院里的疯子,即便是承载麦克自由之遗志的酋长,也是如此。导演充分利用他们对表演的最直观的感性理解,创设出了一幕幕光怪陆离的“人间悲喜剧”。




尼科尔森饰演的麦克墨菲无疑是整部影片的灵魂人物,初到病院时,他的动作、与医生的对话全是即兴发挥,却像神来之笔,寥寥数言和简单举动点出了男主人公随性、桀骜、长于交流、自由自在的性格特点。饰演护士长瑞秋和年轻人比利的两位演员路易斯·弗莱彻、布拉德·道里夫也非常出彩。


他们与尼科尔森等人眼神的碰撞交流,撑起了整部影片的情节冲突架构,瑞秋和麦克的眼神互动,是势均力敌、见仁见智的厮杀;她与比利的交流,是力量不对称的碾压,也正是这种看似慈爱却冷漠威严的表情利刃,将比利推向了死亡;而麦克与酋长之间,则流露着相互信任、视彼此为同伴的真诚与默契。




麦克墨菲死去了,带着对自由的憧憬与对权威的决不妥协。可是,他也伴着酋长击碎权威的禁锢,在自由中得到了永生。他,一直是自由的。


栏目组:麦田电影院

腾讯视频电影频道出品,转载请注明



电影是艺术的最后一口气

Watch Movies Till The Last Breath


鲸鱼放映室|名人荐片|麦田电影院

有一张剧照|有一个影人|有一句台词|有一段原声

影史轶事|深度影评|导演访谈|资源共享


喜欢请关注公众号:看电影看到死

死在电影院 是影迷们最大的梦想

死在片场 是导演们最美的绝唱

Dying in the Cinema is the biggest dream for moviegoers,

As dying in the set for directors is the most beautiful wish.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