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家”系列总导演陈歆宇:从“小子”到“闺女”的成功法则

祝媛莉 综艺报 2020-09-23



从这几档热播综艺来看,陈歆宇团队似乎掌握了以“观察”和“记录”为手段的综艺成功法则。在接受《综艺报》专访时,陈歆宇透露了他的制作秘籍。

每周六晚,新浪微博热搜总会被《我家那闺女》(以下简称《闺女》)霸屏,原因很简单,当天是节目更新的日子。


这档节目与同系列的《我家那小子》(以下简称《小子》)在内容和形态方面一脉相承:记录+观察,节目热度不减,甚至更盛。《我家那闺女》播出以来,CSM 媒介研究55城收视率蝉联同时段第一,多次登顶微博热搜。



电视观察人湘人李评价,湖南卫视“我家”系列将中国人喜闻乐见的“家庭关系”这道日常大菜搬上了电视综艺荧屏。节目的成功之处就是找到了好题材并用最佳的表现形式呈现,将内容与技术完美融合。


“我家”系列成功背后是一支湖南卫视黄金制作班底的加持——以陈歆宇为总导演的工作室团队,曾打造《花儿与少年》《亲爱的客栈》等一系列节目,今年还将推出《我家小俩口》《我家那爹娘》系列节目。


从这几档热播综艺来看,陈歆宇团队似乎掌握了以“观察”和“记录”为手段的综艺成功法则。在接受《综艺报》专访时,陈歆宇透露了他的制作秘籍。



关于节目:

“核心创新来自人物关系”


《综艺报》:做《我家那小子》有什么契机?那时候想过推出系列节目吗?


陈歆宇:2018年,我看了一本书叫《低欲望社会》,我发现很多国家发展到一定程度都面临类似的问题,比如人口数量衰减。我查了下相关数据,2018年我国新生儿数量1523万人,创下1961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大数据其实反映了一个普世现实问题:年轻人都不愿意结婚,不愿意生孩子。我觉得这可能是一个好的切入点。我当时没想做成系列,《小子》播出后,很多网友说是不是可以做女生版,我们就推出了《我家那闺女》。



《综艺报》:从《我家那小子》到《我家那闺女》,你觉得是挑战更多,还是成功概率更大?


陈歆宇:在制作层面,没有很大区别。《我家那闺女》的收获是我没想到的。其实《小子》没有破圈,《闺女》则完全破圈了,它是女性现实主义题材的提升,或者说是所谓“她时代”的一个胜利。


《综艺报》:为什么说是“她时代”的一个胜利?


陈歆宇:从消费层面来说,现在所有渠道被女性占领;话语权也被女性占领,起码舆论、娱乐和社会话题的渠道被女性占领,男性在这上面没有太多话语权。



《综艺报》:节目还未开播网友就说,看到《我家那闺女》的嘉宾阵容,收视就稳了。你怎么看待这种说法?节目是如何选嘉宾的?


陈歆宇:嘉宾依然是节目很重要的一块,但不是决定性的。选择嘉宾,我们一直遵循两个逻辑,简称“双规”:一是规定情境。一般来说,导演组首次和艺人见面,由艺人选择地点,女儿和父亲一起来见面,谈话基本不超过1个小时。从中可以看出几个方面的信息:艺人的价值观、性格、细节。二是我们喜欢。导演组喜欢其实一定程度代表观众的喜好。导演组和艺人要心灵同步,如果价值观不一样,就没办法做到无剧本真人秀,而是变成做任务。做“我家”系列,我们把心灵同步前置了,开机之前就很默契。


《综艺报》:棚内观察团的设置作为观察类节目的一个环节,发挥什么作用?


陈歆宇:它是节目的“宪法”。节目讲的是代际关系,我们用这种方式展现母亲或父亲在棚内通过视频观察儿女的生活。第一季时,其实母亲很少出现在真人秀场景中,就是观察。 


从情感逻辑上来说,棚内观察和讨论环节对情感建设有很大支撑作用。两期节目下来,观众就理解了为什么会有所谓的代际冲突。从议程上说,它的必要性在这儿。



《综艺报》:节目播出后,艺人的爸爸或妈妈成为网友关注的热点,这在你意料之中吗?


陈歆宇:当然在意料之中。如果观众不喜欢这几位父母,节目就失败了。好的东西肯定是每一部分都好。父母在演播厅的讨论一定是可爱有趣的,否则节目就不成立。


《综艺报》:节目组会给演播厅的讨论设置话题吗?


陈歆宇:节目遵循真人秀的逻辑,对于棚内部分的拍摄,我们采用纪录片的方式拍摄。嘉宾走进演播厅是看不到摄影师和摄影机的,我们也不会告诉他们什么时候开始。我们怕爸爸妈妈们紧张,营造了像聊家常那样的话语空间。 


拍《小子》的时候,没有话题设置,就是提问式的聊天。到《闺女》的时候,我们增加了话题设置,提出一些社会性话题让大家讨论。


《综艺报》:“我家”系列节目的技术难度高吗?难点在哪儿?


陈歆宇:我拍过很多年综艺,去年拍《小子》的时候其实压力很大。难点主要在几个方面:第一,特定场景相对容易拍,拍日常生活很难。日常生活没那么多戏剧性。第二,技术标准难。节目相当于4组真人秀团队同时在拍,还有1组拍棚内部分,是一般真人秀5倍工作量,拍摄素材存储量达到了超大容量。节目制作工序也复杂:前期4路导演组同时进行拍摄,拍完之后,先审一遍,剪出来一版给棚内嘉宾看,这版视频完成度要达到90%。真人秀和棚内全部录完之后,再重新合成、审批。需要经历两道工序,技术标准非常严格和复杂。



《综艺报》:一季节目下来,每个嘉宾身上都会有一条成长线,这是由导演设计的吗? 


陈歆宇:我们一直遵从8字法则的叙事逻辑:学习、体验、挑战、创造。这既是节目的价值观、精神内核,也是电视呈现手段。在叙事上,我们以这8个字为纲。目前为止,节目中还没有出现创造的部分,其他都能在节目中看到,比如袁姗姗去挑战考潜水证、学做菜。


《综艺报》:这是嘉宾自己的想法还是导演组的建议?


陈歆宇:当然是她们自己的想法。如果我们给建议,就不是她自己的生活,而是表演。当然我们能够心灵同步也很重要。


《综艺报》:除了《我家那闺女》和《那家那小子》,团队还要做“爹娘”和“夫妻”关系的节目?此类题材还有哪些可挖掘的空间?制作后续作品,节目组会做哪些调整或优化?


陈歆宇:我们马上开始做《我家小俩口》,另外想把《我家那爹娘》做成特辑放到重阳节播。“爹娘”题材可能会打开老年题材的空间,这个选题关注养老问题,做好了会是突破。


说到优化,我们有几方面的考量:第一是编排可以优化,节目可以常态化。一季节目虽然播完了,其实故事才刚刚开始。我希望这类节目和观众建立陪伴感;第二从选角来说,希望节目可以将各个行业有代表性的人物囊括进来,形成一幅社会风情画;第三,对于棚内观察和讨论环节,希望有更多的知识分子或意见领袖参与进来。拍《闺女》时,我们就做了尝试,请媒体人易立竞做嘉宾;第四,在营销和运营方面,希望未来可以加强与品牌合作伙伴、第三方的合作,利用他们的渠道在宣传上有更多创新。另外,后期还可以更精致一点。我希望通过这个节目让观众听到更多好的、新鲜的音乐,这是我个人小小的愿望。



关于团队:

“作风优良,能打胜仗”


《综艺报》:你的团队是如何组建起来的?


陈歆宇:我们是个“移民团队”,之前做不同的节目。团队比较固定的班底是从2016年湖南卫视跨年晚会开始形成的,成立工作室则是从做《亲爱的客栈》开始。


《综艺报》:从去年至今,一年时间里,你的团队接连做了3档节目——《亲爱的客栈》第二季、《我家那小子》《我家那闺女》,这么高效的执行力是如何炼成的?


陈歆宇:我们其实只有11个人,要保持高效就不要在工业流程上过多消耗精力。我们团队基本不开会,一年可能只开3次会,每次开会不超过45分钟。前两天我们做项目复盘总结,总结弄了两天,单次会议也就两个小时。这是高效方法论。我们也不通宵加班。大家的健康挺重要的。做节目只要题材和方向对,就会很快;方向不对,就会费很大劲。



《综艺报》:你的团队最大的优势或者标识性特点是什么?


陈歆宇:我们有一个口号——作风优良,能打胜仗。能打胜仗是价值观,就是我们做的每个节目都要保证收视率第一。永远追求第一就是我们的价值观。作风优良,就是内容生产上大家对各自环节负责,对作品负责,有共同的价值理念和做事风格,我们沟通成本就少一点。另外,团队管理非常扁平化,没有所谓的组长等领导。团队在人物关系上尽量简单。


《综艺报》:团队之间会有具体分工吗?


陈歆宇:团队内部一直是动态管理,根据项目分配。一个成员可能在这个项目里做这个岗位,在下个项目里做另一个岗位,这是相对动态的。 


《综艺报》:机制体制层面,湖南卫视会给工作室哪些支持?


陈歆宇:对于创新节目设有项目价值奖,给节目团队提供奖金鼓励。整体来说,现在的工作室奖励激励政策还属于1.0版本,2018年年会上,我也呼吁工作室机制的2.0版。现在平台也在积极探索中。



《综艺报》:你的团队推出了很多有影响力的节目,团队的创新基因是什么?


陈歆宇:首先是自觉性,我们一定要和市场保持信息对称。最重要的是你关注的视野。


《综艺报》:你现在是把团队当作一个品牌打造吗? 


陈歆宇:我把个人品牌看得很轻,过去我很少刻意宣传,很少接受采访。但是现在成立了工作室,我得对团队负责,尽量把这个品牌放大。


关于行业:

“不要一味追求出大招、出爆款”


《综艺报》:“我家”系列火了,你担心市场上类似节目跟风吗?


陈歆宇:从制作层面上来说我不担心,我们团队还在头部位置。


《综艺报》:近日腾讯视频推出《我和我的经纪人》,未来以明星社会人物关系为内容逻辑的节目是否会引领潮流?


陈歆宇:以后的节目可能会关注很多不同的人物关系,最重要的还是价值建设。没有好的价值建设,就很容易出问题。比如,节目关注揭露明星隐私,就有很大的风险。



《综艺报》:你认为下一个节目热点是什么?


陈歆宇:我也一直在想下一个内容点到底是什么,这是创新的自觉性。有位广电前辈讲过一句话,“别人做过的我们不做,自己做过的不再去重复,一定要去颠覆。”我很赞同。


从大致方向上来说,西方国家的节目内容创新,在同一题材下主要靠技术和模式创新;东方国家节目内容创新,在同一题材下更多来自于人物关系的创新。


未来我们还是要坚持自主创新。所谓创新,不要一味追求出大招、出爆款,或者追求颠覆式创新,还是要稳步创新,一步一步不断在实践当中创新,这样更安全,风险最小。从技术层面上来说,需要挖掘新题材。从表现手段上来说,应该去伪存真,去繁就简,这是风向。



《综艺报》:网络平台和互联网综艺的发展会不会对电视综艺产生影响?互联网综艺对电视综艺有什么启发和可借鉴之处吗?


陈歆宇:有人说电视将死,已经喊了10年了,电视还活着。其实《我家那闺女》给了电视一个自信,这个自信源自它是真的符合合家欢式的观看场景。


要说互联网综艺给电视多少借鉴,我觉得没有。因为互联网是用短短5年走过了电视20年走过的路。语言节目的红利、选秀节目的红利,都是电视走过的路。最值得学习的是互联网的运营。


推荐阅读

张宏森:立足新时代 展现新气象 推动广播电视高质量、创新性发展


总局公布2019重点广播电视节目、纪录片、动画片创意选题,2018广电业十大科技关键词


如需转载请在文章开头注明来源,并附上原文链接。更多资讯请登录手机版“综艺+”m.zongyijia.ne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