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闯关”情结从何而来?

王德培 福卡智库 2022-06-10


速度快本来是好事,但太快了也带来麻烦。

 

“闯关”,字面意思是冲过关口,中国还有一个故事叫“过五关斩六将”。 

而过去30多年来,“闯关”情结曾数次出现在中国的改革进程中,上世纪80年代的“价格闯关”就是典型例证。

改革开放早期,一方面要靠计划稳定政经大局,另一方面又要靠市场引导资源缓解紧缺,行政定价与市场定价并存的价格双轨制由此而生。


但是双轨制逐渐暴露出严重弊端,各种“官倒”现象(利用职权倒卖物资)迭出,腐败之风日盛,干扰了中国经济发展进程。


当时力推“经济自由主义”的主流经济学家热衷于以发展促改革,而且改革开放初期所获的成功也使得对改革风险放松了警惕。


多方因素作用之下,废除双轨制、让物价“迅速进入市场轨道”的价格改革被推上前台。

1988年8月19日,决定改革物价和工资制度,总的方向是:少数重要商品和劳务价格由国家管理,绝大多数商品价格放开,由市场调节;提高工资、适当增加补贴,以保证大多数职工实际生活水平不降低,实现这两大目标的时间是5年左右。

本是物价与工资齐头并改,但人们似乎只看到了前者,并把“5年”视作近在眼前。


这项试图“毕其功于一役”的改革意在一步跨过由计划向市场转轨的关键门槛,但对于经济过快增长导致的通胀风险却认识不足,更没有意识到民众已经形成了广泛的通胀预期。


因此,未能完成“惊险一跃”的“价格闯关”很快便引发了全国性抢购风潮和社会恐慌,据当时的报纸记载,“人们像昏了头一样,见东西就买,既抢购保值商品,也抢购基本消费品,连滞销的也不放过。”国内政经形势随之进入低谷盘整期,直至1992年“南巡讲话”方才开启了新局面。


当年知识分子中主张“价格闯关”的“急先锋”,在之后曾一度向西“游学”。


如今时过境迁,部分人在漂白经历后又回到国内涉足资本金融,目前在国内火热的PE、VC界就可见不少曾经熟悉的面孔。


然而,国内金融市场显然无法与国外高度活跃、宽松的金融环境相提并论,由此引发了这一群体的失望、焦躁情绪,并鼓吹“金融闯关”以期迅速改变现状,大力鼓吹发展金融衍生品,诸如高风险的CDS等,扩大金融产品杠杆化,实现金融资本领域的“大跃进”。


然而,大力发展金融衍生品的基础,一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市场化”必须基本到位,二是相应规则与制度的建立。


如果两大前提尚不具备便急吼吼地搞“金融闯关”,后果难料。

日本经济至今仍然虚弱无力,其中一大主要原因就在于当年开放金融市场的步伐过快,加上“广场协议”之下日元迅速大幅升值吸引投机热钱涌入,导致日本经济的数个泡沫顷刻间接连破灭,从此底部横盘20年。

就中国的金融生态而言,一方面,经典的场内市场“市场化”程度严重不足,银行、证券等大型金融机构都是国企背景。


而高端金融的核心在于制造复杂的衍生杠杆,尤其是纯粹套利的多空对赌刻意放大不确定性,短兵相接过后往往是货币蒸发、财富缩水。对于本质上仍是为国企服务的中国资本市场而言,则极有可能出现“赌赢了机构拿走,赌输了国家承担”的后果。


在此背景下贸然搞“金融闯关”,本质上与当年的“价格闯关”一样,都是在客观条件尚未成熟的情况下,怀揣侥幸心理试图跨越历史发展阶段,豪赌国家命运。


另一方面,当前中国金融市场的规则与制度建设仍尚处于起步期,民间金融“罪”与“非罪”的界限还比较模糊,市场退出机制等仍属空白。


这样的制度环境下推行完全的市场化,很可能比华尔街的“一地鸡毛”有过之而无不及。

(目前金融整肃即是对过去几年“金融闯关”的回调,全国第五次金融会议就是对“资本国际的极左路线”的清楚,否定“金融自由化思潮”对中国金融业的主导,起到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的作用。)

如此情形之下,部分人士依然在鼓吹“金融闯关”,根源在于:


一是套用“华盛顿共识”等经典思维来看待中国的非线性发展,陷入“知识崇拜”陷阱。

认为经济增长到一定阶段之后必然紧接着金融大发展,如同当年英美等国的发展路径。但问题是中国最大的特点就是非经典,西方国家的经典知识与经验难以直接套用在中国身上。


而且实践证明,30年改革中“摸着石头过河”所形成的“中国模式”(政府与市场“二人转”)比西方国家“市场”的单口相声更符合转型期的国情。


二是“动机不纯”。

如果说1990年代严厉打压期货是因为期货市场发展的“目标不清”(国企背景的交易商泛滥,令期货市场异化为国家财富蒸发的场所),那么某些人对中国当前如此明显的严峻事实置之不顾、鼓吹金融“大跃进”,或有不可见光的“私心”。


因为从国际环境来看,不仅巴菲特和索罗斯开始拿中国作对赌标的,全球的投资基金都在向亚洲聚集,伺机要在中国发动金融狂欢。


此时鼓噪金融自由化,几乎与“忽悠猎人把婴儿直接丢进狼窝”无异。


未来,中国金融还将面临人民币国际化、资本项下开放等一系列历史“关坎”,又能否避免“闯关”思维的影响以及“价格闯关”的阵痛? 


本文原文刊登于本智库特别报告《福卡分析》2010年第40期,题为《从“价格闯关”到“金融闯关”》,本文有删减。

 


(本文为福卡智库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若转载请联系后台并标明出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