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行政区和尺度概念,SOM构想黄河沿岸国家湿地公园
注:本文为删减版,不可直接引用。原中英文全文刊发于《景观设计学》2019年第4期“流域治理与生态修复”专刊。获取全文免费下载链接请点击“阅读原文”;参考引用格式见文末。
导 读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黄河大堤虽然确保了城市和村庄免受洪水的侵害,却犹如一道屏障,阻碍了黄河以北地区与济南中心城区的联系。与此同时,生态失衡、水环境恶化、栖息地碎片化等现象也愈发严重。自2017年起,SOM建筑事务所城市设计和景观团队与济南市政府协作,从生态、文化、交通、经济等多个层面对沿河区域进行改造,并提出了在整个黄河沿岸构建一条连续的黄河国家湿地公园的设想。SOM期待以黄河济南段为例,为其他沿河城市加入到黄河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中提供先行范本,也希望为长江流域或其他国家类似流域的规划设计提供参照。
黄河国家湿地公园
济南区段生态规划实践
Ecological Planning Practices of
the Yellow River National Wetland Park in Ji'nan Section
菲利普·安奎斯特
Philip ENQUIST
SOM建筑设计事务所
城市规划设计团队顾问合伙人
周茵樱
SOM建筑设计事务所
城市规划设计团队副总监
德鲁·温斯利
Drew WENSLEY
Moriyama & Teshima规划事务所
创始人及首席执行官
艾伦·路易斯
Alan LEWIS
SOM建筑设计事务所
开放空间设计团队总监
LAF
01
项目背景
山东省济南市南依泰山,黄河自西南向东北方向从城中穿流而过,源自南部山区的众多河流自北向南流经城区,构成了济南的水网骨架。由于济南所在的华北平原位于黄河下游,从上游和中游席卷而下的大量泥沙沉积于此,将河床抬升至地面之上,形成了地上“悬河”,使其地势高于城区。
冬季黄河河滩湿地 © SOM
黄河下游悬河的形成 © SOM
从黄河大堤眺望华山 © SOM
济南的水网骨架 © SOM
黄河大堤是下游悬河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运输防汛抢险物资的重要通道[1],虽然确保了城市和村庄免受洪水的侵害,却阻碍了黄河以北地区与济南中心城区的联系。现状大堤防洪体系由堤顶路、堤防淤背加固区、防浪林和防护用地构成。长期以来,济南城市建设只集中在黄河以南的山前平原地带,城市以东西向扩展为主,形成了东西长、南北窄的城市格局[2],黄河北岸则多为地势低洼的农田和村庄用地。2006年起,济南市提出北跨黄河发展新城区的构想,并由此开始从沿河发展城市向携河发展城市转型,黄河也由城区边缘流域转化为区域发展中心。
黄河大堤体系剖面图 © 济南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近年来,黄河下游频繁断流,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使得水环境状况进一步恶化。湿地生态系统斑块的廊道连通性和生态完整性遭到破坏,珍稀鸟类赖以生存的黄河湿地面临消亡,生态稳定性受到严重威胁[3]。此外,目前黄河下游两岸多为人工种植的农田和林地,种植结构单一,极大地限制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多样性,且缺乏护坡能力强的灌木及地被。这些问题不但削弱了景观效果,也阻碍了其发挥主要的防汛功能[4]。
黄河国家湿地公园 © SOM
02
黄河国家湿地公园的多维度愿景
黄河国家湿地公园
考虑到济南所占据的优越地理位置,SOM建筑事务所受济南市政府委托,从国家、流域、区域、城市等多个尺度上展开了分析,并提出了沿整个黄河沿岸构建连续的黄河国家湿地公园的设想。规划计划沿整个黄河流域创建国家湿地公园,串联起沿岸众多的自然及人文景观节点,同时确保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过程的完整性。这一“大尺度景观”规划突破了传统行政区和尺度的概念,强调各级政府的协调与合作。
沿整个黄河沿岸构建连续的黄河国家湿地公园 © SOM
规划计划从以下几个方面打造黄河国家湿地公园:1)从生态上,在黄河滩地上引入及保护生态湿地,并采用多种原生植物,提升生态系统及植被群落的多样性;2)从文化上,充分利用黄河两岸的名山大川、文物古迹,展示黄河文明的历史文化特点;3)从休闲娱乐功能上,将大堤转化为一座联系城市和黄河的公园,引入休闲娱乐项目;4)从经济上,打造黄河旅游项目及黄河旅游相关产品,结合周边村落设置特色酒店,并设立生态农业体验及示范区,同时利用国家湿地公园带来的良好环境及开放空间吸引并留住创新人才,带动片区经济发展。
后文将针对黄河在济南市域内的183km河段、30km核心示范段,以及一座3km2的鹊华秋色园提出具体的规划设计策略。
沿黄公园步道 © SOM
制定多维度愿景 © SOM
183km河段
183km河段两岸享有丰富多样的景观资源,包括多样的湿地、极具特色的大堤、大小村落和广阔农田。规划将此范围内原本分散的景观资源融合,串联成完整的黄河生态廊道和区域生态系统。主要规划理念包括:
1)联系新旧城区:原本的悬河将转化为一个可以亲近的国家湿地公园,供人们产生更多的交流与互动。在两岸采用相同的设计语言,从生态完整性、文化关联性和经济联动性上将济南老城与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融为一体。
连接济南新旧城区 © SOM
2)塑造灰绿结合的防洪系统:目前,整个河段都以工程化防洪为主。规划提出,在确保原有防洪功能不受干扰的基础上,结合现有灰色基础设施进行种植设计和地形处理,同时恢复整个洪泛平原生态系统来支持防洪和雨洪管理。规划计划在现有泄洪渠、引黄渠的基础上建立多条生态廊道,并且结合现状水道、湖泊及新增的集水区,将灰绿基础设施串联成完整的景观雨洪管理体系,从而提高区域蓄水净水能力,减缓雨水径流速度,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栖息地。
构建生态廊道体系 © SOM
3)提供连续的公园体验:人们可以通过黄河附近的交通换乘枢纽—公园门户,无缝换乘旅游交通工具进入公园,并沿着交错的步道系统遍览黄河两岸众多的休憩空间、人文景观和历史遗迹。
4)连接两大文化要素:泰山与黄河在地理空间和视线空间上有着密切的联系。规划通过空间上的延伸和文化上的关联,将泰山和黄河这两项象征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在区域尺度上相连。
连接泰山和黄河两大文化元素 © SOM
30km核心示范段
在183km河段范围内还划定了30km的核心示范段,该区段衔接了南岸济南老城和北岸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并且毗邻济南国际机场,是济南黄河极其重要的区段。伴随着济南北跨发展,30km核心示范段也将成为济南的“中央公园”,现状孤立的黄河沿岸区域将转变为服务百万济南市民的公共空间,展现济南丰富的城市历史文化[5]。
规划沿河道横截面将该示范段分为7个区域,包括河道保护片区、河滩生态修复片区、大堤提升改造片区与堤外城市连接片区4种类型:
规划沿河道横截面将30km核心示范段分为7个区域,包含4种类型 © SOM
规划将针对每个片区施行不同的防洪、生态修复、城市开发和农业生产策略 © SOM
规划将对整个核心示范段进行不同程度的干预 © SOM
大堤景观改造(虚线为现状大堤截面) © SOM
1)河道保护片区:河道保护片区以保护为主,尽可能不进行开发,从而保证水源涵养、洪水调蓄等自然生态过程的安全,避免水土流失、水体污染、生物栖息地破坏等发生。
2)河滩生态修复片区:河滩内现状主要为人工农田或林地,植物以杨树(Populus spp.)和柳树(Salix spp.)为主。规划将黄河水引入滩区,逐层净化形成季节性人工湿地,以增加生态系统多样性。同时引入森林细胞、湿地细胞、草甸细胞等“生态细胞”,为物种创造丰富的栖息地类型。规划还设置了穿梭于细胞之间的木栈道系统,将人们与自然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各个生态细胞可自主串联成生态脉络,进而形成完整的河滩栖息地网络。这种点(生态细胞)-线(生态脉络)-面(河滩栖息地)结构有助于修复黄河生态系统,为促进自然更替和加强生物多样性奠定了基础。规划保留了一座洪涝风险较低村庄原有的小尺度肌理和自然性,并设立文化和旅游设施,以更好地与周边城市相融合。此外,规划以该片区为主要场地,引进体验式农业及生产性景观,鼓励农业旅游发展,形成教育、科研、产业为一体的教研区。
森林细胞、湿地细胞、草甸细胞等生态细胞 © SOM
生态脉络 © SOM
农业旅游 © SOM
3)大堤提升改造片区:将堤顶路保留以供慢行交通、旅游公交和防洪抢险车辆通行,形成公园主干路系统与大堤内外侧步道相连,形成完整的交通系统。
将堤顶路保留以供慢行交通、旅游公交和防洪抢险车辆的通行 © SOM
通过结合堤顶路加宽路面,设置台地、缓坡,以及增加便利设施,设计特殊的活动节点,以提供丰富的休闲场所 © SOM
现状及改造意向 © SOM
4)堤外城市连接片区:由于黄河大堤与城市之间存在十余米的高差,且大堤外200m宽的区域为堤防淤背加固区和防护用地,城市与大堤存在着严重的脱节。在基于测算确保防洪功能不会因一定程度的土方工程而受到影响的前提下,规划计划通过景观设计和改造,实现城市与大堤的之间的地形过渡与功能衔接。
鹊华秋色园
鹊华秋色园连接起了济南北部新城和黄河,也是黄河国家湿地公园的一期公园。设计计划在核心景区部分恢复鹊山湖,将湿地、河滩、农田、森林、村庄有机结合,恢复两山之间的文化和生态多样性,重现“鹊华烟雨”的美景。
(左右滑动查看)
《鹊华秋色图》 © 台北故宫博物院
基于上述183km河段规划理念及30km核心示范段的规划策略,设计充分利用该区域内丰富的植物及生态资源、黄河流域的文化遗产,以及两岸的农田和村落,为快速发展的济南和新兴的先行区提供一个安静的休闲去所。
鹊华秋色园平面图 © SOM
鹊华秋色园将黄河大堤从简单的双车道防洪设施拓宽成一个广阔的阶地森林公园系统,同时还结合了公共通道和各式静态空间。其中布设着供市民游憩的基础设施,种植着观赏树木、传统中药草及传统作物。
大堤上的望岳丘可以遥望泰山和黄河,将这两个济南的文化符号联系起来 © SOM
设计将在河滩区域打造丰富的生态系统,将其塑造为野生动物的栖息地。鹊华秋色园引入多功能生态细胞实现生态修复,同时提供雨水管理与净化设施,为公众提供探索黄河滨河特色的公共通道。
自然小径和木板道交织贯穿浅滩沼泽、跨越岛屿,通过柳树林,提供了观赏水生野生动物、筑巢鸟类季节性活动和植物季相变化的机会。© SOM
设计还提出将冯塘村修缮打造为一座集文化创意和农业旅游于一体的农业主题公园。同时将这一概念进一步向北延伸,将“都市阳台”打造成一处都市农园。将城市与示范农田景观联系起来,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名片。
从都市阳台远眺华不注山 © SOM
03
总结与讨论
黄河国家湿地项目探索了新时代发展背景下河流与城市的重要关系,以及如何利用黄河这一极具特色的自然资源,将其原有的限制性因素转变成推进城市发展的新动力。有别于传统城市规划,黄河国家湿地公园主要在以下方面带来了创新和启示:首先,项目突破传统行政区的概念,将整个黄河流域当作一个国家湿地公园。规划强调区域尺度的生态系统的连接,通过各级政府的沟通与合作,由点及面再到区域,形成完整的黄河生态系统廊道。其次,规划以生态涵养和自然保护为核心,将人为开发降到最低。同时,强调市民与黄河的互动,使其变成一座市民共享的生态乐园。最后,从文化、交通、经济方面全面增强河流与城市的关系,让黄河成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关键。
规划所聚焦的183km河段、30km核心示范段和鹊华秋色园主要回应了三大挑战,即突破悬河造成的城市与河流在水平和竖向的空间割裂,修复和改善现有和潜在的栖息地,以及提升现有河道、湿地的水质。从生态细胞到生态脉络再到河滩栖息地,规划在生态廊道之内引入了更多绿色基础设施,创建了更加健全的灰绿结合的防洪系统,并为自然净化过程提供了生发机制。规划以大堤为主体,利用台地、坡地等地势变化形成过渡,消化高差,将原先不能进入的大堤及周边防护区域改造为市民可以进行不同程度介入的公园区域。SOM期待以黄河济南段为例,为其他沿河城市加入到黄河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中提供先行范本,也希望为长江流域或其他国家类似流域的规划设计提供参照。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重大国家战略的讲话。他提出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这与SOM提出的济南市全域的生态保护规划的愿景高度契合。目前,黄河济南段的规划工作正在进一步深化中。
项目地址:中国山东省济南市
项目委托:济南市政府
景观规划:SOM建筑事务所、Moriyama & Teshima规划事务所
首席设计师:Philip Enquist
项目团队:Doug Voigt、傅萱、Alan Lewis、周茵樱、张阳、Sean Kinzie、王焓、李诗晨、鲁晨、余晗、李屹华、Jisu Choi、Cameron Barradale
合作者:Drew Wensley、Khatereh Baharikhoob
规划设计时间:2016~2018年
部分参考文献
[1] Hu, J., & Zhang, B. (2003). Pavement Structure Design of Roadway on Yellow River's Bank. Zhihuang Keji Xinxi, (3), 10-11.
[2] Lv, B., Wang, Y., & Zhang, Y. (2007). Research on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and Mechanism on the Span River Expansion of Jinan. Urban Studies, 14(3), 37-41.
[3] He, Z., Huang, J., Pan, Y., & Zhang, X. (2010). Ecosystem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Lower Reach Ecology Rehabilitation Practice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35(4), 9-13.
[4] Liu, S., Zang, D., Peng, J., & Zhang, L. (2009). Investigation of Waterfront Plants Landscape in Jinan. Journal of Shandong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39(6), 46-50.
[5] Skidmore, Owings & Merrill LLP. (2018, September 20). inspiring the World: Yellow River National Wetland Park of Jinan Section. Retrieved from https://mp.weixin.qq.com/s/ zvkBNQuejZAWEARJd0FCpw
参考引用 / Source:
Enquist, P., Zhou, Y., Wensley, D., & Lewis, A. (2019). Ecological Planning Practices of the Yellow River National Wetland Park in Jinan Sectio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rontiers, 7(4), 88-103. https://doi.org/10.15302/J-LAF-1-040003
获取全文免费下载链接请点击“阅读原文”
编辑 | 汪默英
制作 | 张晨希
点击此处了解最新出炉的
“城市治理与空间品质提升”专刊
▽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订购
END
注:本文图片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机构所有,
转载请后台回复关键词“转载”联系授权
如果你喜欢本期推送,
请点“赞”和点亮“在看”,分享给更多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