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F·详细报道丨第四届中国(国际)水生态安全战略论坛
2017年4月13日,第四届中国(国际)水生态安全战略论坛于湖南长沙拉开序幕。本届论坛由中国水利学会水生态专业委员会、湖南省水利学会、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浙江省生态经济促进会、郑州大学水科学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联合主办,由《景观设计学》承办,同时也得到湖南省水利厅、常德市海绵办、德国汉诺威水协、博元生态修复(北京)有限公司、深圳铁汉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中冶海绵城市技术研究院、北京东方园林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亚洲水资源和利用研究中心等众多单位的大力支持。“坚持绿色发展、筑牢生态安全”是本届论坛的主旨。
来自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水利科学院、水利部水规总院、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的多位院士、专家学者及政府官员400余人出席了会议。
本届论坛由13、14日两天会议及15日全天的考察共同组成,分别在长沙及常德两地举行。
13日上午,《景观设计学》期刊编辑部主任佘依爽主持了本届论坛开幕式。中国科学院刘昌明院士、中国工程院王浩院士、湖南省水利厅原水资源处唐少华处长、博元生态修复(北京)有限公司蒋玮董事长、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研究院李迪华副院长、亚欧水资源研究和利用中心张灿明主任、浙江省生态经济促进会张迅秘书长、郑州大学水科学研究中心左其亭主任、德国汉诺威水协有限公司彭赤焰总经理出席了开幕式。
湖南新闻联播对论坛开幕式进行了报道: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y03941c1mgo&width=500&height=375&auto=0
王浩院士、刘昌明院士、蒋玮董事长、唐少华处长及李迪华副院长就会议主题进行了特邀报告。
王浩院士率先进行了以《水生态安全战略》为题的演讲。王院士首先为我们介绍了生态安全、流域水循环、水生态安全等基础概念。随后聚焦于国家安全体系中的淡水生态安全,从陆域产流区中的牧区草地、农牧交错带、农区耕地,水域的空间、水文过程、环境、水生生物,水循环调控工程的工程建设、工程运行,以及社会水循环10个方面,分别提出了十大水生态安全战略。其认为,应充分重视黑臭水体和严重威胁的污染过程的治理。中国目前的达标排放体系尚未完善,从欧洲及北美借鉴来的思路并不完全适应于中国国情,还应制定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政策指标。
随后,刘昌明院士以《基于LID城市水生态维护若干问题讨论》为题从中国的城市化发展与趋势、城市化主要生态与环境问题与博弈、海绵城市建设的正确方向与若干误区,以及关于建设海绵城市的研究的若干科技问题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其分析了各国低影响开发(LID)、海绵城市等的建设发展历程,提出中国因针对本国国情,因地制宜地推行相关政策。其认为,我们不仅需要解决相关技术难题,更应该厘清海绵城市建设的正确方向,以积极端正的态度看待这一趋势。刘院士还向我们介绍了海绵城市雨洪模型——流域水循环综合模拟系统,并以实例说明了其意义与作用。
蒋玮董事长从《水环境产业可持续发展探讨》入手,首先分析了水环境当下面临的压力与机遇,提出通过市场机制驱动、适度开发、服务模式优化等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后以静港湿地为例,以具体数据为据,说明设计实践带来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唐少华处长则与我们分享了《流域一盘棋、共治一江水——湖南省湘江保护与治理》,其首先为我们介绍了湘江流域及其保护治理历程,提出“一部法”统领、“一把手”推动、“一盘棋”谋划、“一江水”同治。其认为,在未来应进一步强化生态建设、红线控制、截污控污、安全保障、采砂管理,并全面推进“河长制”。
最后,李迪华副院长则从景观设计的角度出发,阐述了 《海绵城市建设落地的景观设计》。他列举了大量政府法规、政策,提出中国的海绵城市建设途径实际上等同于城乡可持续性水系统管理。并认为我们应坚持景观设计学统领落地以生态基础设施规划作为核心技术措施的建设途径。
下午的专题报告由郑州大学水科学研究中心左其亭主任主持,来自水利部、环保部、研究部门、设计实践单位的9位专家、资深设计师进行了汇报。
海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郭书英局长与我们分享了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的对策措施,介绍了前期调研、总体思路、治理过程的一系列工作,以及流域综合管理与协同治理的经验总结。
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朱滨研究员以三峡库区及长江中游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完善技术研究为切入点,以4个小的工程建设实例,提出了明确设计实施主要目标,加强、加速实施效果评估等6条颇具指导意义的对策与展望。
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李宗礼教授级高工总结了现代水治理的核心、总体思路和目标。其认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有科学、高效、合理的水治理予以支撑和保障,亦即必须加快治水观念和治水模式的转变,推进现代水治理。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刘树坤教授首先阐述了“口号有些多!市场有些乱!压力有些大!”的现状,并提出应重视防洪排涝、水资源配置、水环境、水景观、水生态、水文化、水经济等“七个水”建设。
博元生态修复(北京)有限公司李英汉总工程师以福创溪-大排沟水环境综合治理PPP项目为例,介绍了其所在公司对于水环境治理的综合流程及从数据理论到设计实践的有效落地。在过硬的技术途径和研发支持下,该项目成效卓然。
北京师范大学水利科学研究院徐宗学副院长以北京市为例,论述了从城市暴雨洪水模拟到河湖健康评价的现状及展望。提出应通过开发和构建城市雨洪模型、防洪排涝系统,建立健全的水生态健康评价综合指标维护城市河湖健康。
深圳市铁汉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设计院丁珂院长则依托景观设计的背景,提出了构建防洪、水质、生态、景观、信息五位一体的综合治理手段。以7个案例详细论述了从水安全、水环境、水景观方向入手的设计策略。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环境政策部董战峰副主任为我们厘析了国家“十三五”水环境质量管理政策的创新。并提出政策创新要系统考虑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以修订的水环境保护法、水行动计划、规划为主线,加快政策创新和模式调整。
最后,中国工程院侯立安院士以《黑臭水体成因分析及治理对策》为题压轴汇报。其提出,我国高度重视黑臭水体的治理问题,并已步入以水生态、水经济为主的水体生态治理阶段。其以英国泰晤士河、奥地利多瑙河、日本琵琶湖的治理及新加坡ABC计划等国际经验,结合南宁那考河的国内实践,提出黑臭水体是多因素综合导致,需全流域、系统化治理理念引领顶层设计,多措并举,“一城一策、一河一策”,遵循“外源减排、内源清淤、加强治污、管理保障”的技术路线,才能实现黑臭水体的有效治理。
13日晚,主办方特别策划晚间沙龙,旨在为大家搭建一个与嘉宾面对面交流的平台。沙龙由深圳市铁汉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设计院丁珂院长主持,用设问的方式引导参会者积极和嘉宾就海绵城市战略部署、资金导向、目标导向、绩效评价等问题展开讨论,嘉宾也分享了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沙龙持续了近两小时,现场座无虚席,讨论热烈。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不仅谈成果谈愿景,也提出了很多目前需要改进和思考的问题。思想交流碰撞,观点兼听则明,面对面的沙龙是论坛的有效补充,也为当天的日程画下了圆满的句号。
4月14日,水生态文明建设专题论坛和海绵城市建设专题论坛在两大会场同步举行。
在水生态文明建设专题论坛中,12位嘉宾发表了专题报告。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谢新民教授聚焦于面向生态环境保护的内陆河流域水资源配置。其首先为我们分析了我国内陆河流域的特征、生态演变及水生态问题,并从理论基础和技术层面给予了具有建设意义的建议。最后以塔里木河为例,为我们分析了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
北京东方园林环境股份有限公司水环境技术中心梁威总裁则从实验研究与工程实践两方面介绍了污染水体修复中沉水植物恢复的生态学影响,对水生植物恢复最适面积、水质和底质提升程度和植物选择等方面进行了讨论。提出先农村后城市的水质恢复建议。
济南市水利局赵承忠副局长则分享了济南市水生态文明的建设历程。通过确立科学严格的水管理体系、健康优美的水生态体系、安全集约的供用水体系、先进特色的水文化体系四大体系,从政策和实践层面全方位推动了全市的水生态发展。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赵进勇主任介绍了河湖水系连通基础理论与生态学意义、调查与分析技术、总体布局方案、规划工程技术体系等内容,提出利用河湖水系水量-水质-生态耦合分析模型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分析的研究与设计方法。
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生态水利院马以超院长以义乌市、三门县、诸暨市等6个城市的实践案例,说明水生态建设与POD开发模式、城市发展、蓄滞洪区利用、城市湖泊、淡湖水质之间的关系。其认为,离开城市湖泊的巨大调蓄作用,海绵城市的目标将难以实施。
WADI设计吴昊总经理为我们分析了雄安新区水环境面临的挑战和窘境,提出人水协同、从小做起,蓝绿协同、多绿少蓝,上下协同、民间力量的理念和举措,以幼儿园改造、北京通惠河公园为例,说明了具体的设计实施方案。
上海水生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郑小燕、武汉大学李兰教授、天津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王卫红总工程师、浙江向善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胡雁龙总工程师、海宁市水利局曹建飞副局长、浙江九州治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石向荣董事长也就黑臭河道治理、水文景观、污泥处理、中小河流域治理等方面展开了讨论。
在海绵城市建设专题论坛中,10位嘉宾发表了专题报告。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水务院总工张伟以三亚和海口的黑臭水体治理、武汉的排水防涝工程、宁波的海绵城市系统化建设为例,说明了海绵城市是城市双修的重要体现,要“灰”“绿”结合、内外兼修,在争议中前行。
北京建筑大学车伍教授认为要避免对重要指标认知有偏差、理解不到位,警惕将长期任务短期化、管理问题技术化、技术方法绝对化、特殊措施普遍化、“海绵”“黑臭”概念空泛化。要寻找普遍规律,运用计算的科学手段,克服难题,实现城市水环境的综合治理。
德国汉诺威水有限公司彭赤焰总经理通过介绍湖南常德水系整体规划、穿紫河生态治理、船码头泵站改造及护城河治理,提出海绵城市建设应以实现生态水系为目标,而不是仅仅解决黑臭水体问题;应结合城市水系的历史演变,尽可能恢复历史河道。此外,控制进入河道的污染是第一位的,其次是提高河道的生态自净能力;通过模型模拟,优化排水系统,多方案比较,进行科学预测和决策。
中国中冶海绵城市技术研究院技术研发部廖祁明副部长以武汉市青山示范区老旧区域改造、汉口深邃设计、光谷中心城为案例,提出武汉市内涝问题必须坚持“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思路,坚持“灰”“绿”结合,灰色设施兜底,绿色设施补充的海绵城市建设模式。
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海绵院朱峰副院长以海口市美舍河为例,介绍了城市内河的生态修复实践,提出了格局重建、控源截污、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的系统治理思路。此外,他还介绍了PPP项目运作模式,强调了宣传推广及公众参与的重要性。
上海市水务规划设计研究院赵敏华副总工程师、德国汉诺威水有限公司驻中国区郑能师常务副总经理、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绿色基础设施研究所栾博执行所长、北京雨人润科生态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赵杨总经理、美水资源工程师院苏雨明工程师也就海绵城市建设各抒己见,不仅提出了应该重视环境教育,在建设过程中进行社会启蒙,还探讨了自媒体时代海绵项目的宣传策略,进行了关于雨水费的思考。
苏雨明
论坛在最后由《景观设计学》期刊编辑部主任佘依爽主持的嘉宾互动讨论环节中圆满结束。
4月15日,近300余位与会成员参加了常德市海绵城市建设实地考察,德国汉诺威水协协同常德市公共事业局,为全体成员奉上了全面而又精细的常德海绵城市建设蓝图。常德市公共事业局李远国局长首先就常德市海绵城市现状、实施策略、发展方向等内容作出了科普和介绍。
随后,来自汉诺威水有限公司的6位设计实践精英分别带领6组成员考察了常德市船码头机埠及河道整治工程、穿紫河沿岸综合治理工程、护城河河道生态修复工程、紫菱路道路设计、幼儿师范专科学院海绵城市专项设计等项目。讲解人员深入剖析设计策略,就设计细节、技术途径等问题一一解答,学员们全神贯注、积极互动,在一整天的高密度高信息量考察后,均表示受益良多。
此次论坛会议人数达历届之最,深入剖析了水生态建设与海绵城市建设之间的互利关系与协作要义,搭建了“学界、政界、商界”三方交流互动的平台,为中国生态文明的建设可持续地推动了知识和经验的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