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P 展评|K11 四展
K11四展
地点:香港K11艺术基金会临时展览空间、香港中环chi艺术空间、香港K11购物中心、香港chi艺术空间
时间:2017.3.21 - 4.30 / 2017.3.20 - 4.29 / 2017.3.21 - 5.21 / 2017.3.11 - 4.17
香港K11艺术基金会临时展览空间,2017年
去年此时,在K11艺术基金会(KAF)中远大厦的临时空间呈现的是与伦敦蛇形画廊两位策展人阿米拉·加德(Amira Gad)与汉斯·乌尔里奇·奥布里斯特(Hans Ulrich Obrist)合作的以黑客及山寨为主题的展览“Hack Space”。以新西兰艺术家西蒙·丹尼(Simon Denny)研究黑客历史和文化的创作为发散点,11位中国当代艺术家被邀请加入展览,透过他们基于中国语境的创作与西蒙·丹尼的作品互为语境,观看“黑客”这个极为当代,且夹杂着科技、工业、非法性等意涵的词汇引申。延续这种“双边对话”的讨论形式和对网络文化的青睐,今年同一时期,中远大厦的空间中呈现的则是与另一个艺术权力机构——MoMA PS1,及另一组明星策展人——克劳斯·比森巴赫(Klaus Biesenbach)与彼得・埃里(Peter Eleey)——的合作项目。新展“.com/.cn”在前言中提出要透过无国界、互交融的网络空间探索区域间“社会行为、经济和思考模式”的差异,展览的艺术家名单再次以半中半西的模式暗示着文化的裂缝,然而这种网络式的行为与思考的差异在展览中更多是呈现于每个艺术家个体的创作与研究,而非以区域或国家为划分的区界。唯独例外的是塞尔维亚艺术家亚历山德拉·多曼诺维克(Aleksandra Domanović)充满洞察的档案录像《从Yu到Me》(From Yu to Me,2013-14),作品以南斯拉夫为案例,讨论了政体崩裂下国家域名的迁移及其作为历史物件被纳入收藏的过程。展览中的一批作品借助虚拟的景观展开关于反思城市发展、人工智能想象、种族及生命政治的叙述,并共同探索着生命与空间向互联网数据空间的迁移;另一批作品透过二维的布面绘画或印刷尝试拓展观者对空间的感知及理解,也以抽象的手法呈现历史的残像、数码科技的幻象以及对自然的想象。人与空间时常透过信息技术的编码进入虚拟空间或与虚拟工具嬉戏,反之,应用程序、虚拟图像也在展览中凝结为实体介入现实空间——比起并置中国及其外部、讨论“西方渗透”以及网络管控,以致“挑战全球化所提出的自由理念”这些宏大宣言来说,空间的渗透和个体的观察在“.com/.cn”似乎是一个更为在场的视角。
亚历山德拉·多曼诺维克,《从Yu到Me》(截图)
2013-14年,高清影片,彩色,有声,35分钟
图片由柏林Tanya Leighton与艺术家提供
与此同时,在K11购物中心的展览“平行世界2.1:#like4like”里,区域间对话被延续到香港与中国内地的影像艺术的互望中。继2011年香港多家艺术机构合作呈现的大型项目“平行世界”之后,K11与录映太奇合作了展览的第二次呈现,将观察对象转向新一代的媒体艺术家——或许正是出于对“新生代”的考察,致使展览的呈现聚焦于视觉与感官的刺激,结合展览现场充满游戏感的设计,似乎已将任何对两地政治文化关联与焦灼、艺术家个体创作语境与方向的讨论简化为青年人的臆想与狂欢。同时,一种明显的失衡感来自两地作品的不均与差异:陆扬、陈天灼、孙逊等国内艺术家的作品无论体量还是刺激感都与香港艺术部分更为冷静且零散的作品呈现着一种“不平行”。尽管策展人在展览文字中提及本土身份、狮子山精神、殖民与回归等等,这些提问在展览的对话中仍旧显得稀薄与脱节。相比之下,香港艺术家王浩然在中环chi艺术空间的新作《纵虎归山》(2017)透过想象式地重建南洋华侨胡文虎20世纪早期于香港所建的虎豹庭院、对诸多文化片段的采撷组合,重构出一个幽秘中带有光怪陆离的、幽魂式的香港招灵场,似乎是贴近香港本土性的切肤的尝试。最后,在清水湾的chi 艺术空间展出的还有方敏儿以人性为命题策划的“第二天性”,这里不再展开叙述。
香港中环chi 艺术空间,2017年
K11品牌在巴塞尔期间的香港所呈现的这四个展览似乎有着一些宣言意味,它们分别从网络、流行影像、本土性和人类社会的视角牵联起香港、中国内地和国外多地艺术家的创作,雄心勃勃地昭告着机构扶持中国青年艺术家发展、催化国际交流发生的愿景。然而K11在遴选和推动艺术家、委托和组建展览的同时,也需要一条更加清晰的研究脉络和更加有意识的选择。《纽约时报》2014年的一篇文章以K11为范例介绍了中国“艺术”与“商业”结合的风潮,并将“博物馆-零售”概念作为一种未来展览模式进行知识普及。然而观众与展览的相遇始终有别于消费者与商铺的关系,如何催生有效的观看、阅读和交换,同时透过一系列展览的组织来呈现机构的观察和趣味都将是一件持续性的工作——尽管K11与KAF隶属不同展览团队,然而对展览内容及其持续性的思考或许是它们需要共同面对的。因为从目前来看,K11品牌与各大机构的合作(蓬皮杜、东京宫、MoMA……)和当下四个关注角度分散的展览项目,在呈现强大的网络和生产实力的同时,也流露一种商场的气质和运作模式。
陈天灼,《瑜伽幻力》,2016年
不锈钢,钛电镀,喷漆,大理石,木材,钢材
280 ×180 ×50厘米
文|瞿畅
责编|缪子衿
本文原载于《艺术界》2017年6月刊。
独家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授权请联系 leap@modernmedia.com.cn
LE
AP
点击 “阅读原文”
购买《艺术界》新刊