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吃黑法则:杀手不杀人,只能被人杀
沉默中爆发:一部未署名的杰作
作者:机龙之助
无可争议,20世纪四五十年代是好莱坞黑色电影的黄金年代,这一特殊的类型风格并不仅仅是无名小卒的试验场,或是某一知名大导的专利。那些如今已被影迷们挂在嘴边的好莱坞大师们或多或少都曾接触过这一种类电影。
而更多较不著名的导演,却又因为电影史学家们对于黑色电影的重视而名垂青史。这一股暗潮在50年代末逐渐衰退,双片制的瓦解以及电视机在美国家庭中的大规模出现都给了黑色电影致命的一击。
电影《出租车司机》的编剧保罗·施拉德在其开拓性的论文《黑色电影札记》中指出,奥逊·威尔斯的《历劫佳人》是黑色电影的墓志铭。事实上,正如他这一浪漫阴沉的论调所揭示的那样,在这之后仍然固执徘徊在坟场周围的导演寥寥无几。
50年代末,黑色电影并未完全消失,相反它却仿佛变成了诸如库布里克、塞缪尔·富勒等导演的特权,而一直狂热崇拜美国电影的新浪潮导演们也几乎在同一时期交出了自己的黑色电影戏仿之作,《筋疲力尽》、《通往绞刑架的电梯》、《射杀钢琴师》等影片莫不如此。
然而,诞生于黑色电影衰落时期的这部《沉默中爆发》,却又仿佛置身于这股回潮之外,部分是因为本片的导演艾伦·巴隆多年来默默无闻不为外人所知,另一部分是因为影片本身极容易被误认为是一部黑色电影的廉价跟风之作而被想当然地低估。
电影《沉默中爆发》片长不足八十分钟,类似于一部经典好莱坞时期低成本的B级制作。事实上,由于资金的短缺,导演艾伦·巴隆几乎请不起任何明星,于是便只能自己演起了影片中的独行杀手弗兰克。
对于非职业演员的艾伦·巴隆来说,演绎一个如此富有戏剧性的角色确实是一番挑战,幸运的是他在影片中神经质般的表演却丝毫没有显露出业余的痕迹。
电影《沉默中爆发》采用了极简主义的叙事手法,讲述了一个冷酷杀手如何在杀人后逐步陷入毁灭的寻常故事,在情节铺排上并没有故弄玄虚地与观众兜圈子,然而紧凑有序的节奏又着实让人心醉。
导演在处理这个几乎可以一句话概括的故事时如此干净利落,几乎没有安排任何的副线,也很少像其他经典黑色电影那样大段地使用闪回手法。然而《沉默中爆发》却胜在氛围营造,整部影片宛如艾伦·巴隆对纽约这座罪恶之城的印象主义捕捉。
除了那些灵动的街景拍摄所达到的写实主义效果,电影《沉默中爆发》最引人入胜的地方在于它塑造了一个人格分裂般的杀手形象,他冷酷刚毅却又敏感脆弱,他杀人如麻却又为情所困。如果你将梅尔维尔电影中阿兰·德龙式不苟言笑的冷面杀手奉为偶像的话,你可能很难接受艾伦·巴隆影片中这个犹疑不决的杀手,尤其会觉得他在爱情方面滑稽得像个小丑。
弗兰克或许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酷,他暧昧的性格几乎就决定了他的存在直接瓦解了杀手神话。弗兰克绝非一个神一般存在的独行杀手,更多时候像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卑微的小人物,敏感、犹疑、捉摸不定。
弗兰克之所以会给人一种滑稽可笑的错觉,或许是因为导演艾伦·巴隆愤世嫉俗的画外音从头至尾就几乎没停下过。影片中,弗兰克的台词很少,他孤身一人躺在床上抽烟的镜头很容易让人想起《独行杀手》中的阿兰·德龙。
弗兰克确实也是那种性格孤僻不善表达的异类,但艾伦·巴隆施虐狂般的旁白使得影片难以归类到梅尔维尔式冷峻风格。事实上,导演艾伦·巴隆在《沉默中爆发》中确实采用了大量移动长镜头跟拍默默穿梭于暗夜中的弗兰克,他就像是寂静丛林中猛虎,然而导演聒噪的第二人称画外音确实让不少人觉得有些矫揉造作。
但在我看来,这种雄辩式的画外叙事并没有破坏影片的孤寂感,在某种意义上它渲染了影片悲观愤怒的宿命论。如果说梅尔维尔的焦点是在沉默本身,那么艾伦·巴隆或许对爆发更感兴趣,而在后者看来爆发不过等同于毁灭本身。
从长片处女作《海的沉默》开始,梅尔维尔就始终沉沦于一种冷峻孤寂的风格中,他所有的影片都沉默如海在观众的内心沉积,而艾伦·巴隆的这部影片却如一记重拳打到脸上,它如此热情洋溢以至于你难以拒绝。
艾伦·巴隆对于暴力的处理深谙黑色电影的精髓,简洁粗暴的剪辑将失控和克制难以置信的融于一体,而其中的高潮便集中在弗兰克对“猎物”的疯狂杀戮中,弗兰克拿人钱财便是要替雇主干掉这个道德沦丧的二流企业主。
犹疑不决的弗兰克潜入了后者的家中,在其归来时疯狂的射击,以至于对方脸上几乎没有任何抽搐的表情就中弹身亡了,快速剪辑营造出的狂乱效果凸显了弗兰克内心的痛苦和压抑。
像《沉默中爆发》这样一部围绕杀手展开的黑色电影中,枪自然是主要的视觉标志之一。记得戈达尔曾经说过,拍电影你所需要的仅仅是女人和枪。简单来说,性和暴力对于观众的吸引力显然更为直接。
在艾伦·巴隆的这部影片中,其中有个段落便无形中揭示了枪在犯罪片中的意义。弗兰克在潜入二流企业主家中后,便开始往得来不易的枪中装子弹,而他拿着枪直接对着镜头的画面无疑充满着挑逗性,而这种炫耀性的暴力便是从同样使用类似镜头的《火车大劫案》(1905)肇始的。如同剑是武士的贞洁,而枪对于杀手的意义大抵如此。
在《沉默中爆发》一片中,枪对于弗兰克来说更是一种力量的外延。饶有趣味的是,他在完成刺杀任务后为了不留证据直接把枪扔到水中,而紧随其后的便是其他被别人射杀在芦苇地的悲壮结局。
此外,《沉默中爆发》一片对女性角色的处理颇为有趣。在大部分黑色电影中,女人无非两种,一种是单纯美好的良家妇女,另一种是心狠手辣的蛇蝎美人。在经典黑色电影中,一般蛇蝎美人这一角色被处理得更具魅惑力,而且往往是她们直接推动了影片的戏剧张力。
在艾伦·巴隆的这一影片中,蛇蝎美人几乎是缺席的,如果非要指出一个的话那么就是二流企业主的情妇,但事实上她在片中基本没有台词。起初,影片中的杀手弗兰克更像一个离群索居的禁欲主义者,并且始终有种藐视女性的直男癌倾向。
随着劳拉这个女孩的出现,弗兰克逐渐坠入一种受虐狂式的迷惘中。从本质上来说,劳拉善良、美好、单纯、可爱,并且友好地指出弗兰克需要一个女孩。弗兰克无可救药地爱上了劳拉,然而也只能是一种自我困扰式的迷恋。
弗兰克在砍死那个给他提供枪的胖男人之后,其实便流露出脆弱的一面,他甚至动摇了暗杀的决心,而劳拉对他来说更是意味着救赎的可能。但后来,弗兰克发现劳拉并不爱他,而且还在她的房间中撞见了她的男友,这一结果直接导致了他偏执狂般坠入最后的毁灭。
坦白来说,劳拉这个女性角色身上并没有任何阴暗面,如果非要指出她的“罪恶之处”,那么只能勉强地把弗兰克的毁灭归责于她。将女性作为堕落主角的救赎可能绝不是艾伦·巴隆的创举,但《沉默中爆发》作为黑色电影的独特之处在于,蛇蝎美人貌似缺席了,但傻白甜式的劳拉是否同样具有毁灭的力量则又引人深思。
影片对于爵士乐的运用同样恰到好处,即兴哀怨的点缀如同黑暗城市中令人迷惑不安的闪烁街灯。爵士乐和黑色电影有种暧昧共生关系,它们不仅仅是以抽象方式出现在黑色电影背景中,许多经典黑色电影都会安排爵士乐表演场面,这在《沉默中爆发》一片里便很突出。
影片中忧伤歌手的深情演唱直接呼应了故事的主题,那首死亡之歌便是关于一个神经病如何枪杀鸳鸯的悲剧,而这直接暗示了故事的不详结局,伤痛不已的音乐如同巨大的漩涡将弗兰克卷入其中。
美国标准公司(CC)一直以高逼格著称,但细心的影迷将会发现CC其实也并不是只发行伯格曼、费里尼、法斯宾德等大师的经典艺术片,偶尔发行美国50年代B级科幻片、日活黑色电影系列等口味古怪的电影。《沉默中爆发》便是CC电影中的一部怪异之作,影片的争议性很大,但CC的包容性令人尊敬。
如同行走在茫茫夜色中心灰意冷的杀手,《沉默中爆发》一片从默默无名到被重新挖掘,其间忍受了巨大的孤独。之前从未听闻艾伦·巴隆,因此对我而言发现《沉默中爆发》就像是发现一部未署名的杰作,但作品即作者。
获取电影汁源,请后台回复:沉默中爆发
机龙之助
爱胡说八道的白羊男
电影史研究爱好者
尤嗜酒和俄罗斯文学
电影是艺术的最后一口气
Watch Movies Till The Last Breath
鲸鱼放映室|麦田电影院|看图猜电影
有一张剧照|有一个影人|有一句台词|有一段原声
影史轶事|深度影评|导演访谈|资源共享
喜欢请关注公众号:看电影看到死
死在电影院 是影迷们最大的梦想
死在片场 是导演们最美的绝唱
Dying in the Cinema is the biggest dream for moviegoers,
As dying in the set for directors is the most beautiful w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