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小伙伴是如何联手改善环境质量的?
2018年,北京市紧紧围绕“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着力打好碧水攻坚战”,协调津冀共同开展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和跨界水污染共治,区域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协同发展呈现新局面。
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
★深化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建立以来,通过不断完善工作机制、陆续出台支持政策、共同实施减排工程等一系列措施,强有力地促进了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实现了区域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2018年7月,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进一步“升格”为领导小组,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顶层设计进一步加强。
★共同打好秋冬季污染攻坚★
针对空气污染矛盾集中、问题突出的秋冬季重点时段,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连续开展了2017-2018、2018-2019两个年度的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以“2+26”重点城市为代表,区域各地凝心聚力、同频共振,不折不扣做好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治理效果。2018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PM2.5年均浓度为6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1.8%,其中北京市全年为51微克/立方米,较2017年下降12.1%。
★联合开展区域空气重污染应对★
在生态环境部的统一部署下,北京市和周边省区市密切合作,区域空气质量预报预警和联合应对能力不断提升。京津冀完成了新一轮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修订,统一了预警期间主要污染物的减排比例。当预判可能出现区域性重污染天气时,三地按照统一的预警分级标准及时启动预案,并按照黄色、橙色和红色预警期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分别减排10%、20%和30%以上的标准,共同实施减排。多地联合应对空气重污染的效果明显,区域空气重污染天数不断下降。2018北京市重污染天数进一步下降到15天,较2017年下降了9天,仅为2013年58天的四分之一。
★多形式开展京津冀合作治污★
充分发挥首都科技治理资源优势,注重科技成果的辐射作用,使之服务于京津冀大气环境协同治理。结合津冀两地的实际需求,北京市积极进行大气治理技术和经验的共享,组织召开大气污染治理经验技术交流会,分享北京市应用成熟、效果良好的治理技术。
今年北京市与天津、河北签署了新一轮的协同发展合作框架协议,确定了未来三年生态环保领域重点合作内容,三地将在环境标准统一、重污染应急联动、环境执法监管等重点领域,北京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区、大兴新机场等重点区域继续加强合作。
推进水环境联防联控
推动完善工作机制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北京市生态环境局与市水务局分工合作,协商河北省生态环境部门,建立了统筹考虑水质、水量的密云水库上游潮白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2018年8月起,两地环境监测部门联合开展了补偿断面水质监测工作;2018年3月,京冀两地省市政府联合发布通知,共同划定官厅水库水源保护区, 强化水源地保护。
联手开展水污染共治
统筹协调京冀两地生态环境部门,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统一治理时限”的原则,合作编制了潮白河(通州-廊坊段)水质治理方案,廊坊市将涉及该段流域的新改扩建污水处理厂出水标准提高到了北京市《城镇污水处理厂水污染物排放标准》(2012年发布实施),与北京市同步,共同开展界河污水共治。目前,燕郊地区第二、第五污水厂新扩建工程均已开工建设,潮白河吴村断面水质不断改善,基本达到了国家考核水质要求。
加强水污染突发事件联防联控
近年来,京津冀三地生态环境应急部门在《京津冀水污染突发事件联防联控机制合作协议》框架下,不断深化区域水污染突发事件应急联动机制,每年召开联席工作会议,确定年度工作方案,开展联合安全隐患排查,连续两年联合开展京津冀流域突发水环境事件联合应急研究性演练,不断强化跨界水污染突发事件处置能力。
开展京津冀环境联动执法
京津冀环境执法联动工作机制日臻成熟,三地根据共同商定的2018-2019年京津冀环境执法联动重点工作,同步开展环境执法,形成了严厉打击区域内环境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大气环境执法方面,2018年,京冀联合查处并清退了房山区与涿州市交界处的砂石料厂等环境污染点。北京市共检查固定污染源点位1597个,发现环境违法行为119起,拟处罚金额152.9万元。水环境执法方面,2018年7月至8月,京冀两地生态环境执法部门联合公安、水务等部门,同步开展大清河流域、白洋淀流域水环境联合执法,期间,两地共查处环境违法行为364起,处罚金额940余万元,现场实施查封22起,移送适用行政拘留案件5起,移送涉嫌污染环境刑事犯罪案件2起,有效促进了大清河、白洋淀流域水环境质量的改善,为不断提升雄安新区生态环境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持。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部署,在《京津冀区域环境保护率先突破合作框架协议》基础上,深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持续推进水污染共治,为打好打赢蓝天保卫战、碧水攻坚战奠定扎实基础。
编辑:汪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