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年(1990—2019),全球91.6%的重大自然灾害、67.6%的因灾死亡、83.7%的经济损失和92.4%的保险损失是由气象及其衍生灾害引起的。
近日,针对遥感能力建设,中国气象局印发《2022年地基遥感垂直观测系统建设实施方案》。按照方案,2022年,针对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服务对高分辨率高空垂直观测资料的需求,填补对西南地区强对流天气、东北冷涡、长江黄河流域灾害天气监测以及新疆等天气系统和重点区域垂直观测不足,中国气象局将补充建设29套地基遥感垂直观测系统,提高气温、湿度、风、水凝物和气溶胶等气象要素的垂直监测能力。据统计,近30年(1990—2019),全球91.6%的重大自然灾害、67.6%的因灾死亡、83.7%的经济损失和92.4%的保险损失是由气象及其衍生灾害引起的。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庄国泰指出,我国地处东亚季风区,受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和气候特征等因素影响,气象灾害种类之多、分布地域之广、发生频率之高、造成损失之重,超过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据悉,本世纪以来,我国平均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900亿元。1988年9月,我国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A星发射成功,从此结束了完全依赖外国气象卫星数据的历史。经过多年发展,目前我国有8颗风云系列气象卫星在轨运行。“十四五”期间,我国对气象监测、预报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相应的卫星遥感能力建设也成为重中之重。2021年12月15日,气象局、自然资源部、应急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指出,我国生态保护和修复支撑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气象保障服务生态支撑功能不完善”。为此,该规划明确了未来十余年的建设内容,其中包括“生态气象监测能力”建设,具体包括:发展卫星、无人机、地面等遥感协同监测能力,构建多圈层的天空地一体化生态气象综合观测体系,提升生态气象观测数据应用水平。建设和发展与生态气象监测相适应的计量保障能力,提高遥感类、大气成分类观测装备计量能力。为充分衔接上述规划,中国气象局随后在12月31日印发《生态气象服务保障规划(2021—2025)》。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横跨多个部门,涉及多种领域,对气象、对遥感有着天然的强需求。去年11月,交通运输部联合多个部门印发了《“十四五”交通气象保障规划》。其目标是到2025年,在公路、铁路、内河水运、海上交通、多式联运五大重点方向,显著提升基于交通安全影响的气象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具体到遥感方面,该规划明确,将以中巴经济走廊陆运交通气象服务为试点,开展综合交通气象观测试验,强化卫星遥感技术研究和应用,提高陆运交通各类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和防御技术,建立中巴经济走廊陆运交通气象服务平台。此外,针对“一带一路”和“北极航道”重要港口、主要航线及气象条件恶劣或剧烈变化的重点海域,提升面向航运企业、行业管理部门以及保险业的航运天气服务能力。而要提升海上交通气象保障能力,卫星遥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支撑技术。据了解,与2005年相比,截至2020年,我国气象预报时空分辨率为3小时、5公里,分别提升11倍、3倍;台风预报准确率(24小时路径预报误差)提升近1倍,强对流天气预警提前28分钟;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比例由2005年的1.13%下降到2020年的0.36%。去年公布的《全国气象发展“十四五”规划》,对卫星遥感做了具体部署,主要工作包括:① 继续发展第二代风云气象卫星,形成风云三号黎明星、上午星、下午星和降水测量星组网观测、风云四号光学星“组网观测、在轨备份”的业务格局。③ 探索发展用于微波温湿度廓线、掩星测风、高时空分辨率云和降水观测的小卫星星座。④ 建成具备支撑气象“全球监测、全球预报、全球服务”的卫星地面业务系统。⑤ 完善全国卫星遥感综合应用体系,建成国省两级遥感应用业务平台。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遥感卫星市场规模突破100亿元,相比2016年增长62%。气象是卫星遥感行业应用的典型领域之一,此外还有自然资源、环境、农业、海洋等传统领域。进入“十四五”,数字孪生、智慧城市、自动驾驶等新技术领域,同样对遥感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可以预见,未来几年将是卫星遥感产业的重要发展时期,其应用将深入各个行业,市场空间也将被进一步拓宽。加群提示
▶泰伯网目前建有七大领域社群:GIO企业家群、科技大厂公关群、资本机构群、汽车出行群、新航天探索群、云服务与智慧产业群、测绘地理信息群,入群请加泰伯小姐姐(微信:taiboxiaojiejie),同时备注您想进的群。
提供新闻线索请发送至邮箱:news@taibo.cn
商务合作:18500135491
法律顾问:盈科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