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重庆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张远,如何统筹推进解决轨道站点“最后一公里”衔接问题!
【编者按】10月20日上午10:00-11:00,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远就“统筹推进解决轨道站点‘最后一公里’衔接问题”等相关工作接受重庆市“互联网+督查”广播热线节目《周五面对面》专访,以下是访谈主要内容。
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张远
接受《周五面对面》专访
▼点击下方音频,回听节目▼
《周五面对面》:轨道交通的规划与建设一直是市民关注的焦点。目前,我市中心城区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是怎样的?
张 远:中心城区共规划24条城市轨道线路,包括18条普线和6条快线,总里程约1276公里,总体形成一个“环射+纵横”的线网布局。我市已建成投用的轨道线路有12条,运营里程501公里,开通轨道车站240座。
今年9月,轨道交通日均客运量为368.4万乘次;2023年9月28日,中秋、国庆小长假前一天,重庆轨道交通线网客运量达494.2万人,创历史最高客运纪录。轨道交通已成为市民上班、购物、探亲访友等不同类型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
经我们评估发现,重庆中心城区轨道站点覆盖岗位、人口较好。目前,轨道站点800m范围内覆盖了45%的居住人口、41%的岗位人口,与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服务水平旗鼓相当。但也存在客流不均匀的问题,内环以内的线路客流强度达1.6万人每公里,内环以外的线路客流强度仅0.38万每公里。此外,作为山城、江城,我们受地形地貌影响,不少轨道站存在步行可达性差、绕行过远、市民到达轨道站点不够方便的问题。
轨道服务覆盖范围
《周五面对面》:我市中心城区部分轨道交通站点步行到达不方便,这个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张 远:我们根据重庆市交通综合信息平台的评估结果,精准识别哪个地块、哪些出行步行前往轨道站不方便,再结合现场踏勘、市民的建议意见,综合研判找症结,采用“一个站点一种方案”的方式开展优化提升,尽可能缩短步行到站时间,减少步行绕行距离。
我们根据市民步行前往轨道站不方便的原因,针对性采取措施,提升轨道站步行便捷性。
比如,地形高差阻隔。我们和平原城市不一样,重庆受地形因素阻隔,步行可达性相对较差。以九龙坡区谢家湾站为例,谢家湾站和黄杨路片区多个小区之间有50米以上的地形高差,以前没有直达的步行通道,居民需要绕行1.5公里,近30分钟才能到达轨道站。我们规划设计全长1100米的步行通道,设置了3部无障碍直升电梯、3部电扶梯。小区居民可走新建的步行梯道,也可乘坐电扶梯和无障碍直升电梯轻松到达建川博物馆及抗战兵工街,再经华润二支路平层进入轨道站。这个小小的改进,大大改善了黄杨路片区4万多居民的出行条件,连最远的鹅公岩小学周边居民步行至谢家湾轨道站也只需15分钟左右。
轨道谢家湾站
比如,过街设施不便。这主要是受交通干道、立交等市政交通设施阻隔,导致过街绕行距离过大。以大渡口区天堂堡站为例,受内环快速路阻隔,南侧华生园片区居民前往轨道站需步行约1.3公里。我们将内环快速路,1个现状下穿涵洞改造为宽4米的人行通道,实现华生园片区居民步行600米即可到达轨道站,让6000多人的轨道出行更便捷。
比如,道路建设滞后。尤其是在建成区内建设道路,涉及用地权属矛盾、拆迁成本高等方方面面因素,新增道路还需付出艰苦努力。以南岸区涂山站为例,规划道路涉及周边用地权属矛盾、且拆迁要结合城市更新同步推进,暂时无法实施,导致阳光100国际新城、喜马拉雅等小区居民需步行800米以上前往轨道站。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先在规划道路范围内建设长450米、宽4米的步道,并和山城步道相结合,实现滨江片区约4万人的轨道出行更便捷。
轨道涂山站
比如,小区开口与轨道站衔接不畅。以九龙坡彩云湖站为例,旁边为恒基雍翠名门小区,小区开口在背离轨道站的一侧,紧邻轨道出入口一侧为小区封闭式围墙,居民去轨道站需绕行300米。我们积极协调社区和小区业主物业,允许小区在紧邻轨道出入口一侧新开一处人行出入口,让小区约3000名居民实现更便捷的乘坐轨道。
此外,也有轨道站点出入口设计不合理。以双凤桥站为例,轨道出入口设置在立交范围内,两路老城市民进出车站需要穿过多条车行匝道,路径迂回且存在危险。我们通过规划设计一座人行天桥跨越立交,直接联系车站出入口和路侧人行道,不仅将步行距离从500米缩短至250米,更让约1万多名老城区居民更安全、更便捷地前往轨道站。
轨道双凤桥站
总体上看,我们全面评估现状轨道站点,针对60个需要改善的轨道站,总结形成了5大类21小类的优化改造方法。并提出了100多条步行通道的优化方案,包括新增平面步道和梯道,设置垂直电梯、转角楼梯,新增高架步道、天桥地道、人行过街横道等多种方式。同时,提出加快3.2千米市政道路建设、加快开通5处轨道出入口等,全面提升现状轨道站的步行便捷性。
《周五面对面》:我市自2021年开始启动“中心城区轨道站步行便捷性提升”工程,并将该工程作为当年重庆市15件重点民生实事之一。实施两年,这项工程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还有哪些规划?
张 远:2021年至今,计划实施的60个步行便捷性提升项目中,已完工并投入使用的轨道站有52个,包括铜元局站、谢家湾站、李家坪站、双凤桥站等。整个工程全部完工以后,预计轨道站800米范围内,步行10分钟可到达范围占比可提升至68.2%,直接惠及76.9万人,每天可为市民节约出行时间大约3.4万小时。
规划编制之初,我们充分考虑如何让市民有参与感、获得感。比如,我们通过网络渠道开展了有关轨道站步行便捷性的问卷调查,还组织10多名社区规划师走进各个社区,线下收集意见。市民不仅对具体轨道站点提出意见和诉求,也提了大量改善建议。
此外,我们提升现状步道环境品质,让步行体验更安全、更舒适。比如,针对上新街轨道站出入口周边环境破败问题,我们拓宽改造既有步道,增加排水、照明、指示标志等设施,利用内环立交匝道桥下防护绿地空间,建设市民休闲健身广场和公园小品,提升沿途步行环境。
轨道上新街站
我们还结合综合交通信息平台的大数据分析,识别轨道站周边公交线路服务薄弱区域,针对性强化地面公共交通服务。比如,针对大竹林片区潜在客流量缺乏公交线路问题,我们开通1619路小巷公交,解决周边居民、企业员工出行需求。截至目前,我市已开通公轨接驳线路514条,小巷公交28条,初步构建“最先和最后一公里”社区出行网络,进一步填补轨道站点“最后一公里”的衔接空白。
接下来,我们将把改善市民出行条件,进一步提升轨道交通分担率作为下一阶段的重点工作,这也是目前市委市政府非常关心和重视的工作。面对这项工作,我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推动:一是持续跟进现状轨道站点的步行便捷性改造提升工程,开展公交站点优化提升工作,进一步提升完善中心城区的步行系统,让市民出行更加方便。二是开展在建轨道站的交通衔接研究,将轨道站周边附属公交站、过街设施、步行路径等纳入规划方案,力争实现轨道站点和周边“最后一公里”衔接设施同步设计、同步实施和同步运营。三是开展中心城区次支路网系统优化提升工作,贯通形成分流功能较强的次支路通道,畅通城市交通微循环。
除特别署名外,本文图片均由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提供
声明:本号原创内容欢迎转载,但请按规范注明出处;本号转载内容(图片、文字)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第一时间协商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