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万个万箭穿心

2017-09-21 钟二毛 钟二毛

这是一封

关于大家很少关注

或者

见怪不怪的

一群人

的信


二毛老师,您好!


不知您的公众号“寄毛信”栏目是否还开通,也不知如何寄信,只好以私信形式向您诉说。


我要说的这件事,或者说讲的这个故事,我觉得都可以作为小说素材,另一篇《万箭穿心》(钟二毛注:《万箭穿心》为作家方方的小说,小说主人公叫李宝莉,后改编为同名电影。题图为电影剧照。)。


我的姐姐,一位九十年代末某国企的下岗女工,技工学校学历,心地善良,吃苦耐劳,明年就年满五十可以每月领微薄的退休金的她,迄今为止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我们这边的省会城市。除了长途汽车外,没有坐过其他交通工具,没有见过火车、高铁、飞机。年轻时因貌美,因轻信,因见识有限,嫁给了街坊邻居的好吃懒做但风度翩翩的儿子。


婚后第二年,姐姐生了一个90后儿子。我那所谓的姐夫也开始长达数十年的宅男生活,靠我的姐姐当工人的工资过活,我的父母有形无形地补贴着。后来没几年厂子摇摇欲坠,一波接着一波的下岗浪潮,终于也将我的姐姐卷入其中。下岗后,姐姐开始四处打工,做收银员,酒店保洁员。家里养着两个儿子,一个叫老公,一个叫儿子。


直到我的母亲去世,他们的儿子读高中,俩人离婚。那时,我的姐姐自己七拼八凑开了一家小店,经济上也稍微宽松了一点。但最近,她的小店开始亏本。


儿子并没有像李宝莉的儿子那般优秀,从小家庭教育的缺失,可怕的遗传基因的影响,姐姐的儿子身上有种可怕又可恶的既虚荣又自卑,既自大又毫无担当、好吃懒做的矛盾性格。......对了,这孩子有一点要提一提,就是还有一点艺术天赋,......大学自学乐器。......


匆匆大学四年毕业,回到家顺理成章和我的父亲、姐姐住一起,经历了半年多待业后,在亲戚的帮助下找了份工作。


如今工作不满一年,工资也只够吃喝而已。已经工作、年逾二十的他,在各个方面,尤其经济上,根本没有表现出任何责任与担当,无止境地索取,敲骨吸髓。


近几个月他说要买车,姐姐说没钱,便是一顿争吵,后来发展为打砸毁,发疯一样砸家里的东西。


今早又是一次打砸家里,他怒骂道,我现在这个样子都是因为有你们这样的父母!单位里的年轻人,都是一毕业就有车有房,我有什么!连门口保安都有车,我没有!(他一直都是这些论调,之前说他小时候那么喜欢唱歌,就是因为他出生在这样的家庭里,穷,没有能力让他去学唱歌。


这些都是今早姐姐电话里转述的,我在省会城市工作。


每次听到姐姐家这些糟心事,我就感觉一团乱麻,又无处宣泄,甚至无法工作。我想过接父亲和姐姐来我身边,虽我也能力有限,不得不先租房可是,躲避问题永远也解决不了问题。


这真是一篇底层家庭的《万箭穿心》,残酷的是,小说即便是悲剧,总会有结尾的时候,而生活,痛苦看不到头。这样的孩子怎么办?


旁观者清,请二毛老师指点一二!


一位读者

 

#寄毛信#012


一万个万箭穿心


钟二毛


昨天在深圳到珠海的大巴上,读到这篇来信。我第一时间回复说:“我得好好想想。我不确定能有什么好的、实用的建议。”


我首先想起,前段时间,许知远和马东的对话,然后许知远被狂吐槽。许知远,作为精英知识分子,他一直关注比较大的问题,比如国家与青年、互联网与传统,以及“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许知远是精英类型的知识分子,他普遍关注的年轻人生活在北上广深(也许来自小镇)、上过大学、用苹果手机,坐地铁、骑摩拜、喝咖啡,是个白领。这些人是值得关注。但我觉得还有一类人更值得关注,那就是生活在小县、小城,如蝼蚁般的青年。


他们的情况很复杂。他们的出路是个问题。就像来信中提到的这个90后。


2014年,我出版过一本短篇小说集,名字叫《旧天堂》。里面写了很多底层年轻人的故事。其中一篇叫《小镇青年》,就写生活在小县城里的年轻人。他们读完初中,帮人看赌场,屁股后面插着斧头,随时准备帮老大劈掉欠债不还的人的耳朵。耳朵劈下来,连狗都不闻。为什么?司空见惯了。他们泡妞,群P,摇头丸一吃,洗手间里躺着横七竖八的裸体。时间就这么一天一天晃晃荡荡。


这个小说,其实是我虚构的。但很多读者读了,哇哇大叫:“你是不是去过我老家,写得跟我老家的情况一模一样。”


前一段时间,不记得是《南方周末》还是澎湃新闻的一个报道,关于:“三和大神”。什么意思?深圳有个三和求职中心,招的都是一些短工,三五天的,日结。很多人年轻人就混在这个求职中心附近,通宵泡网吧、打游戏,“老铁”“老铁”“干死你”大呼小叫,在游戏里他们是英雄。然后就是吃非常垃圾的食品、没钱就露天睡地板。身上的几十块钱花完之后,就去求职中心找个能够日结的卖苦力工作。工作一天有个百把几十块后,立即又回到网吧。这些人叫“三和大神”。


这样的年轻人,就在我们身边!但我们一般不会关注到。因为我们出入的是写字楼,我们叫的外卖至少将近20元一份,甚至更高,下班后跟朋友出去吃个饭,动不动人均100元。他们不在我们的朋友圈里。


这样的年轻人,对于他们的父母,无数个万箭穿心!


我想把问题提出来:


你说这群年轻人,他们的问题在哪里、他们的出路在哪里、谁该为他们负责?


这些问题都很复杂。


一方面,我们可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地说:这还能怪谁?怪他们不争气咯、不学好咯、不上进咯。甚至还可以举例子:谁谁谁,也是出生卑微、也是家庭离异、也是文凭不高,不照样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混出来了吗?来信提到作家方方有个小说,名字叫《涂自强的个人悲伤》,里面的主人公涂自强,也是一个贫困子弟,他上大学为了节约路费,一般打工,一边走路到武汉,其自强不息非常感人。——虽然故事结局是个悲剧。


这话都没错。但我总觉得这话说得轻飘飘的。


另外一方面,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反思下:教育的责任。这个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后两者的教育谈多了都是扯淡、也不是最重要的。还是家庭的教育最值得反思。


家庭教育也是个很复杂的话题。天下无论皇帝还是乞丐,没有哪个父母不知道教育的重要性的。古话说:“子不教父之过”。


但是,别忘了,家庭教育是需要能力的。


能力?什么意思?


一个为了基本生活不得不早出晚归、累得要死的父母,TA对孩子的教育能力是欠缺的,第一缺时间,第二缺精力。这就是我说的能力。多少底层父母是没有时间和精力教育孩子的。那些外出打工、孩子留守老家的,就更别提了。当然这里也有反例,有的父母四处奔波,孩子却很懂事、上进、“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但就我的观察,“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样的励志故事,是越来越少了。很多底层的孩子,倒不是人穷志短,而是没有正当工作,没有正当工作意味着朋友圈子很可能乱七八糟,从而很容易误入歧途,即使不误入歧途也是晃晃荡荡、不知道未来在哪里。还有一个可能是,时代变了,现在的孩子太容易接触到新信息、五花八门的诱惑太多了。


刚才讲的是底层家庭的教育。是不是中产阶层、上流阶层的家庭教育就万事大吉了呢?不是。中产、上流阶层有钱、有时间,天天围着孩子转。旦他们要么溺爱,要么拔苗助长。这样的家庭教育,也是个问题。


孩子的问题,要从父母身上找——用时髦的词语说,就是:原生家庭。来信提到的这个家庭案例,也一样。他的父母、他的家庭,应该是给孩子成长带来了负面影响的。


但,这能责怪她的母亲吗?他的母亲也不容易。


排除法,责怪他的父亲?推理有时候不能这么机械。


现在的问题是,怎么办?


来信提到的这个孩子,还不至于没救。我想到一个词:亡羊补牢。


作为父母,如果不想放弃,就慢慢补吧。把小时候缺的的教育,在成年之后补回来。摊牌告诉他家境现有条件,让他明白父母之不易、明白脚踏实地养活自己的紧要性。这需要耐心,也需要一些技巧。而且,要做好心理准备:徒劳。


之外,我倒更希望,也希望孩子能在社会这个大熔炉中不停地被锤打,在锤打中顿悟、获得智慧,然后靠个人努力奋发,然后阳光、有激情、有志气。——这样的华丽转身几率有多大?不乐观。因为越是底层社会,越是人踩人,弱者会更弱。


还有一种可能,孩子在跌跌撞撞、晃晃荡荡中遇到贵人相助。贵人相助让他找到自信。这个贵人包括给与爱情的某个女孩。人一找到自信,浪子回头,这是很有可能的。——但是,这样的可能又有多少可能?也不太乐观。


话题聊到此,人陷入悲伤。


但又必须乐观起来。因为悲观无效。


愿人人都有好的造化。



“寄毛信”是什么鬼?

“寄毛信”,即“寄给钟二毛的信”。欢迎你来信,告诉我你的故事、心情、困惑。合适的话,我会认真地给你回信。你的来信、我的回信,都会刊登在钟二毛开设的、包括但不限于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平台上。

你的来信,出于隐私保护等方面的考虑,钟二毛在发表的时候有权做一些必要的删节。如果有机会集结出版这个系列,钟二毛有权免费引用来信内容。来信统一发邮箱shenzhenzhongermao@sina.com。也可以加我私人微信。更具体的要求,请回复关键词“寄毛信”索取。

赞 赏


长按图片 ➙ 识别二维码 ➙ 赞赏


更 多 原 创 文 章

你不必那么忙钟二毛私人微信在里面,可添加

我身边那些令人讨厌的中年人我很少谈性的

姑娘,别让狭隘的女权主义害了你一生女权不是干掉男人,然后自己站着尿尿

我身边那些看起来很厉害的年轻人警惕身边的“知道分子”

恋爱防骗指南:(迫不及待和你结婚的人,比迫不及待跟你上床的人更值得警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