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刘旭东:论分立知识视野中的教师知识

2016-05-02 刘旭东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作者简介:刘旭东,教育学博士、现任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事教育哲学、课程论、教师教育等。

[原文载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年第1期,第51-56页]

 

摘要:教师的教学行为受一定知识的支配,理解教师知识是准确把握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和实现途径的核心方面。由于知识观存在着较大差异,导致对教师工作的理解不尽相同,由此所提出的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也大相径庭。教师是实践性职业,是在特定的情境中开展工作的,他要随时面对千变万化的情境并据此及时调整自己的实践策略,丰富的个人化知识支持着他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履行专业职责的活动,因此,依照哈耶克的“分立知识”观,教师知识具有情境性、个体性和内隐性等特征,是个人化知识,蕴含着巨大的创造可能。教师教育改革要尊重每位教师个人知识的独特价值,创建有助于教师合作并促进每位教师展现其才华的文化和制度,构建丰富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

关键词:哈耶克;分立知识;教师知识;教师教育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国家一般课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育的学术传统研究(项目批准号:BAA140016)。 

 

人的行为都受一定的知识支配,讨论与人、特别是与学科、专业有关的问题时,知识是绕不过去的话题。然而,要回答什么是知识又实属不易,这不仅因为知识本身的复杂性,而且不同的时代对知识也存在着不同的理解。以往,人们往往试图以本质主义的思想方法来言说知识,但对很多关涉知识的问题无以做出令人信服的回答,导致对诸多社会领域现象和活动的误读,尤其是误读了像教师这样具有鲜明实践色彩的职业。当代知识观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对整个社会生活、特别是对与知识创新和传播密切相关的教师职业的认识和理解必然会产生重大影响。为此,应当以新的知识观看待教师教育改革,并以此作为解读教师工作的依据,在这方面,哈耶克(F.A.Hayek)的观点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哈耶克是奥地利裔英国经济学家、政治哲学家,他涉猎的学术领域广及经济学、政治哲学、道德哲学、法律理论及思想史等,知识观是他的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很大的一个领域。他对知识的理解很有新意,对我们理解教师职业及教师知识有重要的启示。

一、哈耶克的“分立知识”观

二、基于分立知识的教师知识及其特点

(一)教师职业的性质

(二)教师知识的特点

三、创新教师文化,促进教师知识的生成

(一)尊重每位教师个人知识的独特价值

(二)创建有助于教师合作并促进每位教师展现其才华的文化和制度

(三)丰富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是生成教师知识的重要源泉

丰富的学校文化是每一位教师更好地展现自身的聪明才智必需的条件。曾几何时,学校文化建设中存在着“移植”、模仿的倾向,动辄照搬某种模式,但其效果都很难让人感到满意。究其原因,在于缺乏对自身的基础和条件在发展中的作用的正确认知,没有看到有价值的文化和制度的“自发自生性”,人为的设计太多,阻碍了教师的创造性的展现。在他看来,当人的行动努力受阻、活动难以推进时,“并不是因为进一步发展的各种可能性已经被完全试尽,而是因为人们根据其现有的知识成功地控制了其所有的行动及其当下的境势,以致完全扼杀了促使新知识出现的机会。”哈耶克认为,“自生自发秩序”是人们在不断交往中自然生成并为大家所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它的存在使得受分立性知识支配的个人的行为被限制在一定的边界之内,无意中使个人的行动有了某种相似性,人们可以利用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弥补自己的无知,同时人们又可以利用各自的知识去应对他面临的特定情境。这就是说,在分立知识和在自发秩序的视野下,作为个体的教师的知识能够在交互活动中得到充分的激活和展现,但同时也会不会违背业已形成的习俗和规范。为此,一方面要承认并遵守教师工作中多年来形成的惯例和既有的行为方式,其中凝结着许许多多教师的智慧。但另一方面,需要创新教师交流沟通方式,丰富教师文化,教师之间有更多、更能够实现对话的交流方式为丰富教师知识、生成智慧提供了可能,犹如哈耶克所说:“秩序的重要性和价值会随着构成因素多样性的发展而增加,而更大的秩序又会提高多样性的价值,由此使人类合作秩序的扩展变得无限广阔。”(哈耶克,2000)无论哪个机构和组织,在构建教师文化的过程中,都要以更好地实现教师之间无障碍的沟通、交流为价值取向,创新教师教育模式。


 

版权声明

本微信公众号系《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官方微信,如无特殊说明,本微信内容均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杂志,版权所有。欢迎转载。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微信ID:ECNU_xbjk


长按二维码关注

“ 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