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岌岌可危!然而我们却深陷“囚徒困境”|环保系列

新媒体中心 福卡智库 2022-06-10


此前文章中讨论了加州大火作为气候变暖的一种现象,是如何呈现在我们生活的。


本文将进一步讨论现在的形势到底有多危险,以及我们要如何处理眼前的一切。


 

先问一个问题:2040年是很遥远的未来吗?

 

二十二年后,我们绝大多数人应该还会在世。不过就算我们还活着,可能日子真的就没有那么好过了。


根据联合国旗下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十月份出的最新《全球暖化特别报告》,气候变化所导致的全面灾难可能将提前至2040年进入人类生活 —— 这个全面灾难的特征包括食物短缺、频繁山火和70%至90%的珊瑚礁死亡。如果2040年地球气温较工业革命前增加1.5摄氏度,那么沿海地区将被海淹没,更多、更严重的干旱和贫穷问题也将会发生。

 

联合国的报告发布没多久,在感恩节长周末的时候,美国政府也发布了一份报告—— 第四期的《国家环境评估》的第二部分。这份报告由美国国家海洋及大气管理局、美国宇航局、美国国防部等十几个联邦科学部门背书,其核心结论就是:环境越来越差,并且会严重影响经济。


Andrew Light是参与这份报告的作者之一。他表示,这次的研究想要表达的核心观点是,如果美国能做到《巴黎气候协定》的要求,那么美国的状况会是“可控的范围内的差”;如果美国达成不了《巴黎气候协定》的要求,那么美国在不远的将来将会面临每年数以十万计的人口面临生命危险和百亿计的经济损失。


换言之,美国现在是在糟糕和绝境之间做选择。令许多美国人郁闷的是,白宫却要彻底退出《巴黎协定》。




 这两份报告列举了许多实例、数据和分析。归总起来,基本是把温度的实际上升速度、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和温室效应的产生、极端气候频率增加以及因气候原因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伤害的增加等几个事情的时间同比罗列和直接因果因素的证据罗列,告知民众全球暖化是“实锤”,并且它的危害已经在我们身边发生。


德州理工的气层问题科学家Katherine Heyhoe总结认为,“现在的发现表明气候变化已经不只是关于未来的问题,也不是什么保护动物、保护植物的问题,而是关乎到我们现在活着的人该怎么办的问题”。

 

总之,现在状况已经很差,联合国报告的时间线2040年就在眼前。


过去几十年,科学界不断提供发现、证据和数据,社会普遍是逐步认知和认同的。每过一段时间,就有新的报告告诉我们问题有多严重。


每年,地球上很多地区会发现“每个夏天”都在破最热纪录(美国历史上17个最热的夏天,有16个发生在2000年之后),每个季节都很古怪。同时,极端天气也不断在新闻里面出现。这一切的到来让大家越来越警惕,但悲剧新闻看多了也难免会麻木。说了那么多,见证了那么多,为什么不去做改变?更精确地说,做彻底的改变?


 

什么叫彻底的改变?无非是:1)现有经济结构和模式的改变;2)并且全球必须协同式合作。

 

经济模式和协同问题是多方面、多层面的。我们就以最主要的例子来切入。

 

现代经济和工业化离不开能源的开发,化石燃料为主要来源。某种程度,我们现行世界的运作是基于化石燃料的。全世界每年燃烧的化石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差不多有213亿吨,其中差不多只有50%会被大自然吸收回去。


然而,二氧化碳本身是温室气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化石燃料的燃烧是人为推动全球暖化的主要“黑手”。若化石燃料的开发是全球暖化的主要“黑手”,那么现行全球经济模式的基础本身就是这个“黑手”背后的底牌了。所以要解决全球暖化的问题,应该逐步减少化石燃料中二氧化碳排放最厉害的如煤炭和石油的使用,最终甚至全都由可替代能源和新能源来代替。

 

这个根本性的模式改变迫在眉睫。根据联合国的《特别报告》,若经济模式不改变,全球单是经济层面的损失就将达到54万亿美金。杜克大学的气候科学家Drew Shindell更是直白地表示别无他法,想要缓解全球暖化就必须彻底抛弃煤炭。《纽约时报》在近期一篇报道里也直截了当地用一句话总结:Get out of coal, and fast(快点走出煤炭经济)。



 

《巴黎协定》在2015年签订后的三年,2016年和2017年全球煤炭生产和消耗的确是在下降,但2018年又上升了。


由于煤炭便宜、量广,这个最污染的燃料目前还是全世界最主要的能源来源。当然,全球各地政府也在出台系列政策试图控制煤炭的使用。比如,在中国台湾地区,不论是马英九主张的“1234以核养绿”,还是民进党主张的“非核家园”,都是要把煤炭控制在能源使用的30%。


另外,由于技术的进步,替代能源的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成本降低,其实逐步让煤炭退出历史舞台已非技术上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但是,人类面对环保问题最大的障碍就是人类本身—— 政治、经济利益和人性是我们永远无法尽快拯救我们自己的根本原因。

 

Robit Chandra是一位来自印度的能源政策专家。他解释印度为何还是消耗那么多煤炭的时候就说,因为印度之前的基础建设和能源政策思路就是以利用煤炭为基准的。现在一下子要改变过来,没有那么容易。政府要花更多的成本,同时相关的经济利益方亦会进行阻挠。


联合国这份《特别报告》面世后没多久,全球煤炭协会也发表了他们对于能源科学的“认知”。当拥有大量资本的实际利益者可以花钱买“专家”来背书,影响舆论、雇佣游说公司与全球政府进行“沟通”,甚至直接给政治人物募捐的时候,经济模式的转变是异常困难的。


 

另一个层面的困境是—— 文化与观念。煤炭工人长期以来是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劳工阶层一个象征。曾经,他们努力工作获得一份可以养家糊口的收入。当今社会,由于全球化和科技的进步,煤炭工人这个行业开始区域转移。曾今蓝领稳定饭碗慢慢变少、慢慢变没了。


当一个与全球资本主义全球化和科技发展相关的政治经济问题在许多地区发酵的时候,政治人物很喜欢利用煤矿这样的文化标志去吸引失落的蓝领选民。当特朗普高喊就是要在美国大搞特搞煤炭的时候,唤起的是许多中老年白人男性对于good old days(曾今的美好时光)的追忆。


在中国,特别是互联网舆论生态上,大谈环保可能也要被扣上一顶帽子。所以,从政治文化上来讲,去化石燃料某种程度甚至有民意上的阻碍。

 

能源自古就是一个地缘政治的议题。每个地区和国家发展阶段是不一样的。不可否认,西方发达国家在当年经济“起飞”的历史过程中是最消耗资源的地区。当时,人类对于环境和气候的认知是有限的。用现在的标准去谴责过去人类的能源观念肯定是不科学的。但现实的矛盾就是,当发达国家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阶段,可以相对“悠哉地”关心环保和气候暖化的时候,后发展地区还是需要工业化。这个过程中,当像煤炭这样的化石燃料还是最方便、便宜的能源的时候,这些国家自然会先考虑当下的“吃饱”,再去谈什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景。


一个可以理解的情绪就是,你们(指西方)把地球糟蹋完毕发展起来了,却要求我们(后发展地区)不发展陪你们环保,凭什么?这就是在国与国利益面前,许多时候讲任何人类的生死攸关或许都是枉然的原因。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这一历史遗留问题,并且是结构性的矛盾,令全球一体协同的难度变得很大。


 

天大地大,当今的政治是“国家最大”、眼前的“利益最大”。在这个问题上,不论是发达地区,还是发展中地区,都没有谁比谁表现得更好。


归根结底,许多的“人为因素”,一方面是基于意识形态—— 今天人类的政治意识还是基于1648签署西伐利亚和约后,民族国家为基本和最核心的政治单位。


另一方面,或许真的是人性所致。好在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有美国一批政策专家、科学家和智库人员游说华盛顿,并为公众普及全球暖化问题。


当时,从政府到民众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并且人类是可能毁灭于此的。但是,对当时的卡特政府和里根政府来说,最重要的还是眼前的苏联问题、伊朗危机和经济重振。对于民众来说也是如此。21世纪?毕竟还是太遥远。


就好像今天的我们,2040?感觉还是未来。现在我们或许意识到了要主动垃圾分类,少用一次性用品。但当自己生活很忙的时候、垃圾桶很难找的时候,有多少人会为了“极端气候少一点”而耐心处理生活垃圾?哪怕知道现在我们正在承受全球暖化的苦果,有多少人有侥幸心理认为“山竹飓风”来了,不会来到我的城市,或者来到我的城市,我躲在家里应该没事儿?


人类天性里面的“短时性”和“侥幸心理”,造成了作为一个共同体的“不见棺材不落泪”。

 


全球暖化是人为所致,因为我们有了工业革命,渴望不断发展。这个过程中,我们得到了物质上极大化的好处,也在一步步承受自身行为的负面效应。


解铃还须系铃人。能否救赎最终也取决于我们自己。


联合国此次《特别报告》里面还有一句话值得玩味,当分析需要全球一起协同“去煤炭”到什么程度就可以缓解暖化到什么程度的时候,文件里面悠悠来了这么一句话—— 政治上非常困难,几乎做不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