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型导航设备市场或将消亡,卫星导航与空间信息产业共生

2016-12-12 廖永生 泰伯网

泰伯网

有看点的空间地理信息资讯都在这,你还在等什么?


我国北斗产业的优势在哪里?全球卫星导航定位产业是如何发端的?我国的北斗产业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企业们该如何应对北斗产业泡沫?


上周五,泰伯网推送了一篇题为“深度|北斗产业的泡沫与出路”的文章,探讨了北斗产业当前面临的一些问题:北斗相关产业遍地开花,不少北斗产业园项目远未达到预期,最终沦为房地产项目。文章指出,北斗产业的泡沫已经初现。


今天的这篇文章将为您梳理北斗产业的发展史、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行业内企业该如何应对当前局面。


一、GPS产业发展历史

就中国北斗系统产业的产生、发展现状与问题进行分析,预测分析北斗产业未来出路,并提出一些个人建议,以供研讨。


从产业发展上看,我国的卫星导航产业起步比较晚。而从世界范围来看,虽然卫星定位技术起源并不晚,但是其民用化和产业化却稍晚,且过程比较长。


1、人类对定位的渴求


人类80%以上的活动与空间位置相关。而导航,则是指导人类活动的依据,要导航,首先需要确定空间位置,即定位。历史以来,人类总想快速准确掌握人类活动的空间位置,以便进行决策,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人类只能确定自己的相对空间位置,即相对于某个确定点的位置,这种确定空间位置方法,在小范围内尚可以使用,但是在较大的范围就无法有效确定空间位置,即绝对空间位置。


对于人类来说,绝对空间位置即是地表相对于地心的位置。在很早以前的托勒密时代,人类就掌握了利用太阳和星星为人类进行定位的方法,但是当时数学技术和测量设备落后,定位精度很差。随着大航海时代以及之后工业革命的到来,随着直角仪到四分仪到最后牛顿六分仪的发明,为人类定位和导航提供了极大改进,但是六分仪定位精度低、计算复杂以及受太阳限制等限制,且只能定位,不能直接导航,人类不得不寻求更加先进的定位方法,并努力推进技术从定位向导航的升级。


2、冷战催生了GPS与GLONASS, 产业现雏形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由于苏联发射人造卫星,世界大国都开始研发卫星定位导航技术。


美国在卫星导航技术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早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便研制了第一代卫星导航系统——“子午仪卫星导航系统”,并于70年代建立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并实行“边实验、边组网、边使用”方法推进使用,1993年GPS组网正式完成。前苏联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组建自己的全球定位系统,即GLONASS系统,但是一直到苏联解体时也没有完成全球服务的组网,之后俄罗斯仍然在继续发射卫星进行补网,且补网速度很慢。


无论是美国的GPS还是俄罗斯的GLONASS,可以说都是冷战的产物,其最初目的都是用于军事领域,其财政支出基本都是军费,基本没有任何经济收益,故需要强大的国力进行支持。从原理上说,全球卫星定位技术并不复杂,即无线电波测距和三点交汇定位技术,但是其中涉及到的无线电、电子信息、航天特别是卫星姿态和定轨技术则非常复杂,当时除了美苏两国,其他国家没有足够的国力进行组网,而苏联很长时间都没有实现GLONASS组网完成,一是其卫星质量不过关,主要是卫星寿命太短,二是国力日趋减弱,没有能力继续高速组网。


因此,在这一阶段,虽然有GPS系统且已经逐渐成熟,虽然其大多数应用仍然限于军用领域,但是实际上,GPS在设计之初是考虑部分民用的,即C/A码频段,因此,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逐渐出现一些GPS产业,这些企业基本上集中在美国,这也是全球GPS产业的开始。从上世纪90年代,美国由于拥有GPS独立控制管理权和技术源,大力发展GPS产业,特别是在核心设备和高端设备上占据了垄断设备,与此同时,日本和我国的台湾地区也生产部分民用的低端GPS设备特别是个人导航终端。


而且,当时美国政府对GPS设备出口中国仍然是设了重重限制,当时中国军方和很多国家一样,使用民用的GPS设备装备到武器上。而最有名的是当年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现武汉大学)进口几台当时最先进的GPS的大地测量型接收机—Trimble GPS4000事件,竟然要得到美国国务院的批准。


3、我国GPS产业的发展


在21世纪前,由于技术控制和我国基础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的自主GPS产业几乎为零,但是有一些早期的地理信息或电子地图公司,开发了一些可以接GPS模块的电子地图,成为我国第一代导航系统,也算是我国GPS产业的起步。


2000年开始,由于SA政策取消以及我国用户需求不断扩大,我国GPS市场日趋繁荣,但是由于当时私家车保有量不高和GPS普及力度仍然不大等原因,GPS市场主要不是集中在普通民众市场,而是在专业市场,即用于测量和海洋导航,也是从这个时间开始,我国自主的GPS设备企业开始出现,但是都是一些专业GPS设备制造商,特别是生产GPS测量设备(RTK、手持GPS地理信息采集设备),民用导航硬件设备则基本都是来自我国台湾地区。


二、我国北斗系统与产业发展史

1.我国北斗系统建设与GNSS产业发展


实际上,我国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过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研究,在1980年代,曾经使用过两颗通讯卫星进行过双星定位实验。而从1990年代开始,GPS技术逐渐应用于航海和军事领域,但是由于一件众所周知的事件,我国下决心发展不受限于人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当时采用“两步走”的方针,即自研和合作向结合,自研即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从上世纪末开始进行采用双星定位方法的北斗定位系统,即“北斗一代”系统;合作,则是即考虑过参与欧洲伽利略计划,也考虑过参加俄罗斯GLONASS计划,但最终中国退出了伽利略计划和GLONASS计划,并下定决心要独立发展中国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即北斗系统。


因此,我国建设北斗系统,是国家安全的需要,同时,在北斗设计之初,就广泛考虑其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效益,特别是间接的经济效益,以便实现北斗良好可持续的运行维护。


我国的北斗系统发展与GPS发展思路基本一致,即“试点——组网——区域服务——全球服务”的边应用边组网的方式,从2007年开始,北斗二代开始进行试点,至2016年6月,总共16颗在轨服务卫星。而比中国起步更早的伽利略卫星导航卫星系统(原计划2008年商业运行,实际已经远远落后),早期起步行动非常慢,直到2013年才有4颗在轨卫星,曾经与中国发生过“频段之争”,在中国的激励下也奋起直追,尽量采用多星发射的方式,到2016年底,也有18颗在轨服务卫星。


2.从GPS产业转向GNSS产业


21世纪的前十年,可以说是我国自主GPS产业的起步阶段,在这个阶段,我国GPS产业的特点是技术含量低,以仿制日美台的产品为主,基本没有核心技术,特别是解码芯片和主板都是国外产品,但是,很多企业通过仿制以及组装等方式,使企业达到了一定个规模,也积累一定技术经验,为未来GPS产业转向GNSS产业奠定了基础。


从GPS产业转向GNSS产业的原因和动力是什么?可以说,我国的北斗系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其实,本世纪最初十年,由于很多国外GPS设备企业都开发了兼容GLONASS系统的设备,但是GLONASS的健康星严重不足,发挥作用较小,特别是在南方地区,很难收到几颗星的型号,基本还是以GPS卫星进行定位,因此,GNSS这个定义一直比较难发展。


而北斗系统和伽利略系统的出现,则极大推动了GPS向GNSS的转变。


由于中国北斗、欧洲伽利略和俄罗斯GLONASS的同步服务,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在技术、商业服务和产业上,再也不是GPS一家独大,由于“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被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即全球定位系统)所占,所以将各种卫星导航定位方式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称为GNSS(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即全球导航卫星系统),虽然这两个名称不同,但是其实内容完全一样,即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而GNSS是所有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统称。


因此,从2014年之后(也可以从2008年开始计算),GPS产业逐渐转为GNSS产业。


三、我国GNSS企业对策

面对这种局面,北斗产业未来应该如何发展?我国政府应如何加以引导?企业又该如何应对北斗产业的机遇与挑战?


第一, 站在优势前缘,掌握核心科技。


北斗系统属于GNSS体系,我国未来发展卫星导航产业应是发展GNSS产业,而我国在其中如何发挥北斗系统的优势?


我国拥有的优势,即GNSS体系中我国北斗系统的位置,缘于北斗系统作为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之一,作为系统的研发和管理国家,在源技术上拥有其他国家都没有的优势,拥有这个优势,使我国企业在生产兼容北斗系统的GNSS设备时有更多的技术优势和信息优先权,特别是芯片、主板和集成软件等方面,而这种优势也可以推进我国企业和科研部门在GNSS体系中优势的形成。


掌握核心技术,则是掌握了发展的脉搏,也掌握了产业发展中的制高点。当年俄罗斯GLONASS系统接收终端有个非常奇特的现象,就是全球基本上所有的GLONASS用户服务终端都是由美国厂商生产,即俄罗斯的卫星导航系统,让美国人赚了钱,我们应从这段历史重吸取教训。


第二, 创新与发展。


从GPS发展的经验来看,其应用被不断挖掘和创新。也许,当时设计者也想不到,数十年后的今天,GPS被广泛应用于形变监测、气象预报等众多意想不到的领域。仅从卫星导航定位的功能上,其用途较为简单,即获悉空间位置。然而,一旦与空间信息结合,其应用就非常广泛了,且可挖掘的应用点和应用潜力是非常广阔的。


这就要求我国的科研人员和企业要发挥更大的想象力和想象空间,从用户提出需求的传统方式,转变为主动向用户提供未曾想到的便捷服务;在需求和应用创新基础上,研发各种软硬件设备,从而在全球的GNSS设备市场以及基于空间信息位置的信息服务市场站稳脚跟,从而在产业领域占据优势地位。


第三, 融合与共生。


诚然,卫星导航产业不是独立生存与发展,其出现到应用服务,都涉及到方方面面。二十一世纪,产业和技术越来呈现融合一体化和共生化的特点。


正如上一篇文章中提到的,具备高精度导航功能的个人智能终端取代个人专用导航设备,将是大势所趋小型个人专用导航设备市场逐渐减小甚至消亡,卫星导航产业最终将融合到空间信息产业,与空间信息产业共生共长。


因此,在卫星导航产业发展上,不能将眼光局限于卫星导航领域,而应该放眼全局,关注整个空间信息领域。在产业布局与发展设计上,卫星导航也应融于空间信息产业。


第四, 市场竞争与兼并重组。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政府始终是市场的引导者而非控制者,也非市场竞争结果的控制者。政府引导也并非完全正确,而最终结果是由市场说话。


当前,我国大量兴建北斗产业园,而其市场竞争的初步结果已经呈现,不少产业基地肯定会出现发展停滞等问题,最终,该领域会呈现一个优胜劣汰、兼并重组的态势,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该遵循市场原则,不再介入市场竞争,而是要尽快对产业园进行转型和重新规划。


从美国GPS产业发展的经验上看,美国并无GPS产业园,而美国的GPS产业仅有几家大型公司控制。未来,我国北斗以及整个GNSS产业,经过市场竞争和兼并重组,其结果或将是:形成几家大型企业,而这几家大型卫星导航产业企业通过掌握北斗系统技术优势,能够参与到GNSS产业的国际竞争中。


无疑,市场竞争是激烈的。我国北斗产业发展和竞争不仅仅限于国内,随着北斗的组网完成以及在全球的应用,国外GNSS设备也相继兼容北斗系统,未来也可能会涉及到芯片制造。同样,我国卫星导航产业包含了北斗系统,不止是是北斗系统的产业。只有一个完整的GNSS体系下的产业,我国卫星导航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全球GNSS产业中立于不败之地。


北斗系统是中国人的骄傲,事关国家安全,也是卫星导航产业发展的一个驱动力,乃至一次巨大的机遇。


因此,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对北斗产业应该有更清醒和科学的认识,不应紧跟潮流,不顾实际情况地发展北斗产业。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发展北斗产业并最终构建我国强大的GNSS产业,需要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和遵循客观,把握技术和市场机遇,实现我国在GNSS产业的飞跃,力求与我国空间信息产业一起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泰伯网特约撰稿人简介:廖永生,1979年生,毕业于武汉大学,高级工程师,曾获第十二届广西青年科技奖。从事专业工作以来发表在省级以上期刊和会议发表论文十一篇,并多次在《中国测绘报》和《中国测绘》上发表评论和文学作品。主要研究领域包括3S技术集成应用与大数据信息挖掘,曾经首次提出研发我国地理信息X光技术(GeoXary)。现就职于广西地理国情监测院和广西地球空间信息应用联合实验室。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2016第四届GIO企业家年度峰会暨2017新年家宴邀请函H5链接,精彩抢先看!




深入阅读|点击图片或标题


植保无人机市场已过教育阶段,智能化成行业新趋势

专业 | 深度 | 独家 | 鲜活

投稿邮箱 | iola.ren@3snews.net


空间商业、创新科技、创业投资,看泰伯网就够了。微信公众号中搜索「泰伯网」,关注我们,扫扫上图二维码,每天参与互动。

欢迎加入泰伯网QQ群:512578815

 

进群请备注:姓名+单位+联系方式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资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