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辣评歌唱类节目

2017-04-15 徐江 综艺

导读


每到周末,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疑问:怎么各电视台似乎都在歌唱选秀?无论形式如何不同,但是演唱的歌曲似乎总是那么几首?让人耳目一新的好歌在哪呢?

要知道,总靠唱别人代表作出名的歌手,星途实难长久。不然,那些“X女”“X男”们怎没能重复“昨天的故事”?


每周末晚上准时地守在电视前,看着一堆认识或不认识的人唱着熟悉的老歌,然后深更半夜在主持人复读机般的唠叨声中,听着谁谁留下、谁谁离开……


记忆中这样的日子,似乎是从十三年前的“超级女声”开始的。年龄再长些的观众,说不定还会联想到早年“青歌赛”等红极一时的节目。但是“青歌赛”们没有今天的节目那么商业,观众的互动参与度也基本为零。所以开“歌唱选秀模式”先河的,应该还是“超级女声”,以及它的衍生和纵深产品——“快男”“快女”,各类“好声音”“好歌曲”“歌手”“好歌声”“歌王”……


中国人喜欢听歌、唱歌。喜欢到什么程度?听歌——以前不太直观,现在知道了。每到周末,大家都在微信、微博上点赞和开骂,内容照例是各电视台的歌唱选秀。唱歌——不只在日本人发明的卡拉OK,酒馆、澡堂子、集体宿舍的水房、甚至包括外表无声心里哼哼……多少年,大家都一直那么哼唱着过来了。除了唱歌的内容嗓音有变,以男士们为例,从粗门大嗓儿的“石油工人”“建筑工人”,变成失恋绝望的伪娘。但无论如何变,大家一直都在听、在唱,而且有时谁也不服谁——这就是选秀最初的土壤。


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度,最不缺的就是文艺人才。甚至有些歌手的嗓音都能涌现出“类型嗓”。就像张楚之后,又有老狼,有朴树,有许巍,一直到今天的赵雷……这一路带着青涩颤音,咬字带着小心翼翼的唱法,基本已经成了当代校园歌手/民谣歌手的主流特色之一。如果再算算二人转演员里有多少能成功模仿刘欢唱歌的,就能让人进一步悟到一个歌坛真理:好嗓子其实也不那么稀罕,关键是看谁在用,用在哪个舞台上。这后一点,那些选秀歌手们尤其明白,所以当获得某个导师青睐时,才会有人那样喜极而泣、哭成一脸“熊猫”。


然而,不是每个哭成熊猫的歌手都能成为冠军,也不是每个选秀冠军得了“第一”以后就能一直被人记忆。张学友也是选秀冠军出道,他最初的成名曲是罗大佑的《穿过你的黑发的我的手》以及日语填词翻唱歌曲《遥远的她》,但是他后来能被人记住是因为其独特的声线,以及这条声线背后强大的编曲和填词团队……现在的选秀冠军很少有人能有张学友的幸运,哪怕是像陈楚生这样有创作能力的歌手,也面临着歌曲能不能和时代对接的问题。


靠唱别人代表作出名的歌手,星途是很难长久的。早年这种翻唱在港台歌坛叫做“唱口水歌”,为一线艺人所不取。后来伴随着齐秦、王菲、王杰等重量级歌手靠翻唱来维持人气,翻唱才稍稍被听众包容和接纳了一点儿。但再美的歌声也有用旧的时候,何况熟歌毕竟是熟歌,听多自然也就厌了。当代人太忙碌,不会有耐心撑到把一首歌听完一百遍,何况一百遍之后,“一百零一”也是一道生死大关。更严峻的是,中文歌坛似乎还没有那么多供大家消耗的耐听曲目。尤其是2000年以来,R&B、嘻哈等唱法风行,千歌一面、千嗓一面的情形太普遍,比三十年前的“西北风”还要厉害!能被广为传唱的原创优秀歌曲实在是屈指可数。可时间不等人,连萧敬腾、华晨宇、李宇春都已经坐到“导师”的位置上指点新人了,可见娱乐圈的更新换代是有多快?而让人耳目一新的好歌儿又在哪里?新的黄舒骏、杨庆煌、陈升、童孔、陈明、阿桑又在哪里?我们提的还只是“实力唱将”,没敢进一步去比那些唱作能力俱佳的巨星。


推荐阅读


独家|“广电系”智能电视吹响冲锋号 看尚“全矩阵”跻身客厅争夺战


北美五大电视网秋冬档如何“厮杀”?


如需转载请在文章开头注明来源,并附上原文链接。更多资讯请登录手机版“综艺+”m.zongyijia.net

*“综艺”订阅号投稿及业务联络:182-1013-1956,135-2158-7321

*“综艺”订阅号已入驻今日头条、一点资讯、新浪微博、网易、搜狐、百家号、UC订阅号、UC头条号、360众媒、界面媒体平台。


现在请长按二维码图片,关注我们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