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学习爱】大人打宝贝,宝贝不能打大人?

2018-01-02 女报

专栏作者 林瑾

中科院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

注册心理咨询师

持有美国正面管教资质证书的教育工作者


如果你也有育儿或亲子困惑,请关注女报公众号(Woman1991),在后台向我们提出问题吧!不仅能得到专家解答,还有机会获得我们送出的童书哦~



Q:我们家的小孩5岁了,不肯好好吃饭,生气、吼也没用。到外面吃饭她会跟大人要手机,我大部分时候都会给她,这样她就能安静地边看手机边吃饭;在家里吃饭的话,她会跳下餐桌到处跑,叫几百次才过来,吃一两口又走掉,我的方法是关掉电视和手机,但她就会在周围玩玩具,这都是很不好的习惯,但我一直没办法纠正她,请问怎么办呢?

——@柳柳


A:先腹黑地揣测一下,柳柳,你家里有没有边吃饭边玩手机的大人?


这个5岁的小姑娘一定很困惑:为什么大人不准我吃饭的时候玩玩具,他们却可以玩手机?为什么在家吃饭就不可以玩玩具,在外面吃饭就同意我玩手机?


我们的语言告诉孩子吃饭不能玩玩具,但我们的行为却告诉她吃饭可以玩手机。如果我们“大部分时候都会给她,这样她就能安静地边看手机边吃饭”,那就请别责怪孩子“吃一两口又走掉……在周围玩玩具”。同意吗?


其实,吃饭的问题不难解决,原因是对食物的需求是动物的本能,吃东西可比做作业愉快多了,所以,完全不需要“叫几百次”。建议柳柳遵循以下操作步骤:


1、既然生气、吼也没用,就别再用生气、吼这一招了。

2、用餐时间,告诉孩子我们要吃饭了,然后平和、愉悦地坐下来享用你的美餐,而不是关注孩子吃了多少,吃了什么。

3、当孩子再一次跳下餐桌(必定如此),温和提醒她,用餐时间结束就会收拾餐桌、收走食物,最好是现在回来吃饭。(敲黑板:请注意,提醒而不是威胁,一次而不是几百次!)

4、用餐时间结束,收拾餐桌、收走食物。

5、在孩子因为饥饿而抱怨、哭闹、要求零食的时候,温和而坚定地告诉孩子,坚持一下,下一餐时间很快就到了。(敲黑板:请注意,温和而坚定的态度,而不是一边说“谁让你刚才不好好吃饭的”,一边给孩子重新准备食物。)

6、如果仍然无效,请重复上述步骤。


孩子不会因为饿了一两顿而立刻变得面黄肌瘦、营养不良、影响身高。通常在这些可怕的后果出现之前,孩子吃饭的问题就已经得到了解决。请记住,重要的不是这一餐,塞了多少东西进她的小肚子,而是如何帮助她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最后,还是忍不住想说,每一个行为不受约束的小孩背后,必定都有一个纵容的大人。


 

Q:我儿子今年两岁半,在生人面前比较斯文乖巧。我时常带他到小区里的儿童游乐设施区域,让他跟其他的小伙伴一块儿玩。小区里有些孩子很顽皮,家长也很纵容溺爱,所以会欺负其他孩子。


我就会告诉儿子,你要懂得自卫,别人打过来时你一定要打回去。但有时候儿子在家不听话外婆会打他,他打回来时,我就警告他不许打外公外婆和爸爸妈妈——这样说的时候,我自己也觉得矛盾和尴尬。


明年儿子就上幼儿园了,我很担心他跟小朋友之间的相处。我想知道如何处理小孩子的社交问题,如果真的遇到了无理取闹的小孩要抢玩具和打架,我该教儿子怎么应对呢?

——@honghong


A:在前面的描述中,我们似乎没有看到孩子已经被人欺负的事实,也没有迹象表明孩子存在 社交方面的问题。(这段话里,我唯一能够找到的打他的人是外婆,会警告他的人是妈妈。)


事实上,他“斯文乖巧”的个性反倒会为他即将到来的幼儿园生活赢得更多的朋友。所以,我想请妈妈思考一下,“很担心他跟小朋友之间的相处”,到底是妈妈自己的担心,还是孩子已经遇到的真实困扰?


孩子世界的打闹、抢夺,和成人世界的打和被打、欺负和被欺负是完全不同的。因为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情绪控制能力不足,所以孩子之间很容易发生打闹、抢夺的情况。但我们都知道,前一分钟打闹后一分钟和好在孩子中是很常见的现象。


有时候“打”甚至是他们玩耍和表达友好的方式。我们对孩子“有人打你你一定要打回去”的告诫,有没有可能让孩子觉得他所处的环境处处是危险,对同伴交往产生恐惧退缩的心理,从而真的导致社交问题呢?


相比其他小朋友的强势,身边成年人的粗暴和不一致的言行——比如教育孩子不能打人,但我们又会打他;要求孩子被打了要打回去,但又不准他打家人——对孩子的影响更糟糕。孩子们会更不知道行为的边界在哪里。


我们可能因为怕孩子被欺负而要求孩子“打回去”,殊不知这个指令反而给了孩子额外的压力——那些真正会被欺负的孩子,很可能恰恰是做不到“打回去”的那部分孩子。因为他们在家就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所以他们不懂得自己的权利需要被保护,不知道怎样用恰当的方式来捍卫自己。


真正的社交技能不是身边成年人用语言教给我们的,而是在真实社会生活中去体验和历练学到的。有时候,甚至会伴随着眼泪和疼痛。但成长就是这样发生的。当孩子在同伴交往中“吃了亏”,我们能够及时地同理他的感受、抚慰他的情绪,那他将不仅从经历中学到人际交往的技能,更会储备将来应对挫折的心理能量。




Q:我觉得我儿子似乎有分离焦虑症。每天早上我起床明明看到他睡得好好的,但是一到七点半我出门上班的时间,他就起床出来拦住我,哭闹着不让我走。而且每次我在外面打电话回家,他都在电话里说:“妈妈下班陪(我)玩,爸爸下班陪(我)玩。”我在想是不是我和他爸爸陪伴他的时间太少了呢?可我一回到家就把所有时间拿来陪伴他。我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A:再谈一谈分离焦虑的问题。请注意,是分离焦虑这个现象,而不是分离焦虑症。


0-3岁是孩子和父母建立依恋关系、形成安全感的重要时期。孩子在妈妈离开时哭闹,电话里要求爸爸妈妈下班“陪我玩”,不仅不是病症(是这个阶段孩子的正常表现),一定程度上还是健康亲子依恋关系的表现。用“XX症”给孩子贴标签是一件危险的事,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仰望妈妈,在妈妈的眼里看见自己”——我们怎么评价孩子,孩子就会真的成为我们评价的那样。


妈妈已经尽到了最大的努力把时间用来陪伴孩子,但显然孩子需要的更多。这既不是因为妈妈做得不好,也不是孩子的错。需求就是需求,没有对错之分。我们既要尊重孩子的需求,也要尊重每个家庭的现实情况。对无法全天在家的职场妈妈来说,下面这些建议也许能够帮助孩子度过分离焦虑的阶段:


1、在离开家时愉快地跟孩子道别,用孩子能够理解的方式告诉他什么时候妈妈会回来(比如路灯亮的时候妈妈就会回家),并坚决做到。切忌欺骗孩子然后突然消失,这会更让孩子缺乏安全感,表现得更加“黏人”。


2、在妈妈不在家的时候,用一些有特殊意义,能够代表妈妈的爱的小物件陪伴孩子。比如妈妈亲手做的小手工、画的画。告诉孩子:“妈妈把爱都放在里面了,妈妈不在家的时候,它会陪着你。”


3、妈妈回家陪伴孩子的时候,请放下手机和工作,“人在”、“心在”,给予孩子专注的陪伴。


4、妈妈可以多和孩子玩有故事情节的游戏,通过游戏帮助孩子理解离开和回来的概念,以及经由情境游戏,抒发和表达面对妈妈离开时的焦虑情绪。


从生物学角度看,就像疼痛会帮助我们把手从火上迅速移开一样,分离焦虑同样是大自然赋予人类具有求生意义的重要体验。它几乎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都会出现的现象,并且既会随着孩子的成长而出现,也会随孩子的成长而消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