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匡時香港2016秋拍 | 面具之後:曾梵志《無題NO.11》

2016-11-26 北京匡时




 

藝術家曾梵志




1980年代末,在湖北美術學院學習期間,曾梵志接受的學院繪畫教育大多意在讓學生創作出傳統的蘇聯式現實主義作品,然而他卻由衷地傾向於表現主義創作手法,他長期關注法國藝術家杜布菲,以及美國的抽象表現主義畫家德庫寧的創作,他們畫面的線條以及用筆的力度無一不令他陶醉。因此,在課餘時間裏,曾梵志便開始用完全不同於課堂教學的方式去畫他周圍的朋友,甚至是街邊的路人,以肖像為主,嘗試脫離現實主義傳統去表達自己的感覺。




 

曾梵志作品《協和醫院》




據曾梵志本人的回憶,當時他住的地方離醫院很近,經常目睹醫院排隊候診、搶救病人的情景,這樣的情境與曾梵志當時對表現主義的躍躍欲試不謀而合,基於此,他創作出了自己首批代表作品——怪誕又令人印象深刻的“協和醫院三聯畫”與“肉聯”系列。這批作品奠定了曾梵志此後沿用十幾年之久的一些風格特徵,比如人物的超大號的手、體積厚重的人體、紋理縱橫的面部、鮮紅的肉色等等。人和赤裸的肉在他筆下很難說有何分別,在這裏人物的身份被取消了,與其說曾梵志是在描繪肖像,倒毋寧將其看作是一種生存處境的表述。




曾梵志 無題NO.11

2001年作布面油畫 218×146cm

簽名:曾梵志 Zeng Fanzhi 2001.10

展覽:面具之後:曾梵志油畫作品展,香格納畫廊,上海,2001年

出版:

1.《面具之後》,香格納畫廊,2001年,P32-33

2.《我,我們--曾梵志的繪畫》,湖北美術出版社,2003年,P143

3.《曾梵志》,Hatje Cantz,2010年,P86

HKD 8,500,000-9,500,000



1993年3月,從美術學院畢業兩年後,曾梵志離開武漢移居北京。在北京這個中心城市,曾梵志接觸到了不同的人群,環境的改變也帶來生存狀況的改變,就像他自己說的那樣:“真正可以交流的朋友其實很少,互相之間場面上的感覺太多,而且又需要和很多人去打交道,需要和很多人見面。……到一個新的環境要學會和陌生人一起,這種感覺對我內心很觸動。”從1994年起,曾梵志給他筆下的人物戴上了“面具”,此前那些已經趨向模式化的人物面容被冷漠、隔閡的“面具”遮蔽,身份的取消被“面具”的意向再次加以強調,人物之間的互動也因之變得冰冷與機械,只有通過不同的服裝才得以區分他們的社會角色。





2001年香格納畫廊《面具之後》出版封面



曾梵志“面具”系列的創作一直持續至2004年,在他於2001年創作的《無題No.11》中,諸如睜大的雙眼、巨大的雙手、淋漓的肉色等“曾氏”風格符號忠實地出現在人物身上,他向畫外注視的目光嚴厲、令人不安。然而在此作中,曾梵志又加入了新的技術元素:人物面部和身體部分用刮刀重新處理,從而出現了類似中國畫“皴擦”般的肌理效果,整個畫面充滿了累累的傷痕感,仿佛這個年輕人的無數傷口在流血。血與肉一直是曾梵志擅用的有力象徵手法,人無非是一具肉體,借此曾梵志觸及到了都市人類的生存焦慮和焦慮下的脆弱。此作也顯示了曾梵志創作的新轉向,“面具”被徹底剝離,在2004年之後,他不再繼續“面具”系列,而開始了更為抽象的形式和畫面線條的實驗,以他近年來的新作為參照,不難看到《無題No.11》所預示某種先聲。



點擊標題查看匡時香港2016秋拍更多精彩內容

中國重要古董珍玩專場

萬曆皇帝的貓,貓的萬曆皇帝

豐子愷:硝煙下的人間情味

張大千送給裱畫師的《泉齋圖》其實是一張廣告牌

 齊白石的“借山館“與”借山款”

吃不上飯的那幾年,東方賓館可是個好地方

她是飄落揚州的風塵,也是名動巴黎的畫魂

二十世紀現代藝術擷英

乾隆朝續寫「天青」傳奇

 蔡國強:人類、老鷹與天空之眼

當代藝術縱覽

可能是你見過最好的丁輔之

悠然見南山:傅抱石的五柳先生

好一個“飛龍在天”!

匡時香港2016秋拍 | 林風眠和他的仕女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