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我不是基督徒(四):奴隶情结、自由意志、地狱、我们该怎么办

Andrew Hong 科学公园 2021-07-07

前文:

为什么我不是基督徒(一)——双重标准、文字游戏、循环论证

为什么我不是基督徒(二)——偷换概念、乞题、论断的习惯

为什么我不是基督徒(三)派别繁多、自圆其说、不健康的压抑



奴隶情结:


  压抑是恐惧在生活上对基督教徒的影响,在这里,我想谈论一种更重要的,也是更实质性的影响,它影响在基督教徒的人格层面,它是奴隶情结。情结,顾名思义,是情绪的郁结。情绪,会以类的方式凝聚在一起,而由于某些类型的情绪是我们(暂时)无法化解或处理的,所以它们会固着起来,这些固着着的情绪就是情结。奴隶情结,是指与奴隶有关的一系列情绪与情感。


  人人生来平等,这是使社会进步的众多理念之一。要实现这一理念,每个人能够在心里真实平等地对待自己与他人是很重要的,而这样的心理能力,与人的人格体系中的各个部分的关系是否平等有关。一般情况下,我们提到“人格”这个词的时候,指的是人的整个人格的体系。人格是一个系统,这意味着每个人的人格可以分隔成各个不同的部分,心理学家称这些不同的部分为“子人格”。打个简单比方,有的人从小被父母教导要知书达理,于是,他在父母面前表现出知书达理的样子,——需要澄清的是,这般表现是真实的,没有伪装的成分。——可是,当他与同学和朋友们在一起玩耍时,他会变得相当活跃。如此一来,我们就可以发现这个人的人格体系具有两个部分,即两个子人格,当他与父母在一起时,他会(无意识地)激活知书达理这个子人格出来,而当他与同学和朋友们在一起时,他会激活另一个表现得相当活跃的子人格出来。子人格与子人格间,是存在关系的。笼统地说,这些关系可以分为“喜欢”、“不喜欢”、“没有感觉”或“不认识”。一个人的人格体系内部各个子人格之间的关系,决定了他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如果那个被教导要知书达理的孩子十分认同这个教导,并且当他与同学和朋友们在玩耍时——需要表现得活跃时——却刻意压抑这个活跃的自己的话,那么,我们就能看到,他的人格体系中那个知书达理的子人格是不喜欢那个活跃的子人格的,由此可以推论,当他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比较活跃的人时,他对对方的态度通常会是不喜欢的。


         同样反观基督教徒的例子,对于我们非教徒而言,上帝——至少是基督教的上帝——是不存在的,(即便它是存在的)那么基督教徒与上帝的关系,实质上是基督教徒自身人格体系里两个不同的子人格之间的关系的形象化展现,而这个关系,与奴隶和主人的关系极其相似。


  可能有些基督教徒不认同我的说法,他们更喜欢用“仆人”这个称谓。可是,我依然坚持,“奴隶”更适合用来描述基督教徒。


  普遍情况下,奴隶主要具有如下特征:


  1、没有自由。

  2、无条件为主人工作,且无报酬。

  3、主人给予的一切好的东西,均是赏赐和恩典。

  4、主人给予的一切坏的东西,均是自己应得的。

  5、主人永远是对的,错永远在自己。

  6、无条件顺从主人。

  7、主人认可的事物,就是真理。

  8、主人反对的事物,就是罪。

  9、自己是卑微的、肮脏的。

  10、主人可以随着自己的性情、意愿处置自己。


  对照这十项特征,我们可以惊讶地发现,这是基督教徒与他们的上帝的关系的真实写照。即便基督教徒不会因此而觉得这有什么问题,可是一个反基督者说过的某句话却始终在我耳边回响:一个人一旦信了基督,他的灵魂就已经被他自己卖给耶稣了,而他就成为了没有灵魂的丧尸。我想要在这句话后面补上一句:因此,基督教徒成为了精神上的奴隶。


  从心理健康的角度讲,上面这十项特征,是与心理健康背道而驰的。可是,它们却活生生地在基督教徒的生命中体现出来。首先,没有自由(缺乏自由),是基督教徒的精神层面最主要的问题。“自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词汇,它在不同领域均有不同的解释,可是,我一直比较认同《人权宣言》中对自由的定义:自由即有权做一切无害于他人的任何事情。毕竟,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人群中,如果一个人的自由冒犯了其他人的自由,那么他违反了自由律,基于这样的认知,我便比较认同《人权宣言》的这项定义了。既然如此,法律就有它存在的必要,因为法律的目的是要使社会安定,它限制人、约束人、禁止人做出伤害他人的事。所以,自由并不意味着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这是基督教徒普遍误解的;诚然,它是须建立在对他人(生命)的尊重上。那么,为什么说基督教徒没有自由呢?因为许多无害于他人的、正常且自然的、甚至是出于人本性的事情,基督教徒皆不可以做,因为这是《圣经》所禁止的。在思想上,由于对《圣经》的笃信不疑,基督教徒在思考那些与《圣经》相违背的道理和观点时,会先(无意识地)认定这些道理和观点是错误的,这造成了基督教徒思考的局限性。——实际上这已不是真正意义的思考了。


          ——另外,基督教徒普遍拒绝除《圣经》外的一切经典文献,例如《易经》,不少基督教徒称这些文献为幼稚的学问或俗世的道理,甚至是邪恶的、迷惑人堕落的思想。除思想外,在情感和行为上,正如我前面所论述的,基督教徒由于要遵守《圣经》的教导,所以禁止自己出现各种正常和自然的情绪和行为。思想的局限性,造成了基督教徒的思维越来越在既有的模式中僵硬;情感和行为的不自由,造成了基督教徒的生命力和感受力越来越在被限定的范围中固着。僵硬的思维和固着的情感状态既会让一个人一旦信了基督就很难走出基督教信仰,又是人们产生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病的常见来源。所以,基督教徒的没有自由,指的是他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受到信仰力的辖制。


  没有自由,影响着基督教徒人格的方方面面。基督教徒会无条件为上帝工作(做工),且是不求回报的。他们常常会把日常生活里的一些平凡的事当作荣耀上帝的机会,诸如学业、事业、婚姻等。这样做的后果,直接导致基督教徒忘记自己真正的需要,而将《圣经》所记载的以及教会牧者所传讲的上帝的需要放在内心的首位。——当然,基督教徒对此并不觉得有什么问题。——最令我难以接受的是,根据我的观察,在一些基督教徒夫妇的关系里是不存在爱情的;但是当然,他们的婚姻却经营得很好、很和谐。这些夫妇表现得更像是同事,同为他们所信的上帝工作的伙伴。他们可能会定下一些协议,例如除生育外,不要发生性关系;或者是在非行为层面定下一些准则,例如不允许自己对彼此以及对子女的爱胜过对耶稣的爱。他们就像其他基督教徒一样,无条件顺服上帝。他们不敢质疑上帝,质疑《圣经》的一切。纵使,他们认为自己曾经质疑过,或者一直处于质疑中。可是,从与基督教徒的谈话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的质疑并非真正的质疑,他们所做的,正是我刚刚所言的,是在有限的领域里思考问题,就像我们要求一个学生只能在警察开着警车追赶罪犯这个特定情境下思考闯红灯是否是一件正确的事一样。


  凡事顺服上帝,会让自己变得没有价值;纵使,基督教徒认为自己的价值是因信基督而存在或得以显现。基督教徒越在生活中顺服上帝,他们就会越觉得上帝是至高的,就会越觉得自己是至卑的,甚至有些基督教徒会出现各种与不洁感有关的心理症状;其次,由于觉得自己是卑贱的、无知的、不配得到爱的,他们会(在心里)允许上帝随着他自己的性情、意愿处置自己,就算让自己或自己所爱的人死于非命,也无所谓;而这,又会直接导致基督教徒将自己所发生的一切坏的事情,都归咎于自己的罪过,是自己应得的,相反,任何让自己开心、幸福的事情,都是上帝的恩赐,是自己本不配得的,然后,这些“上帝的恩赐”会加强他们对上帝的顺服。


          这是一条比较长的心理演化链条,只要一个基督教徒在这个链条上绕过几圈,那么这个基督教徒的人格已经处于比较扭曲的状态了。也许在科技发达的现代,出现极端的基督教徒的可能性远比过去要小得多,可是,如果基督教徒照这样的情况发展下去的话,难免会使中国的新一代出现更多心理危机。你是否看过一个基督教徒满是鞭痕的背部的镜头?你又是否记得这个基督教徒的背部满是鞭痕是自己抽打自己形成的,而抽打的原因是这个基督教徒自认为自己说错话、做错事,或是发生小意外?这些电视镜头有些比较夸张,但是,它们却是过去基督教徒的真实写照。我们有时候便会在现代的基督教徒身上发现这些扭曲的影子,它就像畸形的人儿的身影一样,在人行道上缓慢扭曲地爬行着,让人觉得可怕又可怜。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基督教徒的人格体系里存在一对千差万别的子人格,其中一个子人格叫奴隶,另一个子人格叫主人。


当基督教徒单独与上帝进行互动,例如读经、祷告、默想《圣经》“真理”时,基督教徒会将奴隶子人格投射在自己身上,而将主人子人格投射到自己幻想出来的上帝身上。可是,一个人不可能远离人群而长久独处,基督教徒仍旧须要进入世界,走进人群。当基督教徒走进人群,与其他人进行互动时,可能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基督教徒依然将奴隶子人格投射在自己身上,然后将主人子人格投射到别人身上。——这里所说的“别人”,通常指的是那些对该基督教徒而言具有权威形象的人,例如父母、教师、牧者或其他长辈和伟人。——当这一种情况发生时,可能会出现一个让基督教徒内心产生挣扎的现实事件。这个基督教徒所投射主人子人格的对象可能会主张一些与《圣经》不符的思想,这个时候,该基督教徒可能会在心理层面出现一种本能的冲突感。原本,这个冲突感对基督教徒来说是有益处的,因为它能使基督教徒对自己的信仰产生质疑,可是,如果这个基督教徒的恐惧足够大的话,那么他将非常迅速地非理性地舍弃这些与《圣经》不符的思想,并逐渐将主人子人格的投射从该被投射对象身上抽离出来。一旦成功抽离,即可能发生另一种情况。基督教徒将主人子人格投射到自己身上,然后将奴隶子人格投射到别人身上。——其实,这种情况比上一种情况更加多见。当我们与基督教徒相处时,尤其是与他们谈论信仰话题时,我们都会感受到投射的作用。由于基督教徒此时投射给自己的,是他一贯投射给上帝的主人子人格,所以,上帝膨胀[3]的心理症状将可能会在基督教徒的言谈举止中显露出来。——当这一种情况发生时,我们便会觉得这个基督教徒变得蛮横霸道,以及骄傲自大,可是,该教徒本身却认为他这么做是理所应当的。原因在于,基督教徒认为,上帝喜欢的事,就是真理,上帝不喜欢的事,就是罪,而由于此时基督教徒正把原本投射给上帝的主人子人格投射给了自己,那么,这便会直接让该基督教徒认为,他自己喜欢的事,就是真理,他不喜欢的事,就是罪恶。可遗憾的是,当基督教徒再次与上帝单独相处时,他自然会置换投射状态,即将主人子人格从自己身上抽离并投射到上帝身上,然后自己再成为奴隶子人格的“本体”。如果该基督教徒还尚有反省能力的话,那么他必然会自责不已,因为他刚刚已在别人面前扮演了上帝的角色,而这是《圣经》所不允许的。


  如果一个人常常在一对关系存在严重问题的子人格间切换来切换去的话,神经衰弱、失常,和类似幻听、幻觉的症状,可能会慢慢临到这个人。这就是我常常主张信仰基督教对人的心理健康具有危害的主要原因了。奴隶子人格和主人子人格之间的关系是非常不健康的,他们其实是一种互相依存的关系,类似于母婴关系的变态形式。


          我猜测,一个人会被基督教信仰所吸引,可能与他早年与母亲的客体关系(的不健康情形)有关,而恐惧的情绪,是该客体关系中主要的情绪成分。如果我们了解基督教信仰,并以一种客观、中立的态度观察和省视基督教徒在心理和精神层面的生活的话,我们就会发现,基督教徒是整日活在惊恐、害怕和不安中的。他们会宣称,他们享有平安、喜乐,可是,对中立的观察者而言,他们却很难感受到基督教徒口中所说的平安和喜乐。就好像当我们跟一个心里平和的人在一起时,我们自然而然能感受到对方心里那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平和气息;又好像当我们跟一个心里烦躁但表面上却显得很平静的人在一起时,我们也自然而然会感受到一股憋闷之气正在侵袭甚至吞噬我们。毕竟,每个人天生具有敏锐的感受力,只不过是后天的教育使它被遗忘或是被使用起来显得生疏罢了。我依然相信,真正的喜乐是自由的自然体现,就像真正的平安一样,它会让我们的内心感受到自由自在,这种感觉就像去亲近大自然一样,当看到那花、那鸟、那云,甚至那倾盆大雨时,我们的内心与这个世界是合为一体的感受将油然而生,而这感受是任何外在事物所不能影响到我们的。我也依然相信,当一个基督教徒能够体验到这种真正的自由、喜乐和平安的感受时,走出基督教信仰,或者使基督教信仰得到完善,对他来说将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自由意志的讨论:


  前面谈论的,均为基督教徒的问题。基督教徒的问题必然与基督教信仰有着最直接的关联,下面,我将谈论到基督教信仰本身的问题。老实地说,要想更加具体地了解基督教徒的问题,最直接的办法,就是亲自与基督教徒建立关系。可以跟他们成为朋友,或者到各个不同的省份和城市接触不同的基督教徒,建议像我一样,花几年的时间,深入地探索基督教徒这个特别的群体。对于基督教信仰的问题,我不想花大量时间来挑《圣经》里面的毛病,因为这样做,是给基督教徒使用循环论证留地步,现在的我已经十分疲累,不再想要与基督教徒在死胡同里浪费精力了。——在过去的近十年里,我不断地与不同的基督教徒谈论许许多多的信仰话题,可是,他们的自圆其说实在让我消受不起。——现在,我只想要探讨基督教信仰中最根本的两个教义问题就足够了,其中一个是自由意志的问题,另一个是地狱的问题。


  众所周知,基督教徒宣称,世人都是罪人。世人都犯了罪,亏欠了上帝的荣耀。为何世人会成了罪人呢?这得追朔到伊甸园时期。上帝创造了亚当和夏娃,并把他们安置在美丽的伊甸园里,可奇怪的是,上帝既创造了甜美可口的生命树,又创造了具有诱惑性的分辨善恶树(智慧树),并命令亚当和夏娃,不可吃分辨善恶树上的果子,并宣布,他们吃的那日将与上帝立即隔绝。如果仅把《圣经》当作童话故事,我想这是一个有趣的故事。然而,基督教徒却不这么想。自从魔鬼引诱夏娃吃下分辨善恶树的果子,而夏娃又引诱了亚当做同样的事之后,作为人类始祖的亚当夏娃的后裔皆种下罪性,这就是为什么只要是人,便皆为罪人了。那么罪的后果是什么呢?同样众所周知,是那不灭的火湖,永永远远的地狱。确实,这后果实在是可怕至极。那么,探讨分辨善恶树,就成了许多非教徒与基督教徒刚接触基督教时通常都会做的事。


  为什么上帝要造一棵分辨善恶树置于伊甸园呢?基督教徒的回答通常都会指向自由意志。没有人知道亚当夏娃的心智相当于多少岁的人,是孩子,还是成人?当然,基督教徒普遍认可后者。毕竟,如果亚当夏娃的心智只是个孩子的话,那么他们去吃分辨善恶树的果子,是不需要负什么责任的。可是,如果亚当夏娃的心智是成人的话,那么这将引入一个重要的话题:上帝的动机


          基督教徒主张,上帝不想要如同机器人般的人类,于是上帝赐给人最宝贵的东西——自由意志,让人能够自由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做出选择,为了考验亚当夏娃是否是真心顺服上帝,上帝特此造下了分辨善恶树并置于伊甸园中。对于基督教徒的这番观点,我有如下疑问。


          首先,上帝对亚当夏娃的情感究竟是什么?是爱?还是依赖?或是别的什么东西?我们可以尝试做下类比,把上帝比喻为父亲,而把亚当夏娃比喻为(成年的)子女。假如你是一个父亲,你是否会放置一个致命的物品在你子女的家中,甚至是置于他们触手可及的地方?当然,这个致命的物品随你所想,可以是手榴弹,可以是毗酸,也可以是装着艾滋病毒血液的针筒。假如真有这样一个父亲,而他(成年的)子女不幸被外人诱骗然后受到伤害,那么,你认为(主要)责任在谁的身上?其次,既然上帝赐下自由意志予亚当夏娃,那么上帝为何还要借用分辨善恶树来测试亚当夏娃的真心呢?——诚然,有些基督教徒不认同测试真心的说法,可是,这个说法是我所接触到的基督教徒中最被普遍认可的说法。——如果上帝必须借用分辨善恶树来测试亚当夏娃的真心的话,那么这可能说明上帝的什么问题呢?是对自己赐予亚当夏娃自由意志的能力不够自信?还是对亚当夏娃产生一种不健康的情感依赖?上帝赐亚当夏娃予自由意志,让他们能够自由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做出选择,这实在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恩赐。


          然而,奇怪的是,上帝为什么不能像他“说要有光,就有了光”那样,将自由意志直接赐予亚当夏娃,而却又要再创造一棵分辨善恶树出来,似乎是要检验自己的创造效果是否顺利似的?我完全相信,如果上帝是全能的,而且是不说谎的,在他应允赐自由意志予亚当夏娃的同时,亚当夏娃就已经有被赐下自由意志的必然福气了,换句话说,分辨善恶树的存在,是多余的。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为何分辨善恶树不仅存在,还“必然地”影响了亚当夏娃的命运直至全人类的命运呢?答案是:自由意志是假的。


  自由意志,顾名思义,它是一种具有自由性质的意志,它应用于做选择和做决定。诚然,每个人都有自由意志。我们可以自由地选择今天要穿什么颜色的衣服,我们也可以自由地决定明天要跟什么样的人约会。这里所说的自由,与因恐吓受限相对,它是你无论做什么样的选择和决定,都不会对自身的生命(性命)和安危产生威胁。所以,如果有人告诉你,“你今天必须穿上我为你预备的礼服,然后出席宴会,当然,你可以选择照我说的做,或是不照我说的做,只不过若是你不照我说的做,你的家人就得死。”那么,你是否会觉得这是一种可以让你自由地去做的选择和决定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你是没得选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自由是不存在的,而这种情况,与上帝告诉亚当夏娃不可吃分辨善恶树的果子的情况,是一致的。有一个反基督者称这种所谓的“自由意志”为“选择权利”,即你有做出选择的权利,但是选择的后果却是必然的。


  既然自由意志是个幌子,那么很多对上帝品质的质疑就会马上产生,我们也会提出更多的疑问。既然天使长的堕落已成定局,为何爱的终极体现之上帝不能或不去阻止魔鬼幻化成蛇的样子对夏娃进行诱惑和欺骗?为何智慧的终极体现之上帝不能或不去想方设法用一种更加积极和具有建设性的办法解决亚当夏娃吃了分辨善恶树的果子而产生的问题,而是无情地诅咒亚当夏娃,并将他们赶出伊甸园?为何全知全能的上帝不能或不先预知亚当夏娃的结局,而在他们被诱骗的时候加以帮助?基督教徒说,上帝是公义的。我相信,任何了解法律的人都会质疑这样的观点。基督教徒又说,上帝是圣洁的,他没有办法容忍一点儿罪在他的造物中存在。我亦相信,任何了解心理学的人也同样会质疑这样的说法。


  从指向过去的问题移开,我们来面对指向未来的问题。基督教徒将主张着相同的内容:上帝不希望我们变成没有自由意志的机器人,上帝更希望我们心甘情愿选择归在他的名下,于是,他让我们自己选择,我们是要选择信他,或是选择不信他,这是我们自己能说了算的决定,只不过当我们选择不信他的时候,结局将是肯定的,那便是因着我们的罪而下地狱。由于自由意志是不存在的,——如果它真的存在的话,那么基督教信仰将变成,不论你选择信基督,或选择不信基督,都不会有威胁到生命安危的后果。——基督教徒的这整个论调都将变得没有意义。诚然,我们拥有自由意志,我们可以选择信基督,或是不信基督。可是,为什么依然有些人选择不信基督呢?难道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地狱的可怕吗?——我想,如果一个人因为知道地狱的可怕而立刻信仰基督教的话,那这会是一件多么可笑的事啊!——在这里,我们可以暂且笼统地下这样的结论:假如基督教是客观真理,那么,那些选择不信基督的人,实际上是因为他们的眼目被各种事物蒙蔽了,而看不到真理,所以也没有办法选择信基督。从这个假设的角度讲,既然如此,为何被称为爱的化身的上帝会眼睁睁地看着一个个拒绝他的人“因为无知”而死亡然后走向永远的灭亡呢?为何他不强制让所有人都相信他呢?请记住,这里的强制,实际上是一种出于爱的保护,我们常常会经历这样的例子。打个比方,如果我们知道什么东西对自己的孩子有害的话,纵使我们会传授相关的知识给我们的孩子,但是,我们一定会强制禁止孩子去碰触那个东西,如果可以的话,我们或许会把那个危险的东西从孩子身边撤走。这是一种强制措施,而它与剥夺孩子的自由无关,它反而是一种保护。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讲,上帝不强制所有人相信他实为荒谬的决策,这实在很难让人相信,他是真爱的化身。


地狱的讨论:


  按照基督教徒的说法,如果一个人不信基督的话,无论他在世多么伟大,做过多少好事,心地多么善良,他仍旧是下地狱的。那么基督教信仰的地狱究竟是什么样子呢?有几个关键词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它:不灭的火、硫磺、虫、黑暗、火炉、哀哭切齿。现在,我想让你闭上眼睛,来设身处地想像一下,置身于地狱里的感受,你可以让你的朋友为你念出下面的文字:


  请想像你被投进一个巨大的火坑,放眼望去,里面全是火,正剧烈地燃烧着。你被狠狠地扔了进去,你被扔进火海里。然后,你感觉到无比的炙热,从头顶,到你的双臂,到你的胸口、腹部以及大腿,直到你的脚跟,都无比的炙热。你感到无法呼吸,你热到像热锅上的蚂蚁,你疯狂地甩动全身各处地方,希望甩掉这巨热的大火,可却无济于事。你疯狂地惨叫着,可是却无人理你。你的眼里除了火,还是火。没有人会关心你、爱你、注意你、与你说话。你只有一个人,孤零零地在火里烧着。可是,由于你的身体是不灭的,所以火并不会把你烧死,你只能一直这样受着火刑之苦。——也许你已经没有办法继续这样想像下去了,因为你感觉到万分难受,你很想睁开眼睛,可是,为了尽可能真实地体验到地狱的感觉,请忍耐下去,继续想像。——接着,你感觉到有千万只虫子在你身上爬行,爬到你的脸上,爬满你的全身,以及你的四肢。千万只虫布满你的全身,啃噬你的身体,让你感到生不如死。可是,你却死不了,因为你是不灭的。你哭喊着,呐喊着,却没有人理会你。你抬头向上看,那是一片黑暗。你正处在与世隔绝的深渊里。你想逃离,却没办法逃离;你无论做什么,都没有任何作用。你就是这样被大火烧着全身,被万虫啃着全身。你只能忍受,除了忍受,没有别的办法。五分钟过去了,半个小时过去了,一个小时过去了,半天过去了,一天过去了,一个月过去了,一年过去了,一百年过去了,一万年过去了,一亿年过去了,一亿的一亿次幂年过去了,一亿的一亿次幂再一亿次幂年过去……依旧如此,被火烧着,被虫咬着,无论你怎么呐喊,始终没有人回应你。就这样,永永远远,永永远远,再也没有回头的机会了。你知道永远是什么概念吗?这就是永远……


  好!现在请深呼吸一口气,睁开你的眼睛。然后细细品味和总结,刚刚在想像中,自己所有的感受。


  如果要把你的感受总结成一句发自内心的话,那会是一句什么样的话呢?基督教徒认为,地狱是一种刑罚,永远的刑罚。在前面谈论偷换概念的时候,我已经顺带提及了这永远的刑罚的性质,与现实生活中一个犯罪的人被刑罚的性质是不同的。更何况,在人间并没有所谓永远的刑罚。所以,我们不禁要问,且要感叹,上帝设下永远的刑罚,他的动机究竟是什么?可以肯定,动机绝对不是帮助人、爱人和拯救人,相反,动机是要折磨人,而且是一种永无止境的折磨。难道上帝在折磨人的时候心有快感吗?还是上帝除了折磨人之外没有别的对那些不信他的人来说更具积极意义的举措吗?


  放眼望去,从古至今,没有信仰基督教的人是无数的。他们各有各自的原因。有的人可能没有听过基督教信仰,有的人也许听过,可是那不是他感兴趣的话题,他也就没再去注意了。选择信或不信基督,就像我们挑选文具一样,很多人并没有考虑那么多。从另一个更深刻的层面讲,每个人的一生中,他的所有选择,都与他早年的经历有关。就像有的人喜欢红色,可能是因为他看见红色的时候有一种热血沸腾的感觉,或者他喜欢喜庆的氛围,而他之所以有这些感觉或是喜欢这些氛围,与他在早年心理上的某些缺失有关,例如,很小的时候可能受尽贫苦,或者经常被人冷落。当然,实际情况总没有我刚刚说的这么简单片面,这条心理链条若要追朔到早年的话,会是一条很长的链条。但不管怎样,我所要重点陈述的,是我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选择什么、不会选择什么,那都不是偶然的,都是与自己早年的经历有关。我们总不能评判喜欢红色这种心理行为是错误的、罪恶的、该下地狱的,而喜欢蓝色这种心理行为是正确的、美善的、该上天堂的。同样,一个人会选择信仰基督教,或选择信仰其他宗教,或选择不信仰任何宗教,都与他的早年经历有关;在这里面,没有任何对错之分。如果你的心里还有一些善解人意或是对人的包容的能力的话,我相信你能明白我的意思。如果基督教信仰是真理的话,那么所有不信基督的人,都是无辜的人。我们怎么能想像,一个充满爱、善良和慈祥的上帝,会如此地折磨人?


          一个心理咨询师在接受他的来访者并聆听他的故事时,总会发现,在他的那些被众人评判为不好的、坏的行为背后,总有很多应当被理解的难处。一个普通的心理咨询师尚且能理解难以被众人理解的来访者,并用一种温和的、积极的、具有建设性的、适合该来访者的方式帮助他,更何况全能全知的上帝呢?何况有些人,一辈子努力生活着,没有什么奢求,就这样平凡地生活着。有时候,他们也许会仰望星空,想像着若有一位上帝,那该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啊!因为上帝会派遣天使来保护他们,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各种难题。上帝对他们来说,始终是慈祥的,喜欢祝福人的……他们就如此单纯地幻想着,直到有一天,他们死去了,看见那个曾被自己灌注着美好心愿的慈祥的上帝,居然是个残忍的、恶毒的想要将他们扔进永远不灭的地狱火湖的上帝,而原因仅仅是自己不选择信仰众多宗教中的那一个。我们扪心自问,如果基督教的上帝和地狱是真实存在的话,那么这些注定要被永永远远折磨的人们,彼时会有什么感想呢?他们可能会对上帝说什么呢?而上帝的反应和回应又可能是什么呢?面对上帝的反应和回应,这些人的内心又有什么感受呢?


  说实话,很多反基督者之所以立定心志反基督,关键就在于他们了解到了地狱带来的泯灭人性的后果。地狱的可怕使一些人信仰基督,并一生一世敬拜他,对他不离不弃;地狱的可怕又使另一些人看清上帝的邪恶和残忍,并决意反对他。这其中的差别,就是有些人被地狱的可怕吓住了,以致于失去了正常的分辨能力和思维能力;而有些人却能够站立得住,在人性的角度静默地观看着这一切,然后认出它的虚假。我实在没有办法相信,一个创造地狱的上帝会有多么的慈爱;我也实在没有办法相信,(由于地狱的存在是无法证实的)那些相信地狱存在的基督教徒,他们的心会有多么的善良。如果我们的人性还尚在的话,我们不仅不会因地狱的可怕而被牵着鼻子走,我们反而会感到愤怒,这愤怒是正义的化身,是维护人性的基本驱动力。


  基督教徒主张上帝的三个属性分别是慈爱、公义和圣洁。从地狱的情况我们可以断定,慈爱的属性是虚假的。——许多基督教徒在清楚知道地狱的情况下还主张上帝是慈爱的,这让我感觉十分悲痛。我为这些基督教徒的人性和纯真的心的丧失感到惋惜和无助。——基督教徒对此辩解称,人下地狱并非因他不信基督,而是因他的罪。实际上,这是一种典型的文字游戏,而它仅在表达“上帝无论如何都不会错,所有错都在于人”的荒唐论述。如果因为人因亚当夏娃吃了分辨善恶树的果子而成为了罪人,人就应当下永恒的地狱,这更加让尚有良心和人性的人清楚地看到,上帝是魔鬼的化身。我们很难认同,假如有一个父亲,他因他那几岁的孩子在开始学习叫“爸爸”的时候发音不是很流畅而将孩子重重地扔在地上,并慢慢地挖去孩子的双眼,拔去孩子的牙齿,然后剁去孩子的十根手指和脚趾,并用剪刀一点一点地裁剪孩子身体上的任何一个位置的皮肤,而这样的一个父亲,会被称作真爱的化身。对于基督教徒所主张的上帝是公义和圣洁的属性,我只能说,公义纯粹只是基督教徒一厢情愿的信念(迷信),而圣洁则是变态的另一种说法。


  真正的爱,是无条件的接纳,就像任何一对(健康正常的——由于前文的影响,我必须在这里做这多余的描述)父母面对他们刚出生的小孩一样,无论他是美丑、健康或病态,都接纳他,然后永永远远地持续这接纳之情;又像宇宙那般,不会因为这世间的各种变化万千的形态,而做出不一样的态度,它总是包容着一切,静静地看着所有生命慢慢地成长,以及慢慢地消亡,然后永永远远地持续这陪伴者的身份。当我们回味自己刚出生时的那份纯真,以及品尝到真爱的味道时,一切虚假的、荒唐的谎言对我们来说就没有什么影响了。我们生于自然,死于自然,我们的心属于自然,惟有自然,才是一切法则的衡量者,因为它本是智慧的结晶,与我们同在。


我们该怎么办?


  宗教就像一种疗药,治疗着古时候人们心理上的创伤。可是,对于科技发达的今天来说,宗教这种疗药早已过时,它能解决的问题微乎其微,甚至有非常大的副作用。我相信,如果好好发展我国的心理咨询行业,很多人的心理问题都将得以解决。


  对于反基督者来说,他们会持续不断地致力于宣传基督教的本质,帮助没有接触或已接触但却还未信仰基督教的人们更加客观地了解基督教对社会的建设性和破坏性,以及帮助已经信仰基督教的基督教徒更好地面对自己的信仰。对于基督教徒而言,他们拥有自由意志选择依旧信仰基督教,还是离开它。——这是真正的自由意志,毕竟如果基督教徒选择继续信仰基督教的话,没有人会将他们枪毙。——当然,基督教徒除了选择离开基督教信仰外,实际上还有第三个选择,就是对基督教信仰进行改革。如何将基督教信仰变得更符合人性,更加让社会接受,更加符合大自然的规律,这是基督教徒迟早须要考虑的事。


          我相信,没有什么东西是不需要改进的,社会正在发展,基督教信仰也应当如此——如果它还想要存在于世的话。很多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将宗教信仰视为一种精神依托,我认为这是可行的,只不过宗教信仰这种精神疗药的副作用实在太大罢了。如果基督教信仰能够转化为一种比较纯粹的精神依托的工具,然后教导人向善、鼓励人进取、带给人希望的话,那么我相信它将会变得更受欢迎,更关键的是,反对它的人将会越来越少。


  究竟要做什么?怎么做?这是基督教徒的责任。当然,基督教徒依然可以继续持那段无敌的咒语:神的事是人所不能测度的。



————————————————————

注释:


[1] 很多时候,当基督教徒使用的循环论证被非教徒识破时,基督教徒通常会这么说,“上帝是否存在,是没有办法被证明的。”这是基督教徒常用的另一种双重标准。之所以称其为双重标准,原因在于基督教徒一方面在上述情况下表达“上帝的存在是不能被证明的”,另一方面却在传福音的时候尽可能多地用各种方法去证明上帝的存在,仿佛是在表达,“上帝的存在是可以被证明的”。


[2] 这是一种叫做“假两难”的诡辩技术,它是指将一个复杂的问题笼统地概括为一个非黑即白的陈述,然后让别人在这个陈述中的两个极端结论中做选择。这也是基督教徒常常使用的一种诡辩。——至少我经常遇到过。——举个最近遇到的例子,一个基督教徒表达他并不知道自己信的是什么,而当一个非教徒反驳道,“不知道自己信的是什么,岂不是迷信”时,这个基督教徒辩解说,“没有人能够什么都知道。”这句辩解,使用的就是假两难的诡辩技术;这个基督教徒不允许“什么都知道”和“不知道”之间存在中间地带,例如“知道一部分”。


[3] 上帝膨胀,或称上帝原型膨胀,是指一个人常常把自己当成上帝的代言人、主持者,甚至上帝本身,而难以卸除这个上帝的角色面具的心理症状。上帝原型是众多原型之一,原型是每个人集体潜意识的基本单位;膨胀指的是一种类似自负的状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