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F·新刊出炉丨2016年第2期“高密度混合用地城市”
2016年第二期的LAF——“高密度混合用地城市”即将出刊,小编又来剧透啦!
© 景观设计学
提到"高密度",很多人会联想到密密麻麻、让人压抑的、缺少开阔空间的高楼群。很多人把"混合用地"理解为无章无序地建房子,把不同功能的建筑随意地堆在一起。所以有不少人常常会抵触"高密度",对"混合用地"的态度也非常消极。所以当看到本期主题的时候,相信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疑问:这样的“高密度”真的应该被提倡么?
城镇化进程中,城市空间蔓延,城市人口积聚,城市建筑密度增加,一方面为越来越多的人提供就业和改善生存质量的机会,另一方面“城市病”的出现让“高密度”。中国是之一,城市走向高密度是必然趋势。来自专业领域和公众对城市“高密度”的误解和盲目恐慌,人们对当前的理性认知与思考。
这一期,我们呼吁重视全球高密度混合用地城市实践与理念传播,这样的城市形态,是有效遏制城市横向蔓延、建立合理城市结构与生活的方式。
高密度混合用地城市,强调节约集约用地,以最少程度土地占用和减少耕地占用为前提,试图在有限的城市空间内合理容纳丰富的城市活动、提供多样的城市服务。“高密度混合用地城市”尤其强调将居住用地与各类设施用地混合布局,提高单一地块利用率,并在居住用地周边创造尽可能多的工作岗位,实现就近就业,从而在降低交通需求、减少能源消耗的同时,创建多样化、充满活力的城市生活,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态品质的同时,降低城市整体二氧化碳的排放。
本期将试图在对“高密度”的曲解中厘清思路,解读当前城市发展所面临的制约问题,广泛探讨如何将景观设计与规划管理相结合,对混合用地的开发建设进行引导和规范,并提出高效且可持续性的城市建设与更新策略。
在本期的主编寄语中,俞孔坚首先提出一种“集聚间有离散”的理想景观格局,再以北京唐家岭、里约Favela为例,引导读者从社会性的角度理解人类及人类的城市。田园城市、光明城市、顷宅城、消失的城市……以这些名词界定出的时间点,标志着欧美的城镇化进程渐渐遁入“惯性蔓延”的恶性循环。而晚些起步的中国,也未能以此为鉴而幸免于难。最后,其提出了实现“集聚间有离散”的5大条件,并呼吁城镇化道路不要再次迷途。(查看扩充版主编寄语,请戳LAF•重磅消息│了解新晋AAAS院士俞孔坚的另一个窗口)
在观点与评论栏目,我们请到了清华大学公共管理系博士候选人林玮,结合时下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及其中的两大热点“街区制”与“宜居宜业”进行了深入探讨。讨论内容囊括《意见》出台的背景及意义,“街区制”的出发点、公众误解、实际意义及落地形式,及建设“宜居宜业”的高密度混合用地城市存在的困难与挑战等。同时也就《意见》中的另两条关系景观规划的条例——“保护历史文化风貌”和“装配式建筑”进行了剖析。
来自SOM建筑设计事务所的罗志航、Paul O'Connor及Philip Enquist结合过去几十年的城市建设经验及近年来大量的分析研究报告告诉我们:高密度混合用地的城市发展模式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文中还以多种形象的表图直观地告诉我们城市低密度扩张造成的土地和能源浪费。例如,你相信么?如果全世界70亿人口都以同一个密度(按照芝加哥、纽约、新加坡、旧金山、伦敦和休士顿等城市的密度)居住在城市中,全世界的人口可以全部住在美国的一个州里面!
© Tim De Chant, Per Square Mile, 2011
而来自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的副教授崔柳,则以库哈斯及OMA设计事务所为研究对象,以拉·维莱特公园及当斯维尔公园为例,正视由“拥挤”带来的“不确定性”及“复杂性”,并提出未来设计的发展方向。而库哈斯在《大跃进》中提出的“剧异城市”的研究模型,亦是在高密度城市背景下的一种有效的发展模式。
© OMA & Bruce Mau
在主题实践栏目,Stoss景观都市主义事务所及SHoP建筑设计事物所的美国德克萨斯州达拉斯特里尼蒂滨水区设计项目为我们提出了一种“超密度,超景观”的设计理念,其不仅将社会、经济、环境等资源汇聚于一处,创立了三处新型多功能社区,更重新梳理景观空间及交通,使其成为一片步行友好、处处绿意盎然的高品质区域。
© Stoss Landscape Urbanism, SHoP
随后我们选取了国内的三处项目——成都西村·贝森大院(由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长沙中航城国际社区山水间公园(由张唐景观设计事务所设计)及东莞#33艺术区(由临界工作室设计),分别从园区、社区、街区三个层面入手,解析在中国的高密度背景下针对不同尺度地域的不同应对策略。
© 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
© 张唐景观
© reMIX Studio
在探索与过程中,来自MAP事务所的两位艺术家古儒郎和林海华以中国香港为空间策略研发地,提出增建土地之岛、海洋之岛、自我之岛、资源之岛、避世之岛、过剩之岛、特有物种之岛、记忆之岛8种概念性岛屿的想法,在增加土地面积的同时,以此为载体向人们推广普世价值及人类世生态系统。
© MAP Office
Aurora Fernández Per和Javier Mozas及其所在的a+t研究小组自20世纪90年代末就对“密度”产生了兴趣,并陆续出版了一系列书籍。其主要聚焦于住宅,并提出“密度和城市以增大容积率为目的的开发没有任何关系,增大容积率也并不意味着要极尽所能地堆叠更多的房屋或缩减房屋间的空隙”的观点。
© a+t research group
在以往涉及规划层面的主题时,我们会遗憾地看到许多优秀的理念和方案最终却因为种种原因而无法落地。尤其是在本期中,我们的体会更加深刻。这种集约且高效,合理而丰富的城市规划、空间组织方式应当被更多的人正视和提倡。设计关乎民生,希望规划师、设计师能够转变观念,并积极与其他领域的专业人士展开协作,真正实现我们愿景中宜居宜业的可持续城市。
如果你已经迫不及待想要浏览本期杂志的全部内容,就点击“阅读原文”买买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