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LAF·报道 | 新加坡国立大学-北京大学“共享城市”国际研讨会成功举办

2017-05-28 LAF 景观设计学


5月18日,由新加坡国立大学设计与环境学院和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联合主办的“共享城市”国际研讨会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举办。


本次研讨会由《景观设计学》期刊和景观之路游学中心承办,受到了来自三菱电机亚洲有限公司、新加坡公园局、城市发展有限公司、新加坡宜居城市中心、CPG集团、WOHA建筑事务所、新加坡未来城市实验室及安博戴水道等机构与公司的支持。研讨会吸引了来自中国及新加坡的百余名学者、政府工作人员、景观设计师、城市规划师和建筑师等的热情参与。


△ 大合影

在研讨会中,来自中国和新加坡两地高校、政府机构及顶尖设计机构的20位专家、学者及负责人等为大家带来了多层次、多角度的分享。从政策制定、空间形态、涉益人参与、技术发展及空间规划与设计等方面,探讨了共享经济模式为城市空间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的变革,以及各自的城市实践经验与景观解决方案。


△ 黄玉贤 | Nyuk Hien WONG

新加坡国立大学设计与环境学院副院长黄玉贤教授首先就“共享城市”这一概念在政策、设计及参与等方面的挑战进行了概括。共享城市的未来涵盖城市设计、公众参与等多个方面,不同国家之间应当分享各自的经验,通过项目、政策等分享,促进多学科之间的交流。




主题一

共享城市 / 经济的政策制定


△ 陈莉娜 | Lena CHAN

新加坡国家公园局国家生物多样性中心负责人陈莉娜女士从历史角度介绍了新加坡自然植被的情况,并结合新加坡的用地形势,用数据表明了新加坡的自然生物多样性。新加坡国家公园局编制了“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以系统地整合、协同、巩固并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陈莉娜认为社区力量是城市多样性保护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 李迪华 | Dihua LI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教授李迪华老师的演讲由5个疑问开启:为什么这个时代共享如此重要?城市如何共享?城市绿化如何影响城市共享?如何改进中国城市设计?谁对城市负责?

李迪华谈到中国在绿化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如现在的城市建设是以牺牲稀缺资源为代价的发展等。他认为解决方法包括:增强城乡规划方案的科学性;增强生态与乡土文化保护规划实施的刚性(划定生态保护、乡土文化保护、水资源与环境耕地和森林红线、城市增长边界等);增强城市规划实施与市场结合的弹性(充分发挥市场的配置作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保障城乡建设(工程项目)的生态内涵、公共属性和生态游憩功能(维护公共利益、全民,保证服务享公平使用)。要实现可持续中国的梦想,就要到就业机会多、资源具有优势的地方去进行城镇化建设;到人口集中的地方去建设,创造就业机会;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实现人口自由迁徙。降低能源消耗、减低和治理污染、推进宜人环境的建设、保护生物多样性与栖息地。


△ 晏洁慧 | Esther AN

城市发展有限公司(CDL)可持续发展总监晏洁慧女士首先就公司情况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提出“未来价值2030”行动计划,旨在指导开发商如何管理建筑、提高建筑绿化率。共享经济即可持续的经济,中国mamahome、Distrii共享工作空间等项目均是对能源保护的一种尝试,鼓励公私合作。新加坡国立大学更是与CDL合作,联合建立了T2lab,旨在进行多学科、多角度的协作。




主题二

共享城市的空间形态


△ 张耀基 | Yew Kee CHEONG

负责了新加坡众多知名项目设计与建设的CPG集团高级副总裁张耀基先生提出:要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打造良好的自然环境。他简要阐述了邓肯·麦克拉伦和朱利安·阿吉曼的《共享城市》一书,介绍了阿姆斯特丹、韩国、麦德林等城市的共享范式。随后,通过对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和国家美术馆这两个CPG项目进行视觉分析,提供了有关共享空间增强及其如何推动共享经济的见解,主要表现为识别现有共享特征、重新构建共享空间和设施。




主题三

共享城市中的涉益人参与


△ 李昊 | Hao LI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技术创新中心研究主管李昊先生主要剖析了数据众包、公众数据和公众参与等概念。当前的城市建设面临以人为本的转型,公众对城市事务的关注度不断提高,而在技术层面,智慧城市与大数据正驱动着城市的变革。他说到信息通信技术(ICT)改变了人际交往的模式,促进了“参与式”城市规划的转型。而数据众包则是通过群体智慧来解决城市问题、优化城市规划。李昊列举了4个相关的案例:深圳市负面清单、乌镇公众参与与协商平台、北京旧城文化遗产应用和武汉记忆地图,主要通过收集公众的数据,结合经济模式来促进城市规划。

在具体的参与途径方面,城市规划需要上下两个层级的相辅相成,既需要对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吸引等领域给出具体的目标与方向,为政策的落实与实施提供清晰的参考与依据,也需要为民众提供更公开透明的数据,借助私人部门的力量,利用参与式规划、技术和创新人才帮助解决城市问题。


△ 白仁德 | Jen-Te PAI

台湾政治大学地政学系白仁德教授详细介绍了台湾的Youbike、Irent一类的共享自行车、电动车、食品等案例,以及Airbnb、共享工作空间、都市再生前进基地项目在台湾的实践,并提出疑问:共享经济如何能够影响空间规划?白仁德教授着重讲解了“都市再生前进基地”项目,其涵盖了政府、私人部门、学校、市民等群体,旨在促进市民场所感的形成、保护环境;开展创新性活动,促进国际交流;促进社区与社会之间的协作。




分论坛主题一

共享城市的政策、指南与规划


△ 斯蒂芬·凯恩斯 | Stephen CAIRNS

新加坡未来城市实验室(FCL)城乡系统研究组首席研究员、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建筑学教授斯蒂芬·凯恩斯教授利用增强的绘图模式,主要分析了亚洲季风区中的3种农作物的种植与人口密度之间的关系,并强调数据的收集可促进决策的生成。通过探索这些地区的动态发展过程,可以提出适合各个地区的知识型策略、设计方案和行动计划,以促进全球可持续的城镇化发展。


△ 许顺华 | Michael KOH

新加坡国家发展部宜居城市中心(CLC)高级研究员许顺华先生介绍说:世界各地的城市都在向着宜居的目标发展,新加坡在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一直面临水资源短缺的问题,而如何让高密度的城市实现宜居的目标也是一大挑战。为此,新加坡提出了“可持续的新加坡发展蓝图”,通过改变景观、恢复城市活力来促进城市的发展,这是每个人共同的责任。


△ 徐曼 | Lily XU

绿色和平气候与能源项目主任徐曼女士主要分享了能源的共享经历。在上海,人们对于“光伏电站”的了解越来越深入,且逐渐将其融入到家庭的教育中。很多人考虑到其经济成本高,且周期长,担心投入与回报难成正比。另外,光伏电站主要安置于屋顶的共有空间中,需50%以上的业主同意才能够安装光伏。为消除这些顾虑,国家及小区对这类清洁能源项目应予以支持并大力推广,集众人之力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唯有通过上下层的共同推动,才可能促成这一事件的成功实行。在过剩能源的利用中,共享的平台以及公众的参与是实现能源共享的重要途径。


△ 赵任植 | Im Sik CHO

新加坡国立大学设计与环境学院建筑系助理教授赵任植女士研究认为:近年来,共享经济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迅猛,而城市也面临着经济危机、环境危机、社区精神缺失等问题。2012年,首尔市政府提出“首尔共享城市”项目,旨在鼓励人们在共享的过程中解决社会与城市问题。赵任植博士详细介绍了该项目的发展历程,包括城市的孵化期、成长期和稳定与扩张时期。经过4年的发展,“首尔共享城市”项目已初显成效,在交通、文化、空间利用等方面均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共享,政府所指定的共享公司或机构已达77家,参与项目的公众人数也在成倍增长中。




分论坛主题二

共享城市中的空间规划与设计


△ 林立川 | Lip Chuan LIM

CPG集团高级副总裁林立川先生为大家分享了以健康为导向的发展,并着重介绍了黄廷芳综合医院与裕廊社区医院中的共享空间。作为裕廊的标志性入口,位于新加坡西部商业区的黄廷芳综合医院与裕廊社区医院打破了传统医院设施的标准,在这一繁华地段打造除了“社区中心”的独特身份特征。项目在医院裙楼、林荫道、办公楼等空间中融合了餐饮场所、零售店等,促使人们开始享受在医院空间中的“休闲”时光,而在公共场所中进行的社区园艺、健康检查志愿服务等更增强了其作为共享空间的功能。


△ 海伦·杨 | Helen Smith YEO

STX景观设计事务所负责人海伦·杨女士所分享的主题为共享景观分层设计与机构景观中的场所营造。她以新加坡国立大学学生村(UTown)的设计为例,从空间的细部设计中剖析了共享愿景如何在多元文化社区中实现。学生村的设计促进了知识、信仰与价值观在不同群体和个体之间的交流,是体现“共享范式”的理想环境。


△ 陆小璇 | Xiaoxuan LU

香港大学建筑学系园境建筑学部陆小璇博士通过香港“犄角旮旯”中“休憩处”的研究,和香港跑马地墓场群的间隙设计,与大家分享了香港的间隙空间状况。这两个项目都展现出了将景观之美融入城市间隙之中的可能,那些通常被排除于城市发展视野之外的空隙、边缘以及冗余空间,也可以具备不可替代的公共价值。


△ 张东 | Dong ZHANG

张唐景观合伙人张东先生与大家分享了近期基于城市公共开放空间营造的案例,包括位于长沙的山水间社区公园、苏州“公园里”项目的装置和北京五道口的优盛大厦广场。


△ 尤尔根·罗斯曼 | Jürgen ROSEMANN

新加坡国立大学设计与环境学院客座教授、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荣誉教授尤尔根·罗斯曼与大家分享了“共享城市”理念下的社会融合。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将面临边缘化、隔离、排斥等问题,而通过提供教育、就业及公共组屋等措施可以缓解问题。罗斯曼教授以荷兰阿姆斯特丹互相融合的公共和私人住房模式为例,探讨了更易为人们所接受的公共空间的设计方式。


△ 栾博 | Bo LUAN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绿色基础设施研究所执行所长、一方国际环境景观设计咨询机构总裁栾博先生以海绵城市中的参与式绿色基础设施实践为例,与大家分享了“共享的海绵城市”。目前,很多海绵城市实践中普遍存在价值单一、伪生态等问题,而真正的海绵城市是自然与人工复合的生态系统,其能顺应自然并利用自然的和谐关系,同时具备防洪、排洪、灌溉、文化等功能。在实践过程中,需结合科学的分析依据、专业的技术支撑并统筹空间设计,让人们共同分享绿色基础设施所带来的价值。


△ 陈怡文 | Ee Mun CHAN

新加坡WOHA建筑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陈怡文先生通过讲解事务所的知名项目和最新规划项目,分享了其对于花园城市(Garden City)与巨型都市(Mega City)之间关系的探索。


△ 龙伟湛 | Stanley Wai Cham LUNG

土人设计国际中心总监龙伟湛先生分享了城市设计中的共享生态与生存的艺术,旨在促进构建完整的生态系统、融合“海绵”哲学。同时,他提出9项实现“大脚美学”的原则,包括与洪水为友、打造生产性景观、建立绿色海绵、将景观作为生活系统、让自然本身发挥效用、最小干预、尊重场地历史、结合生态措施,以及将设计转变为人们新的生活方式。


△ 托比亚斯·鲍尔 | Tobias BAUR

安博戴水道合伙人,新加坡公司运营总监、景观设计师以及新加坡国立大学客座教授托比亚斯·鲍尔先生主要以碧山宏茂桥项目为例,与大家分享了在严峻的气候问题下,新加坡如何通过ABC(Active, Beautiful and Clean Water)城市设计导则,在城市肌理中构建有活力的、美丽而洁净的环境。


感谢新加坡国立大学设计与环境学院建筑系刘少瑜教授、NUS-JTC i3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薛菲博士及其他人员对本次研讨会所做出的贡献。

△ 刘少瑜 | Stephen Siu Yu LAU


△ 薛菲 | Fiona Fei XUE




 研讨会相关内容将发表于 

 2017年第3期(总第27期) 

 《景观设计学》-“共享经济与城市未来” 

 敬请期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