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二届中国政治传播研究学术论坛”在京隆重举行

2017-05-15 中国政治传播研究
点击上方“中国政治传播研究”可订阅哦!


2017
年5月13日,由中国传媒大学主办,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传播研究所承办的“第二届中国政治传播研究学术论坛”在京隆重召开。本届论坛由中国传媒大学文科科研处、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协办,并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网、《现代传播》《国际新闻界》《新闻大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新闻与传播》《南京社会科学》《武汉大学学报》《青海社会科学》等媒体与学术期刊的大力支持。来自新华社、中央编译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南京大学、重庆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单位的近百位学界与业界的专家学者与会交流。
论坛开幕式由中国传媒大学文科科研处处长隋岩教授主持;中国传媒大学校长胡正荣教授致辞;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传播研究所所长荆学民代表承办单位致谢。
图1  中国传媒大学校长胡正荣致辞
图2  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学术委员会主任、
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传播研究所所长荆学民致谢
图3  中国传媒大学文科科研处隋岩处长主持
      胡校长在致辞中指出,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进程,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正在或者是即将出现一种重要的整体转型,即从过去的“西方理论-中国问题”向着“中国实践-中国理论”的框架转型,这个转型对于中国与世界来说,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性意义。在这样大背景下,要求新闻传播学的研究,上要对接国家战略和国家发展的宏大架构,下要对接中国具体的本土实践,这就是我在传媒大学经常提到的一个理念叫“顶天立地”,否则,这个学科就成了无源之水,就没有了方向。这样的转型,也为中国的政治传播研究赋予了一个非常重大的意义。

      胡校长指出,中国传媒大学非常重视政治传播研究,荆学民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成果突出、影响广泛、获得广泛认同。中国传媒大学连续主办“中国政治传播研究学术论坛”,目的就是为了搭建中国政治传播高端学术平台,推进中国政治传播不断向纵深延伸和发展。未来学校也会把政治传播作为一个重要的学科增长点与发展的方向。
图4  会场照片
       根据本届论坛议程,上午的大会演讲分两个阶段,每个阶段由7位嘉宾演讲。

       第一阶段的大会主题演讲由中国政法大学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所长蔡拓教授主持。
       教育部长江学者、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任剑涛教授首先针对“国家复兴的政治学话语”这一主题发表演讲,他指出中国在国家发展的关键时刻,是融入世界、改变规则,还是另建体系、重建规则,这一问题的确认需要理论界的准备与突破。
       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院长佟德志教授通过对文献词源的分析,对中国的民主话语作出解释,强调中国“发展型民主”的特色。
       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史安斌教授在演讲中提出,在后西方、后秩序、后真相时代,政治传播的研究主题发生了更迭,研究理论、研究路径需要重构和创新。
       新华社音视频部主任、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陆小华教授基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认为政治传播的目标应基于博弈的现实而权衡,基于博弈思维而调整。
       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贾文山教授从“一带一路”出发探讨了当代中国国际制度性话语权。
       中央编译局中央文献翻译部研究员杨雪冬主任从政府工作报告的多重面向、李克强总理与政府工作报告的改进、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三方面对近五年来政府工作报告进行了文本分析。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董天策教授从建构网络公共领域视角来研究网络公共事件。
       复旦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孟建教授、《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马克思主义部李放主任对以上演讲进行了评议。孟建教授认为,学者的发言说明当前中国政治传播研究正试图在中国政治话语上有所突破,而不再纠缠于结构、功能、信息交流等基础理论问题。李放主任强调政治传播作为跨学科的研究领域,不能单纯依靠既有的知识存量,它是在社会历史复杂性的基础之上,基于特定的历史发生群进行阶段性的理论表达的结果。
图5  教育部长江学者、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任剑涛教授演讲
       第二阶段的大会主题演讲由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研究员、中外媒体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唐润华主持。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学部长段鹏教授首先就党管媒体的概念与发展历程发表了演讲。
       随后,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陈堂发教授从法学的角度,就网络政治性表达内涵、制度性功能、核心价值等问题发表了演讲。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朱春阳教授在演讲中提出新型主流媒体应通过正面宣传能力、危机沟通能力的协调发展,降低两个舆论场的摩擦力,推动更高程度社会共识的达成。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毕研韬教授从动机与情境、控制、内容、效果四个角度,介绍了当前韩国对朝鲜心理战的具体技术。
       《国际新闻界》主编、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刘海龙教授认为新媒体和民族主义是相互建构的一个过程,在演讲中他提出了“粉丝民族主义”的概念。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卢春龙教授认为网络新媒体的兴起动摇了工业社会中政党政治的基础,挑战了传统精英型政治参与的模式。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姜飞教授在演讲中对中国国际传播研究中的发展传播学进行了反思与批判,呼吁开启真正的中国政治的国际传播研究。
       上海市委党校政治部主任程竹汝教授、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胡翼青教授对以上发言进行了评议。程竹汝教授从“意识形态领导权”概念出发,对党和媒体关系进行评议,同时指出网络表达研究需要关注体制性表达。胡翼青教授指出在极度不确定的时代,中国政治传播研究应当以问题为起点,将该领域建设成为生机勃勃的问题域。
图5:分论坛研讨
下午的论坛研讨设有四个分论坛。
第一分论坛
围绕“公众舆论与政治认同”这一主题,从框架理论与方法、民意调查、修辞建构等角度展开交流。
 第二分论坛
着重探讨中国传媒生态以及媒介发展变化对当前中国政治传播实践的影响,并讨论了媒介融合的政治逻辑、廉政传播等中国政治传播的新议题。
第三分论坛
学者从“祖国母亲”的修辞溯源、王权合法性建构、邮票的政治传播等角度,针对“历史视野下的中国政治传播”展开讨论。
第四分论坛
着力于推进政治传播基础理论与实践的交流,来自学界与业界的代表分享了关于公共外交范式、互联网数据分析、意识形态模型等方面的研究。
图6:与会嘉宾合影
       本届论坛聚焦于中国国家发展与政治传播相契合的新战略、新问题、新机遇,充分发挥跨学科研究领域的多元视域,跟进全球政治传播研究的新理论与新方法,推动中国政治传播研究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引领中国政治传播研究的未来方向与关切点,获得与会专家的好评。
       本届论坛传承了2015年5月16日举行的“首届中国政治传播研究学术论坛”的精神,继续秉承“搭建中国政治传播研究高端学术平台”的宗旨,致力于推进中国政治传播研究领域政治学与传播学、学界与业界的交汇贯通,促进中国政治传播研究与实践持续、深入向前发展。
本公众号及中国社会科学网近日将推出“第二届中国政治传播研究学术论坛”专题,敬请关注。
更多相关资讯请点击下方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网资讯:http://m.cssn.cn/zx/zx_bwyc/201705/t20170513_3517506.htm?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1
中国传媒大学白杨网资讯:
http://www.cuc.edu.cn/zcyw/8261.html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