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刊出炉|2021年第4期“水生态修复与绩效研究”

LAF编辑部 景观设计学前沿
2024-08-30



《景观设计学》

2021年第4期

052|水生态修复与绩效研究

Water Ecosystem Restoration and

Performance Research


主编寄语|论文|观点与评论|主题实践|探索与过程


水生态系统是流域健康与城市宜居的根基,能为人类福祉提供丰富的生态系统服务。但是,传统灰色工程技术对水生态系统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胁迫效应,导致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水生态破坏、水文化丧失等突出问题,有关受损水生态系统的修复研究越来越受重视。


在当前气候变化加剧和水资源开发利用需求增大等压力下,水生态系统在不同尺度的响应与表现的相关研究仍然比较模糊,水生态修复面临着目标和方法尚不成熟的问题,众多修复实践也缺乏对修复效果的长期监测与评价。


在本期中,我们试图借由国际视野和实践经验,研究基于自然的、本土化的、能够增强修复功效的水生态修复方法,探索以绩效研究与运行检测为目标的现代水生态修复途径,以期为城乡水生态修复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理论与实践探索可能性。




目录


主编寄语

构建和修复一个健康的水生态系统俞孔坚


论文

基于动态演变过程的城市河流修复:以艾尔河与伊萨尔河为例G. Mathias KONDOLF*, Georges DESCOMBES, Aude ZINGRAFF-HAMED

徽州传统水文化景观的结构特征与当代价值史书菡,俞孔坚*

从河滩到新城——京西稻地河滩的水适应性历史与愿景张晋*,刘蔚

屏幕使用时间与步行活动关系的探索性研究陈纯,龙瀛*,黄贵恺


观点与评论

对中国海绵城市建设再出发的若干问题反思佘年,谢映霞,李迪华*


主题实践

以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修复圩田生境——鉴洋湖湿地公园首启区景观实践陶练*,熊斯顿


探索与过程

重焕新生:基于水文地形网络的矿场景观再生设计Satida ADSAVAKULCHAI

社区催化剂:加纳温尼巴市以社会包容为导向的可持续水卫生设施系统建设陈心慧,黄国平*




本期导读


本土化的水生态修复理论与经验


水文化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而传统水文化景观作为水文化的重要载体,其研究和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徽州传统水文化景观的结构特征与当代价值》一文中,史书菡等提出“水文化景观”概念,并以持续了上千年的徽州传统水文化景观为例,分析了徽人的生态智慧:即以塘、堨、水口为代表的各构成要素相互依存,形成了聚落、农田、河流等景观组分,并适应了盆地、溪谷、山丘等地貌条件,构建了城镇、村落及生产的水安全格局。作者指出徽州传统水文化景观是当代水利建设和管理的重要补充,是海绵国土的重要生态基础设施,也是遗产保护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资源。

黄山市西溪南村的水口景观 © 俞孔坚

明万历休宁县林塘范氏族谱中的林塘范氏村居图


而在《从河滩到新城——京西稻地河滩的水适应性历史与愿景》一文中,张晋等则以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境内的稻地河滩为实证对象,介绍了适应性的概念及基本研究框架,梳理了适应性的研究趋势,同时对研究区域的典型性进行分析,对洪水、农业灌溉、水资源利用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证据收集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面向未来的基于景观与文化层面的水适应性发展愿景,最后对适应性问题、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消极适应和积极适应、有计划适应和无计划适应之间的结构性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为类似地域的研究及适应性方法的应用提供了借鉴。

稻地河滩现状分析 © 张晋

稻地河滩的水适应性问题和解决方案树 © 张晋



水生态修复的科学分析与评估


G·马蒂亚斯·康道夫等在《基于动态演变过程的城市河流修复:以艾尔河与伊萨尔河为例》中提出了“过程修复”/“还水以自由”的河流修复方法,并指出该方法并非直接创造出复杂的河流形态,而是通过少量人工干预“促进”河流动态过程的发生,使其自愈。论文指出了过程修复的4个评估指标(空间、能源、材料和时间)与修复效果的制约因素(自由流动空间、水流动力和输沙量),并以日内瓦的艾尔河与慕尼黑伊萨尔河的河流修复为例,分析了两条河流的修复背景,并对其修复效果进行了绩效评估。作者认为这两个项目都可展示通过修复河流动态演变过程来修复城市河流,并实现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可能性。

“还水以自由”方法与其他较强干预的河流管理方法的适用性比较:x轴代表城市侵占河岸空间的程度,y轴代表水流动力与输沙量 © G. Mathias Kondolf,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从2014年7月到2016年5月的第三期河段航拍图,展示了自菱形沟渠开挖完成后的3年中,河道在中等强度(低于2年重现期)的水流冲刷下逐步形成的形态。© Fabio Chironi, Superpositions Group, Atelier Descombes Rampini SA


中国的海绵城市建设自2015年推行以来已取得很多经验,但建设效果也引发了公众质疑,尤其是在郑州“7·20”特大暴雨事件发生后。佘年等在《对中国海绵城市建设再出发的若干问题反思》一文中,梳理了近几十年来中国水系统管理工作及海绵城市建设的发展历程与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反思了公众质疑的原因,探讨了海绵城市建设所存在内涵解读、公众感知的绩效指标和施工质量等现状问题,进而解析了进一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的4个主要难点,最后强调了引入雨水收费等市场机制、优化现有政策和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常态化是未来水系统管理工作的重点议题。

常见海绵设施落地问题:拦截坝最低处已高于旁边道路;道牙开口正对溢流井;雨水花园被种植土侵占了蓄水空间;雨水篦子正对溢流井。© 佘年



基于自然的水生态修复技术


陶练等则在《以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修复圩田生境——鉴洋湖湿地公园首启区景观实践》一文中展示了AECOM设计团队针对台州市鉴洋湖湿地公园首启区的生态修复方案。项目团队借助NBS对这片废弃圩田湿地进行了改造,以“保留–打破–整合”为设计理念,建立起包含林–塘–田–湖–岛的复合生态系统,在有限的场地内引入了一套与区域风貌融合、紧凑高效且低维护的湿地净化系统,提升了鹭科鸟类的栖息地环境。同时,通过后期监测和维护保障湿地净化系统的有效运行,引导场地植物群落的自发性演替。项目的建设思路和运营绩效,为鉴洋湖湿地公园其他区域后续的修复工作提供了借鉴与经验。

首启区圩田现状水体与现状垂直驳岸 © AECOM

水处理设计示意图 © AECOM

即将竣工的首启区中保留的荷塘林地、人工湿地、鹭鸟栖息地和服务设施与周边景观融为一体。© 宁波开投蓝城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


《重焕新生:基于水文地形网络的矿场景观再生设计》一文中,莎缇达·阿达瓦库恰伊介绍了进行中的“重焕新生”项目,旨在为泰国南邦府湄墨矿场的表土景观探索一套可行的水文地形设计方案。这座矿场剩余的2.24亿吨储量仅可支撑接下来29年的开采,为恢复当地生态系统以及维持周边社区之后的发展,项目通过复刻复杂自然地形的方式,彻底解密了自然结构、功能和变化,以改造已被塑造为矩形的表土堆场。依照《湄墨矿场总体规划》的开采时序,项目团队制定了一套整合水文地形干预并辅以土壤生物工程技术的行动方案,以激活地形景观的地质营力,从而复兴这片场地。

表土景观的逐步重建 © Satida Adsavakulchai



健康水生态系统的构建方法


俞孔坚在主编寄语《构建和修复一个健康的水生态系统》中指出现代城市缺乏应对不确定的自然灾害的韧性,以及整体水生态系统处于病态的现状。他强调了从系统层面出发探讨水相关问题的必要性,认为应从生态系统服务的视角来理解、保护和修复水生态系统,并评价其健康状态。只有赋予水充足的空间,从宏观–中观–微观尺度构建水安全格局,才能有效提高水生态系统韧性、修复水生环境与生境,进而重建水与人类和谐共生的关系,滋养健康繁荣的生态文明。

左图拍摄于婺源县大鄣山山脚,此时,雨季刚刚过去,来自山林的溪水仅在穿越了不足两千亩的农田后,就遭受到农药和化肥的严重污染,大量水生生物也已绝迹。右图拍摄于渤海湾的海滨沙滩,这里承载着来自陆地的面源污染,导致水体严重富营养化。© 俞孔坚


最后,在《社区催化剂:加纳温尼巴市以社会包容为导向的可持续水卫生设施系统建设》中,陈心慧等以西非国家加纳的几内亚湾沿岸地区的温尼巴市为例,基于其严重的水卫生危机、公共设施缺乏、环境退化、性别差异、社会冲突等问题,通过举办合作研讨会、“群众外包”决策活动、实地调研、交互式网页地图制作等方法对温尼巴市社会背景和传统风俗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个集排水沟系统、雨水花园、取水站、果园、公共沼气卫生间、有机垃圾收集站于一体的,能促进生态环境与社会良性变革的水卫生设施系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条通过居民和社区参与实现可持续的水卫生设施系统管理的治理途径。

项目设计原型:由居民们自建的社区公共空间不仅是一处基本水卫生设施的简单集合,更是一个可容纳公共活动的小型广场。© Chen Xinhui




特别感谢学术召集人吴珊珊老师

对本期的大力支持与贡献!


点击“阅读原文”

或扫描下方二维码订购新刊


编辑、制作 |冉玲于


 END 


注:本文由作者及来源机构授权景观设计学前沿发布,未经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任何文种在其他印刷版、网络版等媒介发表,如有违反,本刊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若有转载,请后台回复关键词“转载”联系授权。



如果你喜欢本期推送,

请点“赞”和点亮“在看”,分享给更多朋友吧!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景观设计学前沿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