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老板家的千亩“遥感”水稻田,何止多收三五斗

2017-08-08 刘小贤 泰伯网

泰伯网

有看点的空间地理信息资讯都在这

你还在等什么?

“有了科技,还是不一样。”高老板说,利用卫星遥感技术,一年起码省下来20万。

 

“高老板”早早地在拍摄地点等我们。从他黢黑的外表和骑的摩托车来看,想象不出他是背后这片1000亩水稻田的管理者。


记者还用无人机在田间进行拍摄


管理上千亩田地非常累,农忙时要请30多名临时工来帮忙。闲时他也基本上每周来田地里查看三四回。

 

他身后这篇水稻田特殊极了:它的所属者是当地一家名为苏北粮油的粮食企业,稻田地处洪泽湖畔的泗洪县,因其地势、气候及其适合水稻生长,这里是江浙一带优质稻米的重要产区。


记者在前往泗洪的路上,周围是适合水稻生长的水田


一年前,这片水稻田的种植引入了遥感技术,探索农业现代化模式。同时这片地既是当地政府的有机示范田,也是京东与苏北粮油的合作项目田,央视七套也曾对这片稻田进行过报道。

 

高老板面对镜头和采访已经“轻车熟路”了,但当记者问到他利用新技术能省下多少钱、多少力的时候,他还是难掩兴奋地对记者讲:“确实能省下不少。”

 

每亩增产200斤,利润多出数十万


一开始,高老板并不相信所谓的高科技。“卫星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的,能起到什么效果呢?”

 

找到他的是苏北粮油总经理赵冬冬。据高老板回忆,赵当时只跟他谈了两个条件,他就答应了下来。

 

两个条件是:第一遥感技术的投入成本不需要他承担,第二赵答应他高于市场价格回收其粮食。而高老板需要做的仅仅是按照遥感大数据系统给出的种植方案,妥善地进行种植管理,以使粮食的质量达到收购标准即可。



苏北粮油与农场主签订的收购订单

 

虽然这并没有打消他对高科技种田的疑虑,但这听起来稳赚不赔的事情,他也没有拒绝的理由。高老板也坦言,虽然收购价格高,但是对应的质量标准也严格了不少,压力还是有的。

 

通过一年多的摸索,高老板发现了遥感大数据的应用着实不赖,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帮助他管理稻田:

 

1.春耕时节,提前耕种一种名为紫云英的植物肥料可以使土地更为肥沃,有利于产出高质量稻米。这种肥料称之为“绿肥”。绿肥的长势直接决定了稻米的质量,利用卫星对其长势的实时监测可以很好地辅助判断何时翻耕,以确保土壤肥力,保障水稻的种植效果。

 

2.通过对降水、湿度、积温等指标进行监测和预测,有效做到对病虫害的防治和及时处理。

 

3.过去查看农田需要消耗大量人力,现通过遥感影像可实现大范围查看,只需定向地投放人力即可,大大节约人力成本。

 

遥感大数据系统


“现在,1000亩地能比过去多产生十几万至几十万的利润。”谈及遥感技术带来的变化,高老板高兴地说道。

 

“这么多?”看着记者惊讶的表情,高老板给我们算了这样一笔账:

 

多出的利润主要来自于以下三个方面:

 

1.每亩平均增产200斤;

 

2.节约下来的人力成本;

 

3.高于市场价的供给获益;

 

(苏北粮油以高出托市价0.05-0.1元/斤的价格对粮食进行收购)

 

“反正怎么都是种地,定位也好,(卫星)拍照也好,对我们也没有坏处,我是很高兴。”高老板实在地讲。

 

但对于苏北粮油总经理赵冬冬而言,事情可就没有这么轻松了。

 

细心的读者也许会发现,在高老板多出的利润中,来自高于市场价的收购可能占了绝大部分,而这部分是由苏北粮油来支付。那么对于他们而言,这岂非一个亏本买卖?

 

用遥感技术,赚钱吗?

 

泰伯网记者采访到了苏北粮油的总经理赵冬冬,他年纪轻轻,是一名80后,本科毕业于汉语言文学专业。

 

言谈中他文质彬彬,偶尔也会引经据典,看起来是一位文艺青年。但谈及公司业务时,从他清晰的条理和颇具野心的设想中就可以看出他更多时候是一位精明的商人。


赵冬冬向记者说明遥感系统的使用情况


当记者质疑这是不是亏本买卖时,赵冬冬也为我们算了一笔账:

 

过去种普通稻米时较差的情况,也能做到不赚不赔、收支平衡,根据这一基础,可以这样算这笔账:

 

现在种植优质稻米,出售价格可以高出普通稻米5毛钱/斤左右。

高于市场价的收购成本为2毛/斤。浮动成本为1毛/斤。

最后留给苏北粮油的利润空间是5-2-1=2毛钱/斤。

 

可以看出,苏北粮油通过对优质稻米产品的加工和售卖,寻找一个市场可以接受的最大利润空间,以覆盖增加的成本。


 苏北粮油的优质粮加工而成的产品


“但不是人人都能种有机,有机作物不能施农药,不能施用化肥。很可能一场病,一阵风,就大幅减产。”赵冬冬说道。

 

赵冬冬表示,优质稻米在耕种过程中,可以说是一定要运用一些科技手段来予以辅助的,否则不管是量还是质都难以保障。

 

“但确实也有人不用遥感手段就种出了种优质稻米,这还不是我们选择卫星遥感技术的最根本原因。”赵冬冬好像看出了记者的疑惑,补充道。

 

确如他所言,优质稻米、有机稻米人人都可以种,但让他下定决心使用遥感技术的,一定另有“隐情”。

 

“让我们真正感到‘痛’”的,是我们的订单田数量。在我们迅速开辟订单的同时,该如何同时保证这些大量订单田保质、保量地收割?”

 

按照传统的方法,就是通过雇用更多的员工来完成稻田的管理。但当记者问到苏北粮油的员工数量时,得到了一个让人惊讶的答案。

 

“苏北粮油包括下辖的稻米油生产车间、烘干厂、原粮仓库……员工数量不足100人,”赵冬冬对记者说道。


苏北粮油


看到记者惊讶的样子,赵冬冬带着一点骄傲的口吻说,这也是他们一贯的管理模式:利用最少的人员寻求最高效的管理。这也算是他们的“企业文化”。

 

面对优质稻米苛刻的种植条件,面对大规模量产的需求,再加上如此少的人力,农业现代化、自动化就成了苏北粮油唯一的选择。

 

影像+数据使得“看未来”成为可能

“可以说,苏北粮油敢于签下大量订单的原因就是信任卫星遥感技术可以保障稻米的收割质量。”赵冬冬说道。

 

赵冬冬告诉记者,在寻求农业自动化解决方案的过程中,最初他们也不知道该找谁、该怎么做。直到当地政府向他们推荐了一套基于卫星遥感影像的农业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耘境农业系统。

 

系统通过气象遥感手段收集到的数据,通过对降水量、湿度、温度及风力的分析,可以有效地进行植保分析,对作物施肥、上药都有非常好的指导意义。

 

他说,虽然卫星遥感影像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但是完全可以结合过去的农时记录和实时的长势数据来进行一些作物长势的预测。


 

例如将农作物的发病机理与上述数据进行结合,就可以极为准确的预测农作物极有可能发病的地点和时间。这时系统就会提醒他们要通知订单方,注意查看高危农田。

 

“这个还会起到示范作用,政府的人也都很开心。”赵冬冬回忆当地的一个小龙虾养殖企业看到他们对技术的引入,也决定引入卫星遥感的技术管理手段。

 

那么你也许也会好奇:遥感技术手段真的这么神奇吗?卫星距离地面数百至数千公里,如何就能让农民从“看天吃饭”到“知天而作”?

 

种地骗补助,“天眼”看得清

 

对此,泰伯网记者从泗洪返回后,走访了耘境农业系统的开发单位:北京佳格天地科技有限公司,从他们那里详细地了解了卫星遥感技术究竟如何确保作物的质量。

 

泰伯网记者和张文鹏


佳格天地的联合创始人张文鹏向记者介绍,佳格通过对卫星遥感数据的挖掘,结合深度学习算法,可以开发出许多有趣的农业应用。

 

“遥感”数据不仅仅指卫星遥感影像,还包含还有雷达、气象数据、无人机数据等,而对多数据源遥感数据的加工和处理,可以碰撞出很多有趣的火花。


 利用气象数据观测到实时的降雨情况


张文鹏也向记者分享了一个他的亲身经历。一个客户希望提高其马铃薯的单产量,对方尽管找到了荷兰和以色列的专家进行调研分析,却都收效甚微。最后他们找到佳格寻求帮助。

 

在卫星影像上,张文鹏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客户种植范围内很多地块,无论是光谱遥感还是可见光遥感来看都分辨不出来地物的种类。

 

好奇心驱使他们前往实地进行考察,到现场后才发现,一块地靠前50-100米种的是马铃薯,后面都是经济附加值更高的作物。他们了解情况后才知道:当地对种植马铃薯有补贴,因此很多农户都是用马铃薯去申报农田,却种植其它作物。

 

随后他们利用卫星影像进行统一排查后再来计算马铃薯单产量,发现产量并不低。这个问题从发现到解决都离不开遥感手段。

 

张文鹏说,这件事也启发了他们,在未来除了农业耕种的领域,还有土地流转管理、农业保险、农业金融领域都会应用到遥感技术。

 

他也说,未来结合遥感影像、深度学习算法再加上一些有针对性的用户场景,无论是对于高老板,还是赵总经理,还是当地的政府官员、银行和保险机构而言,卫星遥感技术都很有可能成为他们进行有效管理的最优解。




记者:刘小贤

科班出身,编辑部稀有动物男编辑之一。

现聚焦智能驾驶领域。


End

扫描下方二维码

进入论坛官网报名

深入阅读|点击图片或标题

李德仁: 测绘遥感领域十个前沿技术都在这里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