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欧盟,原形毕露!

陆弃 陆弃
2024-11-21
由于某种原因,很多文章不能在这里发表,喜欢本号的朋友,请点击下方卡片关注我们的新号,获取更多精彩好文
文︱陆弃

欧盟最近的计划再次暴露了其掩饰自身产业失败的强盗逻辑。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欧盟计划要求在欧盟境内设厂的中国企业转让技术,以换取补助。新规初期针对电池产业,未来可能扩展至整个绿色产业。这一举措,不仅是对中国企业合法权益的无耻剥夺,更揭示了欧盟在全球竞争中已无力自救,转而祭出“新殖民主义”的技俩,强取中国先进技术以弥补自身产业颓势。

这一政策的背景不难理解。近年来,中国的绿色科技,尤其是新能源电池领域,迅速崛起,技术水平全球领先。而与此同时,欧盟本土的电池企业却步履维艰。以瑞典的北方伏特公司为例,这家被寄予厚望的本土电池制造商如今濒临破产,而中国企业宁德时代、远景能源等,却在欧洲多个国家投资建厂,势头强劲。欧盟面对这样的局面,无力通过市场竞争逆转,只能通过强制技术转让这种赤裸裸的干预手段,来为自己的产业输血。

这种强制技术转让的逻辑,与以往西方国家在殖民时代的掠夺行径如出一辙。不同的是,这一次被抢夺的不是矿产资源,而是中国企业苦心经营、多年积累的技术成果。欧盟的表面理由是,通过补助吸引外资,同时促进本土企业技术水平提升。但实际情况是,他们的所谓“补助”更像是一种胁迫,用市场准入和资金补贴作为筹码,强迫中国企业交出技术。

更为可笑的是,这一政策不仅是对中国企业权益的侵害,也暴露了欧盟在绿色经济转型中的深层困境。欧盟的绿色转型战略一直高调宣传,但多年来却在实施上乏善可陈。本土企业竞争力低下、创新能力不足,绿色产业发展严重依赖外部技术和资金支持。这一次,欧盟不惜采取如此激进的手段,正是其技术自主能力长期缺失的缩影。所谓的“绿色产业政策”,实际上是对失败产业政策的一种遮掩。

欧盟的这一举措不仅是对中欧经贸合作的巨大冲击,也将对全球技术合作秩序造成严重破坏。中国企业多年来以公平竞争的方式赢得全球市场,却被欧盟用这种政治化手段压制和打压。这样的行为,不仅损害了中国企业的投资意愿,也为中欧关系埋下了深刻隐患。欧盟这一政策可能引发贸易摩擦甚至更深层次的对抗,进一步撕裂本已紧张的全球经济合作体系。

欧盟的算盘很明显,他们一方面希望利用中国企业的技术和资金为本土企业输血,另一方面却又不断通过限制中国科技产品进口等手段试图遏制中国。如此两面三刀的做法,不仅是对国际规则的破坏,也将使欧盟自身在国际舞台上更加孤立。中国作为全球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量,在绿色科技领域的崛起有目共睹。欧盟如果继续采取这种自毁长城的政策,只会让自己陷入更大的困境。

事实上,中国企业并不惧怕公平竞争。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中国企业能够迅速占领全球市场,靠的是过硬的技术实力和完善的产业链,而不是靠施压、强取豪夺的政策。相比之下,欧盟的做法不仅暴露了其在产业竞争中的软肋,也进一步证明了其在面对新兴经济体崛起时的心态失衡。

欧盟的这一政策最终是否会成功,尚未可知。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一政策将极大地损害中欧之间的信任和合作基础。在全球绿色经济转型的关键阶段,合作本应是主旋律,而非对抗。然而,欧盟却选择了一条极为危险的道路——以牺牲国际合作为代价,换取短期的技术红利。这样的行为,不仅无助于其自身的长期发展,还将付出沉重的代价。

中国企业面对这种情况,需要采取更为坚定的应对策略。一方面,应通过国际法和双边对话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避免陷入技术被掠夺的陷阱。另一方面,也要更加审慎地评估在欧盟的投资风险,避免因政策不确定性而遭受损失。同时,中国也需要加强自身技术壁垒建设,确保在核心技术领域的优势地位,不被他国轻易觊觎。

欧盟的这一举措是其绿色经济转型失败的真实写照,更是其面对全球新兴经济体崛起时的无奈反应。然而,这样的行为注定无法长久。在全球化的今天,任何企图通过强制手段获取技术优势的行为,终将被证明是短视和愚蠢的。中国在绿色科技领域的崛起已不可阻挡,欧盟若想在这一领域有所作为,唯一正确的选择是与中国合作,而非对抗。

欧盟试图通过强制技术转让掩盖自身困境的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在全球经济日益多极化的今天,这种新殖民主义式的行径终将遭到历史的唾弃。未来,中欧关系如何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欧盟是否能够抛弃这种狭隘的短期思维,真正走向公平与合作。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陆弃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