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制作人和制度设计来看,湖南卫视的工作室给了同行哪些启示?

湖南卫视 综艺报

本文从制作人和制度设计两个方面,详细介绍了湖南卫视各个工作室成员及工作方法,解读了湖南卫视工作室现有制作生态。


记者:谢金华  彭俊炜  田青艳  朱宇航

来源:总监Call你(ID:zongjiancall)


制作人:团队C位出道后……


在湖南卫视北区节目制作中心一楼,一个由12个工作室LOGO组成的湖南卫视台标,在人来人往中格外显眼。



台标就像万众瞩目的C位本C,集结了代表湖南卫视节目制作头部力量的12支队伍——实行工作室制度以来,频道从品牌建设、创新激励、人事调动……各方面给予了工作室更多的激励政策,促进工作室创新创优。


12个工作室有各自鲜明的特色和擅长的节目品类,升级以后有哪些变化?如何自我完善适应新制度?对工作室制度又有哪些思考和建议?带着这些疑问,我们走访了各大工作室。

以荣耀赋能

“从工作室的角度来讲,拥有自己的名字,自己的logo、自己的海报……给团队一个名号,是一种被充分肯定的表现。”


这不仅是制作人陈歆宇的观点,也是各大团队Leader对工作室最直观的认识。工作室的名字就是一块代表实力与嘉奖的金字招牌,是对团队能力的肯定,也是一份来之不易的荣耀。


安德胜工作室


不久前挂牌的安德胜工作室和秦明工作室对此感受颇深。在安德胜看来,挂牌之后团队内部的工作状态和以前确实不一样了,大家都很振奋,还开会讨论了成立工作室后如何继续做好自己的工作。秦明则认为,工作室成立给了大家精神激励,更带来了一种“干一番事业”的冲劲。


出于对荣耀的重视,各个工作室在设计logo和对外宣传上都彰显出自己的“小巧思”。


立志要做“北区No.1”的陈歆宇工作室,在logo里隐藏着一个大大的“1”(“陈歆宇”三个字后的背景“studio”中暗藏的“1”)。



沈欣工作室logo中,在代表“天天向上”的“UP”中,字母U的左半部分,其实也是“1”的变形。



争当“第一”的追求深埋在骨子里。


另外一些工作室将LOGO与节目制作观念相融合。


比如秦明工作室,QM不仅是制片人姓名缩写,更是下方一排英文字母——Quantum Mind的缩写,秦明介绍,这是量子思维的意思,指工作室众人会像运用量子思维一样,不断“用不同的思维做不同的节目”。



孔晓一工作室的logo则可以做成一整段动画演示,不同颜色形状的小纸片活泼跃动,说明成员既保持着各自的特点又紧紧聚集在一起。五彩缤纷代表工作室洋溢着青春魅力,大家团结友爱地用真诚和活力迎接每一次挑战。



除了在logo设计上“暗藏心机”,在对外宣发上,工作室也积极地打出了自己的名字。


如《爱情歌会》的外景拍摄中,万人空巷的长沙湘江无人机表演最后,徐晴工作室大方的打出了自己的品牌,漂亮的收尾让人看到了工作室的力量。



工作室的成立给了团队更多“被看到”的机会,增强了团队成员的归属感和自豪感。这份来之不易的荣耀所带来的精神激励,也让大家体会到了身为工作室成员的与众不同。

压力与动力

C位的荣誉并不是稳如磐石,工作室的存续也不是静如止水。《湖南卫视工作室试行细则》明确指出,若工作室的制作量达不到每年累计100分的标准,则会被降级为团队。



如何守护这份荣誉?制作人们不约而同地认为,靠作品!荣誉需要的是过硬作品的支撑,作品才是最好的宣发。


青春创研大会《我心舞动》节目宣讲


在湖南卫视2019年青春创研大会上,只用文字版PPT就获得了广告商肯定、在投票中赢得第三名好成绩的节目方案《我心舞动》,来自洪啸工作室。洪啸认为,这样的影响力源于工作室此前的作品积累——“这是一个能做出《歌手》的团队,那么这个团队的出品值得信任。”


洪啸工作室


“工作室作为卫视的头部制作团队,理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和要求。”这是沈欣对工作室的看法。欲带皇冠,必承其重,团队的荣誉背后是沉甸甸的责任。频道的肯定给了工作室做出新作品、好作品的压力,如何创新创优,不辜负频道的信任,是每个制片人、导演都在思考的问题。


压力就是动力,各工作室迎难而上,各显身手,为创新绞尽脑汁。


沈欣工作室


沈欣工作室建立了常规节目的自发创新机制,在当季节目的创新会议上,由工作室成员分组提案,确定节目方向,再采用“当期总导演”的方式,由一个导演全权负责一期乃至一系列节目。在推进组内创新的过程中,如果出现亮眼的提案,工作室也会积极鼓励创意提出者,将好创意写成新的方案向创新飙计划提案,让它扩展成为一个独立的节目。


“常规节目团队的工作压力其实是大于其他季播节目团队的,我觉得对我们工作室来说,好方案的孵化是从每期节目的创意中自然而然地诞生。”沈欣如是说。由此可见,工作室目前的创新机制,能够良好地结合团队具体工作情况,厚积薄发。


刘建立工作室


已经超额完成本年度制作量的刘建立工作室也没有一丝懈怠,大家仍在思考新的季播节目方案,办公室里的白板写得满满当当。他们的创新机制是,在内部设立五个创新小组分别提出方案,相互竞争,积极讨论,在内部筛选之后提交飙计划。


为了获得更多节目制作机会,各工作室都在争相向飙计划投递方案。


王恬工作室


以季播节目为主的王恬工作室,今年参与了每一轮飙计划新节目时段的项目竞争,730节目时段提交《四季厨房》《中国婚礼》;周日黄金档提交《回家的意义》;午间档提交《嗨唱运动会》;周四10点档提交《晚归的人》;晚会方面也提交过《中秋晚会》《改革开放40周年晚会》《百度沸点晚会》等优质创新方案,不断突破自身,可谓冲劲十足。


徐晴工作室


以“原味创造,易燃易爆”为slogan的徐晴工作室,也参与了今年每一轮飙计划方案的征集,策划了《甜蜜战争》《超级明星运动会》等16个创新节目方案,涵盖歌舞类、文化类、公益类等各个领域。


徐晴强调,频道在创新上为工作室提供了很多支持:一是节目制作中心就工作室的创新方案进行专项会议研究;二是创新研发中心的模式库对工作室垂直开放。“这两项举措在业务上兼具指导和服务功能,对于工作室创新思路的梳理,助推效果显著”,徐晴感慨。


孔晓一工作室


由此可见,升级之后,各工作室为了提升制作实力、争取更多项目,踊跃递交方案。频道开辟的新时段,包括非黄金时段的小体量节目,受到空前关注,创新方案如雪片般飞来,节目创新一派欣欣向荣。


压力与动力,从来相生相息,激励工作室在创新的路上一往无前。

创想与界限

工作室制度促进释放各团队的生产力,全面激发创新活力和竞争意识。为了拓展节目题材,拓宽创作方向,各工作室都在强调——“不设限”。


刚完成金鹰节闭幕式晚会的王琴工作室,正在思考下一年度节目制作的方案。是否继续做擅长的音乐类节目?王琴表示工作室并没有给大家设置范围,恰恰相反,工作室需要更多的题材、更广的范围,才能开拓出更新鲜、更自由的创作空间。


秦明工作室《放学后》节目方案宣讲


以“量子思维”为Logo,喜欢发散思维的秦明工作室认为不要过多借鉴节目模式。他们正在制作一档节目《放学后》——“这档节目是从放学后家长、孩子状态,这样一种切实存在的社会现象出发的。”在他眼里,挖掘还没有变为电视节目但有潜力成为节目的一些社会现象,结合创新研发中心的模式支持,将其变成节目,是工作室的创新主张:“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对于创作方向并没有明确限制,想法上还是比较广阔的。”


秦明工作室


卞合江工作室作为专业的后期工作室,有更进一步打破前期后期界限的“野心”。


卞合江工作室


作为业界第一个体制内后期专业团队,从2014年草创至今,他们其实是工作室制度的试水先行者,其流水线作业的模式打破了原来单兵作战的形式,提高了每个环节的精细程度,作为后期的“精工手艺”对节目呈现的影响体现得更为淋漓尽致。



卞合江认为,实行工作室制度后导演们可以跳出后期,拍宣传片,甚至做一些前期的工作。他表示,如果有精力,工作室也会自己提方案,打破后期工作室只能做后期的成见。在他看来,优秀的后期导演必定是懂前期制作的,“后期前置”“前期后置”,两者结合才能维持创新的活力——“做电视其实有点像西西弗向山顶推石头,永远不停向上推而后又得从原点开始”。


当然,“不设限”并不意味着漫无边界,具体到节目制作中,工作室会结合以往积累的某一类型节目制作经验,从制作观念出发探索最适合自己的方向。



比如陈歆宇工作室,有了丰富的观察类慢综艺的创作经验后,将广阔的现实生活题材与《我家那小子》的节目形态结合,开掘观察现实生活的更多角度。陈歆宇提到,从《我家那小子》出发,生活的智慧是无穷的,后面的故事完全可以有更多可能性,包含多种题材——美食、旅行、探险……现实主义节目形态包容度很大。在这样的设想下,诞生了《我家那闺女》。


陈歆宇工作室


王恬工作室则将自己定位为“美好生活工作室”,一直致力于美好生活方式和美好情感领域的节目研究。王恬说:“越研究,越创新,越觉得生活给予我们节目创作的灵感不断增加,2019年继续将沿此创作理念进行创新工作。”从提交给飙计划的方案和已完成的《中餐厅》第二季来看,工作室将对美好生活方式的思考体现在每档节目中,可谓一以贯之。


从出发时的“不设限”,到结合创作理念的努力钻研,工作室开始找到突破惯常节目模式、常见题材的新出口。不论是前期还是后期,熟悉的题材还是陌生的领域,各个工作室都在探寻符合自身气质的创新之路。

制度升级中

为了给各工作室持续输出创新动力,工作室制度在人力配备、物质激励等方面设置了新的规范。


从用人上来说,工作室给了更多年轻导演表现自我的机会、设立了更多项目总导演,“好钢用在刀刃上”,缓解制片人压力,同时出色完成任务。



在招聘和用工上,刘伟、秦明、王恬、徐晴工作室打破“统一招聘,同一分配”的模式,减少磨合周期,使工作效率大为提升。


“招聘上途径更广阔,可选择余地更大,团队新鲜血液流动得更快更好了”,是刘伟对新用工方式的评价。


但从节目创作的实际情况来说,这样的人员流动方式可能仍然不够灵活。


刘伟工作室


秦明认为,工作室核心成员不用过多,以总导演为核心,其余人员流动性可以更强。拥有好项目、好想法的人担任总导演后,可以牵人进项目,大家一起完成。



无独有偶,洪啸也提出了类似建议,他希望人员和创意可以在团队之间有更大的流动性,有想法的导演可以自荐,也能提案成为总导演,当自己所在的团队没有精力或不适合眼前的方案时,可以找其他更合适的团队合作,一起完成项目。


这样的设想十分大胆,也并非完全不可能。工作室制度诞生不足一年,导演、制作人还在和新制度继续磨合,制度本身也需要在大家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不断升级。


毕竟,改革最核心的目的是:制度要为节目创作服务。


当问到工作室制度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完善时,作为一年52期常规节目的制片人,刘伟说:“希望相关部门建立服务意识而不仅是监督意识。”他认为,针对不同的节目形态,宣传、评分、流程审核方式也应该不一样,但目前来看,常态节目和季播节目之间并没有太多区别。好的创意应该得到全流程的理解支持,相信大家的服务意识浓一些,效率高一些,节目制作就会顺利许多。


另外,制片人们不约而同的提到了“充电”的问题。


王琴工作室


连续操刀多届金鹰节颁奖晚会的王琴表示,希望团队能走出去看看国外优秀的颁奖典礼。而身为常规节目制片人的沈欣和刘伟,对外交流的意愿尤为强烈,受限于常规节目一年365天连轴转的特殊性,刘伟说,工作室很渴望“向外走”却没有时间,所以希望频道能给外界“走进来”的机会。


《声临其境》登陆戛纳电视节“中国模式日”


市场不断变化,社会的审美也在改变。中国电视导演需要面对的节目更新换代,比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角落的都要快,与来自世界各地同行的交流、共研、探讨,是为团队带来思维碰撞、头脑风暴的绝佳方法。



总结来说,从各工作室制片人的描述中可见,工作室制度为一线创作者奠定的,是在日新月异的融媒体时代,以内容创作为核心、强者更强的观念。工作室制度实行以来,头部制作团队得到的嘉奖,荣誉感、获得感、安全感……促使大家在压力面前更有自主创新、守卫荣耀的动力。在开展创作时,各工作室积极作为“不设限”,在频道帮助下走出属于自己的路。


而这样一种奋进的热情,能否满格持续,必须依靠制度的不断调整。节目制作过程中事务性工作过于繁杂的问题、人员流动仍不够灵活的问题、工作室需要更多与外界学习交流的问题……工作室制度必须努力为大家提供更好的创作环境,让创新想法变现,让个体的点点星光 “被看到”。



毕竟,真正能C位出道的,是具有新锐性与经典性的创想。而电视节目创想的迭代,必须依靠人才的进化与制度的改革。


制度设计:制作生态的未来式


2018年5月,在为第一批7个工作室授牌时,卫视频道总监、党委副书记丁诚说:“成立工作室的核心目的就是建立湖南卫视面向未来的制作生态,给最好的团队铺垫好未来之路”。


“面向未来的制作生态”是怎样的?怎样建立以工作室制度为核心的激励机制,为团队“铺垫好未来之路”?我们采访了工作室制度的设计团队,解析工作室制度如何打造湖南卫视节目制作生态的未来式。

直面挑战  激发创新活力

节目制作中心主任黄宏彦是湖南广电的一名资深HR,对湖南卫视节目生产一线的团队管理制度更迭,他是亲历者,见证者,也是设计者之一。


“最早采取科组长制,一个节目就是一个事业属性的部门,做节目的组员包括科组长,都是事业编制,薪酬和级别相对固定,干多干少,全凭大家的专业热情;后来市场出现聘用制,电视台相应形成以节目为中心的栏目制,制片人可以根据节目发展需要自行聘用人员,有些栏目甚至可以自营广告赞助业务,但问题是,栏目下掉后,这队人马以什么方式存续?于是以主创人员为核心,以制片人名字命名的团队制应运而生----栏目下掉了,团队继续创作下一个节目。随着节目生产规模的扩大,一些项目,如《爸爸去哪儿》《歌手》,单个团队已经难以驾驭,往往需要好几百人跨团队作战,于是湖南卫视的调度中心改为节目制作中心,调度人员,整合资源,监制内容。最近几年,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公司化制作团队。公司化的运转机制极大的诱惑着体制内的制作团队……”


黄宏彦分析了卫视生产方式的历史沿革和每种制度的利与弊。他说:制度是跟着生产实际,跟着市场形势走的,当它不再适应当下的生产和创新需求,就必须升级。


“市场上,那些公司化运转的制作团队带来了新的生产方式:激励方式由奖励变成分红,生产模式由体制内的大而全、统包统揽变成专业分工商业合作,制片人由内容创作领头人变成了产品经理,创意,制作,宣发,营销全部要负责”。


节目制作中心副主任孙吉军进一步分析说,如果湖南卫视没有多年积累的平台优势和品牌号召力,在市场机制的吸引下,我们这支庞大的制作力量可能会迅速流向市场。


在资本优势和政策空白的双重刺激下,互联网视频行业急速膨胀,从传播,营销到制作机制,对传统电视台一度形成了巨大的冲击,这是湖南卫视的团队管理和生产方式面临的一个全新的变数。


如何最大限度的应对市场变化,吸收市场经验,释放体制内的生产力,激发一线团队创新活力,留住核心人才?频道经过调研分析,推出了工作室制度。


工作室制度的第一个设计理念就是,优化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首先体现在经济上,好方案有奖金,新项目有奖励,高收视有收视奖,更重要的回报在于:创新能力强,项目机会多,个人职业提升快。”频道党委书记、常务副总监周雄以非常直观的方式描述了工作室的激励机制。



收视好,有收视奖,创新好,有创新奖,宣传好,有宣传奖。设立工作室运行机制后,频道专门为工作室设立了项目价值奖。  


项目价值奖最大的突破就是,创作人以奖励的形式分享创收红利,奖励工作室制作老牌项目的创收增收贡献,也奖励其新创项目的开源贡献。比如《我家那小子》收视和口碑俱佳,但因为是第一季,招商不理想,频道照样根据其创新度给予项目价值(开源)奖励;一些“综N代”难以年年创造收视爆点,但创收有保证,工作室也可分享创收红利。



创新才有项目,有项目就有奖励。工作室机制从不同的维度增加优质团队的收益,缩小体制内外的鸿沟。


工作室制度另一个用心深远的设计理念,就是用频道资源帮助制作人打造工作室品牌:制作人不仅用个人姓名命名工作室,还可以在节目宣发和内容中演绎和推广工作室VI。知名度即生产力,品牌就是硬通货,一个名声卓著的团队品牌拥有无穷的发展空间。这是工作室制度为优质团队提供的另一种软性获得感。


此外,工作室制度试运行期间,频道还赋予了工作室一定程度的用人自主权,用简化招录程序,约定奖金分配方式,鼓励制作人培养新的总导演等方式,助推工作室培养人才,壮大规模。



形势在变,市场在变,内容也在变,但湖南卫视为优秀人才创造最好创作环境的初心一直没变。黄宏彦说,“工作室制度是全台改革发展交响乐的一个音符,实践证明,它起到了激活团队、提振士气、稳定军心、减少惰性的作用。” 

三足鼎立  打造创新闭环

有了创新的动力,还要有创新的出口,让创意落地开花,为此,频道打通总编室、节目制作中心、创新研发中心三大板块的资源,构建全新制作生态。总编室用数据分析和编排策略提供创新引导和创作空间,创新研发中心以飚计划提供创新资源和创意方法,节目制作中心用工作室制度激活创新动力,湖南卫视的创新闭环由此形成,成绩斐然。



新时段新节点


电视节目是线性播出,频道播出窗口不可能无限,为了给更多创意上屏空间,频道必须开辟新时段新节点。为此,总编室做了一系列大胆尝试:730时段、午间时段、“周四变周末”增开22点综艺档、事件性直播晚会……相比2017年,2018年湖南卫视增加了8档大型季播节目, 4档730小体量节目,3台节点晚会。


(2018年湖南卫视新增节目)


不仅增加时段,还提供创新方向和样片试播机会,让好点子、好想法有荧屏试水的机会。“清晰的时段特点与品牌定位,有利于引导节目创新的方向”,总编室主任周海这样说。


除了周末黄金档新品频出,频道的白天时段和730节目带也因此被激活。730档的《少年说》,由孔晓一工作室担纲制作,有话题有爆点,少年的成长烦恼、亲子关系中的摩擦、两代人价值观的碰撞等,使这档小体量节目在今夏不同凡响。而午间时段一档反套路的素人竞技类节目——《摇啊笑啊桥》,用简单爆笑的游戏模式引发全民参与热情,成为暑期白天时段的收视黑马。




毕业歌会、爱情歌会、中秋晚会等新的节点晚会把握大众对特定时间点的共情,打造全民仪式。一大批超级团队加入竞标,一大波新晋总导演走上前台,工作室制度瞄准的是一部分优势团队,激活的是整个制作生态,内容生态,“把节点变成热点,把热点变成爆点”。



创新“飙”计划


助力优秀创意脱颖而出,创新研发中心推出了创新“飙”计划,创意上台PK,方案公开宣讲,最终现场投票决定胜出者,获得样片制作和上档播出的机会。


飙计划宣讲现场


从2017年至今,“飙计划”已经走过了11轮,从大型季播项目,到小体量周间档,再到“30未满”视频方案比赛……有想法就能投,够优秀就胜出,有什么比看到自己的想法变成现实更有成就感呢?从工作室到团队再到个人,一时间创新方案像雪片一样飞向创新研发中心。


2018年一季度徐晴工作室制作的《声临其境》,是不折不扣收视口碑双丰收的爆款原创,其方案便来自第一轮创新“飙”计划。4月,《声临其境》还代表中国模式登上了法国戛纳电视节的主舞台,为中国原创强势代言。


徐晴携《声临其境》亮相戛纳


而每周五正在播出的《声入人心》,同样是从“飙计划”宣讲会突围而出。方案宣讲时,小哥哥们还以美声现场助阵,展现出节目潜力。


声入人心宣讲现场


创新研发中心主任罗昕介绍,“飙计划”选出优秀方案之后,频道能够集制作、技术、广告等资源予以全力配合,从样片到季播,都是全流程全平台支撑。这就是为什么同样一个创意点,在湖南卫视能够很高级的呈现。这也正是一个大型电视平台相较于市场上独立制作人的优势所在,一套完整的体系支撑是独立制作人难以拥有的。


制作量评分制


一年届满,频道要对所有工作室进行业绩考评,包括创新业绩和制作业绩。

(工作室评分表)


每年的分值不低于100分,工作室才算是过了及格线,否则不仅拿不到全额的项目价值奖,还会面临降级为团队的危险;而其他团队如果完成了100分/年的任务,便有晋级工作室的机会。


因此,对于工作室来说,100分不是满分,而是底线。只有不断推陈出新、超越自我,将100分远抛身后,才能体现出作为头部团队的制作实力。


季播节目和周播节目,甚至周间小体量节目的制作团队之间,也因此有了可量化的比拼标准。以前大家在各自的阵地上楚河汉界,互不相争,现在开始关注其他团队的动态,悄悄打听相互的创新进展,免不了你追我赶一较高下。尽管多一分不会有更多奖励,但在制作人们看来,分值是门面,是担当,是不能输的自我加压。



除了促进良性竞争,评分制带来的创新压力,还打破了以往强势团队在小体量、非黄金时段节目投标中极少提交方案的状况。节点晚会、广告招商会、730档等的制作中都出现了强势团队的身影。季播节目与常规王牌比翼齐飞,节点晚会与传统晚会同屏争艳,周四变周末,试水“泛黄金档”,频道各时段、各档期可谓创新无真空。


(豆瓣综艺榜单图片)


豆瓣发布的2018年度电视综艺榜单中,评分最高的大陆电视综艺,湖南卫视前10占6,其中3档为原创。


猫眼综艺榜单(网播)


这足以证明“制作量评分制——新时段新节点——创新‘飙’计划”所形成的创新闭环成效初显,引领卫视节目制作生态进入了新阶段。

开拓未来  冲刺千亿梦想

“工作室的眼光其实可以放得更长远一点,盯住‘做实集团’。”节目制作中心副主任孙吉军对工作室制度的未来抱有更多期待。鼓励工作室做出自己的logo和品牌、锻炼工作室的资源组织能力,项目驾驭能力,都是为了面对集团更深刻的改革时,平台拥有更多的溢价能力;面对未来市场更激烈的竞争时,团队拥有足够的先手优势。


正如制片人徐晴所言:“在新节目的资源整合上,频道对工作室的宣传推广为工作室带来了信任背书,而各个工作室的强大品牌最终汇聚为湖南卫视的超强品牌,就像漫威英雄群,各个英雄打造独立品牌,最终会形成‘复联’的品牌集群。”制片人王恬说:“工作室的品牌力量增长,最后一定会几何式叠加到整个湖南卫视品牌。”


因此,工作室制度在全台集团化改革实现“芒果千亿梦”的进程中,是具有奠基性意义的一步。



湖南卫视节目制作生态的未来式,便是从创新闭环促生的良性竞争开始,激活工作室作为“细胞”的活力,从而强壮卫视有机体,为集团的发展和崛起做出贡献。


“湖南卫视及湖南卫视的核心制作团队,一定是未来集团化道路上创新视频文化品牌的主力军,也是创意产业发展的发动机。”湖南卫视总监、党委副书记丁诚的话,说明工作室制度正是从释放创作个体、团队生产力的角度出发,放眼全集团远大未来的。


在多平台、多传播方式并进的融媒体时代,湖南广电已基本形成湖南卫视与芒果TV“一体两翼、双核驱动”的全媒体发展格局。站在内容生产潮头浪尖的工作室,将面对前所未有的澎湃挑战,也将拥有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


相信在为未来铺垫的过程中,通过对工作室制度的不断完善,我们能为荧屏带来更多令人惊叹的“新视力”。


推荐阅读

《吐槽大会》续航三季背后的秘密


成本1500元、豆瓣评分8.9,这部影片让你的泪都变暖


如需转载请在文章开头注明来源,并附上原文链接。更多资讯请登录手机版“综艺+”m.zongyijia.net


    发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