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旅游岛到“空间科技岛”,或引发北上广鄂测绘地信人才下海南 | 宏观

泰伯网 2021-04-29

4月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这次讲话宣布了一件大事:党中央决定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

 

讲话同时指出海南在商业航天、卫星遥感、智慧海洋和农业等科技创新方面的几项具体工作,包括:

 

“要加强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海南)建设,打造国家热带农业科学中心,支持海南建设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

 

“国家支持海南布局建设一批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条件平台,建设航天领域重大科技创新基地和国家深海基地南方中心,打造空间科技创新战略高地”。

 

“要发展海洋科技,加强深海科学技术研究,推进“智慧海洋”建设,把海南打造成海洋强省”。


“空间科技岛”:空天地海一体化智慧网络


 

去年6月,海南出台《中共海南省委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提出,到“十三五”末全省R&D占GDP的比重达到1.5%以上,争取在深海、航天和热带高效农业等领域成为领跑全国的创新高地。

 

去年12月,海南又出台《海南省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实施方案》要求,到2020年,海南将基本形成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更多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

 

今年3月28日,2018年海南省科技与知识产权工作会议指出,2018年海南省要强化“陆海空”领域科技创新攻关(“海”就是指深海科技,“陆”是指南繁科研,“空”是指商业航天和卫星遥感)。

 

其中,“深海”领域,将推进三亚深海科技城、深海技术国家实验室建设,努力打造全国唯一的国家深海科技城和深海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南繁”领域,建成集科研、生产、销售、科技交流、成果转化为一体的服务全国的“南繁硅谷”,将全国最优秀的科研力量集结到三亚来。“航天”领域,计划3年完成海南小卫星星座布局。


 

商业航天、卫星遥感深耕产业链条

 

2009年9月,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破土动工,2014年10月基本竣工。2016年6月25日,文昌发射基地完成第一次发射任务,成功将长征七号火箭发射升空。

 

文昌航天发射场位于海南省文昌市龙楼镇,是我国首个滨海发射基地,也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低纬度发射场之一。该发射中心可以发射长征五号系列火箭与长征七号运载火箭,主要承担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大质量极轨卫星、大吨位空间站和深空探测卫星等航天器的发射任务。

 

文昌航天发射场其建成使用后,不仅可以基本满足各种轨道卫星发射的要求,也为我国运载火箭更多参与国际商业航天发射提供了广阔空间。

 

与文昌卫星发射基地相辅相成,中国科学院在三亚建设了遥感卫星地面接收站,并在海南省科技厅的支持下成立了海南省地球观测重点实验室,使得三亚的卫星数据接收、处理和应用的科研能力在全国排名前列。

 

从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成为我国第四大卫星发射场,到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再到三亚的卫星数据接收、处理和应用的科研能力不断提升,海南以独特的区位优势在航天科技领域确立了自己的重要地位。

 

“海南具有发展商业航天的天然优良基因,推动航天技术的商业转化和航天事业的产业化,海南具有先导示范作用。”海南省政协副主席、省科技厅厅长史贻云说,海南正在积极推进三亚遥感信息产业园建设,形成涵盖微小卫星设计研发制造、航空航天传感器研发、卫星遥感数据接收、存储、处理以及行业应用的完整遥感产业链,完善海南“北有文昌、南有三亚”的航天产业布局。

 

2017年12月,海南卫星星座项目建设在三亚正式启动,第一颗卫星“海南一号”将在2019年发射。已被列入海南省重大科技计划的“海南一号”卫星项目,将推动海南逐步形成“北有文昌、南有三亚”的商业航天格局。


 

智慧海洋赛道是否诞生下一个独角兽


 

今年4月6日,搭载着4500米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的科考船悄然返回三亚的家——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海南具备开展深海科考的天然优势。”所长特别助理阳宁说,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已经整建制落户三亚,顺利完成马里亚纳海沟万米级人工地震剖面测线、“深海勇士”号海试任务等多项科考任务。

 

2016年,在我国首次万米深海科考中,集水文测量、光学观测、声学探测和生物取样等功能于一体的深海综合探测装备“海角号”着陆器3次下潜作业。“万泉号”着陆器和海底地震仪进行了一系列高精度的三维定位作业,布放了多个具有精确坐标位置的海底标识。

 

2016年,海南获得了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海领域立项,经费达3.1亿元,占据了科技部立项的重点研发计划深海领域经费的三分之一。

 

2017年,在中科院第二次深渊科考任务中,“海翼”号在马里亚纳海沟共完成了12个周期的观测任务,最大下潜深度达到6329米,成为目前世界上下潜最深的水下滑翔机。经过进一步技术改造和升级,在今年将启动的第三次万米深渊科考中,“海翼”号会重返马里亚纳海沟。通过卫星对“海翼”号远程监控,并实时回传观测数据,收集长时间大空间尺度的高分辨率深渊区域水体信息,可为科学家研究该区域的水文特性提供宝贵资料。

 

2017年,“海斗”号全海深无人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达10888米,创造了我国水下机器人最大下潜及作业深度的新纪录。在第三次万米深渊科考中,新设计的“海斗”号将携带高清相机,可以实现万米海底高清视频直播。

 

“‘深海勇士’号可抵达我国领海所有区域和国际上的科考热点,并能带动一批深海通用技术和产业发展,大大提高装备国产化率。”阳宁说,研究成果就地转化,可带动海南水下摄像、水下照明、水下推进器、深水传感器设备生产等深海产业。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还能呈现出深海环境,让科考成果走进千家万户。

 

按照计划,今年“深海勇士”号将在南海开展6个考古潜次,让水下考古不断向深海领域拓展,唤醒更多“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


 

“南繁硅谷”推动智慧农业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视察海南时就指出:“南繁育制种基地是国家宝贵的农业科研平台,一定要建成集科研、生产、销售、科技交流、成果转化为一体的服务全国的‘南繁硅谷’”。

 

所谓南繁,就是我国育种人员,利用三亚冬季光温适宜的气候条件,到三亚崖城、乐东和陵水一带进行农作物加代、繁育、制种、鉴定等工作。

 

借助于适宜的气候,南繁可以缩短繁育种时间三分之一,使我国农作物品种更换周期由上世纪80年代的10年缩短到现在的6年。

 

“最近10年,主要农作物中,由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品种,有1345个出自南繁,占总数的86%;由省级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品种,南繁的占91%。”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柯用春说。

 

每年9月到次年5月,29个省级行政区、700多家机构的6000多名科研人员汇聚三亚及周边,利用热带气候、种质资源,进行农作物的基础研究、品种选育、种子鉴定和生产推广。这里成就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玉米大王”李登海等一批科学家,成为我国最大、最开放、最具影响的农业科技试验区。

 

目前,海南划定26.8万亩南繁科研育种保护区和5.3万亩核心区,纳入永久基本农田范围,予以重点保护;投入2亿元专项资金,持续支持南繁科研平台建设、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End

扫码进入大会官网

深入阅读|点击图片或标题

地图是怎么知道实时路况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百万年薪级”数据贡献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