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三个阶段
摘要
如果没有经济发展的总量和模式都足以赶上甚至超越主要大国,拔苗助长的文化自信是缘木求鱼,容易南辕北辙撞南墙。
自2014年官方首次提出文化自信以来,文化自信成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被称为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成支撑文化自信的基石。
然而,从心理学上讲,强调什么往往意味着缺少什么,从现实来看文化并不那么自信,甚至有些自卑。
一边是中国游客以土豪形象示人,在境外旅游中抢购、插队、贪小便宜、大声喧哗等种种不文明行为被斥为“没文化”
一边又特别渴望得到国际上肯定和认可,滋生诺奖情结,对其的重视程度近乎走火入魔。莫言、屠呦呦获奖之前门可罗雀,获奖之后就被踏破门槛。
一边言必称希腊,以西方标准为准则,用西方的价值体系和文化坐标来框定当下的现实世界,把西方经济学奉为圭臬
而另一边自己讲不好故事却又嘲讽好莱坞导演的《花木兰》、《功夫熊猫》等电影盗用中国传统人物形象
一边是“禁韩令”、禁止美剧未经审批上网、进口影片配额制等禁令限制,国外影视作品输入对于中国文化产业的冲击
另一边对信息文明带来的文化创新不适应,责令PAPI酱视频整改、自制网络剧未经审批不得上线。
用行政手段保护和限制本应参与市场竞争的中国文化产业,谈何自信。
1
中国文化不自信可以找到多方面原因,首先,在时代的冲击下,当下的主流文化都面临自身的困境与挑战。
①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失落
“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些就是中华文化的DNA”(王岐山语)。但在当下的现实生活中,大家追逐赚快钱,钻营走捷径,毒奶粉、地沟油、P2P骗子横行;老人摔倒了不敢扶,网红为了出名秀下限等等,传统的价值观念早已是支离破碎。
②革命文化的徒劳
曾经引发民族共鸣的革命文化正与民众渐行渐远,对于革命文化的推崇是“剃头挑子一头热”,上层很重视,官方很努力,百姓不买账,革命文化如今在80、90后那里日益淡漠,花大价钱拍摄的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收视率惨不忍睹,重金打造的红色旅游景点只见官方人士不见人民大众。其原因在于中国革命文化是以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为核心,追求国家集体利益的最大化,提倡艰苦朴素、忘我精神和无私奉献,但在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人人追求财富、消费拉动内需的当下,这种理想被现实反透出“假大空”的况味。
③西方文化的塌陷
右翼的共和党候选人特朗普,宣称美国再也无法承受政治正确;法国恐爆案频发,过去放开边境的人权自由成为今日枷锁;自诩为文明之邦的英国脱欧,在利益面前不管不顾。这些都标志着在全球化背景下传统的西方文化其实并没有真正的包容世界,无法弥合宗教、民族、阶层等各种长期积累的文化差异,导致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的文化价值观被证伪。
2
其次,中国文化的不自信原因在于文化传承出现断层,在变革中走了极端、矫枉过正,“泼脏水的时候把孩子也一起倒掉了”,失去了自身文化的延续性和传承性,导致今天的社会价值体系紊乱。
一是文化自轻
五四运动中把中国落后的根源归结于中国传统文化,斥之为“吃人文化”,五四“干将”们高举西方“民主”与“科学”的大旗,“打倒孔家店”,2000多年积累形成的传统文化开始分崩离析。导致如今即使大喊“回归传统文化”,也难免让人觉得有精神分裂之嫌。
二是文化自乱
文革时期对于传统文化的否定彻底走向了极端,批斗、武斗、相互揭发让人伦丧失,“破四旧”让传统建筑荡然无存,反资防修,拒绝外来文明成果。至此,中国传统文化被挖树刨根,葬送了一点残存的文化传统,也造成了当年经历这一劫难的50后,如今多少有点挣扎在文化的矛盾建构中,自我认同迷失。
三是文化自省
改革开放之后,对于文革的反省伴随着文化的思想解放,伤痕文学涌现,反思文化盛行,柏杨《丑陋的中国人》等作品描述的酱缸文化,揭露国人身上的劣根性,直到今天,所谓的“批判劣根性”的文艺作品依然大行其道。也就在此时,文化自省下的中国思想文化界在上世纪80年代全盘翻译引进了大量的西方著作,种下了西方文化的根。
四是文化自堕
1990年代后,单方面强调经济发展,把过去秉持的勤劳致富、劳动光荣、诗书传家等原则和规范一股脑儿全部抛弃,追求形象工程和一夜暴富,以《狼图腾》、《厚黑学》为代表的丛林文化开始盛行,宣扬出身、关系、手段比能力、知识、道德更能带来财富,只要赚钱什么都敢干,“泥腿子”变成了土豪,形成了一种唯结果论的实用主义功利文化。
从本质上看,中国文化不自信的原因根源是中国曾经落后的经济、衰败的政治。文化自信建立在经济实力之上,经济实力是文化自信的基石。
1840年以后,国力衰弱,甲午一役清朝惨败,巴黎和会备受凌辱,从四方来朝的“天朝上国”,逐渐沦落为落后挨打、被现代文明远远抛下的“东亚病夫”。日本人在1950年代仍在臭骂自己的文化;而到了1960年代末经济崛起后,就开始吹嘘他们的民族文化之先进。
当下,西方的衰落与中国的崛起正处于鱼尾曲线的交叉点上,加剧了文化的冲突和失序。一个民族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与民族的经济发展水平,而经济发展水平并不一定与文化发展程度完全同步,经济实力强未必马上转化为文化水平的飞跃。
中国当下经济发展成就是通过外向型经济和巨额固定资产投资取得的,还处于模仿追赶的阶段。在这种状况下,山寨文化盛行,外来文化嚣张,创新文化不足。
3
当我们今天试图去重建文化自信,如果没有经济发展的总量和模式都足以赶上甚至超越主要大国的时候,拔苗助长的文化自信是缘木求鱼,容易南辕北辙撞南墙。未来在中国要想真正实现文化自信还需要三个阶段的发展历程。
第一个阶段是夯实底部期
中国还要经历一个年代的文化底部横盘期,多种文化并存的状态更加丰富。传统文化作为区别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的特质永远无法也不会被抹去,在海外华人中间传统文化昌明即为明证。
在这个过程中,如中小学课程增加语文权重和古诗词内容、私塾教育重新在大城市开始萌发、国学重新被追捧,传统文化正在努力回归。信息文明下在互联网上出现的网络文化作为一种内生的文化开始萌发,新生代奥运会运动员依靠真诚和率性走红,80后、90后是个性张扬的时代,有利于构建一种贴近生活本身的文化和体现人性关怀的价值体系。
第二阶段是文化建设期
这个阶段需要的外部条件是中国经济从以房产和基建为主的投资拉动、规模扩张转变为自主创新、内生增长的经济发展方式,中国经济总量傲视群雄,需要建设与之相匹配的文化。在中国文化兼容并包下,各种文化在内部交锋、交流、交融。这时,再坚持文化照搬照抄或者一元论无法代表、弥合和引领整个社会,这就需要在勾兑基础上的探索创新,融合多种文化的优势,利用新科技创造的新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探索出新的文化。
第三阶段是文化确定期
当中国经济探索创造出了能够引领世界和时代的经济模式,如共享经济的社会内涵、全息全维大数据下的公正诉求、科创时代的协调机制,都将融合形成以公正、社会、协调为核心的,让未来引领今天的先进文化。最终,在国内形成普遍的文化自觉,在世界上具有普遍的影响力,真正的文化自信自然水到渠成。
精彩推荐
个税变了,行业征税还会远吗?
香港澳门?广州深圳!
新经济,都逃不过这三个套路
“老一线”广州被“踢”出?
为什么经济学家的预测经常不靠谱?
粤港澳大湾区:香港引领还是跟随?
“房子用来住”,房产投资完了?
“振兴东北”的“命门”究竟在哪里?
(福卡原创,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