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毕业了,北大景观人!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Peking University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Landscape

学院以倡导和发展生态文明为宗旨,进行跨学科、跨尺度的人居环境规划设计的科研和教学,旨在培养新一代人设计学科的领军人才。多年来,学院广大师生在两大方面的探索,形成自己的特色:第一,探索生态文明理念下的多尺度城乡规划设计的教学、科研与创新实践;在国土、区域和场地三个尺度上,建立跨尺度的城乡生态基础设施,并进行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第二,探索基于生态文明理念和价值观的新美学、新设计,包括新型城镇化、新美学建筑、和新美学景观。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2021年毕业生合影



2021 毕业致辞 



俞孔坚

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土人设计(Turenscape)创始人

FLA终身成就奖——杰里科爵士奖获得者


常怀感恩之心


首先,热烈祝贺2020和2021届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们顺利完成学业,离开校园,走向社会,我给你们的赠言有感而发。


刚才主持人说的好啊:“青春只有一次,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对你们来说,奋斗正在或即将开始,而对我来说,也许已经到了该回忆青春的时候了。


1997年开始,当我打定主意要在北京大学度过学术生涯时,我便憧憬有一栋像哈佛大学设计学院那样的教学楼。整整26年过去了,我们终于有机会在这样一个像样的学院空间里来庆祝又一批青年才俊的毕业。至此,我们学院已经毕业了近700位硕士和博士生。“北大景观大厦”今天得以在此矗立,首先应该感谢诸多热心公益事业的企业家。


我首先要感谢今天亲临现场的王和平先生。2010年,在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成立大会上,作为润地利集团董事长,这位来自华罗庚家乡的创业者,平时省吃俭用、生活简朴,怀揣科教兴国和建设国际一流设计专业理想,慷慨为学院的建设埋下了第一块最具分量的基石。在当时,王董事长的捐款足以让我们盖起5栋这样的大楼。只可惜,土地和市政的种种限制,使大楼迟迟不能动工,此后,建造成本成倍增加。接着,残酷的市场又让王和平先生的企业陷入困境,大楼建设也迟迟不能动工。


2014年,另一位同样具有热情的实业家李西平得知学院困难后,慷慨解囊,为北大景观大厦的建设埋下了又一块坚实的基础,使大楼终于在2014年底开工。其间,王召明、何巧女和吉庆萍等多位热心公益事业的人士也慷慨捐助,为大楼的建设及学院的发展添砖加瓦。又7年过去了,经历重重困难,大楼和学院艰难生长,其间的艰辛常难以与局外人道之,直到今天,大楼终于得以启用。


伴随逝去的青春,回忆过去20多年创办学院的风风雨雨和见证这个大楼的艰难历程,我深深的感到,对于在座的北大学子来说,做学问也许并不困难,成为百万富翁也许并不困难,获得一官半职也许并不困难,但你会发现,当你抱定信念,无私的地去做一件自以为有益于社会的事业或工程时,你却会面临难以想象的困难。惟其如此,我由衷感恩为这栋大楼和这个学院的建设慷慨无私地付出了青春、贡献了自己财富的人们!是你们的慷慨和无私,给了我和我同事砥砺前行的动力。


因此利用这个机会,向即将毕业的同学奉上我的毕业赠言:常怀感恩之心,因为哪怕是你获得的一点点福利,都是来之不易的,都可能是别人用全部的青春奉献为你换来的公益;长保坚忍不拔之青春锐气,因为,即使是你自以为是对社会的无私奉献和努力,你也不一定会一路绿灯、掌声伴随。以此勉励即将离开校园,走向社会,并有志于修复地球、拯救生命万物及增进人类福祉这项伟大的公益事业的同学们。

优秀毕业生合影



李迪华

北京大学副教授

中国生态学会城市生态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中国生态学会城市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秘书长

北京园林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秘书(2002年9月至今)


始终相信设计是服务与改变未来的持久力量


亲爱的毕业同学,尊敬的王浩院士、王和平先生,各位老师,各位家长,各位同学和校友!


首先祝贺所有在过去两年中获得硕士学位的同学,各位取得的学业成果来之不易,希望大家在未来的生活中倍加珍惜完成论文研究过程中积累的研究与生活经验,更好地珍惜自己和家人,更好地服务社会与未来。


感谢今天来参加典礼的家长!谢谢您对学院的信任,谢谢您把孩子交给学院,谢谢您对孩子成长和学院工作一如既往的支持。谢谢叶耀先先生二十年来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并把孩子委托给我们。学院的教育对每个同学都是巨大考验,您的孩子克服了种种困难,战胜了自己,抵达了人生新高度,我们由衷为您的孩子取得的学业成就感到自豪。


感谢王浩院士参加今天毕业典礼和对同学们的嘱托。王浩院士指导的陈宇枫同学学位论文在内涝风险与城市交通韧性关系研究中有突破性进展,为学院学位论文研究水平确定了新的高度。


感谢王和平先生出席今天的毕业典礼。18年前,2003年4月13日您的慷慨捐资,是学院(当时叫景观设计学研究院)收到的第一笔捐款。这笔捐款给我们带来的办学信心一直在激励着学院师生。谢谢您当年毫无保留地信任俞孔坚博士和对学院一如既往的支持。


今天还是学院新楼的启用仪式。尽管学院全部搬入新楼要到暑期末,尽管不少毕业同学希望在备斋展开红地毯,学院仍然决定在学院新楼举行今天这个隆重的仪式。我们迫不及待向所有支持学院改善办学条件的企业家们表达由衷感谢,他们还有李西平先生,王召明先生,苏寿良先生,何巧女女士,李卫国先生、孙虎先生、张晓飞先生和北京土人设计公司,正是这些无条件的支持给予了我们巨大的物质和精神的鼓励,学院一直坚定地走在探索和引领中国景观设计教育的路上。现代大学发展离不开企业家的捐资支持。未来路上,期待各位和更多企业家支持学院发展。开拓进取、服务社会和未来,企业家的雄心与大学的办学目标是一致的,相得益彰,共同缔造了现代教育和人才培养体系。因为疫情管控原因,今天不能邀请更多企业家到场,希望不远将来一一邀请各位到学院观摩教学研究和与师生们交流。


学院的教学还得到了国内和国外专家的大力支持。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他们的名字,崔海亭和黄润华教授多年为研究生开设《景观自然系统与评价》,胡兆量和武弘麟教授开设《景观文化系统与评价》;佘年、甄晓玥和Wofman Gerger教授开设《景观营造:雨水系统设计》课程;李津逵、王汉生教授开设《景观社会学》;安建国老师开设《景观设计表达》,李建伟、马晓暐、张莉、盛梅、东梅、司敏劼、黄锦宜、楼颖、涂一、王辰翰、何宇馨、李文豪、韩西丽、曲方舒、张波、孟亚凡、单美娜、彭文洁、刘琴博、齐晓瑾、陈亚君、Dusan Ogrin, Davorin Gozivoda,Johaness Kuchler等活跃在景观设计行业一线设计师和国外设计教授为研究生开设规划设计实践课程;学院在西安、宁波、黄山、天津、桂林、广州、北京、枣庄、成都、卧龙、太原和乌鲁木齐等地有近二十个专业教学与实践基地,基地的专业技术人员一直在无私支持学院教学与专业实践;Carl Stainitz、Frederik Steiner和John Wilson等诸多景观设计学学术与行业泰斗持续为学院办学指明方向。请谅,无法列举全部的名字,过去二十年中每年都会有数十名专家走进学院课堂。学院的资料库中,累积了上百个精彩专业演讲。正是因为这些力量的持续参与,学院的教学在专业实践领域能够保持探索和努力引领。


感谢学院各位老师、研究团队和行政同事。学院规模小,五脏俱全,事无巨细,每个行政人员和老师都是身兼数职,这对任何一个老师和行政人员都是巨大挑战。谢谢各位精诚合作和鼎力相助,我们完满完成了各项教学和科研工作,全体同学健康平安,学业顺利,这是对各位工作的高度肯定。学生毕业,我们自己同样应该获得热烈掌声,各位辛苦了!行政老师中,特别提一下前面没有发言的两位。祁英老师,去年开始分担学生工作,今天的典礼更是她精心策划和组织,她说“只希望看到孩子们开心就好”。路露老师承担了学院教务和非全日制同学班主任工作,一直为大家顺利完成学业默默奉献着。我们还有一支博士后和研究人员队伍,他们从各方面参与辅导同学研究,是学院重要的力量。


各位同学,各位嘉宾、各位校友和各位老师!学院自2005年正式办学以来,一直坚持教学创新,办学机制创新,人才培养创新,服务美丽中国人才培养国家需求,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国家战略,和国际接轨,关注和服务全球可持续发展,向世界讲述中国生态保护与人居环境改善人才培养与专业实践故事。俞孔坚教授作为团队杰出代表,2020年获世界景观设计师与风景园林联合会(IFLA)杰弗里·杰里科爵士奖,2020年获“柯布共同福祉奖”。汪芳教授获2021北京大学教学卓越奖,这是学校颁给中青年教师的最高教学奖。让我们用热烈掌声向两位老师表示祝贺,向学院全体老师专注教学和人才培养表示由衷的感谢。


学院一直把培养具有专业开拓能力,健全人格精神和拥有质疑思维能力与习惯的人才作为办学目标。为了达到这样目的,学院一直重视学生自我成长,鼓励并支持学生在校期间自我探索。过去两年中,彭晓学生团队获得全国高校数据驱动创新大赛特等奖,“挑战杯”北京市一等奖;卓康夫-张浩团队获得ASLA学生社区服务荣誉奖。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同学在论文发表、专利申请等方面都取得了与众不同的成绩,还有同学沉浸在持续的田野研究和支持社区适老改造工作中,他们都在用各自的方式努力塑造自我,为未来做做准备。今天燕园有一种景观和环境叫“学生营造”,通过学院同学的组织与引领,同学在校期间已经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应用到了校园绿化管理、开放空间营造、雨水系统改造、花园建造、乡土植物管理、教师居住小区更新,以及食堂、宿舍和教学楼室内空间的改进工作中。同学们为学院赢得了信誉和良好口碑。


上面这些点点滴滴,貌似微不足道,实则包含我们对细节和人的关注与态度,对实践和行动的热衷,向真实的人,真实生活,真实环境和真实世界学习并提升自我的学习途径。在各位临别之际,赠给大家三句话:


第一,始终相信设计是服务与改变未来的持久力量。过去数百年中,科学研究带给人类文明和人类福祉巨大进步。然而解决人类所面临的生态问题、环境问题、生存问题和建成环境问题,满足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从国土生态保护、国土生态修复,到建成环境中一草一物的管理,以及满足和不断改进人千变万化的使用体验的细节,所有这一切都要经过精心设计,通过反反复复设计改进不断彰显设计的力量和价值。


第二,始终相信信任是推动和成就事业与人生的终身力量。从现在到未来,中国的每一寸国土、每一条街道、每一个园区、每一个小区、每一个校园、每一个角落都要经过多次重新设计。我们是否会尽快获得“这份工作”,取决于社会是否信任我们的专业能力、专业价值创造和专业成果。如同大家看到的,今天这份信任并不是无条件的、开放的和充分的,我们的专业环境还不是很理想。个人只有在获得充分信任的条件下,其创造力才可能充分得到发挥,个人才智才可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展现。各位同学,我们必须拥有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专业信用交给社会的勇气,用实践证明我们的专业能力和能够创造的专业价值。推动全社会对设计专业的信任,学院的校友应该走在行业的最前沿,壮怀激烈,时不我待。


第三,始终相信个人只有通过创造社会价值才会成为被自己持续尊重的人。个人社会价值创造取决于对社会需求、人与人之间关系、未来生活和地球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判断和采取的行动。选择信任,就是用最直接的方式将自己置身于价值创造的环境中,无私无畏,才可能百折不挠。无条件地信任是国家实现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前提条件,是个人事业的基石。各位无论以何种方式创造的何种社会价值,当它们汇聚在一起时,人们将会看到设计成就的将是社会文明的进步,是人的生活福祉的改善,是地球环境改善,是美丽中国的实现。到那时,设计就将成为普遍受到尊重的职业,我们身边每个人都将成为受尊重的人,我们自己将会成为持续被自己尊重的人。


各位毕业同学,很快各位将实现从学生向校友的身份转变。学院校友和校友会一直是学院办学和发展的支持力量。过去二十年,参与并见证了学院办学与人才培养的成就的同时,还同步见证了校友事业成长、职业转换、专业成就和生活快乐。“北大景观校友”在规划与设计行业已经具有特殊的价值象征,代表严谨认真的态度、创新的想法、新领域事业开拓(如乔旭校友所说的“专业价值边界探索”)、公益行动和对未来的自信与信心。从校友们勇往直前,不断推陈出新的事业开拓中,学院老师们感到由衷的欣慰,我们看到了信心、事业勇气和未来的方向。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祝福校友们的成就,感谢校友们对学院的持续支持。


最后,请让我们一起用最热烈的掌声,祝福毕业同学工作顺利、生活如意!祝所有的嘉宾、老师、同学和校友身体健康,事业和家庭如意。谢谢!

仔细聆听的毕业生们



王志芳

北京大学副教授

自然资源与环境学博士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景观学专委会副秘书长


常为新


各位老师们,同学们、家长朋友们,大家下午好:


今天,在这个全新的大楼里,我们一起欢祝又一届毕业生们走向人生的新征程。新地方新气象让我不由想起鲁迅先生1925年写下的叮嘱,“北大是常为新的---向着好的,往上的方向走。”


是的,北大是常为新的,而常为新的起点是梦想。我曾在俞老师刚刚提及的7楼里学习过,中间虽离开一段时间,但仅仅从我2012年回国,九年的时间里现在要换第三个办公室了。从科技园的一个个小隔间、走到临湖观景的红四楼、再至这栋独立的小楼,我们学院的办公环境正在逐步改善。而这个新楼,是俞老师、李老师20年以前就开始的梦想。而今天我们在这里,见证了两位老师梦想的实现。这个大楼可以说是两位老师常为新梦想的里程碑,它就在这里,鼓舞我们这里的每一个人,在未来应该大胆地去拥抱梦想。


是的,我们在座的所有人都没有理由不去为新。不仅仅因为我们是北大人,也因为常为新是我们专业的特质。设计不求新,就不是设计。时代在发生剧变,我们必须在常为新中与时俱进。以执着的心态问好每一个值得求索的问题,以开放的视野接纳新的解决之道,这既是一种北大精神,也是我们学院想要传递的一种信念。


最后衷心祝福同学们毕业快乐,愿你们能够永远以梦为马,敢为先,常为新,在新的人生征途中勇敢扬帆远航!

毕业典礼现场



乔旭

2009级校友

偶木北京国际景观设计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


绿水青山是景观人持续的使命


荣幸之至,可以在绿荫如盖的夏天,来跟正值青春的大家聊聊天。


来之前我思考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让我来?我觉得毕业十几年依然在做设计的人,可能真的不多了,第二个理由,可能因为最近流行逆行者,很多人对行业趋势不乐观的时候,放弃高薪,逆势创业,被很多人问过为什么。


所以先聊聊大家感觉没什么机会的行业,按照研究惯例,先定义行业,虽然大家已经答辩完了,但是也请跟我一起思考一下,你所定义的行业边界是什么?地产景观?市政园林?带着你的边界看看,我们的导师在做什么,行业先锋在做什么?其实设计人都不按常理出牌,太无趣。个人认为,放眼目前可以以空间衡量的全部市场热点,研究前沿,哪里又完完全全没有景观的影子呢?我们的行业发展趋势线,一定是上扬的。未来,甚至连空间都可以突破,跳出三界五行,不要预设,不要画地为牢,我郑重呼吁行业龙头学习新晋实力派偶像天团——中国外交发言人,背后的逻辑就是,我们的实力和价值支撑着我们的话语权。大家有兴趣的可以做个调研,我们全行业的科研实力、转化能力、细分领域占有率、落地产值价值链,话语权指日可待一个更高的维度。


再聊聊个人,收入不高,加班没够让很多人对设计岗位望而却步,这个问题深挖,我觉得是时间和收益的关系,是效率。收益的效率是如何决定的,也请大家一起思考这个公式的分子分母,这也是我创业的缘由,让我们的价值被认可。我们对空间中用我们的能力施加影响,提升空间的更广泛价值,这些增益之后我们获取相应的报酬。这样衡定的收益边界,一定不是20年不变的勘察设计取费标准,这样的认可,并非指日可待,而是已经在路上了。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希望给大家小小的启发。


毕业典礼,还是要有点仪式感,我们80后也是看动画片长大的,不排除有些人仍然保留着这个爱好,我们二次元不绝缘的。诗词,是我喜欢的一部国漫里的,虽然是个光头和尚念的,我觉得很适合景观人,


我欲乘风向北行,雪落轩辕大如席,

我欲借船向东游,绰约仙子迎风立,

我欲踏云千万里,庙堂龙吟耐我何,

昆仑之巅沐日光,沧海绝境见青山,

长风万里燕归来,不见天涯人不回。


韩寒说你以为的极限可能只是别人的起点,北大可能是很多人的极限,但我想不是在座各位的,试想一下,如果你人生最闪耀的时刻,就是此刻的北大毕业典礼了,是不是有点枉为少年?


我想说不管大家走向什么样的未来,我们的行业海阔天空,百无禁忌。


以终为始,回到我第一句话,夏日蝉鸣不是漂亮话而已,套用可持续发展句式,让我们的后代的后代,不论几胎,都还能真切的感受到这样的自然意境,绿水青山是景观人持续的使命,我在设计一线等你们。



熊亮

2007级校友

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技术科学博士

现为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


抱火前行


尊敬的王浩院士,尊敬的王和平董事长,尊敬的各位来宾,亲爱的各位老师,可爱的各位同学:


看到这崭新的学院大楼,想起13年前我们从华腾科技大厦搬到北大科技园的情景,搬家时我扭了腰得去校医院针灸。每次针灸时和学校里各位病友聊天非常开心。因为在这里我体会到了交流的自由。无论是和病友、师长还是同学,这些交流把我的心里的火苗挑旺。耳濡目染的故事,让我冲动不已,我要为这片土地做点什么。


我在北大景观印象深刻的是第二个回忆是辩论的自由。我怀着对景观规划设计是否科学的怀疑而来,在这里和同学、师兄师姐还有老师辩论,在这里没有权威压迫,只靠证据说话。印象最深的是在巴塞罗那,和李老师一言不合拍案而起愤然离席,过了一会意识到自己在辩论的态度上犯了错,就灰溜溜地跑回去坐在最后一排听大家讨论。每次回想起来仍然会脸红,但李老师早就忘记这件事情了。这种对求真的宽容,让我能坦然面对自己的无知,大胆提出怀疑,并带着好奇心去探索真问题。


第三是探索的自由。这次回国刚见到俞老师,他又提到给大家提供的研究空间每年值多少钱。经济压力如此大,而学院从来不让我们参与营利性项目。反而利用项目提供机会,方便我们开展研究。在这个利益驱动的大环境下,学院一直小心保护着我们的兴趣。因为利益驱动的研究,追求的是那些很可能实现的探索;而兴趣驱动的研究,对未知的挖掘更发散,充满更多的可能性,也能让研究者能更有韧性地面对研究中的困难。


我带着对景观规划设计科学性的疑问而来,临近毕业,俞李两位老师说规划和研究是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教的,而设计是没办法教的。我不认同,但没证据。于是就跑到荷兰,借着洪涝和城市区域设计的课题,自己来看一看,有没有科学的设计方法和设计教学方法,为珠江三角洲做些事情。期间我遇到一些困难,包括无法获得必需的空间数据,没有政府配合,研究进展不顺,导师之一也退出,放羊散养了一段后终于选了新的导师。在我重整信心和方法后,她又不幸突然去世。再加上四年后研究经费终结,同门相继毕业,对比研究也更困难。在这些常见的研究困难之外,还有家庭的变故。在荷兰的生活好像在陌生的旷野,没有粮食,没有同伴,没有领路人,没有工具,没有目标,也没有希望。狂风吹着,每天都像黑夜一般。我心中那在北大点燃的火苗,这时也没有熄灭。我重整研究方法,不断尝试,逐步进展,找到了新的导师,取得了一些成绩,敲开了政府的门,有了热闹的家庭。这趟探索花了11年,现在可以回答俞李两位老师,学生找到了一种基于科学的设计教学方法,也进行了验证。整个探索的过程在送给您的书中,描述可理解,过程透明,结论可证伪,也经受住了同行的审阅和辩论,并且向全人类开放获取,为科学知识的产生做出了一点的贡献。


旧事已过,一切都是新的了。今天我们在这里庆祝过去的成绩,也是你们迈入未知未来的日子。希望我的这个个例,能让你们看见这团火的潜在力量。愿你们带着这团火,坚守初心,勇敢前行。



叶耀先

家长代表


Try Everything !


诸位先进,下午好!


“先进“两个字,是我从台湾同行那里学来的。因为在座的诸位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都是我的先进。


非常感谢俞孔坚、李迪华教授的盛情邀请和对 18 级毕业生周子钦的耐心指导和教育。1960到1962年,我曾经在北大数学力学系胡祖炽老师的门下学习计算方法,对北大怀有深厚感情。今天见到各位新老朋友、老师和毕业同学, 感到非常高兴。


人的一生,有三个阶段。一生下来,完全依赖父母,是家庭人;上学了,有老师教育和同学相助,是学校人;毕业了,走进社会,虽有领导指引和同事相帮, 但主要靠自己奋斗,成为社会人。社会比家庭和学校复杂得多。你们中的多数人即将走上工作岗位,作为家长,乘此机会,对毕业同学说两点希望。


第一点,希望保持青春心态。何谓青春,众说纷纭。英国哲学家罗素把人生比作江河,先是涓涓溪流,在丛山、峻岭中幽静地流淌;继而汹涌澎湃,一泻千里,说的是你们正在经历的青春年华;渐渐地,河床变宽,水流平静,缓慢而温顺地流归大海,说的是我们面临的暮年写照。罗素认为,青春是人生的鼎沸时期,行如流水,一去不回。他的这种看法,可使老年人安然无悔地度过余生,但却难以召回他们魂牵梦萦的青春。


美国人乌尔曼,6岁随父亲从德国移居美国,78岁写了 400多字的散文诗,名为《Youth》,我译为《青春》,有人译为《年轻》。和罗素的看法相反,乌尔曼认为:

青春并不是人生的某一个阶段,而是一种心态。Youth is not a time of life. It is a state of mind。

青春是想象的才能,情感的活力,心灵的朝气。

青春是夺人的气质,勇于追求,敢冒风险。没有人仅仅因为年华而衰老,衰老是因为丢失了自己的理想。岁月可使容颜改观,丧失热情则会使心灵遭损。忧愁、畏惧、自我怀疑会使身心屈服,万念俱灰。

青春是猎奇心理,是永不泯灭的渴求知识的童心,

青春心态与年龄无关。但是“未老先衰”,想“躺平“的年青人并不少见。希望你们不要怕挫折,坚强起来,保持青春心态,自信坚持,为实现理想奋斗终身。


第二点,希望你们勇于尝试做自己想做的事。1984 年,我在国家建委抗震办公室工作的时候,哈尔滨建筑大学的一位教授,在美国做了2年访问学者回国,一天到办公室找我。我们素不相识。我热情地接待了他。临走时,我问他,你在美国2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们有谁知道他是怎么回答的?请举手。哦,没有。)他想了想,回答说:“我最大的收获是今天来见您。如果是在去美国之前, 我不会来,怕您不见我,丢面子。去美国以后,我不在乎面子了,你不见我,我回去就是了。”我带着赞赏的口吻对他说:“你在美国两年没有白过,你学到了美国人的精神,”Try everything!你想做的事,就要大胆地去尝试。尝试的结果一是成功,二是失败,不去尝试就是自己宣告失败。


谢谢大家!



来源 | 北大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官网

供图 | 北大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研究生会

编辑 | 朱亮亮          审核 | 祁英

制作 | 刘芳,佘依爽


 END 



注:本文由北大景观学院授权景观设计学前沿发布,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机构所有



如果你喜欢本期推送,

请点“赞”和点亮“在看”,分享给更多朋友吧!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景观设计学前沿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