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WTO博弈争取最大利益 业界淡定迎接挑战

2017-01-14 杨涵溪 综艺

导读

中美之间的经济及经贸往来不可避免地存在博弈,但总体上看,不相上下、难舍难分,从市场的角度看,中美经济博弈绝对是“命运共同体”。

机遇与挑战是共生体,中国电影人是否已在“过渡期”后“留学归来”?


2012年,中美两国政府就进口片配额制度在洛杉矶签订《中美双方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以下简称《谅解备忘录》),有效期5年。这意味着2017年2月17日双方将进行第二轮谈判,中国电影在经历了过渡期后,根据WTO规则也要以更开放的姿态参与到国际化的市场竞争中去。


2015年,中国电影集团与美国电影协会签署了《分账影片进口发行合作协议》,进一步深化中美双方在电影领域的合作。面对美国希望全面打开中国市场的步步紧逼,中国政府为本土电影产业发展再争宝贵空间。


中国市场势能强大 国际化竞争大势所趋


国际关系研究专家张久安博士告诉《综艺报》记者,从当下的国际形势来看,中美两国的经贸往来密切,经济上的相互依存程度很高。中美经济与贸易结构上的互补性、合作性大于竞争性是两国有识之士的共识,也是长期以来维系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重要纽带。中美之间的经济及经贸往来不可避免地存在博弈,但总体上看,不相上下、难舍难分,从市场的角度看,中美经济博弈绝对是“命运共同体”。


华人文化控股集团总裁徐志豪认为,15年的过渡期对中国电影市场的培育很有帮助,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电影无论数量和质量,还是在电影院的建设方面,都以迅猛之姿跻身电影大国之列。这段过渡期既有效为市场提供了更好的高质量电影,也有节奏地让国外的电影在中国市场探索出了自己的生存空间。因此,过渡期对整个市场向正确方向推动有着非凡意义。


随着中国电影的日益壮大,美国电影协会(MPAA)近三年发布的电影市场数据报告显示,全球票房增长的80%都来自中国的贡献。因此,中国政府逐渐弱化对电影产业的保护,积极推动更加开放的国际化竞争环境也是大势所趋。


从《谅解备忘录》的条款中可以看出,双方前次谈判的争论焦点集中在影片引进数量和票房分成比例两方面。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总经理苗晓天表示,在2007-2010年中美关于进口电影的贸易争端中,美国的控诉点主要在于“中国对电影进口数量的严格限制违反了国民待遇原则”,并且这场争端以中国的败诉为结局。在这种背景下重启谈判,美方一定会继续针对开放数量步步紧逼。


中国电影资料电影文化研究室副主任左衡认为,谈判重启,规则会制定得更加严密——下一步放开多少部的额度、引进权在哪里、分账的具体形式,以及如何核算都会涉及。“商场如战场,双方已经在长期磨合中发现了彼此的潜规则(模糊的边界),这些内容会在制定新规则时杜绝。”


优劣势并存


重启谈判恰逢美国总统换届在即,因此有业内人士担忧政治局势变化可能会为谈判带来更多阻碍。张久安博士分析,电影产业上的往来归根结底是“低级政治”问题,是非传统外交的问题,不太容易被当做“靶子”;其次,中美在电影产业领域有着纷繁复杂的、覆盖各个层次的对话、交流机制(包括但不限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美高层人文交流磋商机制等),往来频繁程度及相互了解程度极高;加之中美电影合作的票房收益与美国的经济利益相关,因此重启谈判的结果受政局影响不会太大。


“我个人判断,好莱坞可能不太会打意识形态这张牌,它仍然还会说两件事情——一件是市场的自由度,一件是所谓文化人权的问题。后者即你是否允许本国国民有足够的享用全世界范围内文化产品的权利,把它上升至“权利”,以求站得这样的一个制高点。”左衡说。


虽然许多业内人士都认为,中国电影市场潜力大、层次多、规模大;中国文化资源丰富,且有极深厚的创意基础;政府、业界对于开展国际合作的热情持续高涨;而且国内的观影市场日趋理性,因此在谈判中会占据很大优势。但产业本体的不足也不容忽视,资深电影产业专家周铁东认为,中国电影在发展过程中,产业链的不健全使得“互不连贯的产业点中每一个点都过度投资、过分拥挤、产能过剩”,因此一段时间内仍需要依靠政府在宏观调控上进行干预。在左衡看来,我们的电影业与国际接轨尚存障碍,国产电影的竞争力有待提升、合拍片的合作价值没有完全发挥,以及电影资本市场运作不成熟不理性等,在面对WTO谈判时都是劣势。“但具体在制定规则时,也要考虑到谈判中的相互制衡,这需要谈判人的技巧与智慧,扬长避短为自身争取利益。”


主动参与国际竞争 精品创作立足本土


2016年11月7日《电影产业促进法》出台,将于今年3月1日起施行。从其核心条款上来看,无论是下放电影审查等多项行政审批项目还是对票房乱象的监管与罚则,都将中国电影产业指向更加市场化的方向,也与WTO规则中关于进一步开放中国电影市场的需求不谋而合。


虽然中国电影市场还未被进一步打开,但许多公司都已经率先出击,用主动之姿参与到国际化竞争当中,以期获得更大的国际竞争力。例如万达集团近几年在海外收购的道路上不断开疆辟土,在已经买下北美最大院线AMC的情况下,近期又被获批收购Carmike,基本上掌握了北美院线的大半壁江山,在产业终端掌握了不小的话语权。


“新一轮谈判中,美方在要求中国开放市场的同时,也会给我们开出各种同等的待遇和条件,但中国电影现在的整体规模和发展程度都不足以到国际化市场上参与竞争,所以这些条件暂时仍等于一纸空文,只能期待未来中国电影真正走出去时用来做谈判的筹码。我们现在能与国外谈判,也恰恰是因为走市场化、产业化道路。所以像华谊、万达、博纳这类公司主动参与国际竞争的做法都在为未来中国电影走出去铺路。”左衡说。


合拍片由于不受电影引进配额限制,因此也成为好莱坞进军中国市场的重要路径,“中国资本+好莱坞技术+中国明星客串”的初级合作曾经是合拍片的常见 “套路”,但这种模式很快遭到了中国观众唾弃,名义上的“合拍”让中国观众几乎感受不到文化上的亲近感,使得好莱坞不得不在深度合作的道路上另辟蹊径。有业内人士认为,伊利、蒙牛、腾讯等中国知名品牌在电影内容层面上的植入,以及《摇滚藏獒》《长城》这样以中国故事为背景的叙述方式,将成为合拍趋势。中国电影人也会在国际合作中学习到更多先进的经验与技术。徐志豪表示,中国市场急剧膨胀,当盘子越来越大时,国际化的组织分工将无可避免。“最近我看到不少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项目,虽然不敢说它们是100%符合合拍的身份,但交融已经是大势所趋。”


不过,对于中国电影产业来说,“国际化”并非是谋求发展的唯一选择,许多立足本土的创作者对市场可能发生的变化显示出了淡定和乐观心态。导演张扬表示,自己的创作仍然在按部就班地进行,虽然进口片会更多进入中国市场,但并未让其感受到任何压力。作为专注于挖掘本土文化的导演,也暂时没有进行国际间合作的打算。


新晋导演、演员肖央在采访中表示,电影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并非坏事,竞争会使中国电影人更有动力去创作,压力也会让行业更多地去思考如何更好地服务观众。国际化竞争将是良性的,所以对于中国电影来说是好事,而且好莱坞每年的电影也并非部部爆款,现在中国给出的配额已经完全可以容纳那些优秀影片,再进来的作品水准不见得可以与本土创作相抗衡。所以,进口片不会在中国电影市场形成压倒式胜利。作为一名普通创作者,在接下来的工作中,虽然不会盲目乐观,但仍相信未来。


推荐阅读



中国影业挑战2017


独家揭秘:好莱坞如何做试映调研?


2016香港导演集中“引爆”内地市场


张大磊与《八月》:金马奖是怎样炼成的


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在文章开头注明来源,并附上原文链接。更多资讯请登录手机版“综艺+”m.zongyijia.net

*微信投稿及业务联络:182-1013-1956,135-2158-7321


*“综艺”订阅号已入驻今日头条、一点资讯、新浪微博、网易、搜狐、百家号、UC订阅号、UC头条号、360众媒、界面媒体平台。


*欢迎加入“《综艺》传媒娱乐精英会”微信群。有意者请加微信(182-1013-1956,m247166703),(敲门砖:姓名+职业+公司)拉你入群


*欢迎订阅《综艺报》,订阅热线:010-86094260;传真:8610-86094247


现在请长按二维码图片,关注我们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