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江大河:怀念中国测绘报,我们在怀念什么

泰伯网 2021-04-27

以下文章来源于GIS圈 ,作者丛远东

12月28日,《中国测绘报》头版刊发《致读者》一文,表示该报将于2019年1月1日起停刊。《中国测绘报》创刊于1993年1月1日,至今已经度过了整整26年。在其即将退出新闻舞台之际,泰伯网特刊发此文以记之。

本文成稿于2012年4月,在《中国测绘报》创刊20周年发表时略有删节,本次刊发为完整版。作者丛远东曾为《中国测绘报》社社长。

丛远东 撰文

Tryul 责编


年是中国测绘报社创建20周年,遵社长周远波同志之约,要我写篇纪念文章,这不禁使我往事浮上心头,以致多次失眠,追忆起创建报社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艰难决策 受命办报

早在1985年陈俊勇同志主政国家测绘局时,作为大知识分子的领导干部,在人们对宣传思想工作有所忽略时,他上任伊始,便将我从党办调出来,成立思想政治工作处,让我和金祥文、黃云康同志一起筹备1986年国家测绘局成立三十周年庆典。他只给我3个人的编制,要求我将全国测绘系统的思想工作和宣传工作抓起来。此后,我们筹备成立了全国测绘系统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创办了《测绘政工研究》和《测绘政工动态》两个刊物,并在全国广泛开展测绘职工职业道德教育。他放手让我与中央新闻单位联系宣传测绘。他说,条件成熟了要办一份测绘人自己的报纸。

今年是陈俊勇院士八十大寿诞,他在位时还有一件值得称颂的大事是他不止一次上书赵紫阳总理要求恢复国家测绘局原有规格,并建议成立国家土地管理部门,他的超人胆识和强烈事业心使我铭记在心,永志难忘。

1988年,金祥文同志继任局长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将思想政治工作处更名为宣传思想工作处,进一步强化了舆论宣传的功能,同时他立意要办一份测绘人自己的报纸。为准备办报,先后从地图社调来了金立明、周正堂,从建设报调来了辛英,从新闻学院要来了王萍,充实了宣传思想工作处的力量。

1990年国测一大队的宣传,1991年国务院对国测一大队的命名表彰,使测绘人的事业心和自豪感强烈地高涨起来,人们进一步感受到舆论的力量。国测一大队表彰后,我向祥文同志提出了创办中国测绘报社的想法。

1992年3月祥文同志将新疆测绘局职工李学军建议办报的信批给我阅研。4月初我正在长春参加国家测绘局办公室主任会议,祥文同志从北京打来长途电话嘱咐我利用这次会议的机会开个座谈会,听听大家对办报的意见。

回到北京后,我将大家积极支持国家局办报的意见报告给局党组。5月初,我陪黄云康副局长拜访了国家新闻出版署主管报纸的王强华副署长。强华同志说,中央规定一个部、委、办、局只能办一份机关报、一份机关刊。你们测绘行业不大,条件有限,建议你们办份机关刊指导工作。云康同志嘱我,咱们不定论,你先去调研。

此后,我和辛英、周正堂同志先后拜访了中国地矿报、中国土地报、中国科协报、中国建设报、中国海洋报、中国减灾报、中国化工报、中国机械报等十多家报社并写出可行性报告,建议创办中国测绘报社。

局党组为此专门召开中层干部会,论证办报的可行性。会上很多同志怀有疑虑,感到创办报社困难重重,最担心的是人才和经费问题。

祥文同志会后问我心里有没有底,我说出周二刊,出一期报纸您给一万元,一年108期报纸您给108万,其他的人才和经费问题我想办法解决。祥文同志说,好,由宣传思想工作处去筹办,明年争取出报。

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政府进行机构改革,中央停止审批新设机构。祥文同志为此找了人事部部长、中央编办主任赵东宛同志,赵部长说,办报支持,但机构编制批不了,还是等机会吧。

祥文局长找我谈话,要我考虑在暂无机构编制的情况下,将宣传思想工作处、政研会秘书处与测绘出版社期刊处合署办公来筹办报纸。我说根据国家新闻出版法规定,办报必须独立机构、独立法人,否则违法违规。

在此情况下,我不甘心,通过人事部刘学民同学找到了中编办主管机构编制的郭卫国、武建华、岳云龙、吴知论、何建中同志。他们十分同情和支持测绘工作,建议国家测绘局将请求创办中国测绘报社的报告报来一试。

随后的问题是如果批准成立了报社,编制从哪里来。郭卫国、吴知论等同志又给我支招。他们说,如果要成为全额拨款或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必须通过财政部会商审批十分困难,今年几乎不可能办成,建议还是从你们的中国地图出版社空余的编制中划拨自收自支编制。

我向祥文同志汇报了上述情况,他和有关领导基本不相信我能办成,也不愿出文件。我力陈说,不就是国家局出个文盖个国徽章,成了更好,不成也没有什么损失。国家局送出文件一周后的1992年8月13日,经人事部副部长、中编办常务副主任张志坚同志签发,报社的机构编制全部审批下来。

1992年中编办仅仅审批了一个中国测绘报社,一个中国证劵报社。而中国证劵报社是在新华社(正部级)内部调剂核减了一个正局级事业单位后才得以审批的。国家测绘局在审批报社机构编制无望的情况下历经艰辛、柳暗花明,增加了一个正局级新闻事业单位,实在是大喜过望。

1992年9月26日国家测绘局党组发文任命59岁的陕西测绘局局长梁宏柏为中国测绘报社社长,我为副社长兼总编辑。祥文同志找我谈话十分欣喜地说这样的架构对报社的规格和今后的发展有利。


领袖题词 深受鼓舞

凡事都要有谋划。测绘是一个小行业,小行业办报要出彩,必须创造机遇和平台,使中国测绘报能一炮打响。

为了使中国测绘报办得有品位,有影响,我们去北京师范大学敬请了当时的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启功先生为中国测绘报社和中国测绘报题写了繁体、简体的社名和报名。

当时,中央文件规定不许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但是我并不死心,为了更好地宣传测绘事业,还是想争取一下,我以报社的名义起草了请求题词的专题报告,并附有题词参考,通过关系转呈江泽民总书记、李鹏总理和国务委员宋健同志。

不负所望,为测绘报创刊,李鹏总理很快题写了“办好中国测绘报为经济建设服务”,宋健国务委员题写了“面向社会 面向市场 普及测绘科技知识”。

江泽民总书记的题词是托当时在北京测绘院工作的江绵康先生转呈的。12月17日叶利钦总统访华。12月18日上午江总书记在用过早餐后利用会见叶利钦总统的空隙,在家中泼墨挥毫为中国测绘报创刊题写了“发展我国测绘事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题词。上午10时许,中央办公厅派员专程送到我办公室签收,并附函要求“对江泽民同志题词不要举行庆祝活动”。收到这份珍贵的题词后,我即向在桂林开会的祥文局长报告喜讯,祥文同志兴奋不已,要求我立即联系中央新闻单位发表,以推动当时提出的测绘三个支撑的加速解决。

1993年元月1日中国测绘报创刊以套红形式发表了江泽民、李鹏、宋健同志的题词手迹,并配发了社论。启功先生题写的报名与中央领导同志的题词交相辉映,大气磅礴,给人们极大鼓舞。当天,中央各大新闻媒体和地方媒体均发表了中国测绘报社成立、中国测绘报创刊,江泽民、李鹏、宋健同志题词和启功先生题写报名的重要新闻。中国测绘报就这样红红火火地出世了。

1994年,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署在征集出版1993年中国新闻出版年鉴时,我们将测绘报创刊和中央领导同志题词手迹复印件送去时,他们说你们太了不起了,全国各大报纸包括人民日报均无中央领导人为创刊题词的先例。总书记、总理为你们测绘报题词在全国绝无仅有,太珍贵了。

也是在创刊后,曾有两位测绘界资深文化人质询中国测绘报报头为什么不响应国家号召,用繁体字不用简体字时,祥文同志鼓励我说,启功先生是当代著名的书法家,书法是艺术,不是政治,用繁体字美,用繁体字好。


创新机制 争创一流

中国测绘报1993年元月1日就要创刊,时间紧,任务急,人手也不够,最要紧的是稿源和排版印刷、发行太复杂了。筹备报社初期所遇到的办公条件的困扰更是一言难尽,办公用房紧张,大家挤在一间大厅里办公,甚至将楼梯和卫生间改造成办公室和会议室。联系工作没有电话,只得借用中国测绘工程规划中心总工程师周忠谟同志的一部电话共用,没有汽车,周正堂、吴江等同志踏着三轮车去印厂拉报纸。

除了处里的几个人,没有记者,报社立即向社会招聘了程金明、刘子刚、陈兰芹、吴宝成、冦红,后来又要来了新闻研究生王瑜婷。

报纸的发行过了邮局征订期,我们不辞辛苦自己写信封捆邮件送邮局自办发行。没有照排印刷设备,我们在解放军报社编排印刷。没有稿源,我们于10月初在国务院一招首次召开记者站工作会议,将全国各测绘局主管宣传或政务的同志请来。金局长亲自作报告动员,要求各省局全力支持创办中国测绘报,要求毎个单位都建立中国测绘报社记者站,要求在年前的50天时间里每个记者站必须组稿60篇,要求各省局和各测绘单位都要订阅中国测绘报到班组到基层。

1998年中国测绘报记者站工作会议在山西召开期间,报社同志与李曦沐先生(前右二)刘和平同志(右一)合影。

为了组稿和征订发行,报社同志夜以继日写信封、发征订单至各测绘基层单位和院校图书馆。

报社初创的1993年,编辑记者仅有6人,在副总编辛英同志的带领下,大家忙得毎天工作十多个小时,毎周几乎有3天要去解放军报社排版、校对、盯版面、唯恐出差错。出报的一大早,报社去印厂拉报纸,然后将1万多份报纸分别发往全国各地。即使这样忙碌,大家仍然劲头十足、互相勉励,毫无怨言。

1994年,金祥文局长看到报社的同志实在太辛苦了,下决心一次性投入127万元从北大方正购买了一套照排系统。为了很快熟悉操作流程,编辑记者们从学打字到排版、调色、修改仅用了一周时间就达到了娴熟的程度。这套系统的启用,大大减轻了编采的劳动强度,无需再去印刷厂,出了大样终审后即可出版了。

为了更科学、更有效率,我们在全国首创了编采一体化,将组稿、编稿、采访、排版、校对以及与联系记者站记者的整个工作流程责任到人。毎个人既是记者又是编辑还兼校对和通联。这样极大地减少了交叉和扯皮,责任到人,确保了任务、质量和效率。

编采一体化的成功,从机制上确保了中国测绘报在两度首都行业报质量评比中获得第5名和第3名的佳绩。国家局拿出了10万元奖励了报社。

中国行业报协会会长朱石川、秘书长曹恒武先生为此专门来报社考察。中国地矿报、中国矿业报、中国化工报、中国民航报等多家报社来报社取经。李元、鹿心社和中国土地报社刘社长也专程来考察学习。

为了严把质量关,报社从办报开始就聘请了具有深厚文史功底和很高理论政策水平的李曦沐老领导在出报之前审读把关。后来,又聘请了湖南局老局长刘后昌同志在报纸出版后进行审读。李曦沐、刘后昌同志对报纸把了很多关,避免了一些政治上、知识上和文字上的错误,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建议。毎年九月的记者站会上,李曦沐同志不顾年事已高,总是事先把在审读报样时发现的问题作系统整理,给大家讲解,使大家获益匪浅。

为确保稿源和发行、创收,报社在初创的两年时间里,在全国各地和重点院校、重点地区建立起42个记者站,专、兼职记者、通讯员达420多人。毎年记者站会议都要进行总结表彰,落实任务。金祥文、黄云康同志都曾亲自到会讲话,使大家深受鼓舞。

报社在经营创新方面也是很有特色的,国家局每年从其他专项资金中补贴102万元,但报社的纸张费、印刷费、稿费、发行费、办公成本和工资等需要五六百万元,不足部分由报社广告创收,专版资助和发行费解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刘波同志的不懈努力,《中国测绘报》从1994年邮发开始,就争取到北京市报刊发行局与报社四六分成的特殊政策,这在行业报里是创了先例的。

1994年7月,报社在北京北宛空军招待所召开座谈会,张世汶、宁津生、刘后昌、陆洁中、高成器、高力涛、邬杨德等领导对报社在时间紧、人手少、困难多的情况下,创新工作、无私奉献的精神感佩不己、大加赞赏并集体向国家测绘局党组为报社请功。上海、湖南、浙江、江苏、陕西、黑龙江、四川、山西、甘肃等省局和武测高度重视报社记者站工作宣传报道、征订发行和经营工作走在全国的前列。

1995年,国家局决定将《中国测绘》从黑龙江测绘局迁移报社主办,由我仼主编。这样报社形成了《中国测绘报》、《中国测绘》、《测绘内参》、《测绘新闻工作通讯》一报、一刊、一内参、一业务指导刊的办社格局。


抢抓新闻 结缘感恩

没有新闻的报纸是没有生命力的。我们不奢求读者每份报纸每篇文章必看,但一份报纸必须有吸引眼球的文章可看。这就要求办报必须时刻抓住新闻看点不放。

中国测绘报除了自己发布测绘新闻,还组织中央各大媒体转发测绘新闻每年达200条之多,形成了舆论宣传综合效益。

中国测绘报发布了许多测绘新闻,也发布了许多轰动性的重大社会新闻。

1995年,江西赣南发生了当地农民哄抢铀矿事件,并拖欠水电费。地矿部和核工业部采取多种措施均未奏效。中国测绘报很快编发《测绘内参》绝密件呈送中央领导和江西省委、省政府,继而在中国测绘报的头版头条刊发消息并请中央各大媒体转发。

江西省委书记吳官正和常务副省长舒圣佑同志亲自批示并督办,派出200名公安武警在不到两周的时间里全部收回了哄抢物资,收回了拖欠的380多万元水电费。

1998年日本东京高等法院判处揭露日军侵华暴行的老兵东史郎败诉,这件事当时在国际上影响很大,特别是深受其害的中国人非常愤慨。中国地图出版社陈潮先生从社里的古旧地图中发现了6幅旧南京地图,都标有位于南京高等法院前的3个大水塘,地图用铁的事实驳倒了日本东京高等法院说法院前无水塘的伪说,为东史郎日记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证实了东史郎揭露的侵华日军将无辜的中国百姓装进麻袋扔进水潭活活淹死的史实。

为此,报社召开新闻发布会,并在1999年1月8日中国测绘报头版头条发布由王增宁撰写的新闻,国内外数百家媒体竞相转播转发,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使东史郎先生转败诉为胜诉,有力地打击了日本政府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谎言,有力地声援了东史郎。后来东史郎先生访华,专门拜访了中国测绘报社。

更应一提的是,1998年,甘肃省测绘局外业队一职工的妹妹年仅18岁,刚来兰州饭馆打工的当天就惨遭强暴,反被诬为卖淫并被收审。在家人哭诉无门的情况下,中国测绘报义无反顾地发出《测绘内参》绝密件呈送中央领导和甘肃省委、省政府。8月28日中国测绘报以头版头条披露了事实真相,并请中央各大媒体予以转播转发,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使这一寃案得以昭雪,强奸犯被绳之以法,正义得到伸张。

此外,中国测绘报为配合宣传,于1994年5月12日印发了32版测绘法彩色特刊48万份,并在人民大会堂召开新闻发布会,雷洁琼、王汉斌副委员长出席会议并讲话。1995年为配合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大会,中国测绘报刊发英文特刊,创造了很好的社会经济效益。特刊英文全部由孙保五先生译稿。

外文特刊

中国测绘报社相对于其他行业报还是个稚嫩的报社,但却集聚了不少人才,结缘了许多新闻界的名流。我国当代著名杂文家陈鲁民先生与中国测绘报副刊的《品位斋》结下了文字缘,深受读者欢迎。著名报人、外文版的《中国建设》杂志第一副总编(总编为爱泼斯坦)张彦,著名国际问题资深专家俞邃,著名军旅作家王树增都曾多次在中国测绘报发表文章。李曦沐先生纪念邓小平的文章,老测绘工作者于春雨纪念著名新闻学家恽逸群和老共产党员杨春同志的文章在测绘报发表后全文被收入我国最权威的《新华文摘》。

中国民航报总编辑刘树国,曾任广州日报总编、现中山市委书记薛小峰新闻研究生毕业前都曾在报社实习过一学期。香港大公报总编辑贾西平、香港紫荆杂志主编毛铁,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台长《我爱我家》编导王纪言,凤凰卫视北美电视台台长刘正铸,中央电视台总编辑罗明、资深名记者敬一丹、孟凡鲁,曹友、霍燕,原中央电视台副台长李东生,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孔晓宁,新华社资深名记者张继民、卓培荣、李希光,现国家外文局副局长陆彩荣,原中国记者协会党组书记徐心华,现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阎晓宏、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李伟等新闻界的朋友都对中国测绘报社和测绘新闻事业作出过重要贡献。

中国测绘报社各地记者站中湧现了诸如邬扬德、廖鑑彬、谭曙方、陈来复、李新兰、康静、黄新兰、吴定凯、潘黎明、李育松、徐家成、周建勋、秦福军等等一大批能干会写的骨干记者。他们这些同志的工作有力地支撑起了测绘新闻骨架,使中国测绘报越办越像样,越办越成熟,深受广大测绘职工的喜爱。

1998年9月中国测绘报社记者站会议在山西太原召开。

我从1992年至2000年12月28在中国测绘报社正式工作服务9年,经历了报社的筹备、初创和发展。回首往事,不胜感激改革开放使我们测绘人扬眉吐气,更是无法用语言去感谢上述为创建和办好中国测绘报而作出无私奉献的人们。【2012年4月16日上午写于三亚清水湾雅居乐。】



深入阅读|点击图片或标题


再生长 | 泰伯智库发布2018最具投资价值企业TOP30



精读

自然资源部地信管理司巡视员马赟:机构改革带来产业机会

潮落!自动驾驶搁浅在2018滩头

商业航天没看上去那么美

三调有时尽,转型需趁早 | 调查

航天淘金副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