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冯家峪的养蜂人

环宝 北京生态环境 2023-02-03




密云区

是北京市面积最大的生态涵养区

首都最重要的水源保护地

靠着发展蜂产业

密云走出了一条保水富民的新路



绿水青山带笑颜

冯家峪镇保峪岭的山坡上,一个个蜂箱内成千上万的蜜蜂们正在辛勤劳作。“这就是中华蜂,未来三年,我们这里的中华蜂种群规模计划达到3万群。”郭小力指着身边一排排蜂箱骄傲地说。郭小力是土生土长的密云人,24年前为了保护密云水库搬迁,6年前养殖中华蜂让他再次回到家乡,养蜂的历程让他亲眼见证了密云生态环境的变化。

中华蜂采蜜



生态保护与恢复——中华蜂重现

中华蜂是我国特有的物种,20-30年代由于意大利蜂的批量引进,中华蜂几近灭绝,人们注意到中华蜂的蜂蜜不仅品质不同凡响,而且这种物种对当地森林生态系统具有重要作用,于是开始着手保护中华蜂。那时北京地区的中华蜂只有40群,被国家列为濒危物种。


“中华蜂可以在7℃的情况下正常采集,而意大利蜂则需要12℃-13℃以上才能出来采蜜,因此中华蜂更能适应咱们当地的气候。比如我们这里很多树都是早春晚秋开花,还有些则是零零星星开花,这些植物都需要中华蜂来给它授粉,这是其他蜂种无法完成的。”如果没有中华蜂,华北地区这类植物的受粉就受影响。


繁育中华蜂,是地处深山的冯家峪镇的新尝试。冯家峪镇位于密云区西北部,南临密云水库,山场面积27万亩,林木生态覆盖率达89.1%,自然资源丰富,蜜源植物达上千种,其中中草药蜜源植物近百种,有十分突出的蜜源基础。2017年冯家峪镇建成中华蜂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干预,还原野蜂传统生活的环境,密云建起华北地区最大的崖壁式蜂场,保护中华蜂品种的繁育。


在此基础上,密云区持续加大中华蜂保护力度,依托云蒙山自然保护区开展中华蜂的物种保育,以云蒙山自然保护区为核心区进行种蜂纯化;以外围的石城镇黄峪口村和冯家峪镇西口外村为缓冲区,进行种群繁育和基地建设;两镇其他区域为实验区,进行中华蜂养殖技术研究和文旅基地建设。密云种源中心保存的密云区华北型中华蜜蜂生态型已获得认证。


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蜜蜂授粉直接推动了全区植物遗传多样性的形成和发展,加速了植被恢复,丰富了物种组成,增强了植被涵养水源、保水固土等功能。据调查,蜜蜂授粉有效促进了密云全区148.19万亩阔叶灌丛生态系统和15.3万亩草丛生态系统的植被更新,进而丰富了密云水库79条小流域的动植物物种。此外,蜜蜂为全区农作物授粉,直接促进果蔬增产效益超过8.5亿元。


绿水青山带笑颜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甜蜜的产业

蜂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地区经济的带动效应也十分明显。密云年均生产普通蜂蜜320万公斤、巢蜜113万公斤、蜂王浆和蜂胶等19万公斤,蜂产品年产值近1.2亿元。此外通过发展蜜蜂文化、蜂业旅游观光等,年接待游客达1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近亿元。


“一箱蜂,一亩田。”蜂产业已成为带动农户增收致富的“甜蜜事业”。目前全区蜂农2072户、蜂群11.5万群,蜂群总量占北京市的44%,依托蜜粉源植物资源,建立“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全区362户低收入农户通过养蜂实现“脱低致富”,养蜂脱低模式作为典型经验在全国推广。


同时,良好的生态环境,将进一步为高品质蜂产品,提供品质保障,比如目前养蜂业最集中的冯家峪地区森林覆盖率近90%,远超全市平均水平。


“自然环境越好,养殖的中华蜂也就越好,它的蜂产品品质也就越高。它们是相辅相成的,环境好了蜜蜂就能养得好,蜜蜂多了以后环境也会变得越来越好。” 郭小力说。


蜂产业的迅猛发展,带动了密云区休闲农业、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下一步,密云区将深入挖掘蜜蜂文化内涵,扩大蜂产业发展外延,不断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大力推动蜂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将蜂产业打造成为密云的特色产业、标志产业、富民产业,以小蜜蜂托起大梦想,将小蜜蜂做成大文章。


绿水青山带笑颜




编辑:刘霞



“美丽北京随手拍”

低碳大奖等你来

快用你的镜头记录下身边的美好

10月11日-11月5日

“美丽北京随手拍”征集活动火热进行中

点击下方图片

了解更多活动详情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