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人父母要去看《狗十三》(附导演专访)

综艺 综艺报 2019-03-30

《狗十三》2011年开始筹备,2013年完成拍摄。曹保平透露,虽时隔5年,但此次上映并未重修或剪辑。“我觉得影片即便再放10年也不会过时,因为这个话题会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一直轮回。”


文/阿历克斯


临近年末,就在大家好奇还有哪些影片来填充目前这个稍显冷清的贺岁档时,导演曹保平尘封5年的《狗十三》意外地出现在我们面前。



尽管时隔5年才露真容,但《狗十三》的好口碑早已在之前的柏林电影节、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上传开。类型上看,这是一部青春片,但它在豆瓣上却有高达8.5的评分。仅此一点,其就与过去几年来被屡屡诟病的“国产青春片”划开了鲜明的界限。


巧合的是,5年前正是内地大银幕上劲吹“致青春”风潮的起始之年。青春洋溢的校园爱情、残酷的成长过渡以及薄凉的中年回首/怀旧贩卖成为基本配置,原本居于非主流类型的青春片转身变为卖座商业片的代表并风行数年,《致青春》《同桌的你》《左耳》《匆匆那年》均如此。


反观同时期拍摄完成的《狗十三》,曹保平并未走上所谓青春缅怀或是校园青春的路线。同样是讲万变不离其宗的青春片主题——成长,他与编剧一开始就有意屏蔽了那些浮光掠影的创伤性青春展示,比如打架、恋爱、劈腿、堕胎,而是选择将角色、场景、故事放在最真实、普通的家庭里,通过细细描摹一个13岁少女与父辈之间的紧张关系、与一只叫爱因斯坦的狗狗之间的情感牵绊,不动声色却又入木三分地再现少女在特定年纪里的心理变化与疼痛成长。



片中也有离异家庭、问题少女、朦胧情感、性话题等青春片常见元素,但更多的笔墨还是意在揭示少女李玩所处的成年人关系网与无处不在的父权压力。


曹保平曾说,《狗十三》不仅有别于一般的国产青春片,在自己的作品序列里也是一个特别的存在。相较他后来更为大家熟悉的黑色犯罪片如《烈日灼心》《追凶者也》,这部影片没有特别强的外部冲突,叙事上不那么戏剧化,角色也没有被推到“极致”的状态。它的重点是生活细节和心理刻画。细细品味,里面的劲儿会很大,“会有点让你唏嘘和疼,因为你是其中的参与者。” 



这里谈到的“疼”,可以理解为某种意义上的“阉割”。比如爱因斯坦走丢时,李玩最初坚定地认为这是大人们的错,并且大人丝毫没有改正错误的态度,因此她一个人跑到外面一次次地找爱因斯坦。


直到奶奶因外出找她而差点走丢,父亲大怒之下将李玩手里的酒瓶猛地砸碎,手与鲜血是为身体层面的第一重阉割;找回奶奶之后父亲对女儿拳打脚踢训骂、逼迫亲口道歉,已经被吓坏了的李玩哭着说出“对不起对不起”。自己把自己关在浴室冲洗身体后的第二天,李玩没有再闹,她微笑着、礼貌着,并且将后妈带来的狗狗叫作爱因斯坦,是为心灵层面的第二重阉割。



但这样还不够,李玩还要被父亲带入成人世界的酒桌,敬酒、说话,听那座上宾侃侃而谈。片尾那幕家宴有个细节,一位叔叔端上一盘特意做的红烧狗肉,失去爱因斯坦的李玩看着这盘狗肉,先是目光呆滞,而后停顿片刻,笑着说了声“谢谢叔叔”后便夹起一块放进嘴里,若无其事地嚼起来。原来,所谓青春残酷物语,只用一个细节便已备足了冲击力。


《狗十三》中有句台词出现了两次——“这样的事儿,以后还多着呢”,从孩子口中说出的这句话,表面云淡风轻,但看过的观众定能体会藏在内里的那种不该有的沧桑感。因为他们长大了,却不是以他们原有的样子。


对话总导演曹保平:

 文/黄柏雪


《综艺报》:是什么契机改变了你拍摄《狗十三》前的犹豫?


曹保平:一开始我觉得这个剧本并不适合我,它可以拍得更作者化。后来决定拍是因为它真的很触动我。这部电影有我个人非常强烈的映射,某种程度上也是今天中国家庭的样板。

 

《综艺报》:拿到剧本后做了哪些处理?


曹保平:剧本本身改动很小。有一些台词在剧本里表达的意思更隐喻、更晦涩,观众接受起来可能会有些难度,我们针对这一点做了一些调整。更多的调整其实是拍摄手法和风格,我把它拍成了一个剧情片,而不是一个更风格化的作者电影。

 

《综艺报》:为什么做这样的处理?


曹保平:因为我还是想让普通人看到。比如片中找狗的部分,以及李玩和她爸爸发生的几段激烈冲突,我的拍摄方法是更直接地表现矛盾、冲突甚至暴力,让赤裸裸的争执直抵观众,而不是留待观众回味。原剧本更客观冷静,因此也不需要用大量的移动镜头,只需远远地用一个固定镜头让演员在画面里呈现即可,但这样的话,观众就无法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强大力量。


《综艺报》:《狗十三》使用了大量配乐,你在这方面有哪些考虑?


曹保平:电影配乐的使用肯定是越节制越好,除非有特殊需求。表演和叙事本身就足以传达出情感和情绪。《狗十三》的很多配乐其实是反着用的,并没有直接烘托情绪或就某一情绪顺势而为。比如李玩找狗那段情节的配乐有种不确定的幽深感,这种情绪恰到好处,用煽情紧张的音乐来烘托情绪并非总是好办法。我不希望音乐都是顺着人物情绪出现的,可能有些观众不习惯我的处理方式,但相信也会有观众对这一处理有意味深长的感觉。《狗十三》是我所有电影作品里配乐数量最多的影片,它的每段配乐都暗含了我的特殊用意。

 

《综艺报》:你是以怎样的态度来拍摄这部电影的?


曹保平:我拍所有的电影都是怀着憧憬的态度,这部也不例外。我觉得这部电影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对生活的客观呈现。中国的父辈和子女之间有着非常复杂的、难以言说的情感,只是我们经常选择忽略或遗忘。最终结果就是我们很少摊开来看这里面有多少复杂的、值得玩味的内容。其实家庭是最值得拍,也是最有意思的题材,比如中国文化形成的家庭结构、父权社会造成的一系列问题,以及这其中的委屈、爱甚至伤害,都应该多拍多看。

 

《综艺报》:继《我不是药神》取得不错票房成绩后,现实主义题材电影成为热门话题,你怎么理解这一类型?


曹保平:现实主义题材用真实手法反映社会生活和社会现象,它可以延伸出很多种类,包括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等。《狗十三》本意上是纯粹的现实主义,是对生活的真实呈现。当然,有很多影片和文学作品是伪现实主义,导演/作者扭曲了真实。我努力做的是严格意义上的现实主义题材,真实地反映生活、反映真实存在的人和事,同时反映人性的复杂。


《综艺报》:现实主义和其他题材作品的市场接受度是否不同?


曹保平:市场不会因为电影的标签或类型就改变接受度,因此我不觉得现实主义题材今后会长时间大行其道。IP、科幻、穿越等题材也不一定不好,关键要看作品能达到什么程度,如果品质非常好,那IP只会加分不会减分。同样的,现实主义题材如果拍得好,市场也不会排斥。

 

《综艺报》:接下来会尝试什么题材的影片?


曹保平:我对电影类型没有要求,唯一的标准就是能碰到或是自己能写出一个打动自己的剧本,就像《狗十三》一样。碰到有共情、能打动我的剧本,我就会去拍。


编辑:冯海霞

推荐阅读

原电视剧司副司长王卫平口述历史:改革开放40年 “剧变”中国


云集将来签约CAA中国,联手打造中国纪录片的国际品牌


如需转载请在文章开头注明来源,并附上原文链接。更多资讯请登录手机版“综艺+”m.zongyijia.ne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