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业教育】︱王占仁:中国创业教育的演进历程与发展趋势研究
中国创业教育的演进历程与发展趋势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就业创业教育研究院 王占仁
摘要:系统研究中国创业教育的演进历程是从根本上廓清现实存在的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模糊认识的重要途径。中国创业教育发端于1988年,直接榫接创造教育,是本土创造而不是“舶来品”;中国创业教育的“六年研究”具有深远的国际背景,在理论研究和教育实验的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高校创业教育始于1997年,政策导向经历了从“以创带就”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拓展;展望未来,“面向全体”是主流趋势,形成“三位一体、特色鲜明”的教育模式,实现“课程实践化、实践课程化”是纵深发展的关键,在体制机制、师资队伍、社会资源方面构建系统化协同推进的支持体系是实现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关键词:中国创业教育;演进历程;发展趋势
当今中国,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深入人心,蔚为风气。创新创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引擎,作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高校创业教育也得到了全社会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但是,由于社会上多数人对创新创业知之甚少,必须从历史上把中国创业教育的来龙去脉说清楚才能够从根本上廓清一些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就是要从纵向上对中国创业教育的演进历程进行系统梳理,对中国创业教育的本土创造、“六年研究”和高校实践进行“鸟瞰式”的巡礼,在此基础上科学研判中国创业教育的发展趋势,以期以史鉴今,述往思来。
一、中国创业教育的本土创造
(一)中国创业教育的历史发端考证
(二)胡晓风创业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三)胡晓风创业教育思想评价
二、中国创业教育的“六年研究”
(一)“六年研究”的两个阶段
(二)“六年研究”的主要成果
(三)“六年研究”的启示与反思
三、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一)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兴起
(二)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阶段
(三)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四、中国创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面向全体”是主流趋势。教育部于2010年和2012年分别颁行文件强调“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各高校也通过多种方式积极贯彻“面向全体”的教育理念,从创业教育的目标和对象对其做出解读,认为“面向全体”是以培养所有学生的创业观念、知识和能力为目标,重点在于创业意识启蒙和创业知识普及。事实上“面向全体”的创业教育有更为广阔的科学内涵,如有学者提出的“广谱式”和“全校性”创新创业教育,就是“面向全体”理念的深化和具体化。有学者将“面向全体”的创新创业教育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发展阶段(梅伟惠,2012)。本研究认为,以数量增长为核心目标的初级阶段已经结束,当前正处在以组织转型为目标的中级阶段,应该加快深化改革的步伐,尽快过渡到高级阶段,实现理念置顶、和谐共存、创建生态系统的核心目标。
形成特色鲜明的教育模式是重要途径。高校创业教育的特色模式主要有“校本模式”、“区域模式”和“行业模式”三类,高校在坚持“校本模式”的同时主要呈现出向区域特色和行业特色发展的趋势。未来各高校的创业教育要形成“三位一体、特色鲜明”的模式。各高校创业教育模式要将“校本、区域和行业”三方面有机结合,统筹协调、紧密联系,以实效性作为创业教育模式选择的判别标准,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创业教育模式,使创业教育的效果最大化。“三位一体、特色鲜明”模式的核心在于“利益契合、准确定位”。高校结合实际,积极探索研究与区域特色、行业特色融合的利益契合点,让地方政府、企业通过“官产学”合作的形式积极参与创业教育,为创业教育提供资源,并构建高校自身发展与区域经济和行业共同进步的良性互动机制,整合校内外资源,最终实现区域特色、行业特色与高等教育的协调、互动和可持续发展。
完善教育体系是实现纵深发展的关键。创业教育体系的核心是课程教育体系和实践教育体系,发展的方向是通过“课程实践化、实践课程化”,实现从“知行并重”到“知行融合”的跨越。创业教育课程教育体系的实践化,包括“课程内容实践化”和“教学方法实践化”两个方面。“课程内容实践化”是指教学内容要与创业实践紧密结合,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增加创业实践内容。在增加创业实践内容的同时,也不能弱化理论知识。创业教育课程内容实践化不等于“去理论化”,不能将理论与实践对立起来,而应将二者有机融合,通过实践案例来丰富理论知识,通过理论知识来指导创业实践。“教学方法实践化”是指在教学中综合运用开放式、互动式、研讨式、案例式等多种实践取向的教学方法。在课程教学中综合运用模拟教学、活动教学、体验教学、案例教学等方式,增加学生的创业实践体验,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创业实践教育体系覆盖率低的不足。通过创业实践,学生学习的创业理论知识得以运用,也在实践中积累创业的相关经验。创业实践教育体系包括竞赛、园区和活动等载体。当前应该在科学规划基础上,完善现有载体、探索新型载体、强化育人功能,实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的规范化发展。一要科学规划,将创业实践教育与专业实践教育有机结合,在内容、形式、师资、管理和保障等方面参照“课程”体系的标准去建构和完善;二要转变实践教育观念,使学生和教师正确看待创业实践的目的和意义;三要规范实践教育过程,突出强化实践教育的育人功能;四要完善实践教育考核方式,轻结果评比,重能力培养。
构建系统化协同推进的支持体系是有力保障。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体制机制、师资队伍、社会资源等多个因素作为支撑保障。首先是成立大学生创业教育专门机构,完善体制机制。创业教育越深入发展,对于机构和制度保障的要求越强烈。建立专门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机构,并健全制度、理顺机制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具体而言,要结合自身特点成立大学生创业学院或中心,要把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纳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要理顺领导体制,建立健全由教学、就业、科研、团委、大学科技园等部门参加的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工作协调机制;要统筹校内资源,整体规划和协调创业教育、创业基地建设、创业政策扶持和创业指导服务等工作,明确分工,确保人员、场地、经费投入。其次是打造“三师型”师资队伍。要重点建设、完善师资队伍结构中的“三种类型”:理论型的校内专职教师、综合型的校内外兼职教师、实践型的社会兼职教师。教师必须具备“三种素质”:能讲课,拥有“广而深”的专业知识;能咨询,拥有“精而专”的实践技能;能实战,拥有“丰而强”的创业阅历和能力。再次是构建科学化、规范化、具有可行性的产学联盟支持系统。产学联盟是一种全新的合作形式,包括各高校之间的高校联盟以及企业间的企业联盟。产学联盟支持系统的构建有三个原则,即利益契合、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它包含五个子系统,即作用系统、平台系统、组织保障系统、机制保障系统和过程控制系统。通过作用系统推动高校和企业相互合作,具体合作途径则通过平台系统实现,通过组织保障系统和机制保障系统确保产学联盟的有序有效运行,通过过程控制系统对合作支持系统进行控制,对创业教育提供资源、实践、经验和研究支持。
王占仁:教授。东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东北师范大学就业创业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兼任东北高等师范院技就业研究会会长。
原文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年第2期“高校创业教育”栏目,第30-38页。原文地址:
版权声明
本微信公众号系《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官方微信,如无特殊说明,本微信内容均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杂志,版权所有。欢迎转载。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微信ID:ECNU_xbjk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