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透视镜看“智慧城市”建设

2016-07-01 王双阳 泰伯网
泰伯网有看点的空间地理信息资讯都在这,你还在等什么?

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要使城市更加智慧、城镇更加新型。

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2015年的城镇人口已达7.7亿,预计2020年,全国将有60%的人口居,2030年预计将达住在城市到10亿。城镇化的推进刻不容缓。综合云计算、物联网、地理信息、空间数据等技术,使城市更加智慧、城镇更加新型。

智慧城市的回眸
  中国城市化经历了60多年曲折历程,到1995年告别城市化初期阶段,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这期间花去了整整47年的时间。  截至2012年9月,我国47个副省级城市以及省会城市以上的地区,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都分别提出“智慧”或“智能城市”发展战略就有28家,占了一大半,占比例近60%,超过36个地市级以上城市和100多个县级市也已悄然启动智慧城市规划和建设工作。  智慧城市已经逐步成为信息社会,城市发展的新型战略模式,推动城市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的跨越式提升。将集约、低碳、生态、智慧等先进理念融合到城镇化的具体过程中是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最紧迫的课题之一。面对未来城镇化带来的挑战、机遇和需求,智慧城市无疑成为一个最佳选项。住建部也充分认识到“智慧城市”模式的可取之处。全国范围内已经有90个城市进入住建部试点。  自2012年以来逐年升温:  l 2014年10月,发改、工信、科技等26部委《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l 2015年4月住建和科技部公布了第三批智慧城市试点名单,目前已达290个;  l 各个级别、规模和发展阶段的城市都在推进,更有专家说试点城市超过500个;  l 城市规划、计算机、经济学等多学科都将智慧城市作为重要课题进行研究;  l 以IT、基础设施、工程公司为代表的各行各业的企业都拿出了自己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和产品。  
中国的“S”曲线
  基于城镇化发展的迫切要求,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逐渐意识到提升信息化水平对于推动城市管理水平提升,进而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从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统计信息获悉,现在有154个城市提出建设智慧城市。在2012年底全国开建智慧城市的城市数将超过400个,估计前期网络和数据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将超过5000亿元人民币。  

 通过数据统计,中国城镇化发展基本符合“S”型曲线规律(如上2图):  1、中国城市化水平年均增长速度大致为1.0-1.4个百分点,快于世界平均水平约1个百分点  2、中国的城市化决定着中国的未来,也决定着世界城市化的未来,是未来中国发展的最大潜力所在。  大胆预测,未来的20-30年中国的城市化将伴随着以下数字的发生:城市人口数量将达到10亿、人口密集(平方公里)将达到7.2亿、3亿人将从乡镇进入城市、220个百万人口城市、20个五百万人口大城市、10个千万人口大城市、40亿平方米的新建建筑面积、5倍城市经济总量....  经过几年的城市信息化推进,按照建设程度已经有类可别。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黄子河副院长在一次与记者交流时将我国的城市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信息化建设形成基本雏形的城市,具备较为完备的城市信息化体系,在城市政务、社会管理等各个层面都基本实现了信息化管理。代表城市有杭州、广州、深圳、宁波、上海等经济发达城市。  第二类是进入部署的城市,这类城市进行了城市信息化整体规划和部分部署,城市部分信息系统建设成熟并初步发挥协同效应。代表城市是长沙、芜湖、无锡等二线城市。  第三类便是尚未部署的城市,城市信息化水平较低,政府管理和服务基本无成熟的信息系统支撑,或已有的信息系统基本无集成。这一类代表城市是我国西部的大部分城市。  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要以“典型”说话。上海、贵阳、银川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分批次试点城市的重要样本,他们的发展历程具备典型意义。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刘健副主任认为:“坚持政府引导,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是我们在智慧城市始终坚持的原则”。整合数据、开放数据、积极进行智慧城市的相关培训,建立智慧城市体验中心等等,发挥企业和社会力量在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作用,探索与深化PPP商业模式。  
地理信息与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的建设不仅仅政务的智慧,还需要智慧交通、智慧家居等等。地理信息及其相关的数据都对智慧城市的建设起到了支撑和推进作用。  通过激光点云技术做出精度高的城市模型和地图、通过GIS技术获悉更加明晰的定位信息和统计大数据、通过遥感可以客观提供位置信息和对应环境的数据、通过无人机可以用于防震减灾的智慧方案中等等。例如,日常按照交通拥堵制定出最佳行车路线驾车在城市穿行,在街头闲逛时候掏出手机能在wifi热点免费冲浪,在网上便能完成支付各种税费,看病能通过在家挂号或者远程医疗的形式完美解决。这些便捷,不得不说地理信息渗透到了每个智慧建设方面,我们的城市越来越像是一个“智慧”的综合体,贴心地满足我们的生活需求,感受到地理信息和科技文明带来的“智慧”享受。而这些都是“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阶段性成果。智慧城市建设至今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效,市民无论在交通出行或就医上已经体验到“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智慧”。  政策制定和技术变革影响着地理信息行业的变革,更影响着智慧城市的建设程度。建设智慧城市,是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变革的历史机遇,也是加快信息社会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从当前态势来看,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管理和居民生活要求进一步提高,既面临建设新型城镇的机遇,也面临环境资源、产业发展、城市管理、居民就业等方面愈发严峻的挑战。  大部分城市已经在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垂直领域进行了大量投入,但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往往缺乏全局部署,存在难以兼容、可扩展性差等诸多问题。建设智慧城市是城镇化的新阶段,是城市信息化的新高度。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宁家骏向记者表示,目前我国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存在三方面的问题:  一是建设目的不明确。一些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很少关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城市特点和当前需要重点解决的关键问题,一些城市盲目模仿其他城市的建设模式,一些城市的建设方案偏信了个别厂商提供的解决方案,使相应工作具有了片面性。  二是建设思路不清晰。很多城市都把建设智慧城市定位为建设项目,只简单地把政府部门准备建设的信息化项目打包,既没有明确的任务和实施路线图,又没有跨部门共享和业务协同的信息机制、政策机制,只重投资,不求效果。  三是建设模式不可持续。各地对智慧城市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的认识明显不足,很多城市的建设缺乏运营和管理的长效机制,以及相应的配套体制和法制环境,使得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难以发挥,无法激发社会力量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导致智慧城市建设难以持续推进。  面对的挑战也为地理信息企业发展的一个方向。  
建设尚未成,行业需努力
 思维的转变,统筹资源,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实现城市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促进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强化信息资源社会化开发利用,推广智慧化信息应用和新型信息服务。  随着智慧城市理念的升温,国内的城市都开始探索适合自身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目前在中国智慧城市的建设至少存在三种以上的思维模式,即政府主导的大中心模式,职能模块整合模式,市场需求驱动模式。因为不同的城市的现状不同、需求不同、信息化建设的起点也不相同,因此,需要根据不同城市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推进模式,针对任何具体的城市问题,将技术落地和地理信息行业的优势进行综合发展及结合,这正是地理信息行业及企业的发展点和巨大的市场空间。  上一轮竞赛的优势往往会成为下一轮竞争的负资产。地理信息行业结合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实际加强顶层设计,推陈出新,可以将地理信息的优势和智慧建设的需求点结合作为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的原点和归宿点,提升城市的宜居程度。
双阳3sNews高级编辑体会深深浅浅的价值观


深入阅读|点击图片或标题

面对盐城龙卷风冰雹特大灾害,地信人做了许多,但还不够

专业 | 深度 | 独家 | 鲜活泰伯网每天和你有互动
空间商业、创新科技、创业投资,看泰伯网就够了。微信公众号中搜索「3snews」,关注泰伯网,扫扫上图二维码,每天参与互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