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青少年犯罪问题》2018年第1期要目 | 法宝期刊

2018-01-23 北大法律信息网

《青少年犯罪问题》已加入北大法宝法学期刊数据库,请登录www.pkulaw.cn查看期刊全文。北大法宝法学期刊库已收录165种期刊,其中核心期刊65种,非核心期刊47种,集刊48种,英文期刊5种。截止2017年12月31日北大法宝法学期刊库共收录了71598位作者的206600篇文章。诚挚邀请更多法学期刊入驻北大法宝,广泛传播,服务社会,共塑品牌。联系邮箱:journal@chinalawinfo.com

《青少年犯罪问题》杂志创刊于1982年,是我国公开发行的青少年犯罪研究专业期刊,由华东政法大学主办、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管。《青少年犯罪问题》杂志一贯注重反映有关青少年犯罪、少年司法、青少年权益保护以及犯罪学领域的新动向、新观点、新问题、新经验;致力于整合犯罪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资源,深化和繁荣青少年犯罪研究,推动我国青少年犯罪防控与青少年权益保护事业的发展,杂志已经连续两届被遴选为CSSCI期刊,曾荣获法学类核心期刊称号。 


《青少年犯罪问题》2018年第1期要目


【卷首语】


1.校园欺凌治理的新时代


作者:青少年犯罪问题编辑部


【主题研讨:未成年人监护权撤销制度研究】


主持人:陈波


2.《民法总则》中监护撤销制度的释评


作者:倪龙燕;刘继华(浙江理工大学;浙江理工大学)


内容提要:《民法总则》首次在法律的层面对监护撤销制度进行了全面的规定,将原来《民法通则》中过于原则性的规定具体化,使之更具操作性。但对于撤销监护的申请主体、申请事由及其产生的法律效果的规定,理论与实务中仍然不乏争议。就撤销监护主体而言,撤销监护的申请主体之间不存在先后顺位的要求;“两委”(村委会居委会)作为申请撤销监护的主体,有其合理性与可操作性。但排除被监护人自身的撤销之诉的主体资格缺乏足够的法理依据。就撤销监护事由而言,特别是对于“消极不作为”的形态,“危困状态”结果,应作广义之解释,从而保证该条款能够适时的适用。通过对相关制度的合理解释,明确相关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尽可能在现有的框架下,准确理解和适用撤销监护制度。


关键词:撤销监护;监护权;撤销法定事由;民法总则


3.论《民法总则》第36条的撤销监护制度


作者:王苑(华东政法大学)


内容提要:《民法总则》36条对于未成年人监护职责的撤销是“全有”或“全无”的选择,非此即彼的判决结果恐无法有效平衡被监护人利益保护与维持监护关系稳定之间的关系,无法应对社会现实的复杂性。实践中侵害未成年子女特有财产、损害子女权益的状况频发,救济途径有限。可借鉴域外经验,设立监护职责部分撤销制度;在民法典婚姻家庭编明确规定人身监护职责和财产监护职责的具体内容,从财产监护职责入手,确立出具财产目录和财产管理汇报制度,并完善法院主动审查机制,确保监护职责撤销与调查评估、心理干预、社会观护、案后回访等机制稳妥衔接。


关键词:监护职责;未成年人;全部撤销;民法总则


4.未成年人监护权撤销刍议


作者:张丽君;张鸿巍(澳门科技大学;暨南大学)


内容提要:《民法总则》对未成年人的监护制度及其监护权的撤销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规定,但仍存在些许问题。未成年人监护权的撤销是亲权、监护权及国家亲权相互博弈的结果,其应当符合儿童最佳利益原则。在研析相关概念、制度体系及借鉴不同法系国家与地区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之上,从完善监护内容、监护权的分类别撤销与细化撤销之法定事由、落实监护评估机制及建立诉讼监护人制度等角度提出完善建议。


关键词:未成年人;监护权;亲权撤销


【学术专论】


5.论未成年人校园欺凌事件的综合治理


作者:付玉明;杨智宇(西北政法大学,法律科学信息研究所,日本早稻田大学;西北政法大学)


内容提要:针对未成年人之间实施的严重校园欺凌行为,目前只有《刑事诉讼法》单章设置了未成年人诉讼程序能够适用,其他实体法的规定都较为分散,因此立法论上的应对并不能达到“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所期盼的结果。在行为发生了严重后果时,未成年犯罪人得不到相应的惩罚,致使民众不断地提出加重量刑或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等要求。但是刑罚的方法并不能根治校园欺凌行为。因此需要在社会和法律层面采取措施去应对校园欺凌行为,在此方面可以借鉴邻国日本的做法。例如明确相关的定义,做到事有针对;进行数据统计,了解实际情况是否具有相当程度的严峻性;设置相关针对少年的立法;实现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等主体的共同治理。


关键词:校园暴力;校园欺凌;未成年人;少年司法;综合治理


6.保护与惩治之间: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政策的争议焦点与类型区分


作者:崔志伟(华东政法大学,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大学)


内容提要:现有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刑事处遇政策或刑事责任年龄的争议主要存在双方各说各理而论争焦点不明晰、非此即彼而类型区分不明显的特点,其中围绕的核心政策取向不仅是一个刑法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澄清、解决具有现实紧迫性。应对未成年人犯罪,需要在“责任、惩治”与“复归、保护”的政策之间进行拿捏,保护与惩治属于两个不同维度的未成年人犯罪刑事处遇政策,对于“保护”偏绝对化的现实状况,需要“惩治”的消解与补充。应破除“刑不上未成年”的思维窠臼,抑制犯罪,刑罚的威慑效果是不可或缺的。散见于不同司法解释文件的分类思想并未得到理论上的系统梳理与总结。应当就不同类型的未成年人犯罪适用不同的宽严政策。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保护;惩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7.外来少数民族未成年人犯罪状况之实证研究


作者:梅锦;何莹(江南大学;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人民检察院)


内容提要:对外来少数民族未成年人的犯罪状况进行实证研究对于更好地防范此类犯罪的发生具有积极意义。课题研究显示,长三角地区的少数民族未成年人犯罪状况,除了具备未成年人犯罪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涉案比例高、案发呈现逆向上升趋势、毒品犯罪严重等特点;总体上看,民族身份并非犯罪发生的突出因素,但内在身份认同感的影响依然存在。这和我国少数民族聚集地区所处的社会、自然环境以及当下民族政策的适用存在密切的关系。对此,从个案层面看,需要司法机关能在刑事诉讼中尤其关注涉案主体的审前人格调查,考察其成长经历尤其是民族身份所隐含的内在影响,从而更好地实现特殊预防。从社会整体来看,除应加强对外来少数民族群体的权益保障、大力推进民族自治地方的繁荣稳定外,还应正确处理好“两少一宽”的民族刑事政策,并加强对边境地区的毒品犯罪打击力度等。


关键词:少数民族;未成年人犯罪;实证研究;人格调查


8.论我国涉罪未成年人心理咨询的现状与完善

——以未成年人检察实践为例


作者:滕洪昌;李月华(鲁东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烟台职业学院基础教学部)


内容提要:在检察机关工作实践中,对于使用心理学方法帮助涉罪未成年人解决心理问题的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概念用语混乱、心理咨询以办案需要为出发点、咨询主体的专业化程度低、咨询范围不明确、缺乏效果评估等。为进一步规范该项工作,规范心理学的应用,建议统一使用心理咨询的概念;以涉罪未成年人的利益保护为咨询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加大对专职和兼职咨询人员的培训并明确分工,让未检检察官重在发现心理问题并处理轻度心理问题,而专业心理咨询师处理严重心理问题;咨询技术方面以认知主义和行为主义的方法为主;并引入专业人员对咨询效果进行评估。


关键词:未成年人检察;心理咨询;心理健康;心理测评;心理疏导


9.香港少年处遇制度评介及对内地之启示


作者:吴允锋;李舒昂(华东政法大学)


内容提要:我国现行的少年处遇制度存在结构性缺陷,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进而对罪错青少年进行有效矫治。香港地区的少年处遇制度在立法模式和制度的种类和执行方法上都对于我国少年处遇制度的改革具有借鉴意义,我国大陆地区可以学习香港在少年处遇工作中的经验,对少年处遇制度作出完善,以更好地达到对罪错青少年实施矫治,帮助其改正自身不良习性,重新回归社会的目的。


关键词:少年处遇;香港法律;罪错青少年;收容教养;非刑法处遇


10.替考案件中笔迹鉴定的技术要点与审核制度解析


作者:陈春荣;张淑媛(华东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司法鉴定中心;华东政法大学司法鉴定中心)


内容提要:青少年无疑是需要面对各类考试的最主要群体,考分高低已经成为影响青少年人生成长道路轨迹的关键因素之一。正因如此,考试作弊也被一些人当作成功的捷径,并为此甘冒风险,替考事件屡见报端。总结两起典型替考鉴定案例,在鉴定替考案件过程中鉴定人应把握四个技术要点:认识案件的特殊性;充分了解与案件有关的情况,整体认识书写人;仔细收集比对样本,注重同期自然样本的收集和参考样本的使用;综合分析材料,出具鉴定意见等。在替考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审判机关应特别注意对司法鉴定意见合法性、司法鉴定意见关联性和司法鉴定意见可靠性的审核。


关键词:笔迹鉴定;青少年;替考;考试作弊;司法鉴定


【实践探索】


11.审判中心视野下性侵未成年被害人言词证据问题研究

──基于海峡两岸司法个案判例之比较


作者:沈威;徐晋雄(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人民检察院)


内容提要:近年来,随着媒体的报道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案件,逐渐受到社会大众的关注与重视。由于此类犯罪大都在隐秘地点及状态下进行,除未成年人自己挺身而出外,不易被发现。未成年人因年龄关系,心智与语言能力有限,其在性侵害案件中的言词证据可否被采信;其可信度又有多大?这些问题已成为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中司法机关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审判中心;性侵害;未成年人;言词证据;传闻法则


【域外研讯】


12.建构主义社会问题研究和青少年犯罪社会学


作者:[日]鲇川润(著);李立丰(译);鲁冰婉(译)(日本关西学院大学;吉林大学法学院;吉林大学法学院)


内容提要:社会建构主义,作为晚近发端于美国的犯罪学研究范式,与社会标签理论颇为近似,认为脱逸行为的产生依赖于人们对相关行为的具体界定以及对其作出的社会反应。针对诸如易于出现“盖利蝾螈”等现象的批判,社会建构主义演变出了三种不同的应对学说,从而从积极建构的角度,为包括青少年犯罪学在内的社会问题研究,提供颇有见地的社会学认识路径。


关键词:建构主义;犯罪学;青少年;日本


13.环境犯罪整体预防机制论略


作者:[英]奈杰尔·索斯(著);[美]阿维·布里斯曼(著);倪铁(译);毛彦民(译)(英国埃塞克斯大学社会学系和犯罪学中心;美国东肯塔基大学司法安全学院;华东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


内容提要:环境犯罪问题并不是一个新问题。环境犯罪本身的隐蔽性、模糊性、认定难等因素与政府的重视度不高、公众意识不强以及法律执行效率低等因素将环境犯罪预防拖入循环矛盾的境地。现今,我们需要转变思路,不能仅仅依靠法律法规策略,需要结合环境执法整体链路的执行、发展干预的预防、社区环境的整治、绿色环境的引用以及情境的整改等多项举措整体预防,并破除国与国的规制差异之“冰”,才能有效预防环境犯罪。


关键词:环境犯罪;预防措施;情景预防;整体化预防


【会议综述】


14.绿色司法视野下的未成年人保护性司法

——浙江省未成年人司法研究会学术年会综述


作者:裘菊红;刘昊(浙江省人民检察院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处)

本号倾情奉献

  • 关注“北大法律信息网”,回复关键词“抵押权”下载《抵押权裁判规则及实务要点解析》

  • 关注“北大法律信息网”,回复关键词“判例”下载《65000字实务干货:77个判例详解合同效力的审查认定规则(2016)》

  • 关注“北大法律信息网”,回复关键词“最高院”下载《最高院指导性案例裁判要旨汇编》

  • 关注“北大法律信息网”,回复关键词“商品房”下载《干货:商品房买卖合同实务问题解析系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