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全球自动驾驶企业盘点(二):传统车厂,互联网巨头,科技企业…谁先撞线? | 调查

李靖一 泰伯网 2021-04-29

作者 | 李靖一


编辑 | 孟祥琦


电动化、网联化、自动化、共享化,被认为是未来汽车发展的四大趋势,也是如今汽车产业大变革的背景下各大汽车厂商们的奋斗目标。如今电动汽车行业如火如荼,承载人们更高期待的自动驾驶汽车也在快速发展,传统车厂、互联网巨头、科技企业、零部件企业纷纷加入战局。


国际车厂:动作不断,布局出行服务,整合下游产业链

 

通观国外传统汽车厂商,可以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在不断发展自动驾驶技术的同时,在出行方面对打车平台的投资布局显得格外上心。

 

通用、福特、丰田、大众、奔驰、宝马都在近几年相继投资或收购了各类打车/租车企业(Uber、Grab、Lyft等)。除此之外,通用、福特相继自建了打车平台,丰田、大众自建了共享汽车管理平台。值得一提的是,奔驰母公司戴姆勒与宝马在3月28日宣布合并双方出行业务。

 

不难看出来未来几年的趋势,在自动驾驶技术日趋成熟,搭载自驾系统的车辆可量产后,第一个大规模商用背景可能就是打车服务,即无人驾驶共享汽车/出租车。从实际情况上看,传统汽车厂商的自驾汽车量产后想要吸引消费者购买,一方面要技术过关,另一方面是消费者必须要对自动驾驶车有最直观的体验,而无人驾驶共享汽车/出租车能让消费者随时随地地体验无人驾驶。

 

此外,从打车平台来看,由于司机是打车平台的一项主要支出,自动驾驶技术被认为是第三方打车平台的重要发展方向。不仅节约人力成本,在安全性上也会有一定的保障。这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沃尔沃和Uber的合作,沃尔沃将从2019年到2021年向Uber提供2.4万辆XC90汽车,后者将为汽车安装传感器和软件系统,最终组建自动驾驶车队。

 

除了出行方面的布局,对于AI、高精度地图、激光雷达公司的投资和收购也是过去几年汽车厂商的重点工作。其内在逻辑是,作为整车企业,想要在自动驾驶浪潮中取得先机,对于下游产业链的整合很有必要。

 

去年在自驾领域交出亮眼答卷的通用,就收购了激光雷达公司Strobe,并投资了高精地图公司Ushr。并于去年在北美上市了2018款凯迪拉克CT6,该款汽车搭载了测试已久的Super Cruise高速公路自动驾驶系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该系统不会对双手离开方向盘的时间做出限制,可以做到完全解放双手,不过目前仅限在高速公路上开启。

 

除通用外,奥迪的表现也可圈可点。2017年上市的新奥迪A8,是全球首款搭载了 L3 级别自动驾驶的量产车,也是目前第一款搭载激光雷达传感器的量产车。在现有的量产车中,它拥有最丰富的传感器配置水平,可在不高于 60km/h 的速度下、在法律允许的区域内实现自动驾驶。

 

其他传统汽车厂商,像沃尔沃、日产、宝马、福特、大众等,虽然去年的表现不算抢眼,但都已经推出了自动驾驶汽车时间表。根据这些时间表,到2020年左右会有部分量产车出现。

 

业内普遍认为,目前传统汽车对自动驾驶的探索还处于L2向L3过渡的关键阶段。但是随着芯片、算法、高精度地图等技术的日趋成熟,政策法规的不断完善,预计到2020年L3自动驾驶市场会迎来爆发,2020-2025年L3、L4、L5市场的增长率将接近100%。


国内车厂:政策发力,开放路测,加速自动驾驶商业化

 

我们再将目光转向国内,从自动驾驶技术层面来看,国内与国外差距不大,但从发展进度上来看,中国进度较慢。尤其体现在开放道路路测上,就中美两国比较而言,因路测准入政策条件的不同,进展差距较大。

 

以美国加州为例,申请路测牌照的公司需要向加州DMV(车辆管理局)递交500万美元押金,证明自己有赔偿能力并满足DMV对公司和技术的资质审核,此外向加州DMV提供测试数据就能获得测试牌照。

 

反观国内,之前没有设置开放路段是由于国内自动驾驶车企数量有限,政府、企业都处于观望之中,自动驾驶技术也不成熟,因而对路测需求不高,并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相关部门也没有出台有关自动驾驶的法规条例,所以此前主管部门设定的都是封闭式路测。

 

为了解决这样的差距,加速自动驾驶的商业化,3月1日上海在全国率先实施智能网联汽车开放道路测试,首批测试号牌发给了上汽和蔚来两家车企。北京也在3月22日向百度发放了首批路测牌照。

 

从车企自身来看,国内车企相比国外在自动驾驶上的布局稍晚。大部分主流车企目前只实现了在部分量产车型上安装L1级驾驶辅助系统。部分企业计划在2017年底到2018年初,在少数高端车型上安装L2级部分自动驾驶系统,L3、L4仍处在研发和实验阶段。

 

从国内各大汽车集团的规划上来看,自动驾驶汽车多在2025年左右计划量产。


国内互联网:BAT入局自动驾驶,加速技术迭代

 

自动驾驶产业在国内仍处于风口产业,百度、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巨头在该领域的动作一直备受人们关注。这不仅是因为多家国内车企选择与BAT进行合作,更重要的是,作为BAT本身,它们掌握了大量优秀人才资源,具备充足的研发资金,能够加快自驾技术的发展。

 

对于国内其他自驾初创公司来说,BAT所带来的危机感,逼迫他们在技术上另辟蹊径,从而使整个自驾上下游产业链更加完备。比如,国内多数初创企业都选择了传感系统作为研发重点。

 

百度重视自动驾驶技术,布局全面。

 

在国内互联网巨头中,百度对自动驾驶和人工智能投入最大,其自动驾驶业务甚至可以说是百度2017年的最重要任务。

 

事实上,百度的成果也显而易见。前不久,百度拿到了北京市的首批自动驾驶路测牌照;今年亮相春晚的百度无人汽车让其受到了大量关注;其大力开发的Apollo平台也已经吸引到了多家合作伙伴。

 

在Apollo2.0中,云端服务、软件平台、参考硬件平台以及参考车辆平台四大模块已全部开发,全面支持英特尔、英伟达、NXP和Renasas四大主流计算平台。Apollo在百度战略性的位置也让外界看到了百度的野心,百度的意图显然是要做汽车操作系统中的“安卓”。

 

阿里布局车联网,发力车载操作系统。

 

去年9月阿里在整合原YunOS基础上升级发布了面向汽车、IoT终端、IoT芯片和工业领域的物联网操作系统的AliOS。从主要合作内容来看,阿里的自动驾驶布局主要集中在联网汽车服务方面。对L4、L5级别的自动驾驶汽车而言,5G车联网尤为重要,阿里现在牢牢把握了车联网最核心的服务入口。

 

腾讯全面投资,循序渐进。

 

腾讯入局自驾领域并不早,2015年才开始大规模组建团队。去年3月,腾讯以18亿美元收购5%特斯拉股份;9月,联手广汽开展智能驾驶、云平台、大数据等方面的合作;11月发布了腾讯车联“AI in car生态系统”。

 

腾讯在显而易见的技术领域并没有太多动作,但在生产、研发、销售等相关领域都有所涉猎,重视高精地图、场景数据、仿真能力和硬件平台。总体策略上,腾讯是以场景为基准来攻克自动驾驶技术,大动作不多但很务实,路径也很稳健。

 

人工智能是BAT的研究核心,而自动驾驶则是人工智能的最佳应用场景。三巨头均以数据、计算、深度学习见长,这些东西需要结合场景才能转换为价值,而这些恰恰是自动驾驶所必须的。如此完美的落地场景,BAT一定会跟进到底。


国际互联网科技巨头:深挖底层技术,力求融合自驾操作系统

 

国外互联网科技巨头们已经将目光纷纷转向自动驾驶。但是显然,科技巨头们对于自己造车兴趣不大(或者说尝试过后觉得并不合适),而是纷纷转向自动驾驶操作系统平台或者底层芯片、算法领域上,利用自己在核心产业上的优势,力求与自动驾驶操作系统融合。

 

谷歌在2015年放弃自己造车后与传统车企菲亚特合作,之后也放弃了自动驾驶辅助系统的研发,转而专注于不需要人工干预的自动驾驶技术的开发。2017年Waymo已经研发出了接近L4级别的自动驾驶操作系统,去年11月开始无人驾驶路测。

 

和谷歌相比,苹果显得低调得多,一直秘密进行的“泰坦“无人驾驶项目在2016年暂停,随后宣布放弃自己造车。除此之外,并没有对外界公布太多消息。蒂姆·库克曾在公开场合表示苹果对自动驾驶技术的关注,同时透露了公司正在研发的自动驾驶系统的一些成果。可以肯定的是,苹果着眼汽车行业已久,并已经是一个重要的参与者。

 

2017年,自动驾驶领域最大的新闻当属英特尔斥资150多亿美元收购Mobileye。在这之前,英特尔在自动驾驶领域内并没有建立自己的算法。收购Mobileye后,英特尔不仅获得了算法专用处理器IP的Know-how,弥补了其在算法上的不足,还直接获得了70%的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的市场份额。

 

此外,英特尔已经在考虑用“视觉优先”策略,搭配高清地图制作,替代激光雷达感应。如果此技术纯熟,则能够大幅度降低成本,并且获取更大规模经济效益。

 

同为传统芯片厂商,英伟达也不甘示弱。2017年英伟达正式发布了全球首款人工智能(AI)自动驾驶平台“Drive PX Pegasus”。此自动驾驶平台基于英伟达之前的自动驾驶平台Dreive PX 而开发,这套自动驾驶系统主要面向L5的自动驾驶汽车。同时,英伟达在过去的一年,将其自动驾驶平台性能大幅度提高,并与大众、特斯拉、百度等多家汽车企业和科技巨头达成了合作。

 

在电动汽车领域一骑绝尘的特斯拉,过去一年也将自动驾驶芯片的自主研发提上了日程。主要原因是,现有的芯片供应商无法很好地满足特斯拉对于高级别自动驾驶的计算要求。2017年12月,马斯克宣布,特斯拉正在开发制定AI芯片硬件,自给自足。目前,该芯片已经进入到了设计完成、测试验证的阶段,我们现在可以静待2018年特斯拉的成果了。

 

处理器芯片作为自动驾驶的底层核心技术,对于自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英特尔、英伟达这两家传统芯片厂商,目前在自驾领域芯片平台的优势一如传统芯片领域的领先。但该领域仍有许多追赶者,且不说特斯拉自己研发芯片将来有可能抢占市场份额,第二梯队的芯片厂商们也一边寻求与第一供应商或传统汽车厂商的合作,一边建造自己的生态系统,打造包括核心处理器、精密雷达、摄像头和定位技术在内的全方位自动驾驶操作平台。

 

过去的2017年,各芯片企业成长迅速,其产品性能都在不断改进,这对于推进自动驾驶时代的来临将起到重要作用。


结语

 

通过观察过去几年自动驾驶在全球的发展,可以发现,自动驾驶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期,自驾操作系统、高精度地图、底层芯片处理器技术、车载激光雷达、AI等方面正在快速演进。

 

不久的将来,等车载操作系统日趋完善、自动驾驶芯片厂商大规模投入应用、激光雷达精确度提高且成本降低,以及上下游零部件产业链整合后,传统车厂、新兴车企以及互联网科技巨头们将在这条赛道上开始真正的竞速。

 

【本文未涉及高精度地图,是因为它在自动驾驶领域具有特殊的意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泰伯网正对其进行专题分析,并将于近期呈现给大家。】


End

扫码进入大会官网

深入阅读|点击图片或标题

为什么只有人工智能才能实现真正的卫星遥感应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