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鲁豫观影团Vol.4】鲁豫谈《一秒钟》的感动与遗憾

鲁豫观影团 陈鲁豫的电影沙发 2024-01-12


十二月的第一天,【鲁豫观影团】再次与大家见面了。



这一次,我们一起看的电影是张艺谋导演备受期待的新作《一秒钟》。



电影主要讲了70年代里一个劳改犯私自出逃,不惜徒步穿越千里沙漠去往礼堂,只是为了看一眼自己女儿在《新闻简报》出现的一秒钟影像的故事。



活动当天,依旧是老传统——我们为大家定制了专属号码的书签



被鲁豫抽中的幸运观众会得到一份电影周边——“范电影”同款搪瓷缸



鲁豫说,特别开心能够跟大家一起看电影。


虽然之前已经有不少人都总结过这部电影的“中心思想”,比如它是“导演张艺谋写给电影的一封情书”,比如它讲了“大时代下小人物的悲剧和命运”,比如称它是“电影人或电影史的一种反思”等等,她觉得大家说得都对,但这并一定是电影最打动她的地方。


“看这部电影的感受很像是当年上语文课,学一篇课文之后,老师让你总结中心思想,我总结的中心思想不是每一次都跟规定答案是一样的,但这只说明,个体的感受无可替代,是特别重要的。”


下面一起来看看,她关于这部电影的一些个人感受吧。



鲁豫聊电影


《一秒钟》



- 真相和希望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到底是真相更重要,还是希望更重要?到底是真相更残酷,还是希望破碎以后更残酷?


可能你们都知道,影片原本的结尾就是停在风沙把胶片慢慢埋上那一刻。



电影中“两年以后”那部分是因为要过审等诸多原因,后来又补拍的。


如果是在风沙把胶片慢慢埋上那一刻就戛然而止,那真的就说明我刚才讲的问题——希望跟真相哪个更重要?


影片中的希望是什么?就是刘闺女举着那张曾经包过胶片的报纸,她以为那张报纸就是张九声的命根子。而对于张九声来说,他远远地看到刘闺女在挥着一张报纸,以为刘闺女已经找到他的胶片,在这一刻,他们彼此都怀有希望。 


但只有观众明白真相是什么。


这也是电影最打动人的地方——观众知道的比角色知道的更多。


希区柯克曾有一条著名的“炸弹理论”:


三个人在玩儿扑克牌,在牌桌下有一颗炸弹。如果你只是讲述三个人玩牌,然后突然爆炸了,那么故事就毫无悬念。但如果你事先将炸弹的存在告诉观众,然后再展示三个不知情的人玩儿牌,那么观众就会时时刻刻关心炸弹什么时候爆炸。


这就形成了一个悬念和故事张力。


所以我们看《泰坦尼克号》,从一开始就会紧张,因为你知道会有人死去,但那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当我们知道更多的时候,影片的效果也会更打动人心。


我还想到了一部90年代的美国老电影Intersection《致命交叉点》。



电影讲的是男女主人公结婚多年,婚姻基本名存实亡,两个人各有各的生活。男主有女朋友,很相爱,但是跟太太在一起生活多年,有女儿,生意也在一起,各种利益、责任、情感都交织在一起,很复杂。


所以男主最终给女朋友写了封信,意思是:我们也没有未来,分手吧。


但这封信在寄的一刹那他犹豫了,把信又放回了车里。开车路上他经历了一些思考,突然停车打了一个电话,女朋友不在,他留言,特别激情洋溢地说了一大堆,意思是我还要跟你在一起。


挂上电话他继续开车上路去找女朋友,结果在经过一个交叉路口时,他出了车祸。


影片最后,男主被送到医院抢救,去世了。太太跟女朋友两个人在医院相遇,这个时候太太拿到了车里的那封信,女朋友也听到他的留言,两个女人都认为在这场三角恋中,男主最终选择了自己。


这个时候我们作为观众知道一切。



当观众知道的比影片中的角色多的时候,电影就会出现那种紧张、悬疑,我们也会为电影的人物唏嘘、伤感。


所以如果《一秒钟》在主角还不知道真相的时候就结束,它会更加完美。


如果没有这两年以后,我们可能就会一直去想,张九声和刘闺女,他们一直抱着内心的那份希望,这对于不知道真相的他们来说,到底是残酷的,还是充满悲悯的?



- 疑惑


整片整体的完成度很高,当然也有一些疑惑的地方。大家可能看过一些介绍,知道有一个信息点是被删掉的,就是张九声的女儿已经死了。


因为女儿死了,所以他拼命去找胶片,去看女儿那一秒钟的影像才变成一个必须要做的事,而且是动人的。 



否则别人会很奇怪:你既然都出来了,不去看女儿,非要跑去看新闻片干嘛呢?


这个信息点被删掉,等于砍掉了电影的一只胳膊。


但现在所有电影都配有英文字幕,就算中文字幕里面无法体现出女儿死的事实,其实在英文字幕里也是可以体现的。


比如张九声看到女儿跟大人挣着扛包那里,他有一句台词“14岁,争什么呢。”



这句话在英文字幕里完全可以变成过去式,但字幕组没有这么做,也许是他们对影片不够特别了解,也可能是出于安全考虑,我不知道。


还有电影最后补拍的“两年后”,因为当时的时代背影,在人物身上都发生了一些没有讲得很明白的变化。


比如刘闺女,她们家当年那么破败,两年后家里面一切陈设都不同了,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导演没有讲明,我其实是有一些疑问的。


但当影片整体我都买单的时候,这些疑问我都接受,我可以自己去脑补——也许是因为刘闺女的家人在两年后被平反了,所以家庭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等等,都是有可能的。


- The Odd Couple


影片当中有一个地方,我觉得设计得非常好,就是人物之间关系的成长。


英文有个词叫The Odd Couple,指特别奇怪的一对搭配。


张艺谋早期的一些电影里,也出现过这样的人物关系。比如《幸福时光》中的赵本山跟董洁



《一秒钟》里主要是三个角色:张九声、刘闺女、范电影。


这三个人有年纪的差异,有性别的差异,有阶级地位、社会背景的差异,但他们相遇后,彼此之间两两的关系都发生了一个全新的变化。



张九声和刘闺女,两个人一开始素昧平生甚至彼此剑拔弩张,你死我活。但慢慢地,两个人开始彼此谅解,彼此理解,最后同仇敌忾,到影片结尾处,他们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特别牢固的坚不可破的友谊。



范电影跟张九声之间也是如此,两个人的关系是什么时候开始转变的?


有一个细节:范电影看张九声擦胶片的姿势非常老道,眼神瞬间发生了变化——他作为一个那么热爱电影的人,对人的评判标准只有一个:如果你爱电影,你够懂胶片,我就敬佩你。


从那一刻起,他开始接纳这个人。


还有一个关键道具是板凳。


范电影开始坐着板凳,到后来他把板凳让给张九声,说你来坐。两人之间那种力量的此消彼长,人物关系质的改变,都体现在这个瞬间。


这些细节特别打动人。



我觉得一个导演的功力、他对电影的审美观,都体现在细节当中。


张艺谋导演很多的高明之处就在一些细节的把控。


影片中还有一个细节,就是范电影把他的大茶缸子递给张九声,张九声接过以后,看到里面是茶,先是愣了一下,然后说,你喝高末?


这个表演很短,但很真实。


想想看,张九声被关了六年,他在这六年里一定没有喝过茶。但茶又是他之前很熟悉的东西。一个曾经最熟悉的东西六年没有见过,你对它变得又熟悉又陌生,所以看到的一瞬间会先懵一下,然后明白是茶,再喝,再沉浸其中。


不知道这是导演的设计还是演员自己的设计,但只有真正爱电影、懂表演的人,才可以把这些细节做到很细致。



- 演员


《一秒钟》里的演员整体表现都是非常好的。像张译,他为了更贴近角色外形,减肥减得很厉害,人都抑郁了。


我看《一秒钟》的纪录片,有一段是拍张译吃面。他因为之前一直在减肥,在拍这一段的时候,他的胃已经完全接受不了那个面了,吃面吃到胃痉挛,可见一个演员为了角色能有多拼。



影片当中还有一个镜头,就是开场张译远远地从沙漠中走来。他们当时拍的时候,其实剧本中并没有设计会出现沙尘暴,结果剧组拍摄时就碰到了沙尘暴。


张译要跟风沙对抗,这种恶劣的环境对于演员来说是一个身心上巨大的挑战和考验,但同时也是一个帮助。


因为当你处在一个特别艰苦的环境里面时,就不会再有各种各样的杂念,不再去想别人会怎么看,你全部的精神意志都要用来跟环境对抗,这一刻你所有的表演都是本能的。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女演员会特别喜欢演特别丑的角色,比如查理兹·赛龙,她是在演了《女魔头》那个角色以后拿到的奥斯卡奖。


当你不再考虑美貌、身材这些外在条件时,当你已经“丑”到无以复加的时候,你就无敌了。


所以杂念对于演员的表演来说可能像是绊脚石,当一切杂念都不存在的时候,他们在表演上真的如有神助。


不过一部电影看多了以后,还是会挑出一些小小的瑕疵。我对张译唯一遗憾的地方,就是他的牙太白了……其他都很完美。


很多人都说2020年是张译的丰收年,我觉得很棒。希望这个角色明年的金鸡百花都能够安排上,我觉得他是值得的。



然后说说影片的女主角刘浩存



她也是大家今年特别看好的一个新人。


《一秒钟》的纪录片里,看她为了角色是先通过海选,再经过三年的培训。当时跟她同时培训的还有两三个女孩,最终谁能来演这个角色,也要等三年之后才知道结果。



看那段纪录片的时候我挺感慨的,因为我在问我自己:如果在我20岁的时候,有人说给你三年时间,这三年里你就使劲儿努力,也不要管将来怎么样,三年以后会有答案,你可能会获得一个特别好的机会,你愿不愿意?


不知道。


也许在当下,我会说我愿意。但是三年,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尤其在这个时代,红的机会那么多,你付出三年时间去等待一个未知的结果,真的需要有极大的定力。


但我也觉得,人这一生该下赌注的时候是要下赌注的,只管耕耘,不问前路如何,因为你也不知道机会什么时候就到了,只能在你可以给出的时候使劲儿给,不问结果,说不定就会有收获。



- 张艺谋


张艺谋一直是我特别尊敬的导演。他今年70岁了,从年龄上来说,其实不再年轻了,但他对电影却一直保持着很旺盛的创作力和热忱。


不久之前,我看过张艺谋跟贾樟柯在平遥电影节上的一次大师对话,干货特别多,大家可以去看一下。


 张艺谋对谈贾樟柯 


一个导演,他的艺术成长阶段,他所处的时代环境,加上导演本人的性格,会决定这个导演的处女作是怎样的,以及他未来会走怎样的路。 


张艺谋的艺术成长是从80年代开始。80年代也是中国经济、文化等等一切开始复苏的时候,尤其是文化,那个时代对于文学、电影、音乐、美术、诗歌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舞台,所以在那个时代获取艺术养分的人,他的成长,其艺术的成熟度,一定比他真实年纪要成熟很多。


我一直觉得有一句话形容张艺谋很合适:从心所欲不逾矩。


既随心所欲,又不越出规矩,这完全是两个劲儿,怎么可能呢?但张艺谋过去这几十年里一直是这样做的。


作为一个有代表性的导演,这是他的使命,也是他的宿命。并且,他在这“从心不逾矩”的几十年里面,还能够做到非常领先,甚至有一些超前。


比如他很早时就导过一部商业片叫《代号美洲豹》



他还出演过《古今大战秦俑情》,也是中国很早的一部穿越片



再比如《英雄》,算是中国第一部国际大片,开启了中国电影的“大片时代”



PS:张艺谋本人其实是一个很好的演员,还拿过东京影帝——《老井》,大家可以看一下,非常棒



他其实做了很多开创性的事情,但我觉得最难的,还是从心不逾矩。


你要把你所想讲的、你所相信的,以电影的方式呈现出来,但同时你所讲的一切,又要符合“公序良俗”。


这挺难的。


但《一秒钟》,我个人认为完成度还是很高的。



再说说张艺谋的性格。


他形容自己的性格就是不顾一切,不留后路


他说我就是要极端,无论色彩、画面还是音乐。


他举了一个例子,说在拍《红高粱》的时候,电影配乐师赵继平老师最开始只用了一把唢呐,但张艺谋觉得不过瘾,跟他说,继平,不要一把唢呐,要几十把唢呐。赵老师说,这不行,唢呐声音很刺耳,几十把放一起太吵了,没法儿听。


张艺谋说,咱就是要吵,就是要那种很刺耳的呐喊,就是要吓你一跳的感觉。


我一直记得,第一次看完《红高粱》之后差不多有一个礼拜,我看周围的一切全部都是红色的。那时候我还在读中学,还是个孩子,不懂为什么会这样。


其实就是被震撼了,被艺术的力量震撼了。



我是觉得每一个导演或者电影从业者,都有一个自己的“舒适区”。


这个“舒适区”不是贬义词,不是指固步自封,而是他能够在这个环境里面,自信、自如、自在地施展。


比如伍迪·艾伦,他在哪拍电影都没有在纽约拍得那么自如,所以他的每一部电影都是给纽约的一封情书。


对于张艺谋来说,他当然也可以拍上海,拍城市,拍北京的街道,但我想都不如把他放在红高粱地里,放在沙漠里,放在一个苍凉的背景下拍得自如。


让你觉得,一切都对了。 



《一秒钟》有很多笑点,也有很多动情点,触动到每个人的点可能都不一样,但这些都不重要。


能打动到你,就说明它一定有可贵和闪光的地方。



鲁豫观影团Vol.4推荐片单


老井 (1986)

红高粱 (1988)

代号美洲豹 (1989)

古今大战秦俑情(1989)

幸福时光 (2000)

英雄 (2002)

致命交叉点 Intersection (1994)

女魔头 Monster (2003)


鲁豫观影团 · 推荐理由

一个导演的功力、他对电影的审美观,都体现在细节当中。从这部电影的细节里可以看到张艺谋的高明之处,值得去电影院细品。




加入🎬「鲁豫观影团」
在这里可以认识更多影迷小伙伴还会不定期举办观影团和鲁豫一起看电影
关注鲁豫有约公众号底部对话框回复“观影团快来加入我们吧😉




---------我们的 视 频 号 开通啦--------


欢 迎 关 注  点 赞  评 论  转 发

我们会不定期抽出幸运粉丝

送出精美图书

在最近的视频号点赞留言的活动中,恭喜@吉语 获得精美图书一本。


请这位朋友将邮寄地址后台发送给小编(私信截止至12月6日),我们会尽快把礼物寄出~没有中奖的宝宝们也不要灰心,关注鲁豫有约视频号积极点赞评论互动,我们不定期会有福利送出哦,也许下一个中彩蛋的就是你!


点击观看👇


喜欢《一秒钟》的点个“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鲁豫观影团Vol.4】鲁豫谈《一秒钟》的感动与遗憾

鲁豫观影团 陈鲁豫的电影沙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