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LAF·新刊出炉丨2016年第5期“生态安全与生态基础设施”

2016-11-01 LAF 景观设计学

一年一度的“北京论坛”将于11月4~6日举办,今年的“生态安全与生态城市专题论坛”同期期刊也如约而至。本期LAF的主题为“生态安全与生态基础设施”:

 

2015年9月11日正式发布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以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用途管制为主要手段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和“以空间治理和空间结构优化为主要内容,全国统一、相互衔接、分级管理的空间规划体系”;同月中美两国元首在华盛顿签署《中美元首气候变化联合声明》,重申“坚定推进落实国内气候政策、加强双边协调与合作并推动可持续发展和向绿色、低碳、气候适应型经济转型的决心”;2016年2月6日国家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直面中国城市面临的环境与资源问题建设“人民生活更美好城市”。维护生态安全、改进区域与城市规划、建设生态城市是中国城市化建设发展趋势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主题。


在这一期中,《景观设计学》将主要讨论城镇化进程中不同发展阶段生态安全的含义、生态城市的内涵与实践意义、国际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经验、中国城镇化建设与生态发展的国际意义、面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中国生态城市建设等议题,以研究论文、评论和项目实践的形式呈现国内外生态安全、区域规划、国土空间保护和生态设施建设与生态城市等领先研究领域与成果,分享国际经验与教训,进而探讨中国生态城市建设与生态安全保障策略。


© 景观设计学

 

在本期的主编寄语中,本刊主编俞孔坚指出“过去30年的城市扩张带来的一系列生态安全危机日渐凸显,特别是近年来的城市洪涝问题日益严峻,生态危机已成为危及人类生存的问题。”但“亡羊补牢,未为晚矣”,今天来推动关于生态安全格局和生态基础设施的研究、协调生产、生活与生态三个方面的格局仍具有重要的意义。俞主编还与我们分享了他早年在哈佛就读期间的博士论文中关于广东丹霞山的生态安全格局研究哦!

 

论文栏目,来自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副研究员刘某承基于碳足迹对中国能源消费的生态安全格局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不仅回溯了我国1949年以来碳足迹的变化,还对我国的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能源消费的碳足迹,及区域间的碳足迹流动进行了分析。从区域能源消耗以及自然生态禀赋两个角度出发,构建了我国能源消费的生态安全格局。


 
2014年中国大陆碳足迹的区域流动

 

来自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的讲师李博和学生黄梓茜则探讨了“反规划”的概念特征与理论体系,论述了近十年来该理论在国土尺度的空间规划与国土保护规划、海绵城市建设、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4个方面的新发展。评述了其应用领域及实践探索,并基于研究现状提出了一系列展望。

 

在观点与评论栏目,我们采访到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欧阳志云副主任。其对生态安全、生态安全格局、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等概念进行了辨析,并就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近期完成的“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年)调查评估”、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等议题展开了讨论。

 

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公司城市设计所所长胡耀文则与我们探讨了“多规合一”实践中的生态问题。中规院担任全国第一个开展省域空间规划的改革试点——海南省及其省内12个市县的规划编制工作,此次采访则分享了其在省域及市县两级的空间规划体系、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生态红线划定等方面的思考与实践。

海南省生态空间结构规划图


来自何瑞然环境咨询有限公司的副总裁John Lenth与我们分享了该公司在近10年间深度参与中国的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感悟,他在见证了中国在城市与景观设计领域理念上的转变与技术上的改进的同时,也洞悉了设计和实践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并形成了对中国未来的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


为加强居住区生态功能而应用于绿色基础设施中的植物种类和野生动物网络(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

© Jason King

 

主题实践栏目,安博戴水道为我们带来了获得今年ASLA分析与规划类杰出奖的项目丹麦哥本哈根暴雨防控详细规划。其旨在通过愿景式的设计方案带来协同效应,使城市成为一个整体。其将水流作为一种资源进行引导,应用暴雨街道、雨水滞留街道、绿色街道等具体设计方法,实现提升城市宜居性的总体目标。

哥本哈根暴雨防控详细规划中提出的8种具体措施


而Galen Newman等人的休斯顿市曼彻斯特街区弹性设计则试图将闲置的土地变为可以发挥功效的基础设施。该项目突出了参与式方法作为设计决策的重要工具,在将生态基础设施应用到社区设计与规划以提高社区弹性的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曼彻斯特街区闲置土地类型

© Ashton Williams, Stephen Parsons, Christina Anderson, Bryce Wood, Hunter Jayroe

 

由Sasaki设计事务所带来的菲律宾阿纳纳斯新社区总体规划则以整体性食物系统的方式改善人居环境与社会可持续性。该项目凸显了场地的农业传统,保护并提升了当地极具特色的溪谷和河流廊道,维持了场地的可达性,并在当代语境下对以菲律宾的“百雅尼汉”精神为代表的当地文化价值予以了全新诠释。

阿纳纳斯社区总体规划试图突破传统,重建农田和城市开发用地之间的关系

 

土人设计的衢州鹿鸣公园同样获得了今年ASLA综合设计类的荣誉奖。该项目的整体构思为在利用山水格局和自然植被的基础上,应用最小干预、将生产性景观编织到场地中、与水为友的绿色海绵、山水之上的体验框架及环境解说系统等手法,通过人工林带和步行网络对原有景观进行“框定”,实现对景观的改造。


鹿鸣公园建成后,场地原有的马赛克式的景观基底得到了保留


AECOM宁波甬江平台公园则是将甬江两岸原先被忽视的地块转变为一个融合了雨洪管理和社区活动项目的当代滨江公园。其不仅具备应对台风的弹性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还为居民健康、社交互动及生态修复创造了契机。

甬江平台公园一期工程通过运用现场填挖方设计策略来进行雨洪管理,并利用回填土重塑地形


探索与过程栏目,来自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的Ilmar Hurkxkens介绍了一个旨在探寻建立在北美亚利桑那州索诺兰沙漠中的新型干旱区聚落形式的景观设计课程。该设计课程针对场地干旱与暴洪共存的极端环境,通过发掘并借鉴亚利桑那本土采水和储水的技艺,提出了建筑、基础设施与生态融为一体的聚落形式,而景观自身的结构及规则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浮现。

自布劳利河冲积平原至萨萨比路南段的整个住区概览

© Coralie Berchtold, Karoline Heene and Tanja Vallaster

 

而Laura Cipriani则与我们分享了她在威尼斯建筑大学教授的一门城市规划课程背后的故事。通过对意大利特雷维索的两个机场周边地区的景观——基础设施景观、水景观、绿地景观、能源景观、城市景观——进行多维度的分析研究,课程师生得以提出可能的干预措施,并依此制定一系列中、长期的战略性规划,使“生态机场都市主义”的图景得以浮现。


该方案期望将卡诺瓦机场改造成为蜿蜒的西莱河旁一个以水为基础的公园

© Urbandesign studio, Università Iuav di Venezia

 

已经等不及要把它带回家细细品读了么,快戳“阅读原文”购买吧!

也欢迎大家留言交流读后感和自己对这一主题的理解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