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白鹿原》:寻找史诗级IP的改编思路

2017-05-16 韩鑫 综艺

导读

历经了15年的创作与打磨,剧版《白鹿原》鲜活而不失厚重,这样的厚重感基于对皇皇巨著《白鹿原》的执着坚守,而对于“高口碑,低收视”的拷问,或许不必过分介怀,毕竟有些剧天然不是为所有人而生的。


 

陈忠实说:“《白鹿原》的改编寄希望于电视剧”。


相对于电影的浓缩艺术和话剧式的现场表达,强调叙事上的一波三折与娓娓道来的电视剧似乎是《白鹿原》得以在荧屏上重生的最好形式。一场停播风波过后,剧版《白鹿原》于5月10日重回荧屏,豆瓣评分9.2的高口碑是对这部史诗级IP荧屏表现的最好肯定。

 

不同于时下流行的网络IP剧,对于文学经典的影视改编往往难以取悦大众,既要尽可能地还原原著本色,又要适应当下观众的需求,尤其对于《白鹿原》这样的鸿篇巨著,如何在表现宏大历史主题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刻画大时代下小人物的生活风貌,其中的改编策略值得细细琢磨。


 

《白鹿原》以陕西关中地区白、鹿两个家族的世代斗争为背景,描绘了在历史嬗变中北方广袤土地上农民的生存状态。这部作品讲述了20世纪初渭河平原50年的变迁史,其连绵的时代背景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构成了作品独有的强烈“厚重感”。从开篇几集来看,电视剧《白鹿原》对于这一“厚重感”的拿捏恰到好处,且在首集中便可见一斑。首集围绕白嘉轩迎娶仙草展开,在初次迎娶未果后,白嘉轩赶马车至六位亡妻墓碑之前诉苦水,冷峻的空镜头处理和之以一段如泣如诉的秦腔把苍茫白鹿原上的厚重凌冽表达得淋漓尽致,待仙草住进白家后,主角们擀面做饭、赶牛拉犁的戏码,一招一式中都透着扎实的年代感和陕北民风民俗的真切古朴,在主要人物的情节演进中,恰如其分地以交粮途中被“剪辫子”这一细节来交代历史更迭,使时代背景与人物命运二者的结合更加圆融通畅。历史背景、关中风情与白鹿原的苍辽三者在人物情节发展的推进中相互交叠、穿插、串联,使得电视剧《白鹿原》以更为饱满丰富的语言再现了原著的“厚重感”。



除处理作品的“厚重感”之外,剧版《白鹿原》也以更为鲜活的情节设置尽可能地刻画人物形象。《白鹿原》原著中包含了太多的内容,囿于时间和篇幅,原有的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大多删繁就简,略去一些主要人物和主要情节,而这也成为其被病诟之处。相较而言,剧版《白鹿原》有足够的从容度来展现原著精义。在目前播出的剧集中,集中刻画了关中男人群像,张嘉译饰演的白鹿原族长之子,对仙草家的仗义送粮,彰显了他淳朴醇厚的农民本色,而设计巧换活水田又充分展现了一个视土地为命根子的农民形象,这也恰恰是中国农民千百年来的生存哲学;与白嘉轩斗了一辈子的鹿子霖则是另一种农民典型,无论是去县衙交粮时的自告奋勇,还是换田风波中的自作聪明,何冰饰演的鹿子霖处处透着一股圆滑狡黠,祠堂跪地中白嘉轩的宁折不弯与鹿子霖的蜷曲萎缩,展现出人物截然不同的性格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二人未来的人生轨迹。《白鹿原》是一部富有魔幻色彩的历史题材小说,而朱先生的人物刻画正是魔幻特征的具象,只身劝退20万清兵又能掐会算料准地下有活水,本剧以不多的篇幅描绘出这一神机妙算又品格贵重的先生形象,令人印象深刻。


 

历经了15年的创作与打磨,如今呈现在荧屏上的《白鹿原》鲜活而不失厚重,这样的厚重感基于对皇皇巨著《白鹿原》的执着坚守,对当下的流行文化市场而言无疑也是一股难得的清流,但这一恪守传统范式的剧作表现,依旧难以挣脱文学经典改编剧的“市场黑洞”,换档之后,依旧收视平平,这既受制于题材本身的年代性,也与日益年轻化的观剧取向息息相关,但这些都不妨碍本剧成为一部忠实于原著的上乘佳作。庆幸《白鹿原》以这样的高规格高姿态搬上电视荧屏,使得文学经典的影视化能够继《红高粱》、《平凡的世界》之后,缓缓走出沉寂,走向观众,这既是创作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守,也是我们作为观众需要的情怀。而对于剧版《白鹿原》“高口碑,低收视”的拷问,或许不必过分介怀,毕竟有些剧天然不是为所有人而生的。


推荐阅读


起底“一带一路”文艺晚会、直播报道的高科技(附设备清单)


新华社、人民日报推“一带一路”“神曲”|YI娱


“一带一路”高峰论坛 央视报道“新式武器”


如需转载请在文章开头注明来源,并附上原文链接。更多资讯请登录手机版“综艺+”m.zongyijia.net

*“综艺”订阅号投稿及业务联络:182-1013-1956,135-2158-7321

*“综艺”订阅号已入驻今日头条、一点资讯、新浪微博、网易、搜狐、百家号、UC订阅号、UC头条号、360众媒、界面媒体平台。


现在请长按二维码图片,关注我们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