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徐江:热剧团队与准戏班子特色 | 观点

徐江 综艺报 2019-04-06

无论是以总制片人为核心,还是以导演、收视明星为核心,团队人员的搭建都是决定一部剧集成功与否的关键性因素,其作用甚至不下于好的编剧和主演。


热剧开播,网络和媒体文宣先行。如果新剧的主创曾经推出过红极一时的收视名作,那么文宣通常会动用“xx原班人马”这样的词句。


起先只是做噱头,但随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热剧团队人员构成相对稳定,甚至连一些品质一般却能拥有稳定回播率的剧集制作团队,也在人员使用上越来越趋于固定,这样的宣传用语倒也越来越像是大实话。



无论是以总制片人为核心,还是以导演、收视明星为核心,团队人员的搭建都是决定一部剧集成功与否的关键性因素,其作用甚至不下于好的编剧和主演。以近十几年表现不错的团队为例,有李雪团队、郭靖宇团队、高希希团队、姜伟团队、潘军团队、张健团队、连奕名团队、黄文利团队,乃至成型更早的郑晓龙团队、张黎团队、康洪雷团队、雷献禾团队、高群书团队、张国立团队、张纪中团队,以及新近崛起的收视明星占据主导位置的张嘉译团队、吴秀波团队……


人员固定的团队,剧本质量相对有所保障,主演容易出彩,新人容易出头,资深演员也容易凸显“戏骨”的卓越。想想以下这些名字:胡歌、黄晓明、傅程鹏、段奕宏、小宋佳、程愫、李乃文、刘奕君、王刚、张铁林、柯蓝、刘敏涛、王凯、靳东、于震、张译、张子建、杨志刚、倪大宏、杜源、任程伟、夏侯镔、李依晓、殷桃、侯梦莎、王鸥、黄品沅、刘立伟、于滨……这些演员在团队出品的剧集中的表现,无疑成为了过去20多年来电视荧屏上重要的演技担当。而那些出名更早或相对处于“更自由”状态的明星和演技派:李雪健、孙俪、张嘉译、吴秀波、文章、马少骅、孙松、赵立新、刘琳、施京明、梅婷……在团队型的剧集里也得到了相对于其他剧集更大程度的才华施展。


精英型的雇佣军式团队和准戏班子式的团队,是当前内地热播电视剧拍摄制作团队的两大主要模式。前者的源头来自于电影和过往几十年前的传统电视剧拍摄模式;后者更贴近话剧团队和港剧团队,当然它还有更久远的源头——可以上溯至传统的戏曲表演团队,也就是过去大家说的“戏班子”。


精英团队的特点是明星云集,拍好了星光四射,可一旦控制不好,主要演员之间容易因为磨合期过短,互相不太熟悉,导致拍摄时互相不服。准戏班子式团队的特点在于生旦净丑行当齐全,演员对彼此的个性和戏路更熟悉,便于演出时互相激发和补台。想当年焦菊隐领导下的北京人艺之所以能执话剧界之牛耳,就是因为他在演员培养和剧组搭建过程中,引入了京剧中的“行当”——这一适合中国大众观剧习惯的表演分工。


准戏班子式的建组模式,放在当今花钱如流水的影视拍摄中,也是颇为实惠的。当然这一模式也面临着自身的挑战性:伴随同一班演员在不同剧集里频繁出镜,演员的演技总体能维持在一个怎样的高度?怎样冲淡观众视觉上的审美疲劳?怎样克制住伴随着成功和主体人员固定而滋生的整体气质上的惰性?这都需要团队掌控者通盘考虑。好在电视剧的时长和情节容量均不同于电影,一部剧除了核心团队成员,永远需要外围人员的加入,以及“外援”级明星的助阵,加上不同剧目间出现的正常的团队成员流动,这多少也会丰富团队的戏路与剧集氛围。


准戏班子模式说起来容易,但形成还是需要经由时间的积累和检验。所有成功的事物,导致其成功的元素里有一多半儿都是相近的,一少半儿则独属于成功者自身。怎么把控?说到底还需要人的头脑来决定,娱乐行业当然也不例外。所有的神奇,来源于成功前提的充分,也来源于细节上的严丝合缝。

推荐阅读


类型剧创新 经典叙事回归 2018电视剧产业年中调查|独家


说唱文化、全球海选、AI“算”人,爱奇艺《中国新说唱》 看点揭秘|对话陈伟、车澈


如需转载请在文章开头注明来源,并附上原文链接。更多资讯请登录手机版“综艺+”m.zongyijia.ne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