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金融中心地位不保?中国金融格局如何演变?
▼ 你无法战胜未来的必然趋势。
导读
中国金融格局由北京、上海双中心逐步演化为上海、香港双中心,而上海与香港的关系与其说是对手,不如说是队友。
随着香港问题的延续,香港经济社会方方面面都受到较大冲击,尤其是香港金融中心地位更是令很多人担忧。
而就在香港问题爆发前,也即几乎与香港推进修例的同时,国家层面推进上海金融中心建设也全面正式拉开序幕。
今年“两会”一闭幕,上海市领导就在北京召开了一场重磅级、高规格的座谈会——17位参会人员均来自“一行两会”的负责人以及大型金融机构的大佬们。
座谈会直奔“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主题,由此,上海也从国内百余座争相建设金融中心的城市中脱颖而出,成为内地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主打城市。
香港问题爆发让很多人猜测,上海将取代香港成为中国金融中心。
果真如此吗?香港金融中心地位何去何从?
金融中心建设重心转移至上海
在世界范围内,金融中心的竞拼从未停止。新加坡与香港为亚洲金融中心“硬刚”了多年;英国尚未摆脱“脱欧”僵局,伦敦与法兰克福就开始为新的欧洲金融中心展开双城争霸……
显然,金融中心之争既是城市之间的竞争,也是金融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产业集聚,更是国家竞争背景下抢占全球金融制高点的筹谋,毕竟一个大国终需金融“点化”经济。
中国作为从计划经济转轨市场经济的国家,金融中心往往也是市场力量和国家意志相互交织的结果,同时,建国以来的中国金融发展史,很大程度上是北京与上海的“双城记”,如今这架天平向上海倾斜。
一,从城市定位上看,《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在第一章第一节就明确了北京城市定位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只字不提“发展首都经济”;
而上海在总规中被定位为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目标是把上海建设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这似乎等于宣告了将金融中心交给上海之意。
二,从金融本身而言,鉴于金融背负着与生俱来的原罪以及相伴而生的风险,金融中心在一定意义上也是风险中心,北京作为首都保持稳定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事实上,很多国家的政治中心和金融中心是相分离的,如华盛顿、纽约之于美国,渥太华、多伦多之于加拿大,柏林、法兰克福之于德国,由此可见,金融功能并非首都所必须拥有。
如今北京正在剥离经济色彩,强化首都功能,疏解非首都功能,外迁制造、零售、批发、运输、仓储等生态,疏解部分央企、金融机构、百强中学和三甲医院等。
三,上海从战略平衡点重回战略制高点。中国正在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而成为经济强国的标配就是拥有国际化的金融中心,而上海历来肩负着国家战略任务,往往是全国未动、上海先行。
在新一轮改革开放中,上海被赋予更高的站位,向“卓越的全球城市”发力,将成为中国进一步接入世界和融入世界的“接口”,相应也需要提高全球金融资源配置功能,毕竟金融是引领世界格局的重要力量之一。
不过,北京非金融中心定位与实质上的“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并不相悖,其本身就是国家金融决策和监管机构集聚的中枢,还聚集了10家国家级金融行业协会和组织。
因此,未来北京将在国家金融发展体系中继续扮演“管理者”和“服务者”的角色,强化监管职能,进一步支撑金融开放,形成“市场在上海,监管在北京”的格局。
除政治上的倾斜以外,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也是商业和市场的选择。
按照英国智库Z/Yen集团于今年3月发布的第25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纽伦港”稳居全球金融中心前三甲,上海位列全球第5,而北京排名第9,而且上海与伦敦、香港、新加坡之间的差距分别缩小到17分、13分、2分,要知道2007年全球金融中心指数首次发布时,上海与伦敦的差距还高达193分。
在其9月份发布的第26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中,纽约、伦敦、香港、新加坡、上海仍然分别位居前五,排名没有变化。而且上海与伦敦、香港、新加坡之间的差距进一步缩小至12分、10分、1分,超越新加坡仅一步之遥。
中国金融双中心:上海、香港
目前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只有一个——香港,而上海正在努力追赶香港,基于现有金融地位及发展基础,中国极有可能出现上海、香港双金融中心格局。
具体而言,上海与香港各具有金融发展区位优势,一个是整个远东区位最好的城市,一个是避开了百年战乱的繁华之地;一个有长三角一体化腹地支撑,一个背靠粤港澳大湾区发展。
上海东濒东海,北界长江,早在1930年代,上海银行家群体崛起,外国银行竞相登陆上海滩,上海不仅变身为最耀眼的全国金融中心,而且一度成为冉冉升起的远东金融中心,1936年上海黄金市场全年成交就达3116万条,超过当时的法国巴黎。
如今,经历40年改革开放的上海已集聚了股票、债券、货币、外汇、黄金、期货、票据、保险等各类金融要素市场,具备了高能级的总部集聚、战略性全球平台和大规模流量等基本条件。
2018年,上海金融市场成交总额1645.8万亿元,同比增长15.2%,全国直接融资中的85%来自上海金融市场;上海持牌金融机构总数达到1605家,其中外资金融机构占到30%;上海金融从业人员超过36万人,占全市就业人员总数的3%。
而且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推进及上海大都市圈形成,广阔的腹地经济规模将构成上海金融走向世界的坚实支撑。
香港更不用说,借由开埠从一个小渔村变成远东重要的贸易港,并在交通、贸易枢纽基础之上带来金融业发展,尤其是在当时内地烽火连天、政局动荡之时,大量资金涌入香港,金融业盛极一时;
而后在新中国被全面封锁之际,又充当中国对外联系的窗口和桥梁,由此上演了香港辉煌的百年金融史。
香港凭借自由开放的市场、完善的法律制度、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完善的金融体系、成熟专业的金融专才等,成为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金融业占GDP比重达18%左右,拥有全球第三大黄金市场、第四大外汇交易市场,还是全球最大离岸人民币市场,拥有全球最大离岸人民币资金池(规模高达6000亿元人民币)。
如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更为香港金融提供了后援基地和新的发展空间。
尽管过去5个多月来,香港持续发生的极端暴力违法事件,沉重打击香港零售、餐饮和旅游业,香港的国际形象和营商环境受到严重损害,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受到影响,但香港在全球仍然具有竞争力,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不会轻易动摇。
尤其是,11月26日,阿里4万亿市值登顶港股,时隔5年,终于“回家”与港交所再续前缘。在贸易不确定性的背景之下,阿里回归港股的示范效应将带动更多美股中概股回归,无疑将为香港金融中心地位再添定海神针。
不过,上海与香港在地缘、机缘层面虽有相似之处,但所处阶段却全然不同,一个是后起之秀,一个是发展到最高阶段,乃至问题暴露;一个正积极向上攀登,一个唯恐被边缘化。
从经济总量来看,1997年香港以13445亿元人民币的GDP排名中国第一,是上海的近4倍;2009年上海GDP(14.9万亿人民币)反超香港,2018年深圳GDP(2.42万亿人民币)也首超香港。
从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来看,截至2018年末,上海在“资金总量”(12.1万亿人民币)上已经完成了对香港的超越(接近12万亿人民币),相当于“深圳(7.25万亿人民币)+杭州(约4万亿人民币)”。
而且此次修例风波将香港内部的诸多问题暴露出来——以金融和专业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单一、本地就业创业市场机会有限、青年向上流动空间小、房屋土地供不应求等,这些问题单靠香港内部制度已经不能解决。
这种情况下,也难怪香港心有戚戚焉,很多观点亦认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正在被上海取代。
尽管香港的权重在下降,政策和资源向上海倾斜,但实际上,鉴于香港自由度更大,可容纳的更多,仰赖香港的意图依然存在,因而上海和香港之间并非替代关系,而是形成优势互补,呈现中国金融双中心的竞合格局。
中国金融将呈现复式结构
上海与香港共同承载着中国金融复式结构设计:
一个重在境内(以合作为主,服务实体经济),一个着重境外(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规则制定);
一个是稳定盘,一个是波动盘;一个可调控,一个市场化;一个在岸市场,一个离岸市场,达到进可攻、退可守之效。
如此复式结构,既可以借助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推动中国大陆的金融和货币改革;
又可以利用港陆区隔,发挥防火墙和缓冲带作用,防止改革一旦失控冲击中国金融全局稳定;
还可以借鉴人民币国际化在香港的风风雨雨,在上海进行规避和调整;更何况,如不维持香港的地位,政治上也过不了关。
鉴于此,上海和香港在金融领域的互补性要远远大过竞争性,未来上海—香港的关系或将类似于纽约—伦敦,即分别为某种世界货币的在岸—离岸市场。
不过,当中国金融真正形成上海与香港的双中心格局,人民币逐渐实现国际化,而美元因内部撕裂无法成为稳定之锚,港币或将脱离联系美元,而趋向联系人民币,而这又意味着港币将不再具有存在的意义。
“情况是在不断地变化,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情况,就得学习。”
今天我们正站在时代急剧变化的拐点上。如何对当下的变化形成正确的思想认知,把握变化的脉络、趋势,从而更好地指导自己的行动?
福卡智库大论坛《2020》或将助您厘清脉络、趋势,抓住变化中的机遇。
越复杂的表象
越有深刻的真相
我们旨在
破解复杂,预测未来
关注我们
让你多一双慧眼
精彩推荐
买下全球1/3奢侈品、占全球跨境包裹38%······市场“过度”制造“新奴社会”我们比较了中国香港和新加坡、中国与西方之后发现,世界政治鱼尾曲线正在展开······青年汽车破产!背后是四大过剩、三大经济文明碰撞大调整、大合并!二次城市化进入新阶段航空霸主波音也堕落了!为什么大牌企业也难逃造假“心魔”?修改了十六遍,发出来不容易!这篇关于“十四五”的文章到底说了什么?偷拍、偷听,信息安全荡然无存!技术大爆炸让我们面临空前凶险?
(福卡原创,欢迎转载;原创视频内容请关注“德培论道”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