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嗨的”新能源撞上了老问题
近些年,新能源搞得轰轰烈烈,可谓是赚足了眼球和资本。
一边是政府“钦点”、补贴托底大唱赞歌,一边是企业大佬巨资押注蜂拥而入;
一边是生物质燃料沼气“上山下乡”,一边是新能源汽车“造桩运动”走街串巷。
大型风电项目拔地而起,光伏发电遍地开花,地热能概念股逆市大涨,新能源“玩嗨了”!
新增装机量、在建核电机组数、累积装机容量……全球“第一”拿到手软。
但各种“第一”的叠加却浇铸出沉重的奖杯,如今新能源更多的是“一把辛酸泪”。
2016年,全国风电累计并网装机容量仅占全部发电装机容量的9%;清洁电力每年浪费1300亿度,相当于1.6个三峡工程被闲置。
全国弃风电量高达497亿千瓦时,部分地区弃风率超40%(甘肃弃风率为43%);西北五省弃光电量达70.42亿千瓦时,弃光率合计为19.81%。
“核电是希望还是灾难?”
“光伏也许一直都是一场骗局”
“新能源汽车就是个笑话”……
”各种质疑声铺天盖地。资本也落荒而逃,台积电彻底退出太阳能,大唐集团叫卖“风电”资产,江西赛维强裁重整、再次刷新光伏行业风险的新高度。
新能源就这样在荒唐与尴尬的咧咧跄跄中艰难前行!
仔细梳理,当前新能源的尴尬与荒唐,根本原因在于撞上了各种各样的老问题:
经济结构平衡的重压
当前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攻坚期,工业4.0、中国制造2025战略等都离不开工业,而工业经济本就内置着传统能源的基因。
且不论,化工燃料、道路基建、医药等产业均离不开石油;
电力、钢铁、建材等也患有严重的“煤依赖症”,仅去年,中国的煤炭消费量就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2.0%;
就连新能源设备(风力发电机、水力发电厂等)同样离不开旧能源的持续供给。
若冒然拿掉旧能源,无疑是对整个产业链的“釜底抽薪”。
再者,能源体系结构讲究的是“能源三角”的多维平衡,“既有能源用,又没有污染,价格还便宜”,新能源尚难挑大梁。
譬如成本,海上风力发电成本为43美元/兆瓦,最便宜的光伏电池板发电成本也要210美元,比燃烧天然气发电耗资3倍还多。
仅“经济性”这一项就足以令其在政府稳增长的“套路”中被截杀。
经济社会稳定的阻力
煤炭火电等行业去产能,地方GDP下降不说,就业、财税等问题纷至沓来。
如中国化石能源从业人数(约700万人)接近可再生能源从业人数(约350万人)的两倍,如此庞大的就业人口,当下若仅凭新能源肯定“难以消化”。
况且,在经济下行的当下世界,失业危机引发社会动荡的例子不胜枚举,政府又岂敢冒险?
再者,“去旧能源=去税收”,政府的税收和社会维稳经费从何而来?综合看来,地方政府为保增长、保就业、保税收为火电“火上浇油”也在情理之中。
安全性的综合考量
万物互联离不开电,可社会能源转换又是一项长期工程,从柴薪到煤炭再到石油,每次大规模的能源过渡,都花了50-60年的时间。
且正向来看,在新能源不足以保证国家安全之前,旧能源依然是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中的重要杠杆手段,短期内注定不会离场。
即便新能源的“概念再美”,日本福岛的核泄漏污染、风力发电的季节性不稳定等也将新能源的安全问题暴露无遗。
此外,传统能源巨鳄无法接受“明日黄花”的命运,拼死“护盘”时也必然会围剿新能源。
遭遇多方力量联合狙击,新能源的尴尬与荒唐可以说“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本文为福卡智库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若转载请联系后台并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