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育产业是上海城市功能升级的支柱之一

王德培 福卡智库 2022-06-10


当下是教育多元化的时代,也是分裂化的时代。


一边是教育形式呈现多样化特征,学前教育、课堂学习、课外辅导、在线教育、国内升学、海外留学……另一边是绑上传统教育战车与叛逃“教育工厂”并存,后者的表现形式主要为“在家上学”。

据“第二届LIFE教育创新峰会”发布的数据,截至2016年2月,中国约有6000人正在实践“在家上学”,约5万名家长有意尝试这一教育模式。

而据《南方周末》此前报道,活跃在中国大陆的在家上学群体规模约为1.8万人。

从法律上看,“在家上学”处于合法与非法的模糊地带。《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年满6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但《义务教育法》第十四条中“自行实施义务教育的,应当经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规定,又给予了“在家上学”一定的法律空间。


而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17年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要求“不得擅自以在家学习替代国家统一实施的义务教育”,并且“高度关注接受‘私塾’‘读经班’等社会培训机构教育的学生”,首次明确叫停“在家上学”。“在家上学”前景扑朔迷离。

即便“在家上学”在法律中不被承认,在实践中如“行为艺术”般遭遇非议,但“在家上学”的推动者们之所以要采取这种方式进行教育,是缘于回归教育本质的期待,更是因为对“工业化批量生产学生”的传统教育不认同,对教育资源不均衡的无可奈何。


传统教育领域至少面对双重夹击,一边饱受来自舆论的道德谴责、既有制度的禁锢、乃至改革基本不成功的苦果,深陷泥潭而无法自拔。1971年批判教育学家伊利希发表著作《非学校化社会》,认为学校是一个“邪恶的”、“反人文”的机构,应该尽早撤除,还给孩子真正的自由。


另一边又惨遭新技术与新商业模式的釜底抽薪,“掘墓人”们来势汹汹,而“在家教育”也正是依托了互联网技术而诞生的新教育形式,而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读经私塾。


前一阵,朋友圈里流传一张在线辅导老师的课程清单,2617名学生购买了一节单价9元的高中物理在线直播课,扣除20%的在线平台分成后,该老师一小时实际收入高达18842元,薪资甚至超过当下火热的网络女主播。


这张图显示,该老师开设7节课,听课总人数达9479人,课程总收入约8.4万元,如按在线教育平台扣除20%分成计算,该老师7个小时的实际总收入超过了6.7万,几乎是一个普通学校教师一年的收入。



这个案例起码有三大亮点:

1


基础教育完全可以通过互联网这种新形式来实现,且鉴于目前点对点沟通的便利性,将比传统学校教育更具针对性;

2


利用互联网“聚沙成塔”、甚至共享经济(大家共同分担成本)的特点,在线教育也将大大挤压线下课外辅导的市场空间,反过来显著降低成本;

3


一旦知识兑现为财富有了新通道,将吸引更多优质人才流入,无形中对传统教育师资造成虹吸效应,倒逼体制内、学校内教育改革,以顺应外部挑战。

新商业模式的杀伤力可见一斑,难怪各地方政府忙不迭地纷纷“喊停”。不过,想想京沪等一线城市中等收入家庭每年动辄十万元以上的额外教育支出,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供给,市场之大难以想象,因此,所谓传统的体制力量面对新经济摧枯拉朽,最终败下阵来也不难想象。

教育不仅正在被摧毁,也孕育着极大的爆发力,摧毁与爆发并存,看似复杂,却正是其魅力所在、红利所在。

一线城市注定是教育市场大爆发的肥田沃土,更集中的资源、更集中的需求,意味着不断膨胀的市场。上海就蕴藏着教育的巨大空间,而若在此方向上实现重大突破,不仅将改造上海产业结构,还将改造上海的城市面貌。


近年来,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尤其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升其对GDP的贡献率,一直是上海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相比北京等地,上海经济由于制造业向外转移、第三产业未能形成增长替代而稳步徘徊,全国领头羊、排头兵的含金量有所褪色。

2016年上海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70.5%,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创下历年新高。

上海第三产业不仅需要一枝独秀,也需要多点开花;还需要爆发性增长,更需要可持续性爆发增长。而教育领域大爆发,恰好能为上海找到可持续增长的新抓手。

上海在教育产业优势显著,甚至可以说在诸多领域领先于全国。

仅以教育为例。上海基础教育非常强大,曾蝉联两届(2009年和2012年)国际学生能力评估项目测试(PISA)冠军,引发全世界探究“上海的秘密”;

此外,高等教育水平位列全国第一方阵,国际化程度很高。

这些都是上海无以伦比的财富,之所以手握“金矿”而弃之如敝帚,原因在于事业单位改革停滞不前。


以医疗、教育为首的服务业市场空间,大量被封存在体制内的事业单位之中,所谓意识形态考量反而成了“藏污纳垢”的保护伞(与民资争利的主战场,有些甚至沦为部门利益输送的主要渠道)。


众所周知,事业单位改革屡拖不决,其恶劣影响与“僵尸企业”不相上下,极端而言,事业单位改革不破题,第三产业的核心产能将很难释放。事实上,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势不可挡,汹涌而来的巨大冲击,经济最发达的上海不仅将率先感受到,也可率先抢得先机,关键在于敢不敢放手触碰改革最困难的部分,有破有立。

未来,知识型、学历型教育将主要交由网络在线教育实现,教育O2O、一对一服务将大行其道。


上海既可凭借先天优势成为标准的制定者(包括在线教育的资格认证、考察考核、水平认证等一系列规范与规则等),以及内容的输出者,以最强大的师资打造上海特色的教育品牌,也可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教育线上线下融合的平台,提供最优质的一对一服务,抢占高端市场。


最终,大量以体验为内容的医疗、教育产业将取代制造业成为上海的主体产业,从根本上改写上海的产业结构。


而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上海城市功能将不断版本升级以适应体验经济的需求,会带动空间规划、建筑设计的调整与更新,首当其冲的是目前大量过剩商业楼宇都可用于容纳这两大产业,不仅创造新的产业空间,又能将被电商“挤兑”后坍塌的商业地产重新撑起来,何乐而不为?


(本文为福卡智库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若转载请联系后台并标明出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