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哪些技术将影响今后电影创作?

工业网圈子 综艺报 2019-04-02

如果导演重视电影拍摄系统的深入运用,这将会给创作带来令人振奋的提升空间。


来源:影视工业网


不久前,林韬导演作为评审专家受邀参加了2018年“中影电影数字制作基地产业升级项目专家研讨会”的研讨和评审活动。


林韬是一名执掌国际合拍片的导演,CSC电影学院明星导师,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具有十几年的教学经验和丰富的国内外从业经历。前几日,媒体采访了林韬导演,与大家交流了电影拍摄系统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


林韬导演在拍摄现场


问:作为既精通艺术创作又擅长技术控制的导演,你认为“拍摄系统”对电影创作有哪些帮助?


林韬:从发展的角度上来说,把控拍摄技术的能力,无疑对导演有很大的帮助。我所说的拍摄技术,并非指导演实际操作器材的能力,而是指他对电影拍摄技术的深入理解以及善于运用电影拍摄技术进行艺术表现的能力。我把“拍摄技术”换一种提法,叫“拍摄系统”,我觉得这样更准确一些。它既包括器材,也涵盖使用方法,以及所带来的电影语言和审美。导演在制作上,可以利用系统拍摄的革新与进步,来推动电影行业的发展。


中国与美国电影学院教学的专业设置不一样,各有优势。中国的电影学院在制作方面系别划分很详细,如录音系、摄影系、美术系、导演系等。这样细分化的好处是,可以让本专业学生在该领域走得很深入。美国的电影学院只有一个制作专业(其它还有,如动画、剧作、互动媒体等制作专业领域以外的专业),其好处是,制作专业的同学对整体的制作概念很了解,也就意味着制作专业毕业的导演在拍摄技术的学习上比较深入扎实。


伴随着电影拍摄技术和叙事方法的进步,随之就会产生很多全新的电影语言。比如《黑客帝国》中的子弹时间,导演必须在精通拍摄系统原理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出这样的艺术创意,以及执导团队探索完成技术实现。


《黑客帝国》子弹时间剧照和拍摄工作场面


再举个例子,著名影片《拯救大兵瑞恩》,全片主要使用手持拍摄。当时,导演斯皮尔伯格和摄影师卡明斯基,为了再现二战中的战斗场面,测试了多种拍摄技术和手段,使手持摄影的表现语言完善成体系化。《拯救大兵瑞恩》是电影史中手持摄影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在影片中,主创们还开发了手持振动器这种新型装置,让手持拍摄的振动感更加强烈,拓展了手持摄影的表现力。


《拯救大兵瑞恩》现场工作照


曾经,手持摄影仅用在影片中少数的特殊段落,而现如今这种拍摄方式却已变成了工业化电影中一个很重要的主流表现语言。如此有突破性的举动,是因其背后有一个对制作非常精通的导演,在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驾驭好一部现代高水准的工业化影片,导演必备三驾马车:1、掌控剧本的能力;2、掌控表演的能力;3、掌控拍摄系统的能力。拍摄系统是必不可少的。


拍摄系统包括镜头语言及其外延(美术、特效等),以及拍摄方法所产生的表现力。拍摄系统不仅奠定了影片的审美体系,也要深入融合到叙事中,成为电影叙事的基本手段之一,这点对导演非常重要。中国电影在这个领域里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好莱坞一线导演的能力非常强,比如斯皮尔伯格、雷德利·斯科特、迈克尔·贝等老一代的成熟导演,以及新锐的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达米恩·查泽雷等,都运用这套娴熟的技术,将叙事、审美、个人风格完美地结合成一个整体。


试想一下,电影拍摄系统对未来有怎样的趋势?我认为随着技术的进步,拍摄系统会导致新的电影语言产生。对于有艺术创作任务的岗位来讲,把控和掌握好拍摄技术非常重要。拍摄技术还在进步,我们要跟上这个时代,在这方面不能落后。


问:最近几年,你觉得哪个新技术对电影创作有重要的影响?


林韬:我觉得色彩控制技术以及创作理念对电影拍摄越来越重要。对于专业量级的电影,直接作用与色彩有几个系统。


一是拍摄对象,这是由美术组掌控的道具、环境、服装、人物造型等可以直接看到的颜色。


二是摄影照明系统对电影色彩创作的控制。在拍摄现场,照明师原来用色纸控制色彩,而现在ARRI推出了一款SkyPanel灯。这款器材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摄影师操作色彩的部分工作方式,同时也转变了原来建构电影色彩的认识和理念。另外,在摄影技术中,曝光控制也能改变色彩。目前,可以深入研究并能在实践中运用曝光控制技术,来控制色彩关系的专业人员还不多。


林韬导演指导最新的ARRI Sky Panel大型灯具测试拍摄活动


三是调色。在国内,多数情况下调色往往被当做影片制作的最后一步,它主要用于影片的后期调整。但其实,调色还可以建立影像风格,参与前期的整体色彩设计,甚至能决定影片的色彩风格。有些画面效果在前期无论如何都拍不出来,只有靠调色才能做出来。例如,世界上的高速公路都一样,都是灰灰的感觉,如果要拍出厚重的色彩关系,这就需要通过把调色和道具,以及光线相结合,制作出想要的色彩效果。对于导演来说,应对拍摄色彩的技术有深入认识,因为色彩不仅能建立起审美,也可用来叙事。随着调色设备的功能越来越完善,技术门槛在降低,这就意味着,调色将运用的更为广泛,而不仅限于超级大片。


林韬执导的《失控.幽灵飞车》中运用“预调色”技术拍摄的镜头


摄影机也在为前期预调色的方便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持。很多新一代的摄影机都开始增加了一个新功能,可以将调好的LUT置入,相当于给摄影机和画面增加了一个外挂的风格。在国际高水准的拍摄中,越来越重视前期的预调色在影片创作中的作用和地位。


问:摄影机的发展趋势对影像有哪些影响?


林韬:在现阶段,航拍技术系统的升级进化非常快,它会为此开发出一套全新的拍摄方法。而且航拍的门槛也在降低,它的运用会很广泛,比如原来要在直升机上进行航拍,而现在的航拍演变成了更方便的拍摄方式。


林韬导演执导无人机航拍工作现场


无人机航拍毋庸置疑是它的价格和灵活性等优势,这种拍摄方式以后一定会成主导。传统的载人飞机体积大、飞行速度快、很稳定,适用于拍摄快速的大空域的高空航拍。从趋势上看,无人机航拍会取代载人飞机航拍。通过测试发现,无人机飞行速度不够快,稳定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虽然,小型无人机携带和操作更加方便,但是抗风性较差。


大疆 悟Inspire 2无人机

大疆 悟Inspire 2无人机在拍摄现场


中国的大疆公司对航拍技术系统的发展有革命性的贡献,这是中国人很自豪的事。大疆的航拍无人机将其航拍的稳定性、控制性做的很好,还推出了可以更换镜头的无人机,它改变了世界航拍的游戏规则。让航拍已不再是只用于拍摄俯瞰镜头的工具,它也适用于精确调度的拍摄。比如先手持无人机拍摄,放手后再与宏观的大场景镜头相嫁接,以其特有的拍摄方式,成为电影的新镜头语言之一。我现在也在研究基于无人机的技术进步,如何开发创新的电影艺术表现语言。


在不久的将来,关于大画幅、高分辨率,也一定会走进普通的拍摄,这是我们回避不了的事情。但是,我认为大画幅、高分辨率不会像航拍技术那样,以新技术淘汰掉原来旧的航拍方式,而是可能会走与传统技术并存的路线。大画幅、高分辨率、高帧率、高动态范围这些技术对电影表现来说,会和传统技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共存,用来创作不同风格的影片。所以,并不是所有的影片都要去追求最高的分辨率、高帧率、高动态范围。


ALEXA 65 和ALEXA LF摄影机

 

比如高动态范围,虽然它在电影影像的摄影语言里是很重要的一点,但就它而言,无论是胶片,还是传统电子感光材质,都比不上人眼的动态范围。正是因为这样的“技术不足”,才使得电影有了不同于人们裸眼观察时看到独特的影调关系。当然,高动态范围以及HDR技术也给现代影像带来了新的艺术可能性,值得进一步探索。


同样,高分辨率,也不是越高越好。难道一定要在手机上观看8K影片吗?基于这一点,我们切到另外一个话题——真正专业的拍摄,要用合适的技术器材规格。目前2K放映技术很成熟,我认为传统电影放映会在2K到4K阶段保持一段稳定期,但它会到前进到4K稳定较长的一段时间。为什么用“稳定”这个词?因为2K到4K分辨率的画质观影效果,可以看到画面上足够多的细节。有时为了避免演员面部的瑕疵全部被展现在巨大的屏幕上,所以就需要削减她的细节。然而,当分辨率从4K向6K,甚至8K升级时,高分辨率将展现出一般摄影机无与伦比的细节,比如超级大片就给观众带来了意想不到的震撼效果。


RED摄影机分辨率对比图


相较之下,如果用8K拍摄一部低成本的影片,就没有任何意义。为此,根据题材的不同,今后很可能会针对高分辨率(以及高帧率)派生出全新的电影类型,而4K可能将是一个分水岭。


另外,现在市面上陆续出现了大画幅摄影机。比如RED推出了两款不同的8K摄影机,其中普通画幅的HELIUM可搭配传统电影镜头,而MONSTRO VV是大画幅,则需要使用大画幅镜头拍摄。


从目前来看,电影的创作仍在追求胶片时代的奠定的“影像质感”,它已成为电影的一个视觉标签之一了。对于“胶片感”影调和摄影的控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还会成为电影拍摄的主流。我认为大画幅也不会完全取代传统画幅的电影摄影机。大画幅摄影机的使用还要基于场景建构等因素,它比较适合视觉大片的拍摄。国内在魔幻或史诗大片等类型影片对大画幅和高分辨率还是又一定需求的,普通现实主义题材的影片用大画幅摄影机拍摄的意义就不大。


当高分辨率、大画幅摄影机拍摄的素材转换到普通的2K或4K放映时,具有很好的“重新构图”的空间。如果把这个能力和拍摄技术控制结合起来,研发出新的现场调度和后期“重构图”剪辑的组合技术,将会大大提高拍摄效率。这也可能会是大画幅摄影机广泛运用的一个突破点。


虚拟摄影棚拍摄工作


虚拟摄影棚技术会有很好的发展空间。原来觉得那些高不可攀的动作捕捉,会随着技术的更新,让捕捉变得更加方便。以前,演员要对着绿幕表演,现在通过后期与前期技术的合成,导演可在监视器观看合成后的画面。以后技术带来的壁垒会越来越少,特效也可以让创作者达到所见即所得。


近几年,VR也试图出现在电影行业,但我个人认为VR不是真正的电影,它和电影是完全不同的表达方式,还不能放到电影的范畴里来谈论。我对“VR电影”不太看好,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是,现在的VR画面很粗糙,它的视觉体验的品质在几年之内无法解决。其二是,VR的设计不适合电影。VR的镜头表现语言和叙事状态与电影完全是两回事。电影是什么?电影是大家把所有的注意力和才能,都集中在摄影机镜头前,从而创作出完美的画面。VR可能会找到一种与电影不同的VR互动剧,而这种互动剧不是以电影的形式展现。


问:请谈一下2D转制和3D实拍的区别,以及各自的优势。


林韬:3D是一种技术类型,它仅适合于某种特定类型的电影拍摄,不能取代所有2D电影。在国内有一个现象,只要引进国外动作片,就会为中国单独定制3D版本,很多人为此失去观看原版2D版的机会。


2D与3D实拍的区别很大。2D转3D的拍摄与传统电影拍摄一样,但它会通过在后期重新做三度的空间,纵深等技术处理,将其转制为3D影片,不存在单独研发镜头语言的问题。而3D实拍,有一套基于3D表达的电影镜头语言。现场需要把两台摄影机固定在3D支架上,有3D工程师进行协调,现场可以实时监看。在面对无数纵深层次的空间时,通过设置3D的瞳距,以改变画面的纵深感。


  林韬导演测试詹姆斯·卡梅隆公司的3D支架和3D监看系统


通过测试,我发现3D实拍有个问题,就是丰富细腻的传统电影镜头语言会被限制。比如,3D实拍焦段上受限——它只能使用镜头的中间焦段拍摄,长焦和广角镜头受限;摄影机调度方面也受限——在3D支架上,不能做到像普通摄影机那样灵活的角度拍摄。


如今,有些在2D版电影为中国市场制作3D特供版,我个人不太赞成这样的制作。因为从艺术角度来说,电影与艺术有共同的特质,都是用心灵和情感进行交流。我们通过2D拍摄的画面,可以感受到演员、导演、摄影师,在创作时刹那间表现出的情感,它本身最能展现导演期待的效果。但是,当一个不适合3D表现的2D影片,被强制转成3D电影时,虽然强化了画面的纵深感,而实际上有些内在表现力确被弱化了。


问:在现阶段,国内外团队对待设备和技术的态度有哪些不同?


林韬:展现一个团队最专业的地方,不是看有几件豪华的高端设备,而是看主创对拍摄系统的控制,以及对系统潜力的挖掘程度。在国内有个普遍的倾向,那就是不仅是摄影设备,以及电脑电子设备,大家都有着追逐高端顶级以及最新型号的巨大热情。在很多小型项目的拍摄中,也要使用最顶级的摄影机和最新款、最高端的镜头,从而引发出设备与项目不匹配的问题。


相比之下,我合作过的部分国外团队更关注整个系统的完备性,即便摄影机和镜头都是很老的型号,却会把它们现有的潜能挖掘到极限,更注重细节的专业化,并把与其匹配的移动辅助设备、滤镜等外围设备的整体功效做到最佳。我个人认为,如果导演重视电影拍摄系统的深入运用,这将会给创作带来令人振奋的提升空间。


林韬导演执导的拍摄现场


总结一下,未来拍摄系统发展趋势:1、未来无论摄影机、移动设备,还是航拍等任何设备,它们最终都会走向小型化。那些目前看似很昂贵的技术,会随着未来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技术门槛会越来越低。会更廉价、更小型,也更易于操作,最终变成人人都用得起的技术。这是我判断的一个趋势。2、传统电影视觉语言的精髓不会变,原来胶片电影带来的审美意识、对电影影像质感的追求,不会因为设备走向小型化而改变,它只会使拍摄手段变得更为丰富。3、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电影放映以及拍摄标准有可能会有一次升级,从现在的2K/24帧提升到4K/48帧或60帧。


推荐阅读


湖南、浙江等多省机构改革方案公布,明确组建省广播电视局


歌华小果问世 有线电视与互联网融合迎来新突破


如需转载请在文章开头注明来源,并附上原文链接。更多资讯请登录手机版“综艺+”m.zongyijia.ne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