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时代主流媒体发展攻略之江苏广电总台

2017-09-15 综艺 综艺



融媒体时代,对于传统媒体来说,竞争对手究竟是谁?同行?同业?错,是与他们拼抢时间和注意力的一切入口。那么主流媒体究竟该如何应对?江苏广电总台的各种探索或许作了一些回答。


文/李轩,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副主任

来源/视听界


融媒体时代,对于主流媒体而言,最宝贵的资源是品牌,最不能失去的是影响力,最应该珍惜的是专业人才,最需要创新的是内部机制,最应该投入资源的是内容创新。

最宝贵的资源是品牌

互联网时代,品牌效应越来越明显,过去的受众,现在的用户,都非常容易跟着品牌走。传统媒体已经创造并形成了一定的品牌价值和市场影响,但是在媒体属性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如果依然固守在传统的形态——电视、报纸上,不去借助让大众具有更多更好阅读体验的新媒体形态,那么,外延的自我束缚势必限制内涵的再生发展,媒体的品牌价值因此受到抑制,生命力慢慢枯竭。


过去以收视率来评价电视节目的品牌影响力,现在评价的标准开始发生变化。传统媒体需要调查和了解自己的黏性用户是否会随着年龄、市场的变化发生改变而流出;新生代是否会选择自己的品牌而流入。


近三年的媒体生态和媒介的快速变化,使得流进流出比率变化迅速,改变传统媒体的形态是媒体未来发展的市场要求,也是媒体品牌再造的必要条件。在这一方面,江苏广电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探索了电视频道转型和新媒体端IP打造两手抓、互相推、强互动的方式。


2014年,江苏公共频道正式更名为江苏公共·新闻频道,与江苏卫视频道的《江苏新时空》和《新闻眼》形成不同的品牌定位,重点打造百姓身边的24小时新闻频道,以直播为骨架,做强晚间5小时,打造有温度的白天时段。


融媒体新闻中心推出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江苏新闻”,在今日头条、企鹅号等平台也推出了“江苏新闻”的账号,在江苏广电总台的荔枝新闻客户端,融媒体新闻中心以江苏板块作为阵地,以新媒体矩阵的形式,发布原创为主的新闻资讯,在新媒体端同步打造有温度的新闻品牌。


“江苏新闻”微博微信号


移动短视频和移动直播是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也是广电媒体的优势所在。今年5月,江苏广电的直播品牌——“荔直播”正式上线。此前,人民日报探索了一个短视频与移动直播的合作模式:短视频预热—直播预告—直播—实时短视频剪辑—用于引流—短视频混剪。江苏广电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的“荔直播”和同名短视频也在逐步探索中,主要是以热点焦点、突发新闻、国际赛事、独家策划为题材,坚持好内容为王、好策划为先,依托以“江苏新闻”微信公众号和微博“一直播”、荔枝网、荔枝新闻客户端为主,腾讯、网易等为合作方的网络直播平台,覆盖5000万线上用户。“荔直播”还实现了电视和网络的同源直播,将优质资源的平台共享最大化,并在同步直播的同时做到实时互动,提升观众、网友的参与度。目前,“荔直播”实现了平均每月10场的直播体量,单场在线收看人数从10万到突破百万,最高流量过2000万,直播网友互动评论留言场均500条,活跃场次的网友评论上千条。从5月以来的直播分析看,已迅速吸引了粉丝、打响了品牌,并得到了省外业内媒体的广泛认可,目前与7家全国强势省级媒体结成大直播联盟,通过置换资源、拓展题材、联合播出,不断提升在业界的美誉度和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


“荔直播”

最不能失去的是影响力

传统媒体融合转型,就要求传统媒体人有海纳百川的心态。像江苏省委书记李强所说,一方面要立足“为我所有”,进一步创新理念、创新手段、创新机制,打造体现江苏水准、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另一方面要坚持“为我所用”,善于借力发展,用好知名新媒体、商业网站、社交平台等大平台,形成全媒体传播新格局。有能力的传统媒体可以搞平台建设,不适合的,可以做渠道开掘,因为“为我所用”一样可以出彩。近年来,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重视平台和渠道的开掘,提升社交平台传播价值,打造多渠道共享、多角度表达、多平台发布的融合传播新态势。

  1. @江苏新闻官方微博粉丝280万,发布的内容经常被人民日报等大V转载,据新浪江苏,@江苏新闻获“江苏十大影响力微博”称号。

  2. “江苏新闻”微信公众号成为观众互动的全媒体有效平台,获得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广播影视人才中心与新榜联合授予的“2016年度全国省级台地面频道微信公众号最具影响力TOP10”。“江苏新闻”微博、微信的传播力在全国省级电视媒体新闻中心中长期位居前列。

  3. 打造荔枝新闻客户端江苏频道。

  4. 首批入驻央视新闻移动网,发稿量及精选数量均列各矩阵号前列。

  5. 今日头条客户端上的“江苏新闻”获得“2016年度先锋媒体”称号。

  6. “江苏新闻”的企鹅媒体号总阅读量达到1658万,常驻“江苏省最具影响力企鹅号”榜首。

  7. “荔直播”和短视频分发至微信、微博、秒拍、腾讯视频等平台。

最需要创新的是内部机制

媒体融合的初级阶段,影响融合的很大部分原因在于现代传媒生态的传统媒体体制机制。2016年底,江苏广电总台在原广电新闻中心的基础上,正式成立融媒体新闻中心,打破原先栏目化运作的模式,整合为时政新闻采访部、社会新闻采访部、直播部等前期采访部门,后期编辑部门和新媒体互动部,以及一些可定制节目的专题部门等。通过采编流程的再造,实现台内新闻素材的统一汇聚、新闻生产的资源共享、运行流程的集中监控以及新媒体新闻产品的融合发布,打破内容流动的部门壁垒,促进内容资源的深度融合。


融媒体新闻中心依托江苏广电总台“荔枝云”,打造“中央厨房”模式,将中心内部资源进行调配整合,实现节目的一次采集、多级分发、多终端呈现;利用融媒体平台进行信息搜集、节目预热、宣传推广,最大限度地拓展融媒体的资源和渠道,致力于实现由单一广播、电视新闻制播向融合新闻传播方向转型,构建现代、立体的新闻传播体系,提升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中央厨房”模式推动确立了采编分离的内容生产流程。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采制新闻,尤其是突发新闻,现场第一时间首发给新媒体平台,在江苏公共·新闻频道滚动新闻里先播发简要消息,甚至是直播,晚上重点栏目再做深度报道。各栏目、各平台更好地统筹推广、内容定制。


“中央厨房”模式确保了重大事件、热点舆情的联动策划。“一头生产、共享分发、多屏呈现”,有利于融媒体新闻中心在重大事件、热点舆情面前始终保持正确的导向,切实做好舆论引导。在“丰县爆炸案”等重大突发事件中,融媒体新闻中心依靠这种生产模式及时准确地发布信息,与各个平台准确共享信息。


“中央厨房”模式更好地整合线索资源,带来整合效应。“中央厨房”应解决统分的问题,即统一采集生产后可能带来的同质化倾向问题。在信息汇聚、报题选定、集中采访过程中体现“统”,在相关频道及平台内容呈现上体现“分”,凸显自身的风格和气质。在记者采写的稿件基础上,融媒体新闻中心各个电视栏目、荔枝新闻客户端和“江苏新闻”的微博、微信的编辑都会根据各自平台的特点和需求,进行深度编辑、加工和发布。


江苏省广电总台全媒体新闻演播室

最应该投入资源的是内容创新

资讯已不是传统媒体的竞争力,严谨深刻的报道才是传统媒体的优势资源。媒体融合已经到了向纵深推进的关键阶段,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进一步以重点活动为引领,做好重点,做活平时,以制度化的安排为保障,全面提升新闻的创新能力。一是把握好“定力”,以稳准为前提,始终把握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强化创新点,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致力于优秀的全媒体产品的生产,线上线下打造品牌,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


(一)权威发布和解读


在信息爆炸有待判别真伪的时代,在纷繁的资讯中,及时给出真实、准确的权威信息,是主流媒体应当承担的责任。在“丰县爆炸案”等重大突发事件中,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第一时间在全媒体发布权威信息,还原事件真相,纾解群众疑惑,有效引导了社会舆论。“丰县爆炸案”连夜进行电视直播,并通过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发布,单条微信阅读量达到20多万。


创造性地挖掘党委、政府信息资源。政策性强、指导性强的信息,往往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深度特征,新闻人应创造性地挖掘政府信息资源,给出“给力”和“有用”的解读。


(二)探究新闻背后


事件本身,永远是受众关注的第一重点,也是最能引起阅读兴趣的。一个新闻事件,消息稿基本都一样,但是可以延伸的角度完全不一样,这也是原创新闻的方向之一。例如,前段时间南京禁止共享单车企业新增单车投放数量,融媒体新闻中心推出了《记者观察:共享单车乱象调查》《海采:共享单车,不吐不快的奇葩事》,以及新媒体产品《一辆单车的奇遇记》,等等。


(三)强调人文关怀


融媒体新闻中心每年冬季推出“温暖多一度”关爱困难群体的公益行动,每年暑期推出“和你在一起”助学圆梦行动,就是彰显媒体的人文关怀。


(四)重视深度评论


公众对信息的需求,不止于铺天盖地的资讯,还需要有内容深度、思想深度的报道。深度报道和新闻评论是媒体在移动互联时代的核心竞争力,媒体人应不断向深度要生存。媒体做报道的态度、对报道内容的权威解读和深度延伸、报道透露的情绪基调是主流媒体的竞争力所在。这不是靠新媒体的快速抓取来实现的,不是靠直播实现的,而是靠媒体的深度专业来完成的。传统媒体及新媒体在内容上的较量,传统媒体的优势在于对信息的整合及二次解读,做深、做透、做精是传统媒体得以发展的精髓。


融媒体新闻中心近年来一直注重强化意见表达,强化新闻背后的即时连线、即时点评,把专业的政策化语言和规整的新闻信息变得更“易读”,讲述老百姓的心里话,引导公共舆论。融媒体新闻中心今年推出的《“263”在行动》《聚焦富民 起而寻策》《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系列均配发“时空短评”,获得江苏省委主要领导的肯定。


《“263”在行动》


(五)打造一批融媒体产品


这几年,融媒体新闻中心不断探索融媒体产品的创新打造。如品牌系列节目《你所不知道的中国》第三季,此次在网络平台上重新打散制作的原创短视频、微信、微博稿件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6集节目相关视频全网总点击量3503.46万,相关稿件微博、微信及相关门户网站的全网点击量达1917.5万,二次传播效应显著。被国家广电总局专题表扬的《你家有群吗?》《“一带一路”江苏风》等众多融媒体产品,策划、采访、编播、发布全流程融合传播,充分发掘各平台媒介传播优势,利用H5等众多方式,征集用户观点、引导受众评论,形成全面互动。


社交平台上的“两微一端”的创新也是重要的一部分。如结合“江苏发展大会”内容,融媒体新闻中心原创了《江苏十三首最美诗词》《江苏十三市锦绣图,都说自己家乡最牛,不服进来比一比!》等一系列融媒体产品,在广播、电视、网站、“两微一端”等平台以不同形态呈现,尤其是《江苏十三市锦绣图,都说自己家乡最牛,不服进来比一比!》,小编为江苏13个城市原创了13首诗,将融媒体新闻中心关于江苏发展大会的报道内容精巧融入,以古风长卷的形式在微博、微信发布,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最应该珍惜的是专业人才

作为“中央厨房”的重要一环,全媒体记者队伍的转型是必备条件和重要环节。融媒体新闻中心成立后,强化树立“用户意识”和“移动优先意识”,根据记者的特长、熟悉的条口、专业背景、直播能力等重新梳理和调整了全媒体采编人员队伍,充分发挥每个记者的优势,培养他们向掌握十八般武艺的全媒体记者转型。


融媒体新闻中心对全媒体记者提出了“快、新、深”的要求。


快:在事件进行的同时就要发回一些报道——到达现场,拿出手机,拍摄现场图片、视频,第一时间在“荔枝新闻”和“江苏新闻”微博、微信发布。

新:语态和表达上,根据不同平台需求定制。

深:电视的优势始终是深度,记者在新媒体发稿后,深度挖掘新闻内容。


如何调动记者的激情热情?在全面推行“移动优先”的同时,融媒体新闻中心在机制上做了一些尝试。除了对记者给新媒体供稿给予奖励外,还探索了“日常节目部门化 51 32027 51 16571 0 0 10464 0 0:00:03 0:00:01 0:00:02 10461运行、重大报道项目化运作”的模式,在重大项目、重大报道中,成立专题项目组,以项目负责人制度运行,既有利于统筹调度所有节目生产需要的力量,也有利于培养队伍的积极性、发掘人才。


比如2016年在无锡的物联网制造大会报道中,融媒体新闻中心派出的10多路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供稿给新媒体平台,内容丰富,时效性强,角度精准,也凸显了传统电视媒体的人才优势、内容优势。比如今年的“一带一路江苏风”第二季,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在做好电视报道的同时,又制作了以记者为主体的见闻式的花絮报道,如在微信上推出的记者从南非的中餐馆,看到“一带一路”上的交流,这样的内容更动人、更贴近、更有趣。再比如今年以来《江苏新时空》推出的环保监督专栏《“263”在行动》,之所以能持续性地发现众多线索、挖掘出存在的问题,除了巧妙地抓住政策推动的契机外,以“调查记者、环保条口记者、直播记者、热线组、网络互动组等”各方面人才形成的“263”专项组可以说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成立专项组,调动最适合的记者参与最适合的项目,对重大项目的执行事半功倍,更能发挥各方效应的最大化。

 

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我们的竞争对手早已不是同行,不是同业,而是和我们抢占时间和注意力的一切入口,未来还会有更多我们现在想象不到的可能性。因此,融合发展还需要我们不断去尝试。

推荐阅读

第26届金鸡百花电影节呼市开幕,张宏森:让金鸡百花真正具有权威性


艾美奖2017:谁最终问鼎?谁实至名归? | 特别策划


张绍刚T台走秀 《疯狂衣橱》引领潮流穿搭


三国衍生剧,是商业化的“俗民意”?


如需转载请在文章开头注明来源,并附上原文链接。更多资讯请登录手机版“综艺+”m.zongyijia.net

内容转载自公众号

视听界
视听界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