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猜度的《敦刻尔克》(附观影前必备知识点)

2017-09-04 综艺 综艺



《敦刻尔克》没有描述敦刻尔克大撤退这一历史大事件的前因后果,观众需要自己做好基础知识的准备(参见文末“延伸阅读”),诺兰只负责将他们直接带入海滩、海峡和海空。虽然是有据可查的历史事件,但《敦刻尔克》却是观众难以猜度的电影叙述。


先来一波剧照


《敦刻尔克》是又一部以二战为背景的(反)战争片,其立意不仅向库布里克导演的《全金属外壳》与斯皮尔伯格导演的《拯救大兵瑞恩》致敬,也从20世纪上半叶的《日出》《贪婪》《大幻影》《党同伐异》等电影中汲取灵感。


《敦刻尔克》通过描写战争与人的关系来反思战争,至于这部“寒冷”的电影,其影史地位最终如何,还需要时间去验证。《敦刻尔克》在欧美获得极高肯定,显然其中有着相当比例的情怀分。毕竟敦刻尔克大撤退在二战结构中具有极其特殊的意义——英法联军主力被德军压制处于相当困窘的境地,港口小城成为联军逃出生天的希望所在。出生于英国伦敦的克里斯托弗·诺兰编剧并导演了这部电影,选取了三段战争中不可或缺的“普通人”的命运轨迹线。



《敦刻尔克》没有描述这一历史大事件的前因后果,观众需要自己做好基础知识的准备(参见文末“延伸阅读”),诺兰只负责将他们直接带入海滩、海峡和海空。一个大头兵,在慌张地寻找厕所,以及寻找离开死地的可能——事实上,拘束在海滩上的30多万英法联军也是这么想的;一个空军机组,从海的那边飞到大陆,寻找战机;一个普通的英国家庭,父子不约而同选择横渡英吉利海峡,在完成未知的旅程后搭救落难军人。在交叉剪辑和神奇配乐的帮助下,诺兰将三个倒计时的故事发生的物理时间和银幕时间做了不同比例的压缩,节奏感的实验蒙太奇效果相当出色。


做“减法”的诺兰与做“加法”的汉斯·季默再次默契配合,将恐怖气氛和悬疑结局贡献给观众。敦刻尔克是有据可查的历史事件,但《敦刻尔克》却是观众难以猜度的电影叙述。不过,诺兰还是照顾到一部分观众的情绪,让主人公们的视界得以相互确认,而并非茫然不知彼此地一路到底。港口的一周、海上的一天和空中的一小时,目的地不同的三条时间线最终有所交叉。


海滩上的英法士兵贪生怕死,本能就是活着。即使如此,他们的基本素质还在,仍尽力保持着良好纪律。然而每个人终归只能在残酷的战争中等待命运的裁决。进入航程前后的空军驾驶员和民间救援者,背水一战时依然心情平静。绝望和希望都不是那么明确,历史也是如此。



影片对英雄主义的塑造,在事实和精神两个层面都是尽可能规避到阙如的程度。无数的政治家和学者,都难以精准分析出德军为什么选择了战略停滞,让英法联军有机可乘、战略撤退。《敦刻尔克》给出为数不少的主观镜头,恰到好处的眩晕感迫使观众放弃普通战争片的旁观愉悦感。逆光中的飞机、凄冷的海滩、漂泊的船舶,感同身受的压抑能迅速抓住观众自以为是全知全晓的心。《敦刻尔克》本身又有着冷冷的反讽,最终是回到大不列颠岛的懦夫成了英雄,而英雄却成了德军的战俘。


在七成以IMAX摄影机拍摄的实景镜头中,作为21世纪的观众,对于遥远的二战,很难不发出反战的喟叹。从《敦刻尔克》的冷静到《战狼2》的热血,各自都有着逻辑自洽。以美英为首的北约组织需要再次回顾并重估历史,而和平崛起的中国则要向前看。



延伸阅读


以下关于《敦克尔克大行动》的冷知识,在看电影之前,或许你会想知道:


1、法国怎会驻守那么多英军?


纳粹入侵波兰后,英法向德国宣战,可是从1939年9月开始到1940年4月这半年多,双方只有轻微的交锋,没有大规模的冲突,也被称为“假战”。


假战期间,除了原本在法国境内的英国远征军,英国又陆续增援9个师,与法军主力驻守在东部的马其诺防线。


2、英法联军是如何被包围的?


当时法国国境北邻比利时,有“阿登高地”为天险,机械化部队难以行军,因此法军有恃无恐;法国东部则直接与德国国土相接,因此法国在此部属了马其诺防线以抵挡德军。德国方面,则先派B集团军佯攻荷兰跟比利时,欺骗英法联军北上救援;接着由主力A集团军越过防御松散的“阿登高地”,绕过马其诺防线,一路杀至法国北海岸,从上下两侧将联军围在比利时跟法国北境。


3、敦克尔克撤退前后用了几日?撤了多少人?


从1940年5月26日到1940年6月4日,历时9天,共有338,226人从敦克尔克撤回英国,其中英军约215,000人、法军约95,000人、比利时军约33,000人。


1940年5月26日晚上6点57分,代号“发电机行动”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正式拉开序幕。


被全歼还是安全撤退?一场争分夺秒的生死大逃亡随即展开。


在执行”发电机行动“信号发出去两小时后,第一艘英国船只“莫娜小岛号”开往敦刻尔克,并在当晚载着1312名名英国士兵返航,他们都是后勤部队。


与此同时,法国的第一兵团在敦刻尔克的周边迅速进入阵地,开始与拼死进攻的德军陷入血战——他们每多坚持一秒钟,在海滩上的弟兄们就能多一丝的生存希望。


5月27日,德国空军出动了。



那一天,德国空军第二和第三航空队倾巢而出,对敦刻尔克港区和海滩进行了猛烈轰炸,总共投下1.5万枚高爆炸弹和3万枚燃烧弹,敦刻尔克市区几乎被夷为平地。


与此同时,在海峡对岸,英国皇家空军也派出了除了保卫本土之外的所有战斗机升空迎敌——他们每多击落一架敌机,就能给地面上的兄弟部队多一份保障。


这一天,英国海军抽调了1艘巡洋舰,8艘驱逐舰和其他大小26艘舰艇前来运人,但由于缺乏小型船舶,无法迅速将人员从海滩接到停在近海的大型船只,这一天只撤出了7669人。


当天晚上,古德里安得到了德军最高统帅部的指示:恢复进攻!让盟军最胆战心惊的德军装甲部队的发动机,又重新开始咆哮!


敦刻尔克海滩上,等待撤退的英法联军


5月28日,第二天。


在前一天感到丢脸的德国空军元帅戈林,不顾敦刻尔克地区大雾弥漫的天气,命令两个轰炸机大队强行起飞,但最终因为能见度实在太低,飞机带弹飞回。


但德国的陆军,却从已经崩溃的比利时军队防线扑了过来(比利时坚持了19天宣告投降,也属不易),敦刻尔克的防线眼看就要被突破。关键时刻,英军第三师乘坐600辆伪装过的军用卡车,关闭大灯后急行军60公里,在28日凌晨赶到德军前面筑起了防御阵地,挡住了德军的进攻。


当时这个师的师长,名字叫蒙哥马利。


蒙哥马利在此战中脱颖而出,成长为二战一代名将


但最关键的,还是敦刻尔克沙滩上的撤离行动。


在这个危在旦夕的时刻,英国人开始进行全国广播:全英国只要拥有船只的人们,都请前往敦刻尔克!帮助在那里的英国海军一起运送联军的士兵!


没有犹豫,没有迟疑,全英国的驳船、拖船、货船、渔船、汽艇乃至私人游艇都被动员了起来,在英国民众的操控下,冒着漫天的炮火出海了!据统计,前后一共有693艘英国船只和168艘法国船只参与了“敦刻尔克大撤退”。


这一天,从敦刻尔克的沙滩上撤走了17804人,比第一天多了整整1万人。


各式各样的船只都被调用参与士兵的运送


5月29日,第三天。


德国空军再度出动。这一次他们对盟军的运输船只造成了巨大打击,击沉了三艘巡洋舰和包括5艘大型渡轮在内的21艘船只,重创英国海军7艘驱逐舰。


但也正是在这一天,撤离越来越熟练的英法联军,一共撤走了47310人,创造了一个纪录。


5月30日,第四天。


敦刻尔克地区的天气变得非常恶劣,大雾弥漫。但这对盟军却是个好消息——德国空军又无法出动了。而且,这一天被后人称为是“神奇的一天”,因为原本应该风高浪急的英吉利海峡,忽然风平浪静,海面像镜子一般平静。


英国人倾尽全力,连内河船只都开出了海。


这一天,敦刻尔克撤走了53822名官兵,打破了前一天的纪录。


五天过去了,在德国空军和陆军的压迫下,敦刻尔克已经撤走了大约13万部队,已经是个了不起的奇迹了。


但还有20多万人被压制在沙滩上。


难道要舍弃他们?


5月31日,第五天。


丘吉尔又一次飞到了巴黎。


丘吉尔带来了盟军撤离敦刻尔克的最新数字:16.5万人。但他并不是来报喜的,因为他必须面对法军新任总司令魏刚的质问:


“在这些撤离的人中,有多少法国士兵?”


丘吉尔实事求是回答:


“1.5万人”


法国总理雷诺在旁边总结了一下:


“22万英国士兵中,有15万已经撤离了,而法国士兵只被撤走了1.5万人。”


在后人看来,敦刻尔克大撤退无疑是英法两国齐心协力的成果,但回到当时,两个国家从领导人到士兵,并不是没有发生过摩擦。


在“发电机行动”制订之时,当时决定英法两军是可以共同使用船只的。但英国当时的远征军总司令戈特却没有得到通知,所以,他下令部下不准法国人登上英国人的船只。


英国远征军总司令戈特


在敦刻尔克的港口和海滩上,英国士兵筑起了路障,只准英国人通过,不准法国人通过。狂怒之下,一些法国的炮兵甚至准备用大炮对准英国的舰船开火。


这也是5月31日丘吉尔再次飞到巴黎的原因。


作为对之前的补偿,丘吉尔告诉法国总理和总司令,5月31日这天被定为“法国日”,原先英国军人优先的规定将颠倒,法国部队将比英国部队优先撤退,至于断后的任务,由英国的三个师来完成。


这一天,英国远征军司令戈特被召回了国,第一军军长亚历山大接任,他是骑着一辆自行车到敦刻尔克海滩接过指挥权的。


也是在这一天,英法联军从敦刻尔克海滩又撤走了68014人,其中绝大部分都是法国人。


6月1日,第六天。


这一天,敦刻尔克地区的天空晴朗,而这对英法联军而言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德国空军倾巢出动。


海峡对岸,英国皇家空军也把自己所有的存货都拿了出来,从喷火式战斗机到飓风式战斗机,从无畏式战斗机到哈德逊轰炸机、鱼雷攻击机,甚至连侦察机都飞上了天空,想尽一切办法阻截德国飞机。



但当时的德国空军确实战斗素质很高,他们的战斗机将英国的战斗机牢牢缠住,而轰炸机则开始狂轰滥炸。那一天,英国海军被炸沉31艘舰船,其中包括4艘满载官兵的驱逐舰,另外11艘舰船被重创。


在漫天的炮火中,新上任的远征军司令亚历山大在海滩上放了张帆布椅,安静地坐在上面看着部队撤离,或者啃着苹果,在海滩散步。在他的感染下,有的军官开始在海滩上刮起了胡子,而有的士兵甚至开始垂钓。


这一天,有64429人撤离。


6月2日,第七天。


英国皇家空军扛不动了,他们无力再派出飞机为撤退保驾护航了。为此,英法联军在白天停止撤离行动,改为夜间撤离。


入夜,英国“马尔科姆”号驱逐舰派出水手吹起了苏格兰特有的风笛,召集失散和掉队的士兵,带上驱逐舰。


这天晚上,撤出26256人。


6月3日,第八天。


晚上,亚历山大司令官目送最后一批英军撤离,随后和自己的参谋一起登上了舰船。在他们之前撤走的,有26175人,其中大部分是法军。


6月4日,第九天。


最后时刻的争分夺秒。


上午9点40分,德国第十八集团军的装甲部队终于冲破了法军的最后防线,冲入了敦刻尔克市区。在海滩上,有26175名法军在最后关头被运走了。


但是,负责最后守卫的法国第一兵团大约4万名法军,他们失去了逃离的机会,在血战之后,全部被俘。


敦刻尔克陷落。


下午2点23分,“发电机行动”宣告结束。


敦刻尔克的沙滩


(节选自公众号馒头说 ID:mantoutalk)



4、希特勒为何没派陆海空三军辗压联军?


原因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希特勒担心两集团军深入敌境风险太大,在当时只靠空军基本上就能慢慢地击溃被困的联军。


也有人指出,希特勒希望以40万被困的联军作为人质,日后好跟英国谈判,甚至要求其投降。


5、英国只派三架喷火战机掩护撤退吗?


英国在掩护敦克尔克大撤退期间,总共出动2,739架次战斗机进行空中掩护,击落德机约140架,损失战机106架。


6、有多少“小船”被击沈?


英国当时共出动了货轮、汽艇、渔船、游艇等船只等超过850艘,但有200艘以上的小船沉没,6艘驱逐舰被击沉。


7、撤退后法国发生什么事?


6月4日英国主力部队逃回家后,负责断后的40,000名法国军队被俘,德军攻克敦克尔克。10天后(6月14日)巴黎陷落。20天后(6月25日)法国投降,希特勒在西欧获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推荐阅读

《机智过人》让科技有了人的温度


《旅途的花样》:以粉丝的名义出发,激荡“一带一路”的文化共鸣


网剧市场已接近3倍饱和,付费收入还不足以让网站盈利


如需转载请在文章开头注明来源,并附上原文链接。更多资讯请登录手机版“综艺+”m.zongyijia.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