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六届全球电影产业链发展论坛:行业大咖把脉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关键环节

陈丹 纪文彬 综艺报 2020-02-28



上海电影集团董事长任仲伦、博纳影业高级副总裁蒋德富、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陈旭光、爱奇艺会员及海外业务群总裁杨向华等影视公司高层、学者专家就中国电影工业化流程、影视职业教育、电影投融资等影视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展开了深入讨论。

6月15日,第二十二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之前,由上海交通大学文创学院以及美国电影协会、温斯顿·贝克公司联合主办的“第六届全球电影产业链发展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包兆龙图书馆举行。上海电影集团董事长任仲伦、博纳影业高级副总裁蒋德富、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陈旭光、爱奇艺会员及海外业务群总裁杨向华等影视公司高层、学者专家就中国电影工业化流程、影视职业教育、电影投融资等影视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展开了深入讨论。


以下为嘉宾观点摘编:


关于工业化流程:中国的电影工业化之路怎么走?


上海电影集团董事长任仲伦:

“深挖洞、广积粮” 中国迈向电影强国需要一批支柱性企业



过去一年,中国电影依旧稳健发展:电影产量继续增长,达到1084部,观影人次达到17亿多,银幕也增长超过了6万多块,这都是去年中国电影进步的标志。2018年,整个电影市场发展放缓。在放缓基础上,中国电影界变得理性、冷静了。我们不再讨论或者纠结于在哪一年超过美国,而是思考如何走出一条属于中国的电影发展道路,真正通过我们的努力,走向世界电影强国。相对于前几年追求票房、银幕数量、观众人次,我觉得这个觉悟本身就是中国电影产业的一种成熟和进步,这种进步会换来更全面的进步。


今天我们讨论了电影的国际化标准体系,其中包含专业化。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电影传统,都有自己未来选择的发展方向,但电影本质上来说是一个全球性产业、全球性语言,需要一个基本的全球性规则,这个规则的建立对于任何一家企业来说都是重要的。


 我从2015年开始提出一个观点,中国要成为电影强国必须有强大的电影产业支撑。对于电影产业链,我有几点思考:


第一,美国五大电影公司占据了北美将近80%、全球将近26%的电影票房,它们是美国电影的支柱性企业,也是美国作为电影强国的标志性企业。


第二,一个国家有几千家小型的专业电影公司,我认为这构不成电影强国的支柱。国内很多电影公司抗风险能力比较弱,做得再好的企业,说不定三五年以后一场风险和压力就垮了。电影是资本高度集聚的行业,同样也是风险高度集聚的行业,各领风骚三五年可能,长久发展很难。


因此,从我们这么多年的实践来看,一定要“深挖洞、广积粮”。所谓“深挖洞”是指把产业结构打好,“广积粮”是指把商业模式做好。除了专业化的企业,我期盼中国也有自己的五大、十大(电影公司),他们能够成为中国电影强国的基本支撑和中流砥柱。


博纳影业高级副总裁蒋德富:

中国电影产业5年内会有大反转



从1993年进入北京电影制片厂到现在20多年时间里,我见证了很多电影公司的发展历程,它们有过高潮,也经历过低谷,它们在中国电影产业发展过程中不断探索,并在探索中前进。关于国际化标准,我们要如何建立这个体系?我认为首先要做好自己,找到适合我们的电影制作标准。


我们拍过很多合拍电影,如《唐人街探案》,我认为有些海外标准和流程不适合中国,不必照搬过来。举个例子,在好莱坞灯光师就是灯光师,他不可以拿摄影机。但在中国,一个岗位可能要干多个人的活儿。因此,我最大的愿望是中国电影人能够找出一条适合我们自己发展的道路。在这个前提下,跟国际机构、国际影视行业交流、碰撞。


从1999年开始,我有幸经历了中国电影市场第一次改革。现在,中国电影产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中国电影市场规模已经全球第二,我相信份额离全球第一这个目标也不远了。我们现在要做什么?套用一句中国俗话——“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不管是大集团,还是比较年轻的公司,都应该各取其长,善于做什么就把它发挥到极致,而不是都奔着完整产业链的方向发展。


这么多年,我也看到很多优秀的中小公司,因为一两部电影倒下了,或者说从这个圈子里消失了,非常可惜。这些公司不是没有能力,它们可能是选错了题材,也可能是在制作方向上发生了一些失误。我一直在研究中国电影的产业方向,究竟是不是万马奔腾一起往前跑?我觉得一定不是,中国电影产业在5年时间里会有很大的反转,很多中小公司会靠在大公司下面,完成内容制作,发挥他们的制作能力和力量。


威秀娱乐集团亚洲公司总裁艾秋兴:

美国的大制片厂模式已经被淘汰



美国的大制片厂模式已经被淘汰,为什么被淘汰?电影市场快速发展,在数字化、信息化等趋势下,电影公司不可能什么都做,因为在不同板块都有公司做得非常透。所以,中国也不需要这样所谓的一个大制片厂,基本上全世界都不需要了。


找最好的题材、最好的制片人、艺人合作,完成作品后找最好、最专业的宣发公司、娱乐公司,我们可以非常轻松地找到合作伙伴。所以我们的重点是开发制片管理、投资、后期制作等业务,而类似宣发等业务,我们没有这个平台,也不感兴趣,我们感兴趣的是跟好的发行商合作。


关于影视职业教育:中国电影产业最缺什么人才?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陈旭光:

行业需要综合素质过硬的制片人



中国电影在发展,人才需求量特别大,每个环节都人才奇缺。从某种角度来说,摄影师、美工、后期人员等不同环节的人才都重要,但如果一定要问我最缺什么?我认为是具备综合性素质的制片人——一个懂经济、管理、艺术、市场,能管人、管钱的制片人。我在最近一系列文章中都在谈电影产业要从导演中心制转向制片人中心制。制片人最难培养,但也最重要。他可以把握整个电影的生产环节,他要有非常开阔的胸襟和眼光,能够协调整个电影生产的各种人力、物力、财力。


爱奇艺会员及海外业务群总裁杨向华:

对于爱奇艺来说,人才永远是稀缺的



我觉得电影产业中四个岗位——导演、编剧、演员、制片人,相对重要。从爱奇艺自身来说,爱奇艺内部主要是艺术家和技术结合的两类人才。爱奇艺工程师有4000多人,剩下两三千人是创意、内容相关的人才。工程师一般都是左脑思维,逻辑能力比较强;创意人才都是右脑思维,创意、感性思维比较强。这几年来,这两类人的碰撞产生了很多好的结果、创意、想法。但最早的时候,这两类人都不懂彼此,聊天也聊不到一起。工程师说代码、程序,那边人完全不懂;另外一些人讲镜头、各大电影节,工程师也完全不懂。后来经过多年的互相学习、交流,慢慢地两类人开始融合。


对于爱奇艺来说,人才永远是稀缺的,真的招不到人。懂技术的人好招一些,但是电影生产和制作人才非常少。因此,我觉得中国综合性高校影视相关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要。因为这不仅是艺术问题,还是思维、产业和技术能力的问题。中国最好的学生其实在综合性高校里,如果这些人不进入电影产业,人才是会断层的。


但是我们也发现学生从学校毕业,真正参与到工作当中,是脱节的。导演、编剧也好,制片人、演员也罢,他们当中绝大部分一毕业就失业,很多人都转行了。导演专业的学生,不可能一毕业就拍院线电影,中间环节在哪儿?爱奇艺希望能够在中间环节为这些行业新人搭建平台、创建机会,我们鼓励青年导演拍摄一些成本相对低的网剧、网络大电影,让他们一步步成长。这些都是非常关键、非常重要的实践,谁也不可能一步到位,工程师同样如此。


导演、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艺术总监陈大明:

呼唤创作型制片人



我也是做导演的,现在回来当老师。我举个例子,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基本上只有一类人,要么当明星,要么当导演。最终所有人都改行当导演了,摄影改导演、美术改导演、演员改导演,大家似乎都不想做别的行业。


从我的角度来说,中国电影缺的是两种人才,一种是专业化人才。大家都去当导演,没有人做道具、灯光或是剧组的其他具体岗位。比如说我们最缺的是场记,几乎找不到合适的场记,但场记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岗位。我记得有一位来自中国台湾的场记,他去带徒弟,现在徒弟收费高得不得了。


还有一种是创作型制片人。现在中国的很多企业,包括阿里、腾讯,他们的很多影视从业者都太年轻了,不了解剧本是怎么回事,经常把最好的东西扔掉。现在很多公司读剧本,根本读不懂,没有生活经历,没有当过父亲却要聊一个讲父亲的故事,怎么能理解?真正的制片要了解故事、剧本,更多的是了解人物。我们缺真正的创作型制片人,有激情、懂剧本的制片人。


关于影视投融资和海外市场:

加强影视业投融资基础建设,拓展海外市场发行思路


腾讯影业副总经理、大梦工作室负责人陈洪伟:

中国公司应布局、规划国际影片及全球市场



以往,中国电影公司只服务于中国电影市场。随着Netflix等影视公司全球影响力的逐渐展现以及好莱坞影片在中国占有巨大的市场空间,我认为中国电影公司可以着眼于全球市场的影片,着手布局、规划全球市场,让电影业务发展方向变得更多元,具有更大上升空间。

 

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总经理苗晓天:

中外双方了解对方市场才能制作、发行国际题材影片



近几年, 中国电影市场发展迅速,某些好莱坞影片的中国票房超越北美,吸引了很多境外公司的制片人来中国寻求合作。这使得中国对外合作合拍的电影数量不断增加,特别是中国与欧洲国家合拍的影片数量远超中国与亚洲国家的合作数量。


但中外合拍片中,成功的项目很少。有的项目中外想合作但没实施,有的外国电影人来中国交流一段时间后还没谈成合适的项目。我认为,导致这一情况可能与中外文化差异有关,差异使得沟通、探讨、合作比较困难。另外,中外双方对对方的市场情况不甚了解也让合拍片难以成功。有次,我拿到一个欧洲寻求中国合作的项目,发现故事不符合中国观众口味,难接“地气”。因此市场上难见国际题材的合拍片,同时导致合拍片在国际市场上发行成绩不理想。

 

华谊兄弟电影有限公司总经理叶宁:

融资系统规范化和标准化让中国电影市场发展更快



中国电影行业融资系统亟需解决规范化和标准化问题。从去年到现在,很多电影同行连税收政策都不理解。这意味着融资这一电影系统化的基础设施,还需建设很长时间才能完善。


虽然中国电影产业这条路不是一马平川,但我们必须坚持信念,创作出有新意的内容,就一定会在市场中得到良好的反响和优异的成绩。因为中国电影市场正处在快速有序和不断规范化的发展阶段,它的生命力很强,很快就会变成全球第一大电影市场。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国电影人还需把各个环节做得更好、更有序、更规范化。


当前,很多中国电影人为中国电影国际化,为国际优秀电影人才在中国展开的电影合作,默默付出了很多辛劳。即便电影拍摄的每个环节颇具挑战,但这也是每个电影人必须克服并完成的事情。

 

聚合影联CEO 讲武生:

国产片发行海外市场要突破类型圈层、大胆预留资金、借助电影节影响力



近几年,中国发行公司都在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但成效不大,一直停留在最基础的影片海外播映版权上。导致这一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三。第一,在影片类型层面,近几年国际市场仅对中国功夫影片的认知度较高。虽然《流浪地球》的问世使得中国科幻片得到国际市场的一定程度认同,但本质上中国文化还未被国际真正认同。如果这个问题不能解决,中国电影类型上的突破始终还是在追随好莱坞的成功模型。例如即将在8月上映的《上海堡垒》,由于我们在影片规划前期阶段没有国际市场发行的自信,因此最初影片在海外市场仅交易了版权,并未尝试其他海外市场发行模式。那么,想要突破中国电影类型在国际市场的固有形象,就如同业内常谈的突破圈层一样,我们需要学习好莱坞对世界市场的认知规律,将中国电影海外发行市场重点放在中国经济辐射的维度内。比如金砖四国中的印度、南非、巴西,中国可以借此建立这些国家观众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第二,中国电影海外发行要在发行预算上更大胆。由于中国电影发行公司总认为国产影片无法得到国际认同,因此不管是欧美市场还是东南亚市场,影片的主发行方不会单独拿出预算开拓国际市场,而是委托中间商负担发行预算,使得中国发行公司根本没有拓展国际市场。


第三,中国应该积极地借助有重大影响力的电影节,使中国各类型影片能够进入全球市场。近几年,很多小语种影片进入中国市场并取得不俗成绩,它们大多借助在国外各大电影节获取知名度,增强了传播效果,如西班牙、泰国、印度影片多次获得成功并为中国市场所接受。


推荐阅读

高希希、侯鸿亮、赵冬苓共话“荧屏新时代”|独家


2019下半年值得关注的剧集|独家


如需转载请在文章开头注明来源,并附上原文链接。更多资讯请登录手机版“综艺+”m.zongyijia.ne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